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化學計算揭示PeT螢光探針的發光原理

2021-01-15 中大唯信

典型的光誘導電子(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PeT)體系是由受體(receptor)、間隔基團(spacer)和螢光團(fluorophore)相連構成。如圖1所示,螢光團部分是光能吸收和螢光發射的場所,識別基團部分則用於結合客體,這兩部分被間隔基隔開,又靠間隔基相連而成一個分子,構成了一個在選擇性識別客體的同時又給出光信號變化的超分子體系。PeT螢光探針中,螢光團與受體之間存在著光誘導電子轉移,對螢光有非常強的淬滅作用,因此在未結合客體之前,探針分子不發射螢光,或螢光很弱,一旦受體與客體相結合,光誘導電子轉移作用受到抑制,甚至被完全阻斷,螢光團就會發射出強烈螢光(見圖1)。

圖1. PeT螢光探針的一般性原理圖

PeT螢光探針作用機制可由前線軌道理論來解釋,如圖2所示,當螢光團受到激發時,位於最高佔用軌道(HOMO)的一個電子躍遷到最低空軌道(LUMO)上,當受體的HOMO軌道能級介於螢光團的HOMO和LUMO軌道能級之間時,受體HOMO軌道上的孤對電子就會向螢光團的HOMO軌道躍遷,而螢光團本身處於LUMO軌道上的電子就不能再躍遷回到螢光團的HOMO軌道上,因此螢光團的激發態電子無法就無法直接回到基態,即產生了PeT效應並造成了螢光團的螢光猝滅。當受體與客體結合後,受體的HOMO軌道能級低於螢光團的HOMO軌道能級,因此其與螢光團HOMO軌道之間的電子躍遷就會受阻,PeT效應消失並使得螢光團LUMO軌道上的電子就可以直接躍遷回到螢光團的HOMO軌道上,從而恢復螢光團的螢光發射。

圖2. PeT螢光探針的前線軌道原理圖

量子化學計算可以準確計算分子的HOMO-LUMO軌道能量,因此可以被用來進行螢光探針的設計和改造,接下來我們就通過介紹兩個案例來說明量子化學是如何通過計算HOMO-LUMO軌道來揭示PeT螢光探針的發光原理。

如圖3所示,BODIPY片段和Phenylamino片段組成了一個在低pH可以發射螢光,高pH下不能發射螢光的分子。通過進行HOMO-LUMO的計算發現,當在低pH時,Phenylamino會發生質子化,從而使得其上的HOMO軌道能量低於BODIPY的HOMO軌道能量,因此當電子由BODIPY的LUMO軌道返回基態時就會直接回到BODIPY的HOMO軌道,而不會經過Phenylamino的HOMO軌道,因此可以很明顯地觀察到螢光的發射;但當在高pH時,Phenylamino不會發生質子化,呈現中性化,從而使得其上的HOMO軌道能量高於BODIPY的HOMO軌道能量,這也就導致電子由BODIPY的LUMO軌道返回基態時就會先經過Phenylamino的HOMO軌道,再返回到BODIPY的HOMO軌道,而這個過程正好導致了螢光的猝滅。上述計算結果得到了實驗上的驗證。

圖3. HOMO-LUMO軌道能量計算揭示不同pH下的螢光強度不同的原理

如圖4和圖5所示,需要計算的小分子在不同濃度的甲苯-甲醇溶液中發射出不同強度的螢光。分析發現該小分子具有烯醇-酮式兩種形式,通過對烯醇-酮式反應過程以及過渡態結構地計算發現該分子在不同溶液中,其烯醇-酮式轉化過程呈現出不同的難易程度,這就決定了烯醇式和酮式在不同溶液中分布概率不同(圖4),而進一步的HOMO-LUMO計算發現,只有烯醇式才能發射螢光,而酮式無法發射螢光(圖5),因此小分子在不同濃度的甲苯-甲醇溶液中發射出不同強度的螢光。上述計算結果得到了實驗上的驗證。

圖4. 烯醇-酮式之間轉化的反應曲線圖

圖5. HOMO-LUMO軌道能量計算揭示同分異構體產生不同螢光強度的原理

參考文獻:

1. A Simple BODIPY-Aniline-Based Fluorescent Chemosensor as Multiple Logic Operations for the Detection of pH and CO2 Gas. Dalton Transactions 2014, 43(22), 8499-8507.

2.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y of Enol-Keto Prototropic Tautomerism and Photophysics of Azomethine-BODIPY Dyads. Phys. Chem. Chem. Phys. 2014, 16(30), 16290-16301.

相關焦點

  • CCS Chemistry | 「特洛伊木馬」螢光探針—精準甄別「超級細菌...
    2019年雷曉光課題組率先實現了Pseudopaline化學全合成(Chem.., 2019, 10, 6635–6641),近期,結合胡海宇課題組在細菌感染特異性分子探針和成像技術研究方面的優勢,合作開發了系列新型pseudopaline-螢光探針,該探針的合成和作用原理類似特洛伊木馬策略,用銅綠假單胞菌特有金屬載體—pseudopaline與螢光基團偶聯而成,可對銅綠假單胞菌進行特異性識別,結構見圖1:P-FL(1), P-Cy7(2),P-Cy5(3)。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Å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從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2020年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科學家揭示螢光團缺電子性在近紅外螢光探針識別機制中的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韓克利、樸海龍與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XtalPi)的科研團隊合作,發現穀胱甘肽轉移酶(GST)螢光探針分子的整體識別性能受控於傳統意義上的識別基團,且與螢光團的缺電子性相關。
  • 你的愁你的樂 螢光多巴胺探針能「看到」
    綠色螢光探針讓細胞自己發光多巴胺是大腦中含量最豐富的兒茶酚胺類神經遞質,這種腦內分泌物與運動控制、動機、學習、記憶、情緒等生理過程有關,負責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具有調控中樞神經系統的多種生理功能。自2018年起,李毓龍實驗室就開發出可基因編碼的螢光探針系列,即GRAB探針系列,其中包括多巴胺探針。李毓龍表示,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的新方法「能讓細胞自己發光」。此前,許多生物學家已經解決了如何把螢光蛋白「放」到細胞裡的難題。
  • 具有創紀錄長近紅外開啟波長的分子化學發光探針合成成功
    具有創紀錄長近紅外開啟波長的分子化學發光探針合成成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2:01:56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化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學院蒲侃義團隊經過不懈努力,合成了一種具有創紀錄長近紅外開啟波長的分子化學發光探針
  • 螢光光譜儀在稀土上轉化發光材料測試方向的應用
    上轉換發光在有機和無機材料中均有所體現,但其原理不同。  無機材料有三個基本發光原理:激發態吸收(Excited-state absorption, ESA),能量傳遞上轉換(Energy transfer upconversion, ETU)和光子雪崩(Photon avalanche, PA)。
  • JACS|量子化學計算揭示D-A環加成酶PyrI4的催化機制
    先睹為快作者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劉文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 N.)量子-分子力學組合計算(QM/MM MD calculations)計算軟體XTB程序,Gaussian 09,Autodock Vina,Amber 16計算流程作者首先通過DFT計算了非酶參與的不同底物質子化狀態D-A反應,發現了PyrI4的酸催化效應,並通過前線軌道理論揭示其本質是降低了反應的能級差;接著,作者通過docking
  • JACS|量子化學計算揭示巴西烷型倍半萜生物合成新機制
    在所提出的機理中,以5/7/3三環中間體為原料,通過複雜的協同反應,包括CC σ鍵的置換和重排、環收縮、π鍵形成和區域選擇性羥基化等六個化學事件,最後合成巴西烷5/6雙環骨架;然而在所提出的機理中,高度協同的骨架重排的可行性備受爭議,並且無法解釋水分子只在C8位發生反應。因此,作者期望通過計算的手段來解析trichobrasilenol的生物合成機制。
  • 高壓調控實現一維金屬滷化物90%螢光效率—新聞—科學網
    低維金屬滷化物因獨特的電子結構和優異的發光性能而備受關注,其自陷激子產生的寬帶發射有望應用於單組分白光LED。為實現這類材料的實際應用,需要對其結構物性關係有更深入的認識,從而為進一步優化發光性能提供指導。 上述化合物由PbBr6八面體共邊連接形成的雙鏈構成,具有較好的寬光譜發光效率(20%)。
  • 前途無量的量子計算
    90年代先後誕生了著名的Shor分解算法、Grover搜索算法等,為後來量子計算技術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基石。  量子計算的主要原理就是利用了量子態的疊加性和糾纏性。比特作為計算的基本信息處理單元,具有0和1兩種邏輯態,且在經典計算模式只能處於0或1的一種,而量子比特卻能夠處於0和1的疊加態。換言之,每個經典存儲器僅能存儲0或1其中一個,而量子存儲器卻能同時存儲0和1。
  • 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螢光,那麼螢光是怎麼來的?什麼是螢光?
    譬如夜明珠在白天吸收了光能量之後,電子在激發態的時間是以分鐘來計算的,黑夜中我們就可看到夜明珠慢慢釋放電子到基態所產生磷光。手錶也常用磷光材料幫助我們在黑暗中看時間,如果用的是螢光材料,只要沒有照光,所有電子在1微秒內釋放能量放出螢光,以致我們看不到亮光。
  • 中科院院士唐本忠走進香港科大實驗室,揭秘中國原創「聚集誘導發光」
    早期的重大光學研究成果,例如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表「量子論解釋光電效應」,一直改變人們思想的概念與機理,直至近代有關光學的大影響力研究,包括2008年及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項目,分別是「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和改造」、「超分辨螢光顯微技術的研發」;而2014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獲獎項目就是「高效藍色發光二極體的發明」,全都是發光材料與器件,它們是改變世界面貌的材料與技術
  • 白皮書 | 量子點材料的研究現狀及在光致發光和電致發光領域的應用
    取決於體材料的導帶(cB)和價帶(VB) 邊緣如何相對於核殼排列,核和殼材料的具體選擇可以確定不同的電子構造,從而擁有不同的螢光特性。通過製備不同的無機核 / 殼異質結構,精確控制量子點內的電子和空穴空間分布,提供所需的光學、電子和化學性質的調製,以適應廣泛的潛力。
  • 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
    文章抽選關於量子力學基本原理的幾個題目,包括量子力學與經典物理學的對比、量子概念的產生、薛丁格方程的出現、全同性原理和量子路徑積分等,作些說明。目的在於激發讀者思考量子力學的本質在哪裡。04 量子力學基本原理量子力學中,雖然每次測量的結果為確定值,但結果一般不唯一,不能預測單次測量的結果,只能給出各種可能值及其出現概率。可能值取決於相應算符的本徵方程,而其概率可從量子態波函數計算。量子態決定了量子系統所有可觀察量的觀測值的概率分布。
  • 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實現「量子霸權」
    實現「量子霸權」的兩種路徑  由於量子計算機在原理上具有超快的並行計算能力,在一些具有重大社會和經濟價值的問題方面相比經典計算機可實現指數級別的加速。當前,研製量子計算機已成為世界科技前沿的最大挑戰之一,是歐美發達國家角逐的焦點。
  • 綜述:螢光壽命顯微成像——技術和應用
    若成像基於螢光發光團的螢光強度進行數據分析,則可稱之為螢光強度顯微技術。此類顯微技術通過顯微鏡的目鏡收集樣品各個位置的螢光強度,便可以得到生物組織的形貌,具有較髙成像空間解析度,但受螢光團濃度的影響,其測量精度和定量分析能力都不理想。
  • 潘建偉院士:量子計算正從「玩具」變成「工具」
    但量子保密通信卻可以在已有公開信道中,通過量子密鑰分發實時產生密鑰並安全便捷地分配到用戶,使得在量子密鑰的傳輸過程中,如果信息被竊聽,竊聽者無法做到不留下痕跡。而且這一點是絕對的,是由量子力學基本原理所保證的。換句話說,量子保密通信是在傳統通信中使用量子密鑰以提升安全性,而非一種完全顛覆傳統的通信方式。
  • 日常生活中的量子物理學實例
    螢光燈無論是夜晚還是白天,你到處都可以看到省電的螢光燈;你現在計算機或手機屏幕上看信息,所使用的光是螢光的;你打開平板電視,所使用的是被稱為發光二極體的LED螢光的背光顯示器。老式的白熾燈泡通過使一根電線發熱到足以發出明亮的白光的方式來發光,就如上面燒烤發光一樣,所以白熾燈泡會很熱。但螢光燈比白熾燈更高效,因為能量主要直接參與發光,而不是加熱燈絲。因此,螢光燈的熱量更低、能源效率更高且使用壽命更長。螢光燈正是基於量子物理原理。
  •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聚集誘導發光」:聚集七彩螢光 打造「品牌...
    集齊七彩的螢光通過RIM模型成功設計合成出各種顏色的AIE螢光材料,打造出中國的「品牌分子」唐本忠對於ACQ和AIE現象的原理推測簡單而直觀,但它對不對呢?為驗證RIR工作機制,唐本忠團隊開展了各種實驗,通過改變外部環境或者對分子結構本身進行修飾,使分子內旋轉不容易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