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長平一戰,秦軍已經消滅了趙軍主力,為何40年後才滅趙國?

2020-12-21 歷史紫陌閣

說起距今兩千多年,秦、趙兩國之間發生的「長平之戰」未必人人知曉,但要說到成語「紙上談兵」,幾乎是無人不曉。紙上談兵的主人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趙括自幼熟讀兵書,但是基本上是沒有上過戰場,缺乏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這樣的人如若率軍打仗,很可能就會敗北。果不其然,趙王在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中急於求勝,最終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趙國用趙括代替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廉頗,最終導致趙軍慘敗。

趙軍換了大將,而秦軍此時也換了主將,然而不似趙軍那般,將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換成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趙括,雖然趙括的父親趙奢是趙國的名將,但並代表其兒子趙括是個將才,趙括只是熟讀兵書,是理論知識多,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而秦軍換上了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任命為主將,之前的主將為副將,副將也是久經戰爭的秦國名將王齕。

最終在長平之戰中,白起大敗趙軍,趙軍40多萬人向秦投降,然而白起直接將40萬趙軍坑殺,只留下240個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此戰秦軍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史稱為「長平之戰」。長平之戰後,趙國主力被消滅,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和秦國爭霸,此戰後秦國的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按理說,秦國剩勝追擊,繼續攻打趙國,趙國很可能就會滅亡,那麼秦國為何沒有直接滅趙國呢?

長平之戰後,秦軍大將白起是想乘勝追擊,準備分秦軍為三路,擴張戰果,直接攻打趙國都城邯鄲,一舉滅亡趙國,但最終因秦相範雎被趙國使者說服,導致秦、趙兩國合議,趙國割六城給秦國以求和,秦相範雎向當時的秦王秦昭襄王建議,被應允。之後秦國休兵,範雎導致白起失去了滅趙之功,為此,大將白起和丞相範雎也結下仇怨,秦國也失去了攻打趙國的最佳時機,趙國得以倖存。

秦國雖然在長平之戰後又攻打趙國,但以失敗告終。在長平之戰兩年後,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秦國又派兵攻打趙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秦軍的五大夫王陵和宿將王齕都無法攻克邯鄲城。之後秦軍換大將白起為元帥,但白起此時身體有疾病拒絕啟程,之後被迫帶病上路,最終行至杜郵時,秦昭襄王嬴稷覺得白起心中有恨意,於是賜死了白起。

白起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之後便自殺了。

趙國此時仍然被秦軍圍攻,形勢十分危急。於是趙王派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向魏國和楚國求援。之後便有了歷史上著名的「毛遂自薦」,平原君的門下的食客毛遂此時已在平原君門下三年,但沒有名聲,不被人所知。毛遂自告奮勇,同平原君去楚國求援,毛遂最終說服了楚王,楚考烈王派春申君(戰國四公子之一)黃歇率軍救趙,此即「毛遂自薦」。

平原君還向魏國求助,平原君趙勝的夫人是魏國信陵君(戰國四公子)的姐姐,而信陵君魏無忌是當時魏王同父異母的弟弟,但是魏國沒有派兵支援。於是平原君就寫信責怪信陵君,說「即使你拋棄我,難道你也不可憐你姐姐嗎?」,而信陵君多次請魏國發兵救趙都被拒絕,最終信陵君讓人偷出魏王的兵符,調動魏軍去救趙,而趙國都城邯鄲被秦軍圍攻,已經是到了危急時刻。

魏國信陵君魏無忌和楚國春申君黃歇終歸是率軍趕到邯鄲城下,魏無忌領兵數十萬攻擊秦軍,最終在邯鄲城下大敗秦軍,秦軍傷亡慘重,楚國春申君和魏國信陵君的援兵解了趙國邯鄲之圍。秦國攻打趙國算是失敗了,此時是秦昭襄王五十年,秦昭襄王是在位56年去世的,在攻打趙國失敗後,在秦國次年攻打周國後,秦昭襄王直到去世時基本沒有在對外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長平之戰是發生在秦昭襄王47年(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嬴稷是在五十六年去世(公元前251年),此時已經過去了將近十年。秦昭襄王死後,兒子安國君嬴柱繼位,是為秦孝文王,但秦孝文王在守孝一年後,正式繼位三天便去世了。之後秦孝文王的兒子嬴異人繼位,是為秦莊襄王,而秦莊襄王繼位的時間也短,在繼位三年後去世了,秦國是四年時間駕崩了三個國君,為此秦國的國內多少也會產生一些動蕩。秦國這樣的情況也無法對外發動戰爭,此時算下來,距離長平之戰13年過去了。

秦昭襄王死後,其兒子嬴政繼位,但嬴政此時只有13歲,無法掌權親政,雖然秦國的朝政有大臣輔佐,但秦國對外擴張的步伐也會有所受阻,嬴政是22歲行加冠禮儀,開始掌權親政,嬴政開始親政時已經是公元前238年,距離長平之戰已經過去了23年,並且秦王嬴政親政後也需要熟悉朝政,並且對外發動戰爭也需要作準備。

秦國在長平之戰後,因秦昭襄王時期秦相範雎提議和解,導致失去了最佳攻打趙國的機會,兩年後對趙國的攻打,因魏國和楚國的救援,導致秦軍失敗未成完成滅趙。並且在長平之戰中,雖然趙國被秦軍斬首加坑殺有45萬之眾,但秦國的傷亡也不小,秦軍傷亡約有二十萬,秦軍的傷亡並不小,秦軍在長平之戰中戰勝趙國也是險勝,秦國也是傷了元氣。

長平之戰兩年後,秦軍又攻打趙國,但最終魏國和楚國的援軍解救了趙國都城邯鄲的危機,秦軍在魏、楚、趙三國聯軍下失敗,又有損傷,加上在長平之戰的損失,秦軍的傷亡並不小,秦國此時也需要修養生息。並且此時秦昭襄王也已是年近70歲的年邁之軀了,自然和年輕時的精氣神相比,直到75歲去世,幾乎沒有對外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秦昭襄王嬴稷死後,接著秦孝文王嬴柱1年後去世(守孝期一年,正式即位三天),秦莊襄王嬴異人在位三年後去世,秦國是四年內死了三個國君,秦國國內多少有些動蕩,加上先前戰爭的損傷,也需要修養生息,不適合對外發兵徵戰。而新繼位的秦王嬴政只有13歲,嬴政在22歲才能舉行加冠禮,開始掌權親政,此時算下來都已經過去了20多年,趙國也在因為秦國發生的種種情況一直沒被秦國所滅。

嬴政繼位兩年後,在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因趙、燕兩國發生戰爭,秦國並藉機開始攻打趙國,此時長平之戰過後24年。長平之戰後因合議,秦國錯失滅到趙國的良機,加上秦國國內的種種原因直到20多年後,到了秦王政時期,秦國才重新對趙國發動戰爭。秦王政十三年年,秦國開始攻打趙國,攻取了趙國的閼與、轑陽、河間、安陽等城池。兩年後,秦國又大舉向趙國進攻,在攻取的趙地上建立了雁門郡和雲中郡。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將河內,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阬之。...趙公子嘉率其宗數百人之代,自立為代王,東與燕合兵,軍上谷。」

從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開始,秦王嬴政開始了滅六國之戰,同年韓國滅亡。在次年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下令派兵大舉攻打趙國,秦將王翦和其軍隊攻佔了趙國的井陘,同年秦將楊端和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在秦王政十九年,秦軍已經全部平定了趙國,並俘獲了趙王。之後秦王嬴政親自去往原趙國,將自己幼年在趙國有仇之人全部活埋,趙國此時可以說已經覆滅了,長平之戰到公元前228年俘獲趙王,過去了32年。

不過秦軍在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時,趙國的士大夫和趙公子嘉帶領的幾百宗室之人逃亡到了代地,趙國公子趙嘉在宗族之人和大臣們的支持下,自立為王,繼續抵抗秦軍。趙嘉在代稱王六年後,在公元前222年,秦軍向代進軍,秦軍攻滅趙代王嘉,至此,趙國徹底滅亡。秦、趙從公元前260年發生了長平之戰,到公元前222年,秦軍徹底滅亡趙國,共經歷了38年。

《史記·秦本紀》: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

長平之戰的發生是因為秦國和趙國爭奪上黨發生戰爭,進而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在秦昭襄王三十七年的時候,秦國原先是攻打趙國的,在同年秦國命魏國人範雎為客卿,範雎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被秦昭襄王採納,秦國開始攻打距離秦國最近的魏國和韓國,之後秦王攻打韓國,並佔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韓桓惠王趕到驚恐,於是割上黨(今山西長治)給秦國求和。

但是韓國向秦國求和的過程中出現了意外,雖然韓王決定主動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息戰禍。但是上黨郡守卻不願意降秦,之後韓王派馮亭接替上黨郡守,配合將上黨郡獻給秦國,但是這個馮亭上任後也不肯降秦,而上黨人又無力對抗秦國,郡守馮亭於是採用驅虎吞狼之計,率領上黨郡投降趙國,趙國接受了上黨,趙國的作為自然是引起了秦國的不滿,秦國就決定對攻打趙國,於是雙方發動了長平之戰。

秦國派遣左庶長王齕攻打趙國,連勝幾場,攻佔了上黨,並攻破趙軍陣地,擊敗趙將廉頗,趙國雖然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後,軍力大增,但是大將廉頗知道秦軍善戰,趙軍不能硬戰,於是修築壁壘,嚴密的守壘對峙,等待機會進攻。廉頗不愧是戰國的四大名將之一,其防禦的辦法是能保護趙國,並且伺機而動。雖然趙軍一路潰敗,但是嚴防死守,秦軍也會因為是長途作戰,無法長時間作戰而最終失敗。

趙孝成王卻不這麼想,趙王早已惱怒廉頗的軍隊數次戰敗,趙王反感廉頗的怯縮不戰,而秦國也知道廉頗的防守作戰不利於秦軍,認為廉頗對於秦國是個憂患,於是使用離間計,秦國丞相範雎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施行計劃,散播謠言,揚言秦國不怕廉頗,只怕趙國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趙王最終將秦國的離間計信以為真,於是派趙括去接替廉頗為主將。

趙括不愧是「紙上談兵」,在取得廉頗的職權後,就立刻全盤更改法令,調動官吏,把廉頗的防守作戰方針改為出兵進攻,秦國開始秘密派遣大將白起代替了王齕。白起設計佯裝戰敗潰退引誘趙括追擊,白起的計策成功,秦軍用幾十萬大軍依靠地形圍住趙軍,並切斷其糧草供給,趙軍開始突圍,主將趙括也在突圍中被亂箭射死。趙軍在多次突圍失敗後最終投降於秦。

趙軍雖有四十多萬投降,但是最終都被白起坑殺,趙國僅此一役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對抗秦國。如果秦軍剩勝追擊,趙國因主力部隊被白起坑殺,趙國很可能秦軍滅亡。但最終因為秦相範雎被趙國使者說服,導致秦王接受了趙國的議和,趙國為此錯過了滅亡趙國的大好良機,雖然在兩年後,秦國繼續攻打趙國,並且包圍了邯鄲,但是被楚、魏兩國軍隊來派兵援助,解了趙國邯鄲之圍。

至此,秦國失去了滅亡趙國的良機,此時秦昭襄王已是年邁之態,加上秦軍在長平之戰也損失約20萬兵士,和之後發動戰爭的一些損失,秦軍也需要修養生息,恢復元氣,直到秦昭襄王去世,秦國也沒有對外發動戰爭,秦昭襄王去世後,之後的兩位君主也去世的早,秦國四年時間內,三位國君先後去世,而新繼位的秦王嬴政才13歲,因年幼無法親政,嬴政22歲親政兩年後就對趙國發動了戰爭,因為種種原因秦國在長平之戰後38年才攻滅了趙國。

大家認為趙國在長平之戰後沒有乘勝追擊滅亡趙國,是否有秦相範雎的原因?對戰國名將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怎麼看?下方留言說說你的看法。

文/歷史紫陌閣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讚,謝謝大家的支持。

本文聲明原創,文中配圖來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秦軍史上最可恥一戰,用了36年才完全恢復,戰神白起因此被賜死
    此戰趙軍慘敗,秦軍得以進佔長平,自此戰之後,秦國一統天下的大勢已初步形成,因此長平之戰的意義深遠,直到現在,依然是很多史學家研究的熱點話題。 秦軍進駐長平之後,主將白起下令坑殺趙軍幾十萬投降將士,趙軍因此送命人數高達45萬,因此長平之戰也被譽為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 活埋45萬趙軍的長平之戰,對戰國形勢影響有多大?秦國真無敵了
    經過了長平之戰洗禮的秦國鐵騎,完成六國的統一,只是時間問題。一、長平之戰爆發前的戰國局勢長平之戰爆發於公元前260年,處於戰國晚期,離嬴政統一六國還有40年左右的時間。四十五年,五大夫賁攻韓十城,白起率兵攻韓野王,後降秦,上黨道因此被隔斷。秦國拿下了野王,將韓國南北截成兩段。隨即秦軍北上,準備吃掉已經孤立無援的山西高原的西南角——上黨高地。
  • 長平之戰後白起成戰神趙括變成語
    趙為固守西面屏障,於次年遣廉頗屯軍上黨郡地長平。 廉頗一到達上黨,便在此處構建防線第一條防線是空倉嶺防線,縱深40千米,趙軍在第一條防線後,構築壁壘,與丹水東岸放置輜重的大糧山相接,保證了第一道防線的糧草問題。
  • 長平之戰,率軍之才的趙括,為何最終不敵白起的布袋陣法
    長平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百萬級的消耗戰,秦國和趙國兩軍的消耗都非常之厲害,雙方分別舉兵40多萬與上黨郡一決高下。不僅趙國耗不起,秦國也耗不起,趙國臨時換將趙括,秦國也換用了白起。
  • 白起攻打趙國發生在秦昭襄王47年,為何會有發生在嬴政時期的錯覺
    其中最為著名的有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陘城之戰、長平之戰。伊闕之戰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鄢郢之戰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長平之戰」
  • 戰神白起,長平一戰立下大功消滅趙軍40萬,結果是不久被秦王賜死
    話說周赧王53年(前262年),秦國起兵攻打韓國,佔據了韓國的地盤野王(就是如今的今河南沁陽地區),這樣一來就把韓國領土上黨郡,與本土切斷了聯繫,也就是像今天的飛地一樣,中間間隔了其它國家的領土。韓國君韓桓惠王是個比較怕死的皇帝,不過小國無外交也是情有可原,沒有辦法,於是讓桓惠王下詔上黨郡郡守馮亭,割地求和,把上黨郡割給秦國,想用割地求和的方式來讓秦國停止進攻韓國。
  • 長平之戰,白起為什麼要坑殺趙國40萬大軍,原因居然來自商鞅
    秦昭襄王45年(公元前262年),秦國出兵,戰敗韓國野王,野王投降秦國。時韓桓惠王主動獻上黨郡給秦國,以息戰禍。然上黨郡守不願降秦,率眾獻上黨郡於趙國,意在用趙抗秦,保全韓國。趙孝成王欣然接受。秦國大怒,於是大軍壓境。
  • 上帝視角看長平之戰,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殲滅戰
    首先長平之戰的起因: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佔領了野王城,切斷了韓國上黨郡和韓國都城的聯繫。韓國想獻出上黨郡向秦求和,以此保住本土,但是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反將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盡數獻於趙國。趙國的君臣經過商議決定接受上黨。
  • 《大秦賦》開篇的邯鄲之戰:秦強趙弱,為何秦國會敗給趙國呢?
    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剛剛在長平之戰中損失40多萬大軍的趙國,反而能夠在邯鄲之戰中轉敗為勝。那麼,問題來了,《大秦賦》開篇的邯鄲之戰:秦強趙弱,為何秦國會敗給趙國呢? 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因此,按照白起的說法,在長平之戰中,秦軍也付出了30萬人傷亡的代價。在長平之戰中,秦軍總共投入了60萬大軍,這才將趙國的40多萬大軍包圍和消滅。
  •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國30萬大軍全殲匈奴10萬騎兵?
    改革24年後,直接滅掉了夾在自己國家代郡和邯鄲之間的中山國,從此南北兩端交通更加方便。有滅國能力的趙國已經有實力與秦國一戰。趙惠文王劇照公元前270年,秦軍越過韓國上黨攻伐趙國閼與,趙奢用了個疑軍之際,殲滅秦軍8萬。在這個時期,趙國是在秦國兼併戰爭中唯一能與之一戰的國家。
  • 戰國名將之首白起,為何在《大秦賦》中未曾露面,導演的回答亮了
    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大秦賦》自開播以來,受到了廣大劇迷的關注和熱捧,雖然褒貶不一,但依舊熱評如潮。秦國六世通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吹起了統一天下的號角。想像一下那宏偉的場面,將士們個個意氣風發,等待是值得的。
  • 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為何很少出現佔領區百姓大規模反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正式統一天下,似乎這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因為自從秦始皇公元前236年決定滅趙開始,到公元前221年滅掉齊國,只用了15年的時間就把韓、趙、魏、楚、燕、齊六個國家給消滅掉,完成了我國歷史上第1次真正的大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