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紋身逐漸成為年輕群體熱衷的表達自我的方式。然而在主流文化中,這種西方來的非主流文化至今都不被人所接受。在他們的觀念中,男人紋身等於黑澀會,女孩紋身等於壞女人。為什麼主流文化對紋身有著深刻的排斥和誤解呢?
1、 大量的電影電視劇,為紋身增添了太多的負面形象
紋身在國內興起,其實最早應該從香港電影在大陸的流行為起點,尤其是以陳小春、鄭伊健的《古惑仔》為高潮。在當年的這些電影中,每個大佬小弟的身上,幾乎都有著標配的紋身。這也讓很多國人將紋身和黑澀會等同了起來,更有甚者直接效仿這一文化,開始往自己的身上增添紋身,用來印證自己的青春是充滿熱血和激情,自己也是社會人中的一員。
如今,這幫社會人已然老去,當年沒有紋身的,這種觀念一直存在於他們的腦海之中;當年做過這種事兒的,如今也反倒不讓自己的兒女去做了。這和許多電視劇、電影將紋身負面化,有著很大的關係。
2、 生活場景中的紋身女孩,讓大眾給紋身貼上了負面標籤
在很多生活場景中,我們見過了太多在娛樂場所,以及其他不太正規行業中女孩身上的紋身,由此將紋身和「非主流」聯繫了起來,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讓我們對周邊紋身的女孩產生了牴觸情緒。正因為如此,我們將她們和這些非正常女孩等同了起來,不要說自己家孩子,就算路人也會讓人產生負面的印象,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深刻的誤解。
3、 傳統文化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仍然在作祟
在傳統的中華文化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迄今為止還在深刻地影響國人。畢竟在我國古代,刺青是罪犯的標配,刺配千裡的是林衝、是流放寧古塔的死囚,這一傳統觀念的影響毫無疑問是重要原因之一。儘管在古代也有刺著「精忠報國」的嶽飛,可這完全無法扭轉這千百年來的文化傳統認知。
紋身作為一種表達自我的文化,隨著西方思潮的蓬勃發展,如今已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如今這紋身的花紋、肖像、文字千奇百怪,成為年輕人表達自我個性、提升個人魅力的一種普遍方式。
事實上,紋身的不一定是壞人,不紋身的也不一定是好人,在文化日益多元、思想日益前衛的今天,我們的「前浪」們卻依然在固守著昔日的觀念,大力地抨擊和指責這種文化現象。其實更可取的方式是:不支持紋身,但是也不要猛烈地去抨擊紋身,可以阻止自家人的紋身,但不要幹涉別人紋身的自由和權利。
你身邊的人是否有紋身?對於年輕人中流行的紋身文化,你持哪種態度呢?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