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之前包括秦朝有三樣無價之寶與皇權有關但似乎只存在於傳說中,雖然正史中有它們的身影,但因為後來失去了蹤跡,它們身上的謎團一直困擾著後世之人,這三樣寶物就是:九鼎、傳國玉璽和十二銅人。
這其中又以十二銅人的知名度略低一些,但它同樣是一個謎,包括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製成的、它代表了什麼以及後來去了哪裡等等,一直就有多種觀點,之所以會如此,也是因為關於當時的史料的匱乏以及出土文物的稀少,導致那段歷史的很多真相都被遮住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攻滅六國,統一了天下,在此之前,從未有任何一個人有這樣的壯舉,他這是前無古人,也因此,他自稱始皇帝,但由此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很多東西他沒有模板去看,也沒有過去的經驗教訓讓他去吸取,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如何坐穩皇位,如何讓皇位世世代代傳承下去,以至千秋萬代,都是秦始皇必須要考慮的事情,而且他剛剛滅了六國,但不能保證這些諸侯國的後代不甘心他的通知,站出來反對他,重新將統一的國家弄得四分五裂。
所以收繳各地的兵器變成了秦始皇迫不及待要做的一件事情,但如何讓這件事變得合理卻並不容易,恰在這個時候,臨洮出現了十二個比較奇怪的人,他們長約五丈,足履六尺,都穿著夷狄對的衣服。
他們剛出現在臨洮就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而這件事也傳到了秦始皇的耳中,他決定這是個機會,如果能有這樣十二個高大的人護衛在自己身邊,有高大的東西護衛在阿房殿前,必然能震懾天下。
就在這天,秦始皇在阿房宮中休息的時候,就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有一仙風道骨的老者對秦始皇說了一句話:制十二金人,方可坐穩天下。
還等什麼呢?秦始皇趕緊下令收繳各地的銅製兵器,按照臨洮出現的那十二個人的外形製成十二銅人,又叫十二金人(鍾鐻、鍾、金狄人、翁仲等)。
雖然故事算是傳說,但正史中對這件事是有記載的。
比如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收天下兵,聚之鹹陽,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班固在《漢書》中記載:「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故銷兵器,鑄而象之。」賈誼在著名的《過秦論》中也有記載:「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鑄以為金人十二。」等等。
由此可見,秦始皇應該是真的鑄成了十二銅人,並將它們安置在阿房殿兩邊。銅人大小不一,大的身長五丈,坐著也能有三丈,有說法是這 些銅人是坐著的。
就重量來看的話,司馬遷說是重各千石,假如這是一個平均值,千石在秦朝時十二萬斤,放在現在就是約三十萬噸。
這樣的數字足可以看出一個銅人該是有怎樣的氣勢了,如果是十二個,就更加是氣勢威嚴,象徵著皇權的無上威嚴,因此無論是從收繳兵器來看,還是就鑄成的銅人來看,這十二銅人都是出於政治需要才製成的。
根據《長安志》的記載,這些銅人後來在漢朝建立之後被移到了長樂宮的大夏殿。但這是否屬實還很難說,這十二銅人如此之重,遷移工作必然是相當麻煩的。而且漢朝之後至少隋唐時期就再也沒有了十二銅人的任何記載了。
那麼,十二銅人究竟去了哪裡呢?時至今日,關於十二銅人的去處,大體上有三種結果。
其一就是跟著秦始皇進了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從秦始皇剛繼位為秦國國君就開始興建一直到秦二世時期,前後大約四十年的時間,它就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地下宮殿,其間的奇珍異寶數不勝數,十二銅人跟著秦始皇一起進了秦始皇陵,不是沒有這種可能。
其二就是被項羽燒毀了。《史記》記載:「(項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項羽當年對鹹陽毫不手軟,結果了子嬰之後,直接燒了秦朝的那些宮殿,而他將能帶走的財寶和美女都帶走了,大火一直燒了三個月。
按照這個記載來說,十二銅人這樣的重物,項羽是帶不走的,所以很可能被燒了,這樣的還實在是可惜的緊。
其三則是被董卓和苻堅毀了。潘安在《關中記》中記載:「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徒清門裡。……苻堅又徙之長安而毀之。」
按照這個記載,十二銅人中的十個銅人被董卓毀了,餘下兩個輾轉到了苻堅手中,也銷毀了。不過《關中記》算不上正史,其記載是否屬實很難說,不過關於董卓用銅人鑄小錢的記載卻是不少的,在《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等正史中均有記載。
但董卓所用的銅人是不是十二銅人之十,還很難說,即便是苻堅銷毀的兩個銅人,其來源也很難說,這只能說是有可能,至於是不是真的動了十二銅人,我們不得而知。
綜上就是十二銅人可能會有的遭遇,當然,也或許還有別的可能,但至少到目前而知,誰也不知道這十二銅人究竟去了哪裡,有怎樣的遭遇。不過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都造成了隋唐之後再也沒有十二銅人的蹤跡這樣一個事實。
不過,倘若是第一種情況,即跟著秦始皇進了秦始皇陵,這倒是很值得欣慰的,至少它是被保護了起來,而不是被銷毀了,說不定在未來的某一天,十二銅人能夠重見天日,發出耀眼的光芒,重新震驚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