在農村,喪葬乃是大事,村裡的老人過世後,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各種葬禮的習俗一樣不能少,這裡頭還有很多葬禮的禁忌,家裡死了老人,兒子守孝之一就是不能理髮,這是漢民族土葬的風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人死之後,三年之內不會轉世,子女在陽間理髮,父母在陰間就會受脫皮之痛。所以古代高官有三年守制,三年不理髮。因為三年太長,故目前有百日不剃頭的,也有五七不剃頭的。
親人去世,五七之前不能剪髮,這一習俗是受到古代三年居喪期間不能剃頭的傳統習俗影響的結果。戴孝期間不能穿紅色衣服、三年之內不能貼紅對聯的習俗,從古代一直延續到現在,這一習俗是對逝者的尊敬;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理髮、洗澡、更衣等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古代是三年之內不能辦喜事,現在一般是百天之內不能辦喜事。只要能夠把對親人的愛與思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這就是傳統習俗的核心所在。尊老、愛老、敬老,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一習俗對於維護家庭的和睦團結、社會和諧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在古代,形成了一整套的喪葬祭奠習俗。中國的葬禮儀式有停屍一說,即人死後要在家中停留三天、五天、或七天不等。停留的時間都是停單不停雙。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在古代,有居喪制度。居喪是孝子們在親人去世後的一段時間內,在生活等各方面的節制。以此來表達對逝者的哀悼、思念。傳統習俗認為,嬰兒出生之後三年不離母親的懷抱,時刻需要父母的照料,父母故去後,兒子也應該還報三年,即居喪三年。居喪三年內,孝子不能在家居住。需要為父母守墓。在父母墳前搭個小棚子,穿孝服,睡草蓆、枕磚頭土塊,以此表達對父母的懷念。守墓禁忌:不能外出應酬,不能在家居住,不能飲酒,不能吃肉,夫妻不能同房,不能洗澡,不能剃頭,不能更衣,春節不能貼紅對聯。
聽中國民俗專家無量子給大家講解親人過世後的禁忌,遵守這些禁忌也是對去世親人的一些尊重與追思。
親人去世後八大禁忌
一、忌諱去世時候身邊無親人
如果老人是在所有親人在場的情況下去世的,就是最大的福氣。相傳白族認為老人死在兒孫懷裡,是兒孫在報答養育之恩,俗稱「接氣」。
二、忌諱讓死者光身而去
北方很多地方都講究,在死者斷氣前就要穿好殮衣,不能讓死者光著身子而去。所以舊時,老人們在到了一定年齡以後,兒孫們往往就要在閏月年為其準備壽衣,讓老人們看著放心。
壽衣的件數、質地是很有講究的。件數要單數,諸如五、七、九件不等,忌雙數,怕兇禍再次降臨;材質上則忌用緞子,因「緞子」和「斷子」諧音,而多用綢子,因為「綢子」和「稠子」音同,寓意福佑後代多子多孫;壽衣還不能用皮毛製作,怕來世轉為獸類。
三、入殮時候的忌諱
2、入殮前後忌諱貓、狗接近屍體,認為會引起死者驟然挺立或成殭屍。
3、棺材忌諱用柳木。棺木以松柏材料為佳,禁用柳木。因為松柏象徵長壽,柳樹不結籽,恐會絕後。
四、報喪的禁忌
治喪之家,要在大門上掛上白布、白紙,讓人們都知道家中有人去世,並向堂親姻戚報喪,給在外地或海外親人發訊,子女聞訊奔喪。其中向姻戚報喪,尤要慎重。
父母去世,確定了葬禮的日期後,孝子要去親戚家報喪。報喪時講究孝子未進屋,先跪在室外行禮,向親戚報告父母去世的消息以及葬禮的時間。
五、葬禮日期、墓地的選擇
而墓地的選擇自古以來都十分講究。俗以為墓地好壞直接關係後代的貧富吉兇。舊時,關於墓地的選擇禁忌,民間有十不葬歌謠:一不葬粗頑塊石,二不葬急水灘頭,三不葬溝源絕境,四不葬孤獨山頭,五不葬神前廟後,六不葬左右休囚,七不葬山岡撩亂,八不葬風水悲愁,九不葬坐下低小,十不葬龍虎尖頭。因此,要請專業人士選擇葬禮的日期、好風水的墓地。
六、下葬後的禁忌
逝者下葬之後,送葬的人要繞墓三周,在回家途中則忌回頭觀看,以免逝者的鬼魂跟隨活人回家。
七、服喪期間忌諱走親訪友
八、守孝期間,子女忌穿色彩鮮豔衣服
父母去世後,子女要為父母守孝,古時候一般要守孝三年。現代時間縮短,但也不宜少於一年。守孝期間,子女忌諱穿色彩鮮豔的衣服,濃妝豔抹,飲酒作樂。
更多民俗更多親人去世後的禁忌可關注無量子本人更多書籍與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