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玉勝:萬畝油茶寄鄉情

2020-12-13 央視網

盧玉勝:萬畝油茶寄鄉情

央視網消息:5月,當永泰萬畝油茶綠滿山坡時,全國人大代表盧玉勝帶著《關於從國家層面大力扶持山茶油產業發展的建議》等材料,來到北京。盧玉勝是土生土長永泰人,現任永泰縣希安油茶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永泰位於福建省福州市西南部,有「中國天然氧吧」之稱。在永泰,每當泛紅的油茶果綴滿枝頭時,盧玉勝都特有成就感。油茶果就是致富果,助他回鄉創業,實現了與家鄉人民共同致富的願望。

種植油茶,富裕了鄉親們,盧玉勝也收穫滿滿。他有多項與油茶相關的發明專利,還獲得過第三屆中國林業產業突出貢獻獎、全國勞動模範稱號等多項榮譽稱號。2018年,他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抹不掉的家鄉情

在永泰的山裡,盧玉勝家並不富裕,為填飽肚子,高中畢業後就外出打工了。

在外搞建築,他吃苦好學、勤勞肯幹、為人誠實。從學徒到師傅再到班組長,最後當上包工頭,很快,他闖出了一片天地。

人在外,心卻裝著永泰的山山水水,走到哪,盧玉勝都抹不掉對家鄉那份特殊的感情。2006年,盧玉勝帶著多年的積蓄回鄉創業。

油茶是永泰山裡的特產,已有千年種植史。永泰有良好的油茶種植條件,但因粗放經營、人種天養,經濟效益較低。

盧玉勝早知道油茶可以「吃幹榨淨」,全身都是寶。油茶籽能壓榨高端食用油,人稱「東方橄欖油」「油中之王、液體黃金」;老茶油可以藥用;油茶的果殼可做汙水處理劑;油茶枯餅可以提取茶皂素;油茶殘渣可以加工成有機肥料還田促進油茶樹的生長,形成循環生態經濟鏈。

如果將油茶做成產業,既增加農民收入,又帶動山區發展,也符合綠色農業發展的理念。考慮到這兒,盧玉勝果斷承包一萬畝荒山,全部用來種植油茶樹。

荒山變青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若向山要寶,得把荒山變青山。

油茶種植期間,盧玉勝請來福建省油茶科技公關小組、福建省農林大學、福建林業科學研究院的專家,與他們一起做產業規劃。在他的主張下,山上建起國家油茶豐產示範基地、全國茶油品種園、油茶苗圃基地等試驗田,把全國各地的油茶樹拿來培育、對比,找出效率高、產量大的樹種來育苗。

油茶前期投入大,掛果得需三五年,有人熬不住,中途就不幹了。盧玉勝不服輸,一直在堅守。只要人在永泰,每天都在山上。他要熟悉、掌握油茶種植的每一個步驟;他要跟村民一起幹活,順便交交心,做做思想動員工作;他要跟技術員一起研究讓油茶豐產的辦法。

山前山後、風來雨去,功夫不負有心人,到了第五年,種植基地迎來了油茶的第一個豐年。

油茶樹秋末果熟,入冬花開,花開結果,採果開花,花果同株,抱子懷胎。看著漫山遍野綠油油的油茶樹;看著白、紅、黃多色交織、晶瑩剔透的油茶花;看著紅紅綠綠、大大小小掛滿枝頭的油茶果,盧玉勝百感交集,荒山終於變成了青山,多年的辛苦與投入沒白費。

共同致富是盧玉勝回鄉創業的動力,為帶動更多村民參與油茶種植,他組織成立了永泰縣希安油茶專業合作社,進行集約化種植與管理。100多戶村民有錢出錢、有地出地,村民按入股比例得收益。對不入股的村民,合作社吸收他們幫著種植管理,按時結算工錢。對零散種植油茶的村民,盧玉勝免費提供油茶苗木;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如缺乏資金需要貸款,免費為他們提供擔保;果實收成了,籤訂保底價收購,低於市場價按市場價收購,高於市場價按高價收購;村民自己想加工油茶,免費提供油茶壓榨設備……這種「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盧玉勝為村民們解決了茶油銷路和資金不足等很多問題,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使得村民熱情高漲,能種油茶的都種了。

授人以漁

荒山變青山,這是第一步。如何把青山變金山,向山裡要寶,如何把傳統農業提質、轉型、升級,盧玉勝早有自己的思考。

從事管理工作多年,盧玉勝明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為了授人漁,他在永泰做了三個轉變:在種植規模上,從零星化、散落化向規模化、集約化基地轉變;在發展機制上,從農戶為主體向集社會資本投入為主體轉變;在加工方式上,從作坊式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

產業興旺才能實現鄉村振興。在永泰,盧玉勝建起了從油茶種植、加工及山油茶生態循環綜合利用的科技型產業,集基地、研發、加工、銷售於一體的山茶油加工項目,培育了競爭力強、帶動面廣的龍頭項目,創辦高標準的油茶生產基地,發展油茶精深加工,促進油茶產業鏈的延伸,提高油茶的綜合效益,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註冊「三狀元」商標並培育了永泰山茶油品牌。

盧玉勝說:「我們以萬畝油茶基地為依託,發展五大板塊業務,包括油茶種植、食用山茶油、日化產品、生物醫藥和產業旅遊。目前,前三大業務已趨於成熟,去年底,也已成功研製生產出油茶膠囊等生物健康產品。接下來,要大力發展工業旅遊、油茶基地遊,逐步建設油茶歷史博物館和科普教育基地,從而實現對油茶全產業鏈的打造。」

產業興旺與否的關鍵在人才。盧玉勝與福建師範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合作,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進行油茶種植和產業研究,拓寬了永泰油茶產業的發展渠道,託起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農民的增收和可持續脫貧。

2018年,盧玉勝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為了提好建議,盧玉勝走村入戶,調查民情、了解民意、認真履職,先後提交了關於大力發展農村養老服務業、關於加強農村金融扶持政策等20多件關係「三農」工作的好建議,架起了政府與群眾溝通的橋梁。

萬畝油茶,一片鄉情。走到哪盧玉勝都說自己就是永泰一農民,共同致富是他的創業動力,當選了全國人大代表,他更要當好農民的代言人。(文/邢立雙)

相關焦點

  • 【脫貧路上的最美代表風採】盧玉勝:油茶樹上「結出」好日子
    核心提示:秋末冬初,又是油茶果成熟的時節。在福建省永泰縣西北部大山深處的同安鎮西安村,全國人大代表盧玉勝正在「油茶樹山」上查看油茶果長勢。密密匝匝泛紅的油茶果綴在枝頭,油亮亮沉甸甸,預示著馬上到來的豐收。看著這萬畝油茶樹,盧玉勝說:「油茶樹就是『搖錢樹』,油茶果就是『黃金果』,帶來了好日子!」
  • 12萬畝油茶鋪就致富路
    本報西林訊 (記者/韋鵬雁 通訊員/韋素雪)9月14日,在西林縣馬蚌鎮羅北村,脫貧戶農正芳在油茶地裡除草,事關今後幾十年的收入,一家人盡心盡力。她說:「一共種了6.8畝油茶,通過驗收穫得補助3400元。扶貧政策好,我有動力有信心。」西林因地制宜,多舉措大力發展油茶種植,使之成為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
  • 老油茶結「新果」
    作為「中國油茶之鄉」,玉屏自治縣有近500年的油茶栽培歷史,這裡的油茶果出油率高、茶油質量好。但由於油茶多為家庭式生產,缺乏科學的管理和規模化經營,時間一長,全縣12萬畝老油茶林產量變低、價格也大不如前,逐漸失去了村民的「寵愛」,成了雜木林。無奈之下,村民們只有守著「金山」過苦日子。
  • 碧江:油茶基地育苗管護忙
    和平鄉陳家寨村村民陳祝生將自己家的1.5畝土地流轉給了碧江區油茶種植龍頭企業--貴州山茶產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他和愛人一直在基地務工,看著基地越來越好,他打心裡高興。「這個基地弄起來,對我們幫助很大,像我家有兩個人在這裡上班,一年務工收入有四、五萬元,再加上土地流轉有點錢,一年下來,我們還能存點錢。」
  • 千畝油茶花開,青田「油茶大王」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將3000多畝荒山變成如今的綠色產業 在推進產業融合增效的同時 幫助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羅乃康正在給油茶除草修枝。就在前段時間,羅乃康的這個基地迎來了大豐收,700多畝油茶樹收穫了10萬多斤鮮果。
  • ​邵陽縣 | 審計局引導幫扶村一年新造補植油茶750畝
    11月18日,邵陽縣酈家坪鎮杜文村黨支部書記楊如珍告知,今年,在縣審計局的發動和幫助下,全村新造油茶6畝,補蔸150畝,5年後,按現階段茶油的市場價,畝收入理論值在6000元/年左右,群眾將受益近百年。
  • 14省市「綠變金」實踐:每一棵油茶都是「搖錢樹」
    根據《邵陽縣80萬畝油茶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力爭到2025年全縣油茶林面積發展到80萬畝、每年實現產值30億元,每年整合捆綁6000萬元以上資金扶持油茶產業發展。全國每年新造油茶林面積達到240萬畝左右,每年低產林改造面積270萬畝,油茶林面積由2008年的4500萬畝發展到2016年的6400多萬畝,油茶籽產量從96萬噸增加到217萬噸,茶油產量由20多萬噸增加到53.86萬噸;油茶產值由110億元增加到661億元。「據初步測算,今年全國油茶是豐收之年,茶籽和茶油的產量有可能在去年的基礎上翻一番,茶油產量有望突破100萬噸。」楊超說。
  • 袁昌選:「我要把油茶事業幹到底」
    (代表供圖)回鄉搞研發助民增收上世紀70年代初,黔東南州天柱縣號召發展油茶、油桐產業,人工點播造林,到1996年,全縣油茶林達到18萬畝,按照計劃將帶動6萬人受益。2004年,在鳳城鎮四板牆50畝引種園中,一株刻著「油茶王」字樣的豐產株深深吸引著他。經過對豐產株的技術攻關,他將鳳城鎮銅古坡10畝油茶大樹嫁接改良成試驗林。嫁接試驗4年後,畝產茶油測算達到了18.8公斤,是低產油茶林的5倍多。
  • 小小油茶果成為「致富果」
    12月10日清晨,在瀏陽市鎮頭鎮土橋村油茶林,一個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土橋村微網格長盧術根。「最近天冷,過來看看油茶情況,自從改造後,每年收入都在增長!」鎮頭鎮有著全省唯一連片的10萬畝油茶林。近年來,鎮頭將油茶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之一,將黨組織建在脫貧攻堅前沿陣地,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舉措落地生根,讓油茶果成為了鎮頭人民的「致富果」。
  • 湞江油茶,山村茶油香
    #海拔  油茶主要生長在中國南方亞熱帶地區的高山及丘陵地帶,平原地區不適合生長。  海拔、坡向、位置和坡度對油茶的生長發育有間接影響。陽坡油茶林的生長、果實產量和含油率均高於陰坡油茶林。   湞江油茶產業園·種植基地  憑藉企業持續的投入和專業的科研實力,現有油茶麵積1.6萬多畝、鮮果產量1.88萬噸,油茶種植面積及產量均超過全市90%,滿足供應加工原料
  • 20萬畝綠「油田」,寫就通城山文章!
    20萬畝綠「油田」,寫就通城山文章!像這樣成片成林的「油田」,遍布通城20萬畝山頭田間。這裡已是幕阜山脈的深處。離此駕車20分鐘,便是落差兩百多米地理標誌性景點——黃袍山白水崖瀑布。自洞庭湖向東,縱橫湘、鄂、贛三省直抵鄱陽湖的幕阜山脈,平均海拔約1000米,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2座,人們所熟知的九宮山、隱水洞、廬山西海等均出其間。
  • 關注丨大別山油茶高質量發展論壇暨光山縣第五屆油茶文化節舉行
    光山縣位於河南省東南部,總面積1835平方公裡,總人口86萬,轄23個鄉鎮(街區)、364個村(社區),是大別山革命老區縣、國家級貧困縣,2019年5月實現脫貧摘帽。光山是歷史古地,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達4000年之久,是「司馬光砸缸」故事的發生地,是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
  • ...油茶產業?被稱「液體黃金」、不油膩不起煙、延緩衰老、護膚美顏
    減少食用油進口依賴、改善膳食結構 到2025年產量要達到200多萬噸從2009年開始,我國油茶產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規財司副司長郝學峰說,2019年,油茶產業總產值1160億元,是2009年的14.3倍,種植面積達到6500萬畝,較2009年增加了2000萬畝。
  • 羅山縣山店鄉:黨建花開油茶樹上結出「致富果」
    映象網訊(記者 吳彥飛 通訊員 彭瑩瑩 楊燕)「原來這裡都是荒山,後來鄉裡來扶貧,公路可以直通山頂,我就種了20多畝油茶樹,純收入一年可以達到2000元/畝,只要油茶樹還在,勤於管護,這筆收入至少可以持續70年。」
  • 油茶林結出村民「致富果」
    在金竹村的山坡上,連綿起伏的油茶林碧綠青翠,油茶樹枝頭掛著連串的油茶果。一些農戶在採摘油茶。 油茶榨出的茶油營養價值較高,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當地傳頌著這樣一首歌謠:「金竹有嘉木,嘉木蘊奇葩,奇葩結異果,世人稱油茶。」這也道出了人們對油茶的喜愛。 二十多年前,村民們只是自發地在自己房前屋後栽種油茶樹,一百斤茶果也只能榨出幾斤茶油。
  • 「我的扶貧故事」油茶之鄉的「產業革命」|省農科院亞熱帶作物研究...
    弼佑鎮位於冊亨縣中東部,南與廣西田林隔江相望,距縣城約51公裡,弼佑鎮油茶有11.8萬畝,有400多年的種植歷史,因此被稱為油茶之鄉,但由於地形地貌環境的制約,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經濟非常落後,屬於國家級貧困鄉鎮。
  • 綠了山野 富了百姓——河南光山縣踐行「兩山」理念發展油茶產業紀實
    如今的光山,荒坡丘陵被改造成了萬畝油茶園,全縣油茶總面積達25.5萬畝,森林覆蓋率超過45.2%,生態產業多姿多彩,綠水青山展新顏。「一畝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婦又蓋樓」的順口溜,樸實地道出了油茶產業為光山百姓帶來的喜悅。2019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時,來到光山縣司馬光油茶園調研。
  • 藤茶、油茶、香菇特色產業競相發力來鳳脫貧有「三寶」
    彈指18年間,恩施州來鳳縣以藤茶、油茶、香菇等為主導,大力發展綠色特色產業。目前,全縣已有特色產業基地42萬畝,帶動農民脫貧致富。2018年,該縣順利摘下貧困縣的帽子。夏末初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武陵大山深處的來鳳縣,探尋當地扶貧產業發展之路。
  • 花開滿山盡染「雪」油茶鋪就「致富路」
    同時,村內5000多畝山林拋荒、2000多畝良田無人耕種……如何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胡光海看在眼裡,憂在心裡。2019年,在外打拼多年的鄉賢周家道、鄭惟平與胡光海聊起衢州常山等地油茶產業情況。胡光海了解到,油茶生長要陽光充足,保障水分,恰好杉坑村有大片山林符合條件,若是發展油茶,前景可期。
  • 長沙首屆油茶文化節暨茶油品牌推介活動舉行
    油茶,俗稱山茶、野茶、白花茶,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優質食用油料植物,全球油茶籽油產量的90%以上來自中國,因此,作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油茶樹又叫「東方樹」,是名符其實的「中國國油」。長沙種植油茶歷史悠久、群眾基礎堅實。2008年全國首屆油茶現場會在瀏陽召開,引領推動長沙市油茶產業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