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後的兩場雪,給一道道梁峁披上了銀裝。紅樹梁村村委會副主任劉吉祥爬上一處高坡,凝視著祖祖輩輩生活的山村。
「得畫一張新圖了。」他跺跺腳震掉鞋上的雪,說出揣了幾個月的想法。
紅樹梁村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南部山區,那張舊圖——「龍口鎮紅樹梁村貧困人口分布圖」,眼下就掛在村部走廊裡,正是劉吉祥的手筆。
紅樹梁村有6個社,散布在一房塔溝北側12平方公裡的山坡上,地面雖大,卻沒有一畝水澆地,用水、行路、通訊、娶媳婦,方方面面都難,隨著不甘受窮的村民陸續外出謀生,到2014年底,700多戶人走得還剩195戶。
精準扶貧政策出臺,讓紅樹梁人看到了希望。機遇難逢,不會抓怎麼行!2015年8月,村支部把在外打拼的劉吉祥等人勸回了家鄉。
劉吉祥是位「70後」,見多識廣。兩個月後的一天,望著山坡上錯落的房屋窯洞,他突然閃過一個想法:縣鄉都有地圖,何不比著給村裡畫一張,把與精準扶貧相關的信息都標上去,研究工作時看著方便。
說幹就幹!他先用鉛筆描出初稿,多次完善後,又找列印店上色、製版,2016年初,圖終於印了出來。
這是獨具匠心的一張圖:貧困戶、常住戶、外出戶、危房、通村公路、自然便道等圖例齊備,社、戶按空間方位布局,貧困戶數、人口等信息一目了然,每個貧困戶住址旁標註著致貧原因、經濟來源、精準幫扶措施等情況。
「打仗有作戰圖,打脫貧攻堅戰也一樣,有張『作戰圖』,幹起來就有方向。」劉吉祥說。
過去5年裡,這張圖為紅樹梁村推進精準扶貧發揮了獨特作用,但是,隨著道路、通訊、飲水、危房改造、特色產業發展等政府扶持政策的實施,圖上的內容越來越落後於村裡的發展步伐。
記者按圖索驥,來到標註為「貧困戶」的任存蘭家,走進廚房裡,只見灶臺旁安著一個水龍頭。
紅樹梁村一帶乾旱缺水,為了生活,過去很多村民得趕著牲口去10公裡外的黃河邊馱水,或者僱車拉水。「沒牲口可就苦了,拉一方水40元,一戶按每個月兩方算,地裡一半的收成得打水漂。」任存蘭說。
2015年開始,紅樹梁村在上級政府支持下打深井,鋪設自來水管,到2017年,全村的用水難題迎刃而解。「想用多少有多少,真好!」任存蘭擰開灶臺旁的水龍頭,水譁譁地噴湧而出。
紅樹梁村四周溝壑縱橫,過去只靠幾條土路維繫溝裡溝外的聯繫,一下雨雪就成了與世隔絕的孤島。2016年以來,紅樹梁村在上級政府支持下累計建成水泥路18公裡,連接起公路幹道,硬化了主要街巷。
紅樹梁村距龍口鎮14公裡,距旗政府所在地60公裡。「修路之前,去趟鎮裡得走一上午,嶺外有嶺,往死熬人!」村支部書記郝永勝感慨地說,現在開車去鎮裡只需20多分鐘,去縣城也就1小時。
2018年,4G通訊塔也拔地而起,村民不出山溝也能刷朋友圈了。
隨著道路、用水、通訊等發展條件的改善,一個個「新業態」也冒了出來。
這幾天,任珍良正忙著清理羊圈,他家曾是因病致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康復後,他在旗農牧局扶持下養起肉羊,如今年收入5萬多元,成為首批購買轎車的村民之一。
2015年之前,紅樹梁村沒有村民靠養畜禽掙錢,如今,肉羊、豬的存欄量已經增長到1500多隻(頭),蛋雞、肉雞也達到4000多羽。
「往年養了也賣不出去,再說水也供不起,現在可不一樣。」去年4月,任珍良聯合9戶村民成立了合作社,以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
紅樹梁一帶生長著許多海棠樹,通公路前,村民除了自己吃點,每年只能任由海棠爛在地裡,如今,他們把海棠賣到了旗裡的果酒廠,有的戶一年收入三四千元,全村的果園面積也擴大到3000多畝。
微信上賣柴雞和笨雞蛋、旱地雜糧供不應求、大棚蔬菜漸具規模……產業發展帶動村民收入水漲船高。2014年,紅樹梁村人均收入8000多元,去年已經突破1萬元,圖上標示的29個貧困戶都已經「摘帽」。
「這些新變化新情況,都是舊圖上沒有的。有幾個脫貧戶也私下找我,說村部進出的人多,貧困戶的『名頭』總標在圖上,兒子孫子不好說媳婦。」劉吉祥的話,引來一陣笑聲。
下一步得把電商搞起來,還要發展採摘項目,繼續擴大肉羊養殖和蔬菜種植規模……近幾天,劉吉祥已經開始構思紅樹梁村的新藍圖。 (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2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