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野史說,同治皇帝駕崩時,皇后阿魯特氏已經懷有身孕。慈禧為了能夠繼續垂簾聽政,就迫不及待想要逼死她。加上距離同治帝駕崩還不到三個月,皇后阿魯特氏就去世了,這便更令人懷疑是慈禧動的手。
可是,有一件事讓人感到奇怪。就是阿魯特氏雖然與慈禧太后不和,可她與慈安太后卻是親戚。既然如此,為何慈禧要害她,慈安太后卻不出面相救呢?首先我們來看看,阿魯特氏與慈安太后是什麼關係。
阿魯特氏的外祖父,是大清鄭親王端華,端華的嫡福晉,是慈安太后的親姑姑。也就是說,實際上阿魯特氏,是慈安太后的表外甥女。只不過在辛酉政變後,鄭親王端華被殺。
不過,阿魯特氏仍然憑藉慈安的關係,順利成為同治帝的正宮皇后。慈禧一直不喜歡阿魯特氏,原本想扶持出身名門的富察氏為後。可慈安太后在,慈禧不得不顧及她的意思,最終富察氏則被封為貴妃。
這裡要說明一下,許多人受到影視劇的影響,都認為慈禧很強勢,處處都要壓慈安一頭。可實際上,慈安太后在生時,慈禧並不敢太過分。要知道,慈安可是清朝晉升速度最快的繼後,從嬪到皇后僅用了40天時間。她雖然沒有子嗣,可不管慈禧多麼受寵,也無法撼動其正宮皇后之位。從這裡就證明,慈安並非影視劇中演繹的「老好人」,說她沒手段是不可能的。
因此,即使慈禧再怎麼不喜歡阿魯特氏,也無法阻止她成為皇后。同時也證明了一點,如果慈安要保阿魯特氏的話,慈禧根本無法輕易謀害她。那麼很可能就是說,慈安並沒有救過阿魯特氏,可她為何不救自己的表外甥女呢?
首先,野史中說阿魯特氏懷有身孕,所以慈禧要逼死她。可試想一下,如果阿魯特氏真有身孕,這可是同治的親生孩子。無論慈安還是慈禧,只會想辦法保住孩子,是不會去害皇孫的。
況且,正史中並沒有說阿魯特氏懷孕,畢竟她是正宮皇后,如果真的有身孕,不可能沒有任何記載。也正因為皇后沒有子嗣,慈禧才會另外尋找人選繼承皇位。當然,出於私心,她最終選中了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因為載湉的生母,是慈禧的親妹妹。
其次,慈安要救阿魯特氏,總要有個理由。雖說兩人有親戚關係,可畢竟不是嫡親關係。就好比如今很多家庭中,與自己的表兄弟姐妹來往都很少。像她們這種表姨媽和表外甥女的關係,就更為疏遠了。
加上在皇室之中,只會看你有沒有利用價值。慈安選中阿魯特氏為皇后,雖說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但更多是希望她能為同治誕下子嗣,將來好繼承皇位。可阿魯特氏並沒有生下孩子,對於慈安來說,接下來趕快尋找新的繼承人,比如何安頓阿魯特氏要重要得多。
不過更加重要的是,慈禧根本沒有理由加害阿魯特氏。既然慈禧已經選中載湉為繼承人,並且載湉是過繼給鹹豐帝的,也就是說,她仍然是皇太后,仍然可以垂簾聽政。
而阿魯特氏只是新皇帝的皇嫂,被封為嘉順皇后。如此尷尬的身份,令阿魯特氏根本無法參與到政事中,對慈禧產生不了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慈禧只需將其養在宮中就行了,完全沒理由害她。既然慈禧都沒打算害她,那何提慈安出面相救呢?
最後,阿魯特氏之死,完全可能是她自己自盡的結果。一方面,阿魯特氏自己沒有兒子,如果讓「溥」字輩的子孫繼位,那她還能被尊為皇太后。可慈禧卻讓載湉繼位,這樣她的身份就尷尬了,只是皇嫂。在這種情況下,年僅22歲的阿魯特氏,不僅要忍受喪夫之痛,又沒有子嗣相伴,還失去政治立足點,極有可能對未來產生悲觀情緒。
另一方面,阿魯特氏祖上以科舉聞名,祖父賽尚阿是嘉慶年間的翻譯解元,父親崇綺更是清朝唯一的旗人狀元。因此在阿魯特氏的家族,對於「節婦」是格外推崇的。在這個時候,阿魯特氏自盡,反而是「節婦」的表率。
而兩宮皇太后,知道阿魯特氏自盡一事,她們的反應是「深堪詫異」。也就是說,慈安對於阿魯特氏自盡很是意外,既然她不知道,當然就無法提前出面相救了。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