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鑄造的十二銅人後來去了哪裡?

2020-12-22 尚宮女史

秦朝之前包括秦朝有三樣無價之寶與皇權有關但似乎只存在於傳說中,雖然正史中有它們的身影,但因為後來失去了蹤跡,它們身上的謎團一直困擾著後世之人,這三樣寶物就是:九鼎、傳國玉璽和十二銅人。

這其中又以十二銅人的知名度略低一些,但它同樣是一個謎,包括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製成的、它代表了什麼以及後來去了哪裡等等,一直就有多種觀點,之所以會如此,也是因為關於當時的史料的匱乏以及出土文物的稀少,導致那段歷史的很多真相都被遮住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攻滅六國,統一了天下,在此之前,從未有任何一個人有這樣的壯舉,他這是前無古人,也因此,他自稱始皇帝,但由此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很多東西他沒有模板去看,也沒有過去的經驗教訓讓他去吸取,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如何坐穩皇位,如何讓皇位世世代代傳承下去,以至千秋萬代,都是秦始皇必須要考慮的事情,而且他剛剛滅了六國,但不能保證這些諸侯國的後代不甘心他的通知,站出來反對他,重新將統一的國家弄得四分五裂。

所以收繳各地的兵器變成了秦始皇迫不及待要做的一件事情,但如何讓這件事變得合理卻並不容易,恰在這個時候,臨洮出現了十二個比較奇怪的人,他們長約五丈,足履六尺,都穿著夷狄對的衣服。

他們剛出現在臨洮就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而這件事也傳到了秦始皇的耳中,他決定這是個機會,如果能有這樣十二個高大的人護衛在自己身邊,有高大的東西護衛在阿房殿前,必然能震懾天下。

就在這天,秦始皇在阿房宮中休息的時候,就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有一仙風道骨的老者對秦始皇說了一句話:制十二金人,方可坐穩天下。

還等什麼呢?秦始皇趕緊下令收繳各地的銅製兵器,按照臨洮出現的那十二個人的外形製成十二銅人,又叫十二金人(鍾鐻、鍾、金狄人、翁仲等)。

雖然故事算是傳說,但正史中對這件事是有記載的。

比如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收天下兵,聚之鹹陽,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班固在《漢書》中記載:「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故銷兵器,鑄而象之。」賈誼在著名的《過秦論》中也有記載:「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鑄以為金人十二。」等等。

由此可見,秦始皇應該是真的鑄成了十二銅人,並將它們安置在阿房殿兩邊。銅人大小不一,大的身長五丈,坐著也能有三丈,有說法是這 些銅人是坐著的。

就重量來看的話,司馬遷說是重各千石,假如這是一個平均值,千石在秦朝時十二萬斤,放在現在就是約三十萬噸。

這樣的數字足可以看出一個銅人該是有怎樣的氣勢了,如果是十二個,就更加是氣勢威嚴,象徵著皇權的無上威嚴,因此無論是從收繳兵器來看,還是就鑄成的銅人來看,這十二銅人都是出於政治需要才製成的。

根據《長安志》的記載,這些銅人後來在漢朝建立之後被移到了長樂宮的大夏殿。但這是否屬實還很難說,這十二銅人如此之重,遷移工作必然是相當麻煩的。而且漢朝之後至少隋唐時期就再也沒有了十二銅人的任何記載了。

那麼,十二銅人究竟去了哪裡呢?時至今日,關於十二銅人的去處,大體上有三種結果。

其一就是跟著秦始皇進了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從秦始皇剛繼位為秦國國君就開始興建一直到秦二世時期,前後大約四十年的時間,它就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地下宮殿,其間的奇珍異寶數不勝數,十二銅人跟著秦始皇一起進了秦始皇陵,不是沒有這種可能。

其二就是被項羽燒毀了。《史記》記載:「(項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項羽當年對鹹陽毫不手軟,結果了子嬰之後,直接燒了秦朝的那些宮殿,而他將能帶走的財寶和美女都帶走了,大火一直燒了三個月。

按照這個記載來說,十二銅人這樣的重物,項羽是帶不走的,所以很可能被燒了,這樣的還實在是可惜的緊。

其三則是被董卓和苻堅毀了。潘安在《關中記》中記載:「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徒清門裡。……苻堅又徙之長安而毀之。」

按照這個記載,十二銅人中的十個銅人被董卓毀了,餘下兩個輾轉到了苻堅手中,也銷毀了。不過《關中記》算不上正史,其記載是否屬實很難說,不過關於董卓用銅人鑄小錢的記載卻是不少的,在《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等正史中均有記載。

但董卓所用的銅人是不是十二銅人之十,還很難說,即便是苻堅銷毀的兩個銅人,其來源也很難說,這只能說是有可能,至於是不是真的動了十二銅人,我們不得而知。

綜上就是十二銅人可能會有的遭遇,當然,也或許還有別的可能,但至少到目前而知,誰也不知道這十二銅人究竟去了哪裡,有怎樣的遭遇。不過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都造成了隋唐之後再也沒有十二銅人的蹤跡這樣一個事實。

不過,倘若是第一種情況,即跟著秦始皇進了秦始皇陵,這倒是很值得欣慰的,至少它是被保護了起來,而不是被銷毀了,說不定在未來的某一天,十二銅人能夠重見天日,發出耀眼的光芒,重新震驚世人。

相關焦點

  • 秦始皇為何鑄造十二銅人,秦朝滅亡以後,銅人去了哪裡
    秦始皇是一個「手辦狂魔」,他不僅有氣勢恢宏的兵馬俑,還有著名的「十二銅人」。十二銅人今天已經完全存在於史書中,可當年它就佇立在秦宮和漢宮的門前,彰顯著那個金戈鐵馬時代的英姿勃發。十二銅人每個有34萬斤,按照秦漢時期每克的重量換算下來,平均一個銅人重達83.3噸,秦始皇為什麼要鑄造這麼大的「手辦」呢?十二銅人最後又去了哪裡?
  • 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何要鑄造神秘的十二銅人,它們最後又去了哪裡?
    比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這裡的一石引用南朝裴駰的註解,大概為百二十斤,那麼一個銅人就得有十幾萬斤了。那麼如果諸多史書記載無誤的話,我們難免對於秦始皇為何鑄造如此巨型的銅人感到好奇。
  • 秦始皇為何要鑄造十二銅人,它們到底有多大多重,最終去了哪裡?
    秦始皇為何要鑄造十二銅人,它們到底有多大多重,最終去了哪裡? 十二銅人指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防止人民反抗而盡收天下之兵所鑄成之十二個大銅人像。據傳是秦始皇用來防止金屬流通,收集天下金屬所鑄,也有傳說是秦皇用大禹九鼎所鑄。
  • 秦始皇為什麼要鑄造十二銅人
    說起秦始皇,就能聯想起他下令建造的長城,還有兵馬俑。但是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要說的不是長城,也不是兵馬俑,而是他鑄造的12銅人。秦始皇在為鞏固第一個封建王朝的政權,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機構和封建官僚制度外,也有其他方案。在這些措施當中,其中有一條就是秦始皇下令收繳天下的所有兵器鑄成12銅人。
  • 秦始皇收集天下兵器鑄造十二金人,如果真的存在,那流落何方?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全國的君王,又是第一位統一華夏的君王。統一天下之後,秦始皇下令收繳天下兵器,將其融化,鑄成了十二個重千石的銅人。因為在古時候,銅是黃色的,故又被稱作金,十二銅人又有十二金人之稱。
  • 秦始皇十二銅人下落何方,專家推測或被埋於地宮深處
    秦朝一統之後,秦始皇下令盡收天下武器造十二銅人,立於鹹陽。可是後來,這十二銅人竟完全消失了!那麼,這些龐大巨物,最後的結局到底是什麼樣的呢?難道是被埋在秦始皇陵地宮裡嗎? 據《三輔黃圖》載:「營朝宮於渭南上林苑中」;「可受十萬人。
  • 下落不明的12銅人,沒葬入秦始皇陵,那究竟去了哪裡?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首位皇帝,也是首位能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領軍人物,他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古代兩千餘年的政治體制基本格局,被人稱為「千古一帝。」曾在公元前238年,秦王舉行冠禮時,他便除掉了嫪毐,之後放逐了呂不韋,自此正式掌握秦朝大權。
  • 秦始皇所鑄十二銅人,被董卓毀掉絕大部分,現今仍然可能有倖存者
    秦始皇是一個偉大的人物,淨幹一些大手筆。關於秦始皇的功績在這裡小編就不說了,說一說他的一個令人捉摸不清的事情,就是鑄造十二銅人,也被稱為十二金人。十二銅人相當巨大,是一個大工程;到東漢末年時期,被董卓毀掉了大部分;最後僅存的一些銅人,也毀於東晉十六國時期。這是一個相對主流的說法。不過另有一些說法,十二銅人其實還有倖存者。
  • 秦始皇鑄的12個銅人,後來到底去了哪裡?秦陵的發掘能否揭開?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在制度方面也進行了諸多改革和調整,其中有一項一直是個歷史謎團,秦始皇為什麼下令收繳天下兵器,鑄成十二個銅人,立於鹹陽宮呢?最終這十二尊銅人下落又如何?
  • 秦始皇威震天下,他其實還有一個秘密,就藏在「十二銅人」之中
    秦始皇的「神秘」還不止這些,相傳天下一統後,這位「千古一帝」還鑄成了十二個「巨人」,屹立於自己的宮門前;那麼問題來了,秦始皇為什麼要傾其天下銅器,鑄造這十二個「巨人」呢? 「秦始皇」正在無助之時,夢中又出現一仙人,並言及「鑄十二金人可保平安」;夢醒,秦始皇立即下令,搜羅天下兵甲,與都城「鹹陽」鑄成十二銅人,以保天下永安。在今天看來,這種說法顯然不可信,但專家對此卻說「可信度比較高」;原因也很簡單,秦始皇半生糾纏於「仙道」,偶然做噩夢,把夢境當真也情有可原。
  • 秦始皇為何「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鑄成十二銅人」?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秦朝時的一石相當於如今的三十七點五公斤,依照這樣來算的話,十二個大銅人差不多有四十五萬公斤。為何剛統一六國的秦始皇還要鑄造這麼笨重的十二個銅人呢?
  • 秦滅六國後收繳天下的兵器,鑄成12個巨大銅人,現今他們在哪裡?
    秦始皇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後,於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收繳天下散落在民間的兵器,鑄成十二個重各千石的大銅人,立在阿房宮的前殿。在中國古文化中,十二這個數字是很特別的。古時的人把大地分成十二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十二地支可以代表大地。
  • 十二銅人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外界一直不知道秦始皇鑄造的這十來個銅人到底有什麼用處。不明白為什麼兵強馬壯的秦朝要弄十二這玩意立在鹹陽,莫非只是單純看著好看嗎,還是有別的原因。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說道說道。 據史料記載:這銅人上面寫著,皇帝在二十六年的時候吞併六國,對法律和度量衡進行了統一。
  • 為什麼沒人記載秦始皇銅人的形態,只因它們的姿勢讓史官難以啟齒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任皇帝,在其平定六國之後對中國的政治制度進行了相當多的改良。這些改良中,大部分措施的初衷十分明顯,就是要避免天下再次陷入戰國那樣的亂世,儘可能減少戰爭的出現。為了達成這個目的,秦始皇除了「隳名城,殺豪傑」之外,還將天下武庫以及民間的兵器收繳了上來,將其鑄為十二個大銅人。之所以秦始皇會選擇十二這個數字,是因為秦朝時崇奉水德,凡事以六為記。這十二個銅人鑄成之後,便一直在鹹陽城中,成為了秦朝威權的象徵,不過對於這些銅人的外形,卻很少有人記載。不過從後世的一些小故事中,我們還可以覓得蛛絲馬跡。
  • 秦始皇的國之重器:12銅人,僅剩黃河中1尊,發掘必是又一個奇蹟
    這兩尊青銅武士像不禁讓小編聯想到千古一帝秦始皇的12銅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掃滅六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國家。天下初定,為防止躁動的六國餘孽的反抗,秦始皇下令將六國王公貴族遷移到秦都鹹陽及巴蜀等地,並「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幹石,置廷宮中」。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始皇12銅人,因銅是黃色的,所以它們又稱「金人。」
  • 秦始皇十二金人還能找到麼
    《過秦論》: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 司馬遷在《史記》中也專門提到過此事。 《史記.秦始皇本紀》: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 神秘針灸銅人 如今在哪裡
    然而《皇帝明堂經》因唐朝末年的戰亂軼失,致使後來的針灸取穴失去了標準。為給針灸經穴重新制定國家標準,宋天聖四年(公元1023年),宋仁宗詔令國家醫學最高機構醫官院編撰《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醫官院將這個任務交給了王維一。王維一是北宋著名的醫學家,歷任宋仁宗、英宗兩朝的醫官。經過3年的努力,完成了新的針灸經穴國家標準《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為便於保存,又將它分別刻在5塊石碑上。
  • 假扮銅人能嚇到女警察?好的銅人表演能以假亂真,看似簡單其實難
    網傳西湖景區發生「男子假扮銅人嚇到執勤女警」,難道這是真的嗎?竟然會發生這樣的事!銅人是怎麼做到的?為何如此逼真?許多銅人表演是為了增添景區吸引力,有的是景區工作人員扮演的,也有一部分銅人表演是靠和遊人合照收費來賺錢的,還有一部分既不是工作人員,又不是以賺錢為目的的,而是純粹因為喜歡銅人表演。這個嚇到女警的銅人表演藝術家就自稱是為了宣傳「銅人文化」。
  • 王惟一鑄造針灸銅人模型,被譽為天下第一針,令後人敬仰
    其中,對針灸貢獻最大的有一名醫家,他便是王惟一,鑄造了銅人方便當代的學醫的人學習和治療疾病,可以說是中醫一個很大的進步了。歷史終於他的銅人製作好後,皇帝對他的作品表示十分滿意,立即將他的一座銅人放在太醫院讓太醫們一起學習,另一座放在了宮殿裡讓人欣賞。
  • 北宋太醫王唯一的絕妙東方銅人,為中醫針灸的發展貢獻巨大
    王惟一的大名能夠流傳下來,主要緣於他一生所做的三件大事,撰寫針灸學專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鑄造針灸銅人模型,刻《圖經》於石壁。中國古代針灸學歷史悠久,作為一門獨立的醫學門類,至遲也可以從晉代皇甫謐撰寫《針灸甲乙經》算起。但是由於針灸圖譜描繪比較困難,在傳抄刻印過程中,受到極大限制,因此很多針灸書籍,都只有灸法,針法則被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