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雙光子螢光探針找出抑鬱症靶點!爬樓梯提高幸福感?

2020-12-16 騰訊網

1,專家點評Cell | 虛擬實境範式揭示多巴胺信號的生理意義

來源:BioArt

VTA多巴胺神經元的鈣信號及伏隔核多巴胺濃度也可指示RPE

11月27日,來自美國哈佛大學Naoshige Uchida團隊的研究人員聯合包括北京大學李毓龍團隊在內的多個合作團隊,在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A Unified Framework for Dopamine Signals across Timescales的研究論文,使用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下的複雜實驗範式,比較記錄胞體及軸突鈣信號及伏隔核多巴胺水平變化,從多角度證實了多巴胺的伏隔核釋放可編碼RPEs,且軸突末梢活動性與胞體活動性一致,揭示了多巴胺遞增信號的驅動因素,從而更好地幫助我們了解多巴胺信號時相活動性的計算生物學機制。

2,山東師範大學唐波/李平等JACS:利用雙光子螢光探針找出抑鬱症靶點!

來源:奇物論

抑鬱症與大腦中的氧化應激密切相關。過氧化物酶體通過維持活性氧(ROS)穩態在細胞內氧化還原平衡的調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山東師範大學唐波、李平、Xin Wang等人開發了一種雙光子螢光探針TCP,用於實時可視化過氧化物酶體中首個產生的ROS超氧陰離子自由基(O2 –)。

通過雙光子螢光成像,發現在小鼠腦部氧化應激期間過氧化物酶體O2 –上升,導致過氧化氫酶(CAT)失活。隨後,細胞內H2O2水平升高,進一步氧化色氨酸羥化酶-2(TPH2),TPH2含量的降低導致了小鼠大腦中5-羥色胺(5-HT)系統功能紊亂,最終導致抑鬱樣行為。

3,AFM: 熱觸覺材料和設備用於可穿戴虛擬和增強現實

來源:奇物論

在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VR / AR)之外的應用中使用的觸覺設備(THD)

在過去的十年中,由於各種工程和科學領域中融合技術的快速發展,當前的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VR / AR)有了實質性的發展。在觸覺中,熱感在VR / AR領域中非常重要,因為熱量會不斷傳遞並進一步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迄今為止,在功能材料,熱觸覺設備和可穿戴電子產品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所有這些研究都匯聚在一起,構成了可穿戴熱VR / AR設備開發的基礎。

在此進展報告中,韓國首爾大學Seung Hwan Ko等人對各種物理機制和可能應用於下一代熱VR/AR技術的研究進行了綜述,並討論了需要解決的基本挑戰。

4,免疫缺陷與精神疾病、自殺行為密切相關

來源:大話精神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與那些沒有體液免疫缺陷症的人相比,患有原發性體液免疫缺陷症(PID)的人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要高91%,表現出自殺行為的可能性要高84%。結果顯示,這種相關性在女性中更強,不能完全用共病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家族混雜因素來解釋。

這些發現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管理PID患者的臨床醫生「應該意識到這種與精神障礙增加的聯繫,並可能需要進行篩查」。研究發表在11月的JAMA精神病學雜誌上。

5,eLife:抑制食慾、增加飽腹感,這種激素讓減肥不再是夢

來源:醫諾維

LCN2與人、狒狒和恆河猴腦段的下丘腦結合

11月24日,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在《eLife》期刊上在線發表了題為"Lipocalin-2 is an anorexigenic signal in primat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成骨細胞源激素Lipocalin-2(LCN2),可以抑制食物攝入並增加小鼠飽腹感,並且在人類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也顯示出相似的結果。

LCN2主要由骨細胞產生,並在小鼠和人類中自然發現。研究表明,LCN2可以穿過大腦,進入下丘腦並抑制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食物攝入,該激素可以抑制食慾,而毒性可忽略不計,為進一步提高LCN2臨床應用水平奠定了基礎。

6,爬樓梯能夠提高幸福感?電梯按鈕突然不香了

來源: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一項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的新研究結果顯示,即使是日常活動,例如爬樓梯,也能顯著提高幸福感,特別是對易患精神病的人而言。

來自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海德堡大學、曼海姆心理健康研究中心(CIMH)的科研團隊,研究了佔據人們日常鍛鍊中最大比例的日常活動。通過測量大腦灰質的體積,找出哪些大腦區域在這些日常過程中發揮作用。研究發現,亞屬扣帶皮層(大腦皮層的一部分)對日常活動和情感幸福之間的相互作用很重要。正是在這個大腦區域,使得情緒和對精神疾病的抵抗力得到調節。海克·託斯特描述了研究結果:「那些大腦灰質體積較小、患精神疾病風險較高的人,如果不運動,就會感到精力不足。然而,在日常活動之後,這些人比腦容量大的人感到更有活力。」

7,別肝了!超40萬人研究發現:晚上不睡,心臟「崩潰」!做到這5點心衰風險降低42%

來源:生物探索

最近,美國心臟協會(AHA)官方雜誌《Circulation》發布了一篇題為「Adherence to a Healthy Sleep Pattern and Incident Heart Failure」的文章,為心衰的非藥物治療提供了參考。

來自紐奧良杜蘭大學、哈佛大學T.H.Chan公共衛生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睡眠問題可能在心力衰竭的發展中起作用。與睡眠方式不健康的成年人相比,那些睡得「最好」的成年人患心力衰竭的風險降低了42%。這是首個關于堅持整體健康睡眠模式與心力衰竭風險關聯的前瞻性研究。

8,兩成美新冠患者確診三個月內罹患精神健康疾病

來源:科技日報

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近日在《柳葉刀·精神病學》雜誌上撰文稱,他們分析了7000萬美國人的電子健康檔案,其中包括今年1月20日至4月1日確診的6.2萬多名新冠肺炎病人。結果顯示,在新冠檢測結果呈陽性後的3個月內,有五分之一倖存者首次確診有焦慮和失眠等精神健康問題。

研究團隊將上述數據與同一時期其他六種情況(包括流感和骨折)進行了比較。他們發現,新冠肺炎病患首次被診斷出罹患精神健康問題的可能性是其他情況下的兩倍,焦慮、失眠是最常見的病情,而且,這一人群罹患痴呆症(一種腦部受損疾病)風險大大增加。此外,此前就有精神疾病,特別是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症或精神分裂症的人確診新冠肺炎的可能性比沒有精神疾病的人高65%。越來越多證據表明,新冠肺炎會影響腦部,增加罹患一系列精神疾病的風險。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2,腦科學日報:有關愛情抉擇的神經環路;感受著你的感受的電子皮膚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大腦「排毒」分「日」與「夜」;睡覺如何「療傷」?
    傷口中產生的抗菌肽指揮大腦增加睡眠,促進恢復,提高存活率 來源:Bio生物世界 5,深圳大學屈軍樂/楊志剛Theranostics:雙光子螢光AIE納米探針用於NIR-II光激活的腦深部血管成像 來源:奇物論
  • 文獻分享| Chemical Science:開發了一種具有雙光子吸收和對胰島素澱粉樣蛋白具有超高親和力的極性敏感的近紅外探針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許多檢測澱粉樣蛋白的技術已經發展起來,包括磁共振成像(MRI),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和螢光顯微鏡。其中,螢光顯微鏡因其成本低、不暴露於放射性環境、操作簡便、靈敏度高、對生物樣品友好等優點而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這迫切需要開發激發和發射波長均在近紅外光譜區域,且需要對澱粉樣原纖維高具有較高親和力和具有穿過血腦屏障能力的螢光探針。
  • 你的愁你的樂 螢光多巴胺探針能「看到」
    此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監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其中包括第一代多巴胺探針。10月22日,李毓龍實驗室與美國紐約大學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合作,在《自然·方法學》雜誌在線發表論文,報告了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應用成果。
  • 小鼠腦中色氨酸羥化酶氧化損傷可能與抑鬱症有關
    小鼠腦中色氨酸羥化酶氧化損傷可能與抑鬱症有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6 13:20:19 山東師範大學唐波課題組發現,小鼠腦中過氧化物酶體超氧陰離子自由基介導的色氨酸羥化酶氧化損傷可能與抑鬱症有關
  • 科學家揭示螢光團缺電子性在近紅外螢光探針識別機制中的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韓克利、樸海龍與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XtalPi)的科研團隊合作,發現穀胱甘肽轉移酶(GST)螢光探針分子的整體識別性能受控於傳統意義上的識別基團,且與螢光團的缺電子性相關。
  • 腦科學日報:Nature發布神秘受體激活狀態結構;嗜甜的真正原因
    該工作建立了Vivo-seq這一新的技術方法,該方法整合了由刺激引起的鈣成像技術、活體小鼠的全細胞電生理記錄、單細胞mRNA測序及基於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的神經元形態三維重構多項技術。
  • CCS Chemistry | 「特洛伊木馬」螢光探針—精準甄別「超級細菌...
    Sci., 2019, 10, 6635–6641),近期,結合胡海宇課題組在細菌感染特異性分子探針和成像技術研究方面的優勢,合作開發了系列新型pseudopaline-螢光探針,該探針的合成和作用原理類似特洛伊木馬策略,用銅綠假單胞菌特有金屬載體—pseudopaline與螢光基團偶聯而成,可對銅綠假單胞菌進行特異性識別,結構見圖1:P-FL(1), P-Cy7(2),P-Cy5(3)。
  • 腦科學日報|最大規模的AD蛋白組學研究;AI追蹤心臟血流
    4,抑鬱症研究重大進展——關鍵蛋白質的鑑定可能帶來更有效的抗抑鬱藥物來源:大話精神最近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雜誌上的一篇論文強烈建議,一種特殊的蛋白質——GPR56——與抑鬱症的生物學和抗抑鬱藥物的作用有關
  • 腦科學日報:愛吃甜食會越來越「重口味」;體能差,更易患抑鬱症
    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8,趕緊動起來!新研究預警:體能差,患抑鬱症和焦慮症的風險會大大增加!身體健康水平較低也預示著患抑鬱症和焦慮症的風險會大大增加。 研究第一作者、UCL精神病學系博士生Aaron Kandola說:「我們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證明身心健康之間的關係,不同類型的鍛鍊不僅有益身體健康,而且還有益心理健康。」
  • 腦科學日報:首次發現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曬傷」腦子是真的
    團隊創建了一個可用於識別癌祖幹細胞特異性治療靶點的層級圖。研究分析表明,正常的大腦發育協調了膠質母細胞瘤的發育,提示了膠質母細胞瘤層次的可能來源,並有助於識別癌症幹細胞的特異性靶點。 3,Cell新技術:首個可檢測活細胞內G蛋白活性的生物探針 來源:小柯生命
  • 腦科學日報:一夜之間逆轉「永久性」腦損傷;女性更容易失眠
    該研究收集了57名大學生志願者三次不同時間下的靜息態腦電數據。通過計算腦電功率譜和功能連接的組內相關係數(ICC),研究者發現隨著數據時長以及預處理步驟的增加,會明顯地提升測量結果的重測性。該研究還調查了進行腦電溯源之後,大腦皮層活動的重測性。發現枕頂葉區域的重測性最高,而前額和邊緣區域的重測性較低。
  • 肉眼可讀取的近紅外螢光可視化技術!
    螢光可視化技術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作為一種方便識別、能檢測不同環境及生物分析物的首選工具,螢光可視化技術(FV)正迅速發展。目前,FV主要是基於在可見光波長下具有螢光響應的螢光探針而設計的。儘管目前已取得一些研究進展,但此類探針仍然存在可見光響應的固有問題,如強自體螢光、較大的背景噪音、較差的穿透性等,這是該技術從實驗室到臨床轉化最大的阻礙。
  • 腦科學日報: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觸覺緩解焦慮的機制
    1,朱景寧課題組在強迫症和焦慮症共病的神經環路機制和潛在改善靶點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來源: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圖註:激活組胺H3受體改善由光遺傳學選擇性激活PrL-NAc穀氨酸能神經環路誘導的焦慮伴發強迫症樣行為
  • 量子化學計算揭示PeT螢光探針的發光原理
    PeT螢光探針中,螢光團與受體之間存在著光誘導電子轉移,對螢光有非常強的淬滅作用,因此在未結合客體之前,探針分子不發射螢光,或螢光很弱,一旦受體與客體相結合,光誘導電子轉移作用受到抑制,甚至被完全阻斷,螢光團就會發射出強烈螢光(見圖1)。圖1.
  • 腦科學日報:每個人獨特的神經指紋;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
    建構性過程11月18日,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納家勇治課題組在PLOS Biology期刊發表了題為「Hippocampal cells integrate7,重複性消極思維:抑鬱症和焦慮症的一個重要臨床目標?來源:大話精神重複性消極思維(RNT)是一種與一系列精神障礙相關的機制。RNT的特點是,以一種無效和難以控制的方式反覆去思考消極想法。
  • 爬樓梯的減肥效果強嗎?每天爬100層樓梯是不是可行?
    第三,科學合理性的運動與營養均衡的飲食,才會對減肥有更大幫助。世界各地的醫生和衛生當局都推薦爬樓梯,研究表明,每天爬八層樓梯可以降低33%的早期死亡風險,每天爬七分鐘樓梯可以在十年內將心臟病發作的風險降低一半,每天多爬兩分鐘樓梯就足以阻止中年體重增加。
  • 腦科學日報:肥胖導致性早熟的原因;人類的認知能力在35歲最高
    近日,來自谷歌研究中心的Viren Jain課題組和來自哈佛大學腦科學中心的Jeff W. Lichtman課題組於Cell雜誌合作發表了一篇題為 The Mind of a Mouse 的文章,系統的闡述了繪製完整的鼠腦神經連接體圖譜對探索神經科學領域的深遠意義。
  • 爬樓梯是最笨的運動
    不過,最近微信圈裡流傳的一種說法,卻有點兒「聳人聽聞」:骨科名醫形容「爬樓梯是最笨的運動」,原地踏步都比爬樓梯或者爬山好。爬不爬樓梯,還得讓體重說了算?那按照上面的說法,豈不是爬樓梯一點好處都沒有,還搞得膝關節受損,那乾脆不要爬了!
  • 腦科學日報: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儀式感可緩解大腦焦慮
    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林文娟研究組的張軍濤及研究組成員採用神經炎證導致的抑鬱症大鼠模型,系統考察了腦內JNK在抑鬱行為中的調控作用,並選擇多個與抑鬱症密切相關的腦區觀察了促炎性細胞因子、JNK活性、糖皮質激素受體(Gluococorticoid receptor, GR)246位點的磷酸化(pGR-Ser246)的表達。
  • 腦科學日報:誰說女性更易老年痴呆;解碼飢餓感知的秘密
    為了尋找孤束核是否存在感知「飢」信號的神經元,研究人員首先利用FosTrap2:Ai14小鼠和免疫螢光技術,確認飢餓可以激活NTS腦區的兒茶酚胺能神經元(簡稱CA神經元),可以明顯促進小鼠進食。而通過光遺傳學抑制孤束核 CA神經元是一群可以響應飢餓信號並促進食慾的神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