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時光漫漫車馬遠
最近在讀周國平老師的一本叫《愛與孤獨》的小書,這本書不厚,一共有十輯,講述的主要是周國平老師對於愛與獨孤的一些思考。
周國平老師是當代著名的學者、作家和哲學家,博士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系,同時也是我國少有的幾位研究尼採的著名學者之一,博士畢業之後周國平老師就受聘在社科院進行哲學方面的研究工作,現在是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的研究員。
可能是因為哲學科班出身,在周國平老師的這本《愛與孤獨》的散文書裡面,就有一點思辨的色彩在裡面。
而周國平老師著重強調了愛與孤獨的密不可分,可能也和他長期研究尼採的學術經歷有關。
因為我們都知道,尼採一生一直飽受精神疾病的困擾,一生孤獨,但卻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
讀完周國平老師的《愛與孤獨》之後,我從書中挑出了我覺得特別讓我有感觸的三句箴言,想和大家分享。
一:在兩個不懂得品味孤獨之美的人之間,愛必流於瑣屑和平庸。
這本書裡面,我首推的就是這一句關於「孤獨之美」的論述。
這句話如果理解起來,可能一千個人會有一千種解讀。我想談一談我的理解。
我們都知道,愛情一定是一種親密關係,我們在愛情裡面,去享受親密關係就好了,為什麼還要去品味孤獨之美呢?這兩者豈不是矛盾的嗎?
在周國平老師看來,這並不矛盾。
什麼是孤獨?狹隘的孤獨是一個人,是寂寞,是沒有人說話,但其實,孤獨的定義是很廣泛的,孤獨也可以是你身處洶湧的人流中卻無所適從,面對著喧囂卻暗自沉默。
即使是處在親密的愛情之中的兩個人,也應該時常凝望自己內心的深處,躬身自省,我覺得這是周國平老師所謂的「品味孤獨之美」。
每個人都應該有獨處的時光,兩個都懂得品味孤獨之美的人,一定會懂得保持愛情的距離感,這種距離感不是若即若離,是獨處之後,在一起更緊密。
這才是真正做到了品味並欣賞孤獨之美。
二:我相信,愛心最深厚的基礎是在這種大悲憫之中,而不是在別的地方。
周國平老師論愛心的基礎,認為是悲憫的情懷。這一點,我深表贊同。
我們時常會有爭論,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我自己是人性本善論的支持者,因為我們看到即使是大奸大惡之人,在細微弱小之處,有時候也會流露出自己內心的善意。
它可能不經意,也可能不被注意到,但不可否認,它存在。
這是我堅持人性本善的原因。
但是大部分人的善,也就是周國平老師說的愛心,它都是小善,是小愛心,真正深厚的愛心,也就是大愛大善,它離不開的,是悲天憫人的情懷。
基督教中的《新約·哥林多前書》中關於愛有這樣一段描述: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這句話詮釋的愛,毫無疑問是悲憫所有世人的愛,是一種大愛,它其實傳遞的是基督教的神,也就是西方人信奉的上帝耶穌,為了救贖世人,表現出的那種愛。
耶穌如果不是悲天憫人,他是做不到甘願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為人類贖罪的。
周國平老師關於愛的基礎的解釋,我覺得契合了人性本善的理論,也向我們傳遞了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那就要要培養自己的悲憫情懷。
三:當最熱烈的愛受到創傷而返諸自身時,人在孤獨中學會了愛自己,也學會了理解別的孤獨的心靈和深藏在那些心靈中的深邃的愛,從而體味到一種超越的幸福。
周國平老師的這段話,咋讀之下,並不覺得會怎樣,但是細細品味,卻能感受到一種因為最熱烈的愛而受到創傷之後的悲傷,又能體會到一種返諸自身時的平靜,而在孤獨中學會了愛自己之後,那種喜悅和幸福的情感似乎又噴湧而出,躍然紙上。
這樣的過程,不正是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會遇見的人生階段嗎?
愛一個人的時候,熾烈如噴湧翻騰的巖漿,但是一旦被這感情遇到了挫折,人就仿佛被這巖漿燒灼,立刻就蔫了。
這不是人生該有的狀態。
真正懂愛的人,其實是愛自己,你只有愛自己,別人才會愛你。
懂得愛自己的人,在愛情遇到挫折的時候,不會因為不被愛了而長久悲戚,因為他是愛自己的。
不可否認,一段美好的愛情失去了,傷心難過都是難免的,因為這是人類的正常情緒。但是長久地把自己的人生置身於陰霾裡面,就是不可取的。
一個人讀懂了自己,學會了愛自己,他一定不缺愛別人的能力。
結語:
什麼是愛?孤獨又是什麼?
我在讀《愛與孤獨》的時候,總是想,為什麼古往今來的那麼多名人,都在孤獨這個命題裡苦苦求索。
不過是人生一種特別的狀態,它為什麼有那麼大的魔力?學會了如何和孤獨相處,真的就能學會愛自己,愛別人嗎?
周國平老師的這本《愛與孤獨》會告訴我們答案,對這本書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上面的連結購買這本書。我自己在讀了這本書之後,獲益匪淺,相信你也會有自己的收穫。
學會了欣賞孤獨之美,並不是僅僅知道了如何排遣寂寞,它其實是在教我們明白,孤獨其實是人生必然的一種狀態,要習以為常,更要學會超脫於孤獨之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