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保護中的敏感信息與私密信息

2020-12-17 中國法院網
 

  不久前公開徵求意見的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將個人信息區分為敏感個人信息與非敏感個人信息,並在《草案》的第二章專節規定了「敏感個人信息的處理規則」。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第六章「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則將個人信息區分為私密信息與非私密信息,同時,明確規定了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這樣一來,就產生了怎樣區分敏感信息與私密信息的問題。此外,對於《草案》為何不沿用民法典區分私密信息與非私密信息的做法,這是否意味著《草案》與民法典的規定相矛盾等問題,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一、敏感與非敏感信息、私密與非私密信息的區分各有其規範目的與意義

  筆者認為,敏感信息與非敏感信息、私密信息與非私密信息的區分是《草案》與民法典基於不同的規範目的對個人信息所作的兩種不同的分類,二者均有其重要意義,並不矛盾。首先,敏感信息和非敏感信息是《草案》從規範個人信息處理行為的角度進行的一種重要分類,並在該區分的基礎上針對信息處理者提出了不同的處理規則上的要求,從而有針對性地提高處理者在處理敏感信息時的法定義務,更加充分保護自然人的個人信息權益。由於敏感信息對於維護自然人的人身財產安全與人格尊嚴極為重要,該等信息一旦洩露或被非法使用,勢必會對自然人的人身財產權益造成嚴重的侵害或損害,故此,法律上對處理者處理此類信息有非常嚴格的要求。但是,對於非敏感信息的處理而言,則沒有如此嚴格的要求。例如,《草案》第30條規定,基於個人同意處理敏感信息的,處理者應當取得個人的單獨同意;第31條規定,處理敏感信息時,處理者應當向個人告知處理該等信息之必要性以及對個人的影響等。再如,《草案》第54條要求處理者在處理敏感信息時必須事前進行風險評估並對處理情況加以記錄。正是由於敏感信息和非敏感信息是為了確定不同的個人信息處理規則而對個人信息作出的區分,該分類僅適用個人信息保護法所調整的個人信息處理行為,而不適用自然人因個人或者家庭事務而處理個人信息的活動,對此,《草案》第68條第1款也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然而,私密信息和非私密信息則是從民事權益保護的角度即為正確區分隱私權與個人信息權益的保護方法,而由民法典對個人信息進行的分類。依據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條第三款,由於私密信息屬於隱私,對於私密信息的保護首先適用隱私權的規定,隱私權沒有規定的,才適用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也就是說,私密信息和非私密信息的區分的側重點在於民事權益的類型與保護方法的差異,而非如敏感信息與非敏感信息那樣基於對信息處理者處理個人信息的行為規範的不同所做的分類,兩種劃分的規範目的存在明顯的區別。此外,私密信息和非私密信息的區分適用於所有的侵害個人信息的侵權糾紛,即無論網絡企業、國家機關處理個人信息中發生的侵權糾紛,還是自然人之間因個人或家庭事務而出現的侵害個人信息的侵權行為,區分私密信息與非私密信息都是必要的。因為這涉及被告侵害的民事權益究竟是隱私權還是個人信息權益的認定。從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條的規定來看,除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權利人明確同意,否則,任何處理他人私密信息的行為都構成對他人隱私權的侵害。但是,非私密信息的處理行為的合法性基礎不僅包括取得信息主體(即個人)及其監護人的同意,還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情形。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六條還專門規定了處理個人信息的三類免責事由。

  個人信息保護法並非是民法典的特別法,而是一部對個人信息保護進行全面規範的兼具公法與私法屬性的綜合性法律,故此,在《草案》中有必要從個人信息處理規則的角度對敏感信息和非敏感信息進行界分;相反,在民法典中,從民事權益保護的角度區分私密信息和非私密信息也是非常必要的。這兩種分類方法的規範目的各不相同,均有其重要意義。

  二、敏感與非敏感信息、私密與非私密信息的區分在侵權案件裁判中的作用

  就人民法院審理侵害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權益的侵權案件而言,筆者認為,敏感信息與非敏感信息、私密信息與非私密信息這兩種分類方法的意義體現在侵權責任構成要件的不同層次即侵害行為(即行為非法性)和侵害的民事權益類型。

  1.在認定是否存在侵害個人信息的行為即判斷個人信息處理行為非法性的階段,敏感信息與非敏感信息的區分是十分重要的。如前所述,由於信息處理者對敏感信息和非敏感信息的處理規則和法定義務不同,故此,認定針對敏感信息和非敏感信息的處理行為的非法性時,法院所依據的法律規範也不同。當某個信息屬於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家標準規定的敏感信息時,法院就應當適用個人信息保護法中處理敏感信息的規範來確定處理者的義務,並據此判斷信息處理行為是否非法,反之則不能適用此類專門針對敏感信息的規範。但是,對於私密信息,由於其屬於隱私,受到隱私權的保護,故此只要權利人沒有明確同意並且沒有法律的另外規定,即可認定處理私密信息行為的非法性,即採取所謂的結果不法說。但是,認定非私密信息的非法性,仍然需要適用個人信息保護法所規定的個人信息處理規則。

  2.在確定行為非法性之後,需要認定非法的個人信息處理行為即侵害行為所侵害的民事權益的類型究竟是什麼。在該層面上,確認個人信息究竟是私密信息還是非私密信息非常重要。可以說原告所主張的被侵害的信息究竟是私密信息還是非私密信息,直接決定了侵害行為所侵害的究竟是隱私權還是侵害個人信息權益。這種判斷在法院審理的幾乎所有的個人信息侵權糾紛中都會存在。侵害的民事權益不同,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等也有所不同。例如,對於私密信息,適用隱私權保護的規定,權利人有權行使人格權保護請求權,並可以向法院申請人格權行為禁令。但是,對於非私密信息,則不能如此。然而,哪些是私密信息,哪些是非私密信息,不可能如同敏感信息和非敏感信息那樣,由法律法規規章或標準加以確定,必須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予以具體認定。就私密信息的認定,有些是沒有爭議的,如個人的健康信息、犯罪記錄、財產狀況、性取向等當然屬於私密信息。至於自然人的姓名、容貌、性別等,則不屬於私密信息。尤其是有些個人信息實際上也被其他的人格權所保護,如姓名、容貌、聲音等可以分別為姓名權、肖像權所保護。但是,對於讀書記錄、網頁瀏覽信息、社交關係、地理位置信息等是否屬於私密信息,在司法實踐中則存在很大的爭議。由於我國民法典上對於私密信息和非私密信息採取不同的保護方法,故此,筆者認為,不能以權利人單方面是否具有「不願為他人知曉」的意願為標準來確定哪些是私密信息,而應當從社會公眾的一般認知和價值權衡的角度出發,逐一認定案涉個人信息是否屬於私密信息。比較重要的考慮因素包括:社會公眾對該信息作為私密信息的認知;該信息對於維護自然人的人身財產權益、人格尊嚴和人格自由的重要程度;該信息對於維護社會正常交往、信息自由的重要程度如何等。

  三、敏感信息與私密信息的聯繫與區別

  敏感信息與私密信息之間存在交叉的關係。有些個人信息既是私密信息也是敏感個人信息,如醫療健康、性取向;有些個人信息雖然是私密信息,卻並不是敏感個人信息,如個人的嗜好、被他人性騷擾的個人信息;有些信息是敏感個人信息卻未必是私密信息,如種族或民族、宗教信仰、政治主張、面貌特徵等。筆者認為,區分敏感信息與私密信息的核心標準在於:就私密信息而言,需要結合具體情況從該信息自然人的人格尊嚴、人格自由關聯緊密與否,該信息被侵害是否影響私人生活的安寧等角度來加以認定。但是,個人信息的敏感與否,主要是從該信息被非法處理可能產生的危害後果這一客觀的角度來認定的,應遵循更客觀、明確的標準,否則信息處理者將無所適從。也就是說,無論自然人是否願意為他人知曉,都不影響某一信息客觀上是否屬於敏感個人信息。如前所述,敏感信息和非敏感信息的區分使得處理者應遵循的個人信息處理規則和義務的不同,故此,為確保信息處理規則的穩定性與可預期性,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應當明確列明各種敏感個人信息。目前,《草案》第29條第2款對敏感個人信息的界定為:「敏感個人信息是一旦洩露或者非法使用,可能導致個人受到歧視或者人身、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危害的個人信息,包括種族、民族、宗教信仰、個人生物特徵、醫療健康、金融帳戶、個人行蹤等信息。」筆者認為,所謂敏感個人信息主要是指,那些涉及自然人人格尊嚴、人格自由或者其他重大權益的個人信息,這些個人信息倘若被非法處理,將會對所涉自然人的人格尊嚴、人格自由或者其他重大的人身權益、財產權益造成嚴重的威脅或損害。依據這一界定,以下信息應當歸入敏感的個人信息:(1)種族或民族信息;(2)宗教信仰信息;(3)政治主張信息;(4)生物識別信息;(5)基因信息;(6)醫療健康信息;(7)性生活與性取向信息;(6)儲蓄、證券等金融帳戶信息。在未來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頒布後,相信立法機關和有關部門還會頒布相應的法規規章和國家標準對於敏感信息的範圍和類型予以具體化、明確化。唯其如此,處理者才能有明確的行為規範的預期,以免動輒得咎,妨礙我國網絡信息產業、數字經濟的發展以及損害公共利益。


 

相關焦點

  • 個人網絡行為軌跡信息的民法典定位與分類保護
    將行為軌跡信息納入法律評價框架並不意味著要籠統落入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範圍,而應平衡數據保護與數據自由之間的張力,參照民法典(將個人信息劃分為一般個人信息、私密信息、匿名信息)和《規範》(將個人信息劃分為一般個人信息、個人敏感信息)的規範實踐,既要考慮識別所需的成本、時間及技術發展,又要考量「個人信息遲鈍者」和部分用戶為獲得免費網絡服務而貢獻個人信息的主動意願,結合行為軌跡信息的存在形態
  • 專家:民法典規定的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
    原標題:民法典規定的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第六章名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本章總結我國既有立法經驗(如《網絡安全法》)和學界通說確立了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規則。我國立法機關也正在起草個人信息保護法,未來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將與民法典之中的規則配合起來,全面保護個人信息。
  • 民法典來了|程嘯:《民法典》與個人信息權益保護
    ,詳細探討了私密、敏感、公開的個人信息界定標準、權益內容、處理規則、法律適用、歸責原則等重點內容。在個人信息分類中,最為重要的分類有三種:(1)依據個人信息是否屬於隱私權所保護的範疇,可分為私密信息和非私密信息;(2)依據個人信息對自然人人身財產安全的敏感程度,可將之分為敏感個人信息與非敏感個人信息;(3)依據個人信息是否已經合法公開,可以分為公開的個人信息與非公開的個人信息。
  • 評論:個人信息保護法保護的是什麼
    我國隱私源於「陰私」的說法,原來不具有個人信息的內容,成文立法中關於個人信息保護的內容較早體現為2003年《居民身份證法》中對於警察需保護個人信息的規定,2009年2月28日《刑法》修正案七首次通過刑法對於買賣個人信息予以打擊的規定,2012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算是中國首個專門保護個人信息的立法。
  • 《民法典》視角下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
    此外,在列舉情形中,《民法典》明確將近年來在實踐中產生較多爭議與關注的生物識別信息、電子郵箱、行蹤信息、健康信息納入個人信息保護的範圍,響應對某一具體類型的個人信息保護的實踐需求。不過,《民法典》並未進一步區分「一般個人信息」和「個人敏感信息」。
  • 300元即可購得丁真航班信息,個人信息保護難在何處?
    但事實上,我國今年新出臺的《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條中就已明確規定了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並對個人信息做出定義,指出自然人的姓名、身份證件號碼、行蹤信息等一系列信息都屬於自然人個人信息的範疇。可見丁真被高調售賣的航班信息、證件信息,都是在法律保護範圍內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公眾人物個人信息兜售依然如此猖獗?個人信息保護究竟難在哪裡呢?
  • 疫情防控中如何做好個人信息保護工作?
    應採取適當措施,保護相關人員的隱私權,實現保護個人信息和大數據疫情防控的平衡。一、個人信息在疫情防控中的應用現狀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強調要運用大數據等手段,加強疫情溯源和監測。從政府部門到企業,均開始藉助大數據技術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 精華帖|網際網路時代的個人信息保護有哪些前沿問題?來看大咖們怎麼說
    個人信息的可識別性探討、匿名化定義,隱私信息與敏感信息的關係,用戶偏好、地理位置、金融信息等具體信息類型在司法實踐中的定性標準,網際網路中「私密空間」的理解與私密活動、私密信息關係處理等問題,成為本場議題的關注焦點。美團數據合規法務總監劉笑岑美團數據合規法務總監劉笑岑分享了關於「個人信息」的理解與思考。
  • 新舊民法典對比|人格權編 第六章 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洩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第一千零三十二條 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洩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 ...民法典》為大數據時代「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織密防護網
    身處網絡時代,信息傳遞的途徑越來越多元、傳遞成本越來越小,個人信息更容易被獲取,增強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意識成為我們的共識。面對被「曝曬」的隱私,誰來維護我們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安全感?《民法典》專門編設專章,進一步加強了對該權利保護的重視,折射出國家法典對公民權利和生命的尊重,也體現了我國「以人為本」的法治觀念。《民法典》第四編第六章首次對隱私權的概念和保護範圍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如第1032條「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 立法在途 專家熱議該如何保護個人信息
    原標題:立法在途專家熱議該如何保護個人信息經濟觀察網記者姜鑫「住址是個人隱私還是敏感信息?區分隱私和個人敏感信息在個人信息保護上有什麼意義?當他界定為隱私的時候,如果產業去保護肯定是強保護,但是個人信息當中的個人敏感信息是不是已經完全強保護,需要在立法過程中進一步明確。」
  • 中孚信息敏感信息實時監管系統,切實保障數據安全
    我國第一次將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寫入立法之中是在2009年的《刑法修正案七》,其中第二百五十三條中以明確的主體和構成要件填補了我國公民信息保護的立法空白。至今十餘年間兩次修正案的修訂,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相關規定進一步擴充和完善,特別是對出售、非法提供以及非法獲取等行為的犯罪構成要件以及量刑情節進行了細化,從對公民法益的間接性保護轉變為直接保護的內容。
  • 可怕的不僅是病毒,隱私洩露更讓人擔憂,個人信息該如何保護?
    個人隱私竟讓這麼容易被曝光,這不禁讓人背脊發涼。在信息化時代之下,隱私保護是始終繞不開的話題,圓通「內鬼」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事件、成都女孩事件等,都加重了人們對信息安全的憂慮。那麼,除了行業自律、加大監管與懲戒手段等,個人該如何守住安全防線?
  • 【金融標準,為民利企】個人金融信息保護技術規範
    個人金融信息主體因業務需要(如貸款)主動提供的有關家庭成員信息(如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財產信息等),應依據C3、C2、C1敏感程度類別進行分類,並實施針對性的保護措施。 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低敏感程度類別信息經過組合、關聯和分析後可能產生髙敏感程度的信息。
  • 守住老百姓「錢袋子」 個人信息保護直面問題
    這背後隱藏著一些App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私自收集個人信息、過度索取權限的「陷阱」。今年的央視「3·15晚會」就曝光了麥芽貸等53款App中竊取用戶隱私問題,其中40餘款為現金貸App,佔比近八成。據央視報導,這些App通過內置SDK(軟體開發工具包)插件,未經用戶同意,在後臺讀取用戶的電話號碼、通訊錄、簡訊記錄、應用列表等信息,同時上傳數據到第三方伺服器。
  • 看我們個人信息如何保護?
    無疑,智能產品提升了生活品質、管理效率、公共安全,但均離不開對個人信息的收集使用,那麼使用這些智能產品應當關注個人信息保護的哪些方面呢? 有以下幾個要點需要關注: 一是,「智能坐墊」、「廁所計時器」收集了哪些信息?是否有必要收集?
  • 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規範:人臉等信息落實最小必要原則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規範:人臉等信息落實最小必要原則11月26日,電信終端產業協會官網公布《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最小必要評估規範總則》,並於當日開始實施。該總則指出,隨著移動應用種類和數量呈爆發式增長,APP侵害用戶權益事件層出不窮,個人信息保護態勢愈加嚴峻,如何保護用戶個人信息,尤其是人臉、通訊錄、簡訊、位置、圖片等個人敏感信息受到國家和社會公眾高度關注。
  • 數字法治丨王成: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解讀與13條建議
    個人信息在形式上被定位為民事利益,不僅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沒有實質影響,反倒容易導致個人信息相對不重要的誤解。「個人信息權益」的措辭不符合我國立法傳統,在以往正式法律中沒有此類某種「人格利益」+「權益」的表述。個人信息保護法規範的是個人信息處理的「行為」而不是「活動」,旨在保護「信息主體」而非空泛的「個人」權利。
  • 「刷臉第一案」杭州開庭——一堂個人信息保護的「法治公開課」
    對此,郭兵認為面部特徵等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屬於個人敏感信息,一旦洩露、非法提供或者濫用,將極易危害包括原告在內消費者人身和財產安全。他表示,僅憑一條簡訊通知就要求更改入園方式,按照合同來說是一種「單方變更」。郭兵說:「我一開始協商的要求是退卡,但園方的『一問三不知』讓我覺得有必要『較這個真』。」
  • 倒賣簡歷猖獗警示求職者保護個人信息
    個人簡歷一般包括姓名、聯繫電話、住址、教育履歷、職業經歷等個人重要信息。然而,求職者的簡歷卻成了不法者牟利的「工具」。個人簡歷被倒賣後,對求職者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會不斷收到騷擾電話與簡訊「轟炸」;如果個人信息被不法人員用於網絡貸款、擔保等交易,求職者還有可能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財產遭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