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春望》的主題,是「感時」還是「恨別」?學者:都不是

2020-12-21 劉悟空學詩詞

唐代大詩人杜甫一生忠君愛國、愛民憂民,他的詩作中充滿了對底層勞動百姓的深切同情,對國家命運的深沉擔憂。

他的詩作《春望》就是他愛國憂民之心的真實寫照。

《春望》詩歌的主題之爭

杜詩專家傅庚生先生認為這首詩的主題只是抒發「恨別」的情感,而不是以往學者認為的愛國憂民的「感時」之作。

他認為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種互文的詩句中,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感與所書往往是偏重在後者, 因而得出此詩的主題是「恨別」,「感時」只是陪襯的結論。

然而香港學者周錫韛先生認為,這首詩的主題既不是「感時」,也不是「恨別」,而是寫詩人希望衝破叛軍包圍、投奔肅宗皇帝以報效國家、親人團聚的心願。

就像這首詩的題目《春望》一樣,周先生認為這首詩的主題是「企望並追尋春天的溫暖」。

詩歌及創作背景

到底這首詩的主題是什麼,我們還是來從詩中尋找答案吧。

《春望》唐-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玄宗逃亡四川。次年七月,肅宗於靈武繼位。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鄜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 杜甫在長安待了半年多時間 , 至德2年從長安逃出,在鳳翔見到肅宗,任左拾遺。

這首詩就是杜甫被困於長安時所作。

含義豐富的首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這首詩以「國破」開頭,既奠定了詩的感情基調,也點明了詩作的時間——安史之亂爆發後。這標誌著唐王朝太平盛世的結束,烽火綿延時期的開始。

詩為矛盾語。國家已「破」,山河依舊「在」。這是表層的語義矛盾,卻也表達了一種似非而是的真實——政治意義上的國家被叛軍攻破,而自然的山川河流卻依然矗立奔流。

人力多麼渺小,詩人多麼無奈!

而春天依然自顧自的來了。長安城裡春光瀰漫,雜草和灌木肆意生長,大自然充滿生機。望見這一片春光的,是國破家亡後的詩人。

「深」字可作多重理解。它可從表面上來理解,指草木長得茂盛;也可指草木肆意瘋長。草木茂盛和肆意瘋長兩個意象交疊融合,使這句詩給人以春深而無人照管的蒼涼之感。

緣情於景的頷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花濺淚」、「鳥驚心」是一種「移情」手段。「移情」這種詩歌常用手法,就是詩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創作對象中去,使本無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動。

詩人賦予「花」「鳥」自然之生靈以人性、人情。因為詩人感懷國家時局,看到花上的露珠,仿佛覺得花也在哭泣;因為詩人長恨家人分別,看到鳥兒翻飛,仿佛覺得鳥兒也因分離而心神驚擾。

頷聯在這首詩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詩人看到花不由濺淚,聞聽鳥總是驚心,這是承接上句「城春草木深」而來。

「感時」是感家國殘破之時,「恨別」是恨妻離子散之別,也是恨國破家亡人民流離失所之別。「感時」、「恨別」二詞,承接「國破」,既痛心於國破,又憂思於家室,使得家國命運在此實現了統一。

用詞精準的頸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此聯中的「連三月」在《唐詩鑑賞辭典》中是這麼解釋的:

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音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

也有書中將「連三月」解釋為「連逢兩個三月」。

但是悟空認為,這兩種「三」的解釋都未免有點太「實」了。這裡的「三」,應該和「家書抵萬金」中的「萬」字一樣,都是虛指。「三月」這裡用來指代一段不短的戰亂時間。

「烽火」既可引申為戰爭,也可以僅僅從字面意思——烽火臺燃燒的火焰。這樣,「連」字就既有了時間上戰爭的持續不斷,也有了空間上烽火千裡的綿延不絕。

這一聯也是詩意的轉折。從上兩聯詩人看到的春景,轉移到詩人在這春景裡想到的國之戰爭、家之音書。也為尾聯詩人發出的感慨提供感情基礎。

引發爭論的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文如看山喜不平,詩也一樣。一首詩如果流於直白,其價值便要大打折扣。因此有的學者認為,這首詩的尾聯有種現身說教式的直白,破壞了詩歌整體感和統一感,是詩中最大的敗筆。

悟空不同意這種看法。尾聯關係到這首詩的主題,我們還是得從詩歌主題來分析。

如果還是按照歷來對此詩的理解詮釋, 只著眼於杜甫憂國的「感時」,或者懷家的「恨別」,那麼尾聯只是增強了這種悽愴傷痛之感,確實是失之於直白了。

然而從「春望」中蘊含的企望之情來看,我們可以把「搔白頭」當作詩人為衝破羅網、探求出路而苦思良策之舉,把「不勝簪」當作無計可施、愁腸難遣而獨自傷懷之態。那麼尾聯不但不是敗筆,更可以與「白髮三千丈」相媲美。

結語

這首詩格律嚴整、構思精巧。詩人通過自己的痛苦,表現了人民的苦難,反映了國家的災難。選材以小見大,布局新穎得當。

然而,所有的技法都是細枝末節,只有詩中傳遞的感情才是真正打動讀者的地方。這也正是杜甫被稱為「詩聖」的原因——一種儒家聖人所具有的仁者惻隱之心。

正是因為這樣的惻隱之心,讓詩人為國破感時,為家書恨別,為花濺淚,為鳥驚心,更為深深春光中流離失所的人民愴痛,也為衝破羅網報效國家而搔斷白髮三千丈。

相關焦點

  • 杜甫:《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杜甫(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內容概述 《春望》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悽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繫國事的情懷,充溢著悽苦哀思。
  • 詩詞賞析:杜甫《春望》|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春望作者: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 杜甫的《春望》,對什麼的傷痛之情?又對什麼起了思念之情?
    《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烏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時值三月春暖花繁,杜甫卻是滿眼的悽慘、滿心的傷痛;這些都在《春望》這首詩中表現了出來。總的來看,「望」字是全詩中心,「春」字是全詩的時令背景,安史之亂則是全詩潛在的社會背景。我們無法確知詩人是如《哀江頭》般的「潛行」而望,還是如《登高》般的居高而望,或者是其他;但這一「望」已足以給詩人帶來強烈的心靈觸動,因為盈目的是殘破的都城和荒蕪繁茂的春天的草木。
  • 解讀杜甫《春望》:雖然一輩子沒怎麼當官,卻有一顆憂國憂民的心
    詩仙杜甫一生詩情爆棚,可官運實在不咋地。公元756年,安史之亂後長安城淪陷,44歲的杜甫逃難中被俘,押送到長安。後冒險跑到寶雞去投奔唐肅宗,這才感動了肅宗,給了個左拾遺的官職,世稱「杜拾遺」。可是剛當了個把月,不知是急於表現自己,還是確實性情使然,居然要營救因惹怒唐肅宗被罷相的房琯,這一下把肅宗又惹怒了,把剛剛到任的「杜拾遺」貶到了華縣幹點雜事去吧,從此杜甫的官路算是斷了。
  • 楊志華超級記憶力——古詩詞八年級上冊《春望》倒背如流
    《春望》 唐·杜甫《繪圖必看》首先我們來讀一遍這首詩:【《春望》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zān)。】。讀完課文之後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圖,背景是長安城。
  • 每日學古詩:我們今天來學古詩《春望》
    每日學古詩:我們今天來學古詩《春望》 《春望》 作者: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的一首經典詩詞,開篇驚心動魄,堪稱千古絕唱
    比如杜甫的《春望》不僅在國內廣為流傳,在國外日本也是家喻戶曉,二戰後的日本經濟蕭條,保守戰亂之苦的人們希望能從《春望》這首詩中,獲得精神上的共鳴與慰藉。詩人將這種感情宣洩在作品裡,不是直白地呈露,而是附麗於景物之中,表現為詩的感情。
  • 郝乙書法——杜甫《春望》
    郝乙書法——杜甫《春望》 2020-11-27 07:28
  • 44歲杜甫被俘虜,含淚望長安城,寫下一首大作,成國破山河之經典
    國都淪陷,飽受戰爭摧殘的長安城破敗不堪。安史叛軍押送的眾多俘虜之中,有一44歲男子的身影格外熟悉:詩聖杜甫。此時的杜甫悲憤交加,揮毫寫下一首大作:《春望》。全詩如下: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 中華經典古詩詞之愛國專題:杜甫《春望》《江亭》等6首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詩詞鑑賞:《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詩詞鑑賞:《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唐.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城,是指長安城;搔:用手輕輕地抓;渾,詞意可釋為簡直。杜甫,晚唐時期愛國詩人,憂國憂民,心繫天下與百姓,作詩風格沉鬱頓挫,詩作多以憂慮國家為基調,被後人稱之為「詩聖」。這首詩作於公元757年,安史之亂讓大唐天下離亂,唐玄宗逃離長安至四川,叛軍安祿山佔領長安城。杜甫在前往寧夏途中,被叛軍抓獲囚禁於長安城,在水深火熱的牢獄生活中,偉大愛國詩人杜甫寫下這篇流傳千古的名詩。
  • 2020年寧夏教師招聘考試面試《春望》說課稿
    非常榮幸有機會在這裡把我的說課內容向各位老師作陳述,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杜甫的《春望》。   【說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春望》是八年級上冊《杜甫詩三首》的第二首。
  • 杜甫爺爺春天的詩,其中一句對其影響極大,成就《春望》千古名句
    這首詩是詩人處於獨特的背景下:當時作者被貶到南方的偏遠地區,詩人在被流放的途中,路過湘江時,正值湘江的春天,鳥語花香,江水滔滔不絕奔流不息,卻是朝著與他相反的方向流去,使人想起自己的遭遇,不禁悲從中來,寫下了這首《渡湘江》。首聯兩句今昔對比,悲從中來。
  • 古詩鑑賞與寫作:從《春望》學作文
    你說,食堂的飯菜好難吃,可食堂還是把你養成了一個胖子。你說,從此山水不相逢,不問舊人長與短,可手機一響,你還是埋下了頭去。世間就是這般複雜,看似矛盾,卻又飽含情意。深居家中,卻不想變成身形日胖,腹內更加草莽的模樣。再次熟讀《春望》一詩,於寫作上,竟有茅塞頓開之意。
  • 杜甫的這首詩,僅憑開頭一句,千年來便廣為流傳
    每一首的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以杜甫所寫的《春望》為例。《春望》開頭一句,就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從詩句的內容看,這句詩也是對仗工整。「國破」對著「城春」,這種對仗極為工整。但杜甫並沒有局限於其中,而顯得呆滯。
  • 杜甫的名句,陸遊的名句,李煜的名句,詩詞中的精華,值得收藏
    各位詩友們,大家好,這篇文章的主題是杜甫、陸遊、李煜作品中的的名言,希望大家喜歡,閒話不多說,直奔主題吧!一、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嶽》2、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杜甫《江畔獨步尋花》3、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 古詩詞賞析3(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春望)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賞析】1、①本詩是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時所作。實際上是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即作於此次出塞途中。8、春望(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 杜甫、陸遊,著名愛國詩人,寫這兩首詩詞抒發情感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梁啓超曾說過:「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屹立於世界,則國屹立於世界!」我們的幸福來自祖國,只有國家富裕強大,才能使我們幸福的生活之花永放光華。中國的歷史告訴我們,沒有祖國,就沒有家,國家不強盛,就要挨打。
  • 以詩解詩,體會杜甫《春望》的意境
    杜甫秋風捲起茅屋,在一個雨季一行白鷺嵌在了青天之上,和了一曲登樓的人在白帝城拂動琴弦唱起了江南曾經的風景,黃鸝鳴叫,依然孤寂落花時節,我想和你相遇,卻發現,錯過了一個世紀杜甫春望將鄉親們的笑容點燃眸子卻出奇地驚恐,好像睜大了的銅錢將田野裡的風景,一一鎖定,看——那飛掠的馬蹄,那觸目的槍尖鐮刀的閃亮比不過刺刀的飛旋侵略過境,如蝗蟲飛過山窪一切都如雲煙消散
  • 傷春、惜春、贊春……看杜甫、孟浩然、高鼎筆下的春天
    5首關於春的詩歌,讓我們走進杜甫、朱熹、孟浩然、高鼎,去看下詩人筆下的春天與春意。NO.1[唐]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是杜甫一首描寫春夜雨景的五律名作。詩的前四句描寫了春雨應該帶來的條件「知時節」「潤物」——春天的及時雨悄然而至,潤物無聲。後四句寫了夜晚、和白天的兩重景象。下了一宿的雨水,暢想天亮後,整個錦官城(現成都)都是嬌豔欲滴了吧。寫詩貴有所寄託,這首詩表面上是寫春雨以及「好雨」應該具備的品格,但也能看到作者的寄語「景語皆情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