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25日消息(記者佟亞濤)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你幸福嗎?」這個問題曾經引發刷屏。在瑞士舉行的達沃斯論壇年會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在演講中提到,過去十年,中國居民的幸福感在逐步增加。這個結論是如何得出的?中國居民的幸福感體現在哪?
中國居民幸福感不斷增加
在達沃斯峰會的一場主題論壇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迪頓引用了一項調查數據表示,近年來中國居民的幸福感在不斷增加,處於中等水平。他介紹稱,「在0到10分的評分中,2016年中國居民幸福感水平的平均值是5.3,相比2006年已經有了極大的提升。2006年當蓋洛普第一次收集這個數據時,中國的平均數只有4.6。」
中國經濟持續增長 帶來居民幸福感增加
迪頓認為,這主要得益於中國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當然,他也提到了經濟學中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論」,也叫「幸福悖論」,指的是國家經濟發展了,國民的幸福感並不一定就會提高。不過迪頓認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的確帶來了居民幸福感的增加。他說:「沒有證據表明,收入增長和幸福感提升是衝突的。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帶來了中國居民幸福感的增加。」
老齡化沒有降低中國人幸福感
迪頓還專門提到了年齡對幸福感的影響。目前,中國正快速步入老齡社會,60歲以上的人口超過2.2億。不過迪頓認為,老齡化並沒有降低中國人的幸福感,反而在45歲達到低谷後,幸福感隨著年齡增長穩步上升。迪頓說,這主要得益於較高的居民儲蓄率和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中國,居民儲蓄率非常高,老年人有足夠的財產支撐他們的老年生活。另外,中國經濟增長非常迅速,所以年輕人比上一代的人更加富有,他們可以支撐自己父母或祖父母的開支,提供經濟上的幫助。中國經濟增長,福利逐步完善,還有很多企業也為老年人提供機會,讓他們可以繼續安享人生。」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李路路去年發表的《經濟增長與幸福感——解析伊斯特林悖論的形成機制》一文中,一個超過1萬個樣本的調查結果顯示,年齡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呈U型變化趨勢,青少年與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較高,中年人的幸福感水平較低。
幸福很主觀?社會學專家:有量化標準
當然,不少人會覺得,幸福是一個很主觀、難以衡量的話題。不過,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李路路介紹,主觀幸福實際上有一套量化標準:「測量幸福感就是一個幾分的量表,因變量是居民自報的主觀幸福感水平:非常不幸福、比較不幸福、一般、比較幸福、非常幸福,分別賦予1-5分的分值,測量幸福感的程度。之後再做決定幸福感的因素:收入、職業、教育、年齡、性別等,就是什麼因素決定了幸福感的高低。」
《小康》雜誌去年底進行的調查顯示,影響國人幸福感的因素中,排行前十位的依次是健康、收入、家庭關係、婚姻、環境、社會保障、住房、職業、個人能力、社交。其中,環境變動最大,由2016年的第十位迅速提升至第五位.
李路路說,這些都是影響個人幸福感的相關指標,而且在不斷調整中,「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的時候,收入因素可能是比較主要的。經濟發展水平提升以後,收入不再是決定幸福感的主要水平,綜合因素的權重會不斷改變」。
李路路解釋說,居民需求在由物質型向發展享受型轉變時,物質型變量在幸福回報上的相對重要性不斷下降,幸福回報率降低;而生活品質型變量的相對重要性不變或有上升的趨勢,幸福回報率趨於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