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人們往往把交往看做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為重要的一種能力。
如果說不擅交際是一種性格的弱點,那麼,不耐孤獨就簡直是一種靈魂的缺陷。
——周國平
在日益喧囂浮躁的當下,有太多的人害怕孤獨,害怕寂寞,害怕被冷落,總覺得活成焦點、被熱鬧簇擁、能夠輕易融進各個圈子,八面玲瓏、如魚得水,就是厲害。
反之,當一個人時,就覺得內心不安,覺得自己被冷落,被排擠,開始坐如針氈,胡思亂想,開始挖空心思的去尋找熱鬧,去堆著笑臉去擠那些根本不屬於自己的圈子......
殊不知,越是優秀的人,越是喜歡獨處,越是優秀的人,越是享受獨處。
獨處,是人類的精神必需品,折射著一個人的幸福力。
人,作為社會性動物,離不開社交,這是一種生存需求,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然而,人,之所以又高於動物,是因為人有精神追求,懂得關注自己的內心,審視自己的靈魂,明白一個人內在決定了外在,這是一種文明的開化,是一種比生存更高級的精神需求。
在心理學上認為,人需要獨處,是為了內在的整合,人只有學會自我審視調整,才能成長為一個獨立的系統。
在哲學上認為,人需要獨處,因為獨處是靈魂的滋養品,是淨化自我、涵養自我的聖境,如此才能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自信立世。
所以,正如周國平老先生說的,在某種意義上,獨處是一種比交往更重要的一種能力。
會不會獨處,決定了一個人會不會快樂、成長自己。
獨處的質量,又決定了一個人能夠達到的高度。
一個喜歡獨處的人,內心一定是自足、豐盈的。
因為只有內心的豐盈、富足,才能讓一個人看淡門外的繁華,面對浮華而內心沉靜,不隨波逐流,不盲目追逐, 看淡虛妄的人際關係,篤定自信,不違心、不將就。
胸有丘壑,腹有乾坤,方能從容若定。
所以,越是優秀的人,越是懂得,與其追逐轉瞬即逝的熱鬧虛榮,不如潛心修身、修己。
正如諾貝爾獎得主,屠喲喲說的:
不要去追逐一匹馬,用追馬的時間種草,等到春暖花開時,就會有一批駿馬任你挑選;不要去刻意巴結一個人,用暫時沒有朋友的時間,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時機成熟時,就會有一批朋友與你同行。
一個喜歡獨處的人,一定有著一顆細膩、敏感、美妙的心。
周國平老先生說:
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那不是寂寞,那是一種心靈的徜徉。
一個喜歡獨處的人,往往有著自己自足的精神世界,有著豐富的情感,有著敏銳的情思,一束陽光,一縷清風,一朵花,一株草,一抹流雲,一片湛藍,即使片刻安寧......都會輕易滿足,喜悅盈心。
喜歡獨處的輕鬆愜意,喜歡獨處的真實平淡,喜歡獨處的靜謐安然,喜歡獨處的恬美恣意。
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獨處,卻是一個人的清歡。
一個表面上過得很熱鬧的人,內心其實是寂寞、無聊、貧乏的人,而一個甘於獨處的人,則必定是一個心存美好、對生活充滿柔情的人。
所以,越是優秀的人,越懂得保持心靈對生活的熱情與嚮往,對美好的敏銳與感恩。
獨處,是心靈最好的修養方式。
一個喜歡獨處的人,一定是一個懂得不斷修煉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人。
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周國平老先生在文章特別指出:
一切嚴格意義上的靈魂生活都是在獨處時展開的。
古語云,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這裡的靜,就是獨處時的靜。
因為只有獨處的時候,我們才能將自己從別人的眼中、從繁雜的事務中、從噪雜的外界中抽離出來,回到了自己。
因為只有獨處的時候,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才能靜下來直面、看清自己的內心,反省自我,開啟自己與靈魂的對話。
獨處,是一個人修煉自己、提升自己的最佳契機,是一個人的大智慧。
所以,越是優秀的人,越懂得利用獨處的時光去,內觀自己、反省自己、不斷進行內在的整合,從而不斷的提升自己。
一如,「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每天必須做的一件事就是必須拿出一段時間閉關靜思,謝絕一切訪客,在獨處中放鬆自己,在獨處中整合自己,在獨處中審視自己,才有了通透的智慧、指揮若定的氣度、高瞻遠矚的格局。
獨處,是一個人最好的價值增值期。
結束語
對於獨處,周國平老先生打了一個非常恰當的比喻,他說,如果社交相當於進食,而獨處則相當於消化,沒有一個好的消化,吃的再好也感覺不到食物的美好,反而難受至極。
所以,獨處,才是一個人最美妙的享受,是一個人的智慧沉澱,是一個人最好的修行。
獨處,是一天繁忙奔波、千頭萬緒後的身心歸位、愜意暢然。
獨處,是看透繁華後的淡泊充實。
獨處,是反省、內觀自己的最佳契機。
越是優秀的人,越喜歡獨處。
最後,願你能夠在獨處中做回自己,褪去疲憊,暢意自在;在獨處中豐盈自己,享受內心的平和和人生的曼妙;在獨處中內觀自己,從而不斷調整、成長自我。
END-
版權聲明:小墨伴您,溫暖向陽,微笑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