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張若】為了防堵陸資,民進黨當局繼禁止大陸愛奇藝等流媒體平臺後,如今又把矛頭指向「淘寶臺灣」。
臺「經濟部」24日公布對「淘寶臺灣」的審查結果,認為該公司未依陸資來臺投資相關規定申請許可,已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以41萬元(新臺幣,下同)罰款,並限期6個月內撤資或改正。「經濟部」稱,英商克雷達投資有限公司2019年7月以10萬元在臺設立分公司,同年10月增加營運資金至2010萬元,並以「淘寶臺灣」名義經營電商平臺,但「經濟部」調查後認定,阿里巴巴集團通過新加坡子公司持有英商克雷達28.77%的股權,雖未超過「陸資許可辦法」的30%持股認定標準,但阿里巴巴對英商克雷達具有實質控制能力。當局給出三個理由:一是英商克雷達有3名股東,分為A股及B股兩類,阿里巴巴集團為B股唯一股東,根據其規定,如果阿里巴巴集團不出席會議,股東會、董事會將無法召開;二是阿里巴巴集團把「淘寶」商標、域名及平臺IT系統維護等授權給英商克雷達在臺分公司,以供其經營「淘寶臺灣」電商平臺,顯見其營運高度仰賴阿里巴巴集團;三是「淘寶臺灣」登入頁面顯示,會員註冊須同意「淘寶臺灣用戶服務協議及隱私政策」,而它是連結到阿里巴巴集團的,可能有資信安全風險。臺「行政院」24日稱,許多陸資長期利用轉投資方式,規避「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實質進行未經允許的投資項目,「政府會持續把關,針對違法業者給予裁罰」。
2013年,淘寶在臺交易額近500億元,當時每天有超過1萬件淘寶包裹從大陸發往臺灣,有1/4的臺灣網絡賣家直接從淘寶進貨。「淘寶臺灣」去年10月底在臺上線,當年「雙十一」網頁總瀏覽人次突破1000萬,熱度可見一斑。針對被當局處罰,「淘寶臺灣」24日下午發表聲明稱,目前尚未收到當局正式函文通知,僅從媒體報導得知最新裁決,對此深感遺憾,不過公司尊重主管機關的決議,也會積極配合當局的要求儘快改正,並以保障商家與消費者的權益為第一優先考慮。此前在7月,「淘寶臺灣」曾澄清它與「中國淘寶」是兩個不同的平臺,消費者註冊成為「淘寶臺灣」用戶,不需要籤署「中國淘寶」的隱私權協議,不會有外界擔憂的隱私權問題。
聯合新聞網24日稱,消息一出,不少網友議論紛紛,因為許多籤約的臺灣商家商品將被迫下架,牽連層面甚廣。有人贊成當局的做法,點名騰訊旗下的蝦皮恐怕是下一個被禁用的業者。報導稱,蝦皮雖然設點在新加坡,但母公司為大陸騰訊,持有39.7%的股權。2015年10月,「蝦皮拍賣」正式在臺灣上線進軍電商市場。還有不少人表示會繼續用「中國淘寶」,對當局的做法感到遺憾,「基本上淘寶下架,你會看到臺灣一堆潮店和日韓店跟著又有一波倒店潮」。
有分析稱,將陸資定義為「三成以上股權被中國大陸企業擁有」,會排除許多非陸資股權達四成甚至以上、非陸企控制的合資企業投資臺灣的機會,邏輯上是不合理的做法,不利於臺灣產業發展。中時電子報24日稱,臺「經濟部」日前禁止大陸流媒體業者通過代理形式登陸臺灣,9月3日起實施。臺灣超過200萬用戶得跨境收看,姑且不論實質影響如何,已嗅出當局的政策方向。而「淘寶臺灣」在臺業務龐大,一旦放棄電商業務,屆時一堆已籤約的廠商恐被迫下架,影響程度遠甚於愛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