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創紀錄長近紅外開啟波長的分子化學發光探針合成成功

2020-12-26 科學網

具有創紀錄長近紅外開啟波長的分子化學發光探針合成成功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2:01:56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化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學院蒲侃義團隊經過不懈努力,合成了一種具有創紀錄長近紅外開啟波長的分子化學發光探針,可用於生物體內成像研究。 相關論文於10月29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雜誌上。

研究團隊通過將二氰亞甲基-4H-苯並噻喃或二氰亞甲基-4H-苯並硒吡喃與二氧雜環丁烷單元結合,創造出兩種具有超長近紅外發射波長(> 750 nm)的化學發光探針。通過用可降解基團進一步保護,研究人員進一步創造出僅在活性氧或酶存在時產生信號的近紅外化學發光探針(NCP S),且該探針發光的組織最大穿透深度多達2 cm。

這其中,糖修飾的近紅外探針(NCP Sg)可以在β-半乳糖苷酶(一種腫瘤標記物)存在時激發波長為760 nm的化學發光,實現在活體小鼠中的不同腫瘤細胞中成像和區別不同表達水平的β-半乳糖苷酶。因此,這項研究提供了一種用於在活體的深層組織中對不同生物標記物成像的近紅外化學發光探針分子模板。

據介紹,化學發光成像因其內在的高靈敏度受到診斷成像的青睞。為了改善體內生物標誌物的檢測,急需開發同時具有近紅外發射波長和易構建可活化探針的模塊化設計的化學發光分子,但目前這樣的分子仍非常少。

附:英文原文

Title: Molecular Chemiluminescent Probes with a Record Long Near‐infrared Turn‐on Wavelength for In vivo Imaging

Author: Kanyi Pu, Jingsheng Huang, Yuyan Jiang, Jingchao Li, Jiaguo Huang

Issue&Volume:29 October 2020

Abstract: Chemiluminescence imaging is imperative for diagnostics and imaging due to its intrinsically high sensitivity. To improve in vivo detection of biomarkers, chemiluminophores that simultaneously possess near‐infrared (NIR) emission and modular structures amenable to construction of activatable probes are highly desired, which however are rare. We herein report two chemiluminophores with record long NIR emission (> 750 nm) via integration of dicyanomethylene‐4H‐benzothiopyran or dicyanomethylene‐4H‐benzoselenopyran with dioxetane unit. Caging of the chemiluminophores with different cleavable moieties leads to NIR chemiluminescence probes (NCP  S  ) that only activate signals upon reaction with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or enzymes with the tissue‐penetration depth up to 2 cm. Particularly, NCP  Sg  can trigger its chemiluminescence at 760 nm for sensitive detection of β‐galactosidase (a cancer biomarker), allowing to image and differentiate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β‐galactosidase in different cancer cells in living mouse. Thus, this study provides NIR chemiluminescence molecular scaffolds applicable for in vivo turn‐on imaging of versatile biomarkers in deep tissues.

DOI: 10.1002/anie.202013531

Sourc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13531

相關焦點

  • 文獻分享| Chemical Science:開發了一種具有雙光子吸收和對胰島素澱粉樣蛋白具有超高親和力的極性敏感的近紅外探針
    其中,螢光顯微鏡因其成本低、不暴露於放射性環境、操作簡便、靈敏度高、對生物樣品友好等優點而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這迫切需要開發激發和發射波長均在近紅外光譜區域,且需要對澱粉樣原纖維高具有較高親和力和具有穿過血腦屏障能力的螢光探針。然而,開發性能兼具的螢光探針仍然是一個挑戰。
  • 近紅外光譜儀操作步驟_近紅外光譜儀波長範圍
    打開APP 近紅外光譜儀操作步驟_近紅外光譜儀波長範圍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12-11 16:00:38   近紅外光譜儀波長範圍   近紅外光(Near Infrared,NIR)是介於可見光(VIS)和中紅外光(MIR)之間的電磁波, ASTM 定義的近紅外光譜區的波長範圍為 780~2526nm (12820~3959cm1),習慣上又將近紅外區劃分為近紅外短波(780~1100nm)和近紅外長波(1100~2526nm)兩個區域。
  • 科學家揭示螢光團缺電子性在近紅外螢光探針識別機制中的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韓克利、樸海龍與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XtalPi)的科研團隊合作,發現穀胱甘肽轉移酶(GST)螢光探針分子的整體識別性能受控於傳統意義上的識別基團,且與螢光團的缺電子性相關。
  • CCS Chemistry | 「特洛伊木馬」螢光探針—精準甄別「超級細菌...
    銅綠假單胞菌外膜通透性很低,對許多臨床重要的抗生素(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和萬古黴素等)具有天然耐受性,是一類名副其實的「超級細菌」。天然產物Pseudopaline是銅綠假單胞菌特有金屬載體,與二價金屬螯合後,通過金屬轉運蛋白入胞,與銅綠假單胞菌生長、耐藥性密切相關。2019年雷曉光課題組率先實現了Pseudopaline化學全合成(Chem.
  • 發光顏色及波長
    光波長到一定的程度,則超出肉眼可見光範圍,稱為「紅外」區。紅外線由於其穿透能力強的特點,被廣東用於軍事夜視、醫學臨床等應用領域。而光波短到一定的程度,同樣會超出肉眼可見範圍,稱為「紫外」區。紫外線穿透能力比可見光都差,因此,被應用到驗鈔等事物上——它是連水印都無法直接穿透的,因此,遇上可以被激發發光的水印,便產生投射效果,將水印「照」亮,而長波長的光線,會直接穿透水印的,從而不會照亮水印。
  • 量子化學計算揭示PeT螢光探針的發光原理
    如圖1所示,螢光團部分是光能吸收和螢光發射的場所,識別基團部分則用於結合客體,這兩部分被間隔基隔開,又靠間隔基相連而成一個分子,構成了一個在選擇性識別客體的同時又給出光信號變化的超分子體系。PeT螢光探針中,螢光團與受體之間存在著光誘導電子轉移,對螢光有非常強的淬滅作用,因此在未結合客體之前,探針分子不發射螢光,或螢光很弱,一旦受體與客體相結合,光誘導電子轉移作用受到抑制,甚至被完全阻斷,螢光團就會發射出強烈螢光(見圖1)。圖1.
  • 用於寬帶光探測的近紅外二維有機共晶體製備成功
    用於寬帶光探測的近紅外二維有機共晶體製備成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9 16:05:47 天津大學胡文平團隊採用共晶體工程方法製備了一種用於寬帶光探測的近紅外二維有機共晶體。
  • 從長波長的紅外雷射燈絲中產生強大的太赫茲波
    本文綜述了大多數先進的獲得具有極端場強度的亞周期太赫茲脈衝的途徑。在雙色中紅外和遠紅外超快雷射脈衝的非線性傳播過程中,可以獲得長且厚的等離子串,此處強的光電流會導致強烈的太赫茲瞬態。 強大的太赫茲電磁瞬態效應為科學和應用開闢了一個新的視野。本文綜述了大多數先進的獲得具有極端場強度的亞周期太赫茲脈衝的途徑。
  • 局域表面等離激元增強紅外吸收
    與拉曼散射相比,紅外吸收光譜有如下優勢:不同的選擇定則,伴隨著分子極化率變化的振動模式具有拉曼活性,伴隨著分子偶極矩變化的振動模式具有紅外活性;紅外吸收信號不需雷射的激發,因此對入射光的要求低,能夠實現對樣品的無損鑑定;不易受螢光信號的幹擾;用於鑑定分子種類的分子光譜指紋區即落在中紅外區。
  • 光致發光材料–黃維院士、Chihaya Adachi、楊朝龍,潘梅課題組成果...
    針對此問題,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課題組基於傳統的聚乙烯衍生物,提出了一種通過離子鍵交聯聚合物的化學策略來實現超長磷光的方法。在自然環境條件下,無定形聚合物的LRTP壽命達到創紀錄的2.1 s。此外,還發現可以通過調節單組分聚合物材料中的激發波長來獲得多色長壽命磷光發射。這些結果概述了構造帶有LRTP聚合物材料的基本原理,賦予傳統聚合物新的特徵。
  • 肉眼可讀取的近紅外螢光可視化技術!
    目前,FV主要是基於在可見光波長下具有螢光響應的螢光探針而設計的。儘管目前已取得一些研究進展,但此類探針仍然存在可見光響應的固有問題,如強自體螢光、較大的背景噪音、較差的穿透性等,這是該技術從實驗室到臨床轉化最大的阻礙。
  • 利用超快雷射進行分子指紋區的探測
    利用波長為可見光和近紅外的超快雷射 ▲圖解:分光法 的分析領域開始充分利用超快雷射在中紅外波長(3到15 µm)範圍內進行測量,開闢了一個測量的新市場和雷射測量的新應用
  • 高性能聚集誘導發光分子的精確設計(2020-10-22)
    Adv Mater. 2020;32(1):e1903530. doi:10.1002/adma.201903530這篇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的文章系統的總結了AIE分子的設計,具體內容包括以下七個方面:· 1)如何為有效的生物醫學應用設計具有長波長吸收/發射的AIE分子;· 2)如何獲得高固體量子產率,以提供更好的器件性能和成像質量;· 3)如何在太陽能電池和光療應用中實現高的摩爾吸收
  • 自組裝單分子膜表面分子間氫鍵的電化學研究
    因此, 分析膜表面分子間氫鍵可深入探究分子識別的機制, 並為分子識別的調控提供新的視角.目前雖有多種方法可以分析固/液相體系中氫鍵的特徵, 如X射線和中子衍射、固體核磁共振、拉曼和紅外光譜等實驗方法以及從頭計算等理論方法. 但是, 由於分子間氫鍵具有動態可逆、隨外部環境易變等特點, 且這種氫鍵強度比化學鍵強度小許多, 致使液相中膜表面分子間氫鍵的定量研究具有挑戰性.
  • 你的愁你的樂 螢光多巴胺探針能「看到」
    綠色螢光探針讓細胞自己發光多巴胺是大腦中含量最豐富的兒茶酚胺類神經遞質,這種腦內分泌物與運動控制、動機、學習、記憶、情緒等生理過程有關,負責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具有調控中樞神經系統的多種生理功能。自2018年起,李毓龍實驗室就開發出可基因編碼的螢光探針系列,即GRAB探針系列,其中包括多巴胺探針。李毓龍表示,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的新方法「能讓細胞自己發光」。此前,許多生物學家已經解決了如何把螢光蛋白「放」到細胞裡的難題。
  •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聚集誘導發光」:聚集七彩螢光 打造「品牌...
    集齊七彩的螢光通過RIM模型成功設計合成出各種顏色的AIE螢光材料,打造出中國的「品牌分子」唐本忠對於ACQ和AIE現象的原理推測簡單而直觀,但它對不對呢?為驗證RIR工作機制,唐本忠團隊開展了各種實驗,通過改變外部環境或者對分子結構本身進行修飾,使分子內旋轉不容易進行。
  • 什麼是光纖波長?
    我們的眼睛對波長在400nm的紫光到700nm的紅光很敏感。但對於攜帶玻璃纖維的光纖,我們使用的是紅外區域的光,這些光波長更長並且肉眼也不可見。使用這些長波,主要是由於這樣對光纖的損耗更小。這篇文章主要講述的是光纖中通常使用的波長以及為什麼要使用這些波長的光。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由於金屬納腔中分子的輻射特性會受到納腔光子態密度的直接影響(Purcell效應),而納腔光子態密度又與探針尖端的結構密切相關,因此,如何巧妙調控探針尖端的結構和納腔中分子的電子態便成為克服螢光淬滅、實現高分辨光致螢光成像的關鍵。針對以上挑戰,該團隊對等離激元納腔結構進行了進一步的精細調控,特別是探針尖端原子級結構的製作與控制。
  • 遠紅外線理療對人體的好處
    應用紅外線治療疾病,特別是應用遠紅外線治療疾病,是近三十年的事,它是一門新興的邊緣科學。國內應用遠紅外線治療疾病的技術,始於1975年日本東京針灸專科學校醫師關卓郎來我國講學,他首次向我國介紹了遠紅外溫熱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