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莓反戰歌《Zombie》背後 是一部英國愛爾蘭血腥衝突史

2021-01-08 界面新聞

又一顆頭顱低垂孩子被逐漸奪取生命暴力造就了這片沉寂我們中誰是罪魁禍首

令世人惋惜的是,《Zombie》(殭屍)這首歌的創作者再也無法用她獨特的嗓音發出同樣的質問了。

當地時間1月15日,愛爾蘭搖滾樂隊小紅莓(The Cranberries,又譯卡百利)主唱多洛絲(Dolores O'Riordan)在英國倫敦錄音期間驟然離世,年僅45歲。

自1990年代開始走紅的小紅莓樂隊專輯銷量超過4000萬張,擁有多首經典單曲。愛爾蘭總統希金斯發表聲明稱,他對這位女主唱的離世感到「巨大的悲痛」。他表示:

對於支持和喜歡愛爾蘭音樂的人來說,對於愛爾蘭的音樂和藝術而言,她的逝世是一次莫大的損失。

雖然在出道早期便發行《Dreams》(夢想,曾被王菲翻唱)、《Linger》(徘徊)等名作,以空靈的嗓音和另類搖滾風格為人所知,但真正將小紅莓樂隊推向國際舞臺的卻是他們在1994年發行的反戰歌曲《Zombie》。這首顛覆了小紅莓樂隊以往風格的單曲背後,是愛爾蘭共和軍(IRA)製造的一起悲劇。

《Zombie》單曲封面

1993年3月20日,愛爾蘭共和軍在英國沃靈頓市中心引爆垃圾桶中的炸彈,導致12歲少年帕裡(Tim Parry)和3歲兒童鮑爾(Jonathan Ball)身亡,並造成數十人受傷。《Zombie》就是對這起慘案的悲憤回應。獨自在公寓中完成創作的多洛絲在歌詞中寫下了自己的憤怒與痛苦,她認為愛爾蘭共和軍不能代表她,也不能代表她的家人,更不應該打著愛爾蘭的旗號:

就像歌裡寫的那樣。「(罪魁禍首)不是我,也不是我的家人。」那不是愛爾蘭,只不過是一些仍舊生活在過去的蠢蛋。

多洛絲回憶稱,襲擊發生時,年僅21歲的她正在英國巡演,那時炸彈襲擊案件時有發生。此前接受TeamRock採訪時,她表示對這一切都感到非常難過:

這些炸彈會在隨便什麼地方爆炸。那可能危及到任何人,你明白嗎?

隨後她又補充道:

唱這樣的內容很難。但在年輕時你並不會考慮再三,你只要把握機遇做就是了。當你年齡漸長,你會產生更多的焦慮和不安,但在年輕的時候,你無所畏懼。

《Zombie》中還有一句引人注目的歌詞:「這是1916年以來如出一轍的悲劇。」多洛絲解釋道,她似乎看到那些因尋求愛爾蘭獨立而起的紛爭,以及與此相關的暴力活動將永不停歇。

了解這首歌的背景,要從1916年的「復活節起義」說起。從那時開始,英國與愛爾蘭之間的紛爭確實貫穿了整個20世紀。

1916年復活節後,愛爾蘭共和派在4月24日發動武裝起義,在都柏林佔據關鍵據點,嘗試從英國獲得獨立。但在英國的鎮壓下,起義在六天後失敗,起義領袖被交送軍事法庭並被處死刑。

1919年,愛爾蘭獨立戰爭爆發。直至1921年,英國與愛爾蘭臨時政府籤訂和約,承認愛爾蘭南部26郡為自由郡,北方6郡仍留在英國,成為「北愛爾蘭」地區。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在過渡期後正式成立,但在北愛爾蘭內部,共和派(通常為天主教徒)和保皇派(通常為新教徒)仍然不時產生爭端。

愛爾蘭與北愛爾蘭地圖

1937年,愛爾蘭宣布成立共和國並獨立,但仍留在大英國協內。1948年底,愛爾蘭脫離大英國協,並在次年獲得英國的承認。

1968年起,民權運動興起。在大約三十年的時間裡,北愛爾蘭爆發了一系列多方流血衝突,被外界統稱為北愛爾蘭問題(The Troubles)。同時,愛爾蘭共和軍也分裂成為支持非暴力政治協商的正統派和繼續武裝鬥爭的臨時派。

在這期間,北愛爾蘭的新教徒與天主教徒衝突不斷。愛爾蘭歌手桑茲(Tommy Sands)創作的歌曲《There Were Roses》(玫瑰)就講述了這期間的一場悲劇:兩名年輕人艾蘭(Allan)和肖恩(Sean)(均為化名)是住在北愛的好朋友,然而共和派武裝卻在1974年殺害了身為新教徒的艾蘭。作為報復,保皇派武裝決定殺害一名天主教徒,而他們選中的,恰好就是艾蘭的朋友肖恩。

艾蘭和肖恩原本的住所距離歌手桑茲家的農場不遠,三人關係很好。桑茲家族是音樂世家,儘管屬於不同教派,但艾蘭、肖恩和周邊許多鄰居都會聚在一起享受桑茲家的音樂。然而,這一切卻盡毀於殘酷的流血衝突。整整十年後,桑茲為兩位朋友寫下《There Were Roses》作為紀念,歌名中的「玫瑰」(Roses)指代桑茲家旁邊盛開的玫瑰,歌詞中寫道:

我不曉得道德去了哪裡歌聲在何處停止我只是想到有多少戰爭是朋友之間的互相殘殺但那些發布命令的人卻不是犧牲的人

桑茲網站上《There Were Roses》的主頁

1972年1月30日,北愛爾蘭德裡市舉行遊行,反對英國在北愛執行的收容制度,期間發生英國士兵向遊行市民開槍的事件,造成14人死亡,13人受傷,史稱「血色星期天」(Bloody Sunday)。英國軍隊聲稱,他們是為了反擊愛爾蘭共和軍的武裝進攻,而事件調查也讓軍隊開脫了責任。

愛爾蘭搖滾樂隊U2創作的《Sunday Bloody Sunday》(星期天,血色星期天)便與這起事件有關。歌曲從旁觀者的角度講述了主人公看到的血腥殺戮:

我不敢相信今天的新聞它讓我無法閉上眼睛選擇置之不理多久……這首歌我們還必須唱多久?戰爭才剛剛開始現有太多失敗者告訴我誰是贏家

《Sunday Bloody Sunday》單曲封面

1998年,《貝爾法斯特協議》(即《北愛和平協議》)在北愛和愛爾蘭公民公決中獲得通過。愛爾蘭確認北愛爾蘭地區為英國的一部分,只有在北愛和愛爾蘭大多數人贊同的情況下才能改變北愛目前的政治地位。

2010年,在「血色星期天」發生38年後,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終於公布了新的調查結果,正式承認當年被英國政府軍槍殺的遊行民眾都是無辜受害者,並向遇難者致歉。

為愛爾蘭創作的以反戰、呼籲和平為主題的歌曲還有很多,而這樣敏感的題材總是會招惹是非。前英國披頭四樂隊成員保羅·麥卡特尼在「血色星期天」後創作的《Give Ireland Back to the Irish》(把愛爾蘭還給愛爾蘭人)就遭到了英國廣播公司(BBC)禁播。

《Give Ireland Back to the Irish》單曲封面

類似地,U2樂隊的《Sunday Bloody Sunday》歌詞也引起過非議,批評者認為該樂隊的黨派心理過重。在接受採訪時,U2樂隊鼓手穆倫(Larry Mullen Jr)澄清,他們不僅僅是為了紀念1972年的流血事件:

我不在乎誰是誰——天主教徒、新教徒,隨便吧。你知道每一天都有人在痛苦和憤恨中死亡,我們要問的就是為什麼?這樣做為了什麼?你可以把這樣的內容挪用到薩爾瓦多或和其他類似的場合——人們在死去。讓我們忘掉政治,讓我們不再射殺彼此,坐下來好好談談……有很多樂隊的立場是政治都是廢話。那又怎麼樣!真實的戰爭就是人們在死去,那就是真實的戰爭。

與此同時,小紅莓樂隊的《Zombie》也面臨著類似的指責。主唱多洛絲的歌詞在當時招致了一些批評,外界說她年幼無知,在一場她不了解的衝突中冒失地選邊站。

《Zombie》的MV導演同樣拍攝了涅槃樂隊(Nirvana)的單曲《Smells Like Teen Spirit》(有譯為「少年心氣」)的MV。在《Zombie》的MV中,導演插入了展示北愛爾蘭街道上兒童與軍人的影像。由於包含兒童持槍的畫面,這首在多個國家奪冠的單曲MV也在當時被BBC禁播。

《Zombie》MV畫面

BBC最近的報導介紹說,在整個1990年代,多洛絲會把《Zombie》獻給波士尼亞和盧安達的人們,近年來也會把它獻給在曼徹斯特、巴黎和埃及遭遇恐怖襲擊的平民。「我並沒有指明任何恐怖主義團體或者組織。這不是在選擇站隊,這其實是非常具有人性的一首歌。」她說。

在回應質疑的同時,多洛絲也表示:

我不在乎是新教徒還是天主教徒。我關心的是無辜的人們正在受到傷害,這就是我寫下這首歌的動機。

相關焦點

  • 反戰歌曲Zombie被改編成抖音搞笑視頻的背景音樂,合適嗎?
    The Cranberries(小紅莓樂隊)《Zombie》是由愛爾蘭搖滾樂隊The Cranberries(小紅莓樂隊,又譯做卡百利樂隊)演唱的一首反戰歌曲,收錄於樂隊第二張專輯《No Need to Argue》(無需爭辯
  • 愛爾蘭小紅莓樂隊主唱去世:人間又少了一位天使的聲音
    而這樣乾淨明亮的聲音,也漸漸消失在陽光下......愛爾蘭搖滾樂隊小紅莓(The Cranberries)主唱多洛絲·奧·瑞沃丹(Dolores O'Riordan)於當地時間1月15日在倫敦去世,年僅46歲。小紅莓是世界著名的樂隊,歌迷遍布世界各地,同時他們的音樂也影響了一大批歌手,王菲在音樂上也深受她的影響。
  • 抖音superme視頻背景音樂叫什麼 Zombie完整版中英文歌詞
    《Zombie》是由愛爾蘭搖滾樂隊The Cranberries(小紅莓樂隊)演唱的一首反戰歌曲,詞曲由主唱Dolores O'Riordan創作。their bombs, and their guns  用他們的鋼槍銅炮  In your head  在你的頭腦之中  In your head they are crying  人們在悲泣  In your head, in your head  在你的頭腦之中  Zombie, zombie
  • 英國全稱背後的歷史糾葛:英格蘭和愛爾蘭曾為一體,因何反目成仇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這是英國的全稱。每次看到這個名字,總能夠勾引起人們的好奇心,北愛爾蘭和英國是一個國家,那麼南愛爾蘭呢?原來南愛爾蘭在1921年,通過獨立戰爭,已經成為了一個擁有自己主權的獨立國家,這也是英國全稱的由來。
  • 小紅莓樂隊主唱逝世 聽聽她歌裡的愛與溫暖(組圖)
    中新網1月17日電 (卞磊) 當地時間1月15日上午,愛爾蘭搖滾樂隊「小紅莓」主唱多洛絲·奧·瑞沃丹(Dolores O'Riordan)被發現在倫敦一家酒店猝逝,終年46歲。資料圖:愛爾蘭搖滾樂隊小紅莓主唱多洛絲•奧•瑞沃丹(Dolores O'Riordan)。  「夢想終究會實現,不會迷茫永遠。」  「And they』ll come true, impossible not to do。」
  • 血腥的英國農業:為了完成工業化,英國親手消滅了農民
    老威廉·皮特這句話如今被很多人,尤其是公知們拿來用,說明「個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當個人利益與團體利益發生衝突之時,說得更是理直氣壯:看看人家是怎麼做的!其實這和如今中國的小農經濟很相似:土地分散,生產單位小、多、散,無法統一管理,對新技術推廣很不利,而且生產成本也比較高,效率也就無從談起。
  • GUCCI家族沉浮錄:一個輝煌品牌背後的血腥家族史 | 案例解析
    鮮為人知的是古馳品牌成功的背後,卻有著一部血腥的家族史:父子反目、兄弟內鬥、兒子把父親送進監獄,妻子僱兇殺人…貪婪、對抗、陰謀和暴力導致古馳家族最後完全淡出古馳奧一手創立的古馳公司。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古馳奧·古馳在品牌建設上如此成功,在家族建設卻如此失敗? 在中歐首期家族辦公室首席架構師課程上,一場針對古馳家族企業傳承的案例討論正在進行,家族企業到底利弊何在?
  • 愛爾蘭威士忌八百年興衰史!從領先到落後,背後是對傳統的執著
    當時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就十分愛喝愛爾蘭威士忌,她曾命人將一桶桶的愛爾蘭威士忌運到她的宮廷。之後蘇格蘭人也學習老大哥,採用壺式蒸餾技術。在最巔峰的時候,愛爾蘭是世界上最大的威士忌產區,有超過2000家威士忌蒸餾廠。甚至在蘇格蘭本土,愛爾蘭威士忌的銷量都超過了蘇格蘭威士忌。然而盛極必衰。
  • 唐德鑫|《愛爾蘭人》從「拓荒歐洲」到「拓荒北美」的悲壯史詩
    深度了解這個故事背後的男人。為了汲取素材,我打了無數電話,跑了無數地方搜集資料。」算是一部十分嚴謹的「回憶錄」小說。《愛爾蘭人》一如經典的《教父》(發源於義大利西西里島「黑手黨」的題材),冷峻而嚴肅。在另一部美國大片《紐約黑幫》中,則講述了19世紀紐約建城的「血腥史」,主軸是愛爾蘭移民的黑幫組織「死兔黨」和「本地人黨」之間的火拼和復仇。《紐約黑幫》被視為美國「三大黑幫」題材之一,藉此也可了解美國的「城市成長史」。在大多數中國人的觀感中,愛爾蘭人是一個舉止文明、性情冷靜、熱愛思考的族群啊,很難與打打殺殺能聯想到一塊。不禁想到了一個詞彙:血統。
  • 一起讀歷史|北愛爾蘭與愛爾蘭有什麼關聯?
    愛爾蘭島在整個英國的4個組成部分之中,北愛爾蘭地區是面積最小的一部分。但也使當時的英國政府進行了殘酷的鎮壓,最終,將愛爾蘭直接納入了大英帝國的版圖,徹底的使其成為英國的一部分。但是這一徹底合併背後,卻隱藏著更為深刻的矛盾。這一矛盾就來源於自開始就存在的宗教問題。
  • 為何愛爾蘭可以獲得獨立,但北愛爾蘭卻依然留在英國?
    隨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新興資產階級對於統一的市場非常迫切,因而加大了對於愛爾蘭的徵服力度。1707年,英格蘭和蘇格蘭通過《聯合法案》組成了大不列顛王國。到了1801年,愛爾蘭王國被迫和大不列顛王國組成了「聯合王國」。至此,英國在近代的版圖終於形成。
  • 那些反戰歌曲的背後,是一段段殘酷又疼痛的歷史!
    有些歌曲是因為暴力、戰爭、恐怖、血腥等真實的歷史事件才被創作出來的。這幾天,我一直在單曲循環一首名為《Zombie》(殭屍)的歌曲,這首歌是愛爾蘭樂隊The Cranberries(卡百利,又名小草莓樂隊)的搖滾歌曲。這首歌曲旋律優美,相信許多人都聽過,甚至有些人還會唱。
  • 《阿凡達》中演技一流的大反派,帶來一部血腥暴力的「大爛片」!
    國際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在2009年推出了一部《阿凡達》之後,至今還未有新作問世。《阿凡達》是一個紅透全球的頂級IP,當年憑藉2.37億美元的成本,在全球範圍內收穫了27.9億美元的巨額票房!這個票房成績,曾一度雄霸世界影史票房排行榜的冠軍寶座,直到2019年才被《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以27.98億的微弱優勢超越。說起來,能夠穩居全球電影票房的冠軍長達11年之久,也確實夠牛掰!
  • 除了美景外,這裡還有你絕對不能錯過愛爾蘭音樂!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My Heart Wil Go On》中那段悠揚婉轉的旋律是由愛爾蘭錫哨所演奏,強烈的凱爾特民族韻味讓歌曲更加悽美動人。其實一提到愛爾蘭,大家可能是既熟悉又陌生。作為一個豎琴懸掛在馬頭上的王國,愛爾蘭的經濟發達,環境優美,素有「翡翠島國」之稱。
  • 小紅莓樂隊經典曲目盤點,這些歌絕對不能錯過!
    最近小紅莓樂隊The Cranberries的主唱的死因已經查明。主唱「桃樂絲」---Dolores於2018年1月15日在倫敦不幸去世,最近才查明是因為飲酒過度導致酒精中毒而死亡,這樣一位擁有天使般嗓音的時代標誌的女歌手就這樣匆匆離開了這個世界,徒留下無數的歌迷粉絲默默思念。
  • 足球地理之愛爾蘭:歐洲盡頭的空谷幽蘭
    他口中離世的樂手就是大名鼎鼎的愛爾蘭樂隊小紅莓(The Cranberries)主唱——桃樂絲-奧-瑞沃丹(Dolores O'Riordan)。斯人雖已去,餘音尤繞梁。永遠的小紅莓,永遠的桃樂絲作為球迷,筆者是通過《天下足球》巴喬的特輯知道了小紅莓樂隊。那個眼神湛藍如地中海的憂鬱王子落寞的轉身,《Never Grow Old》隨之奏起。
  • 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英國名稱背後的故事
    而隨著近代英國人的不斷擴張,他們擁有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當時的英國領土遍及世界五大洲,像是現在的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等等都是他們的殖民地,而英國在光榮革命之後又是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所以英國本土和他們的這些個殖民地,就並稱為大英帝國,至於英國後來怎麼有了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這麼個繞口的名字呢?
  • 小紅莓樂隊最後一張專輯,是逝去的桃樂絲最後的嘗試
    今年1月,小紅莓主唱桃樂絲·奧·瑞沃丹去世一周年之際,小紅莓樂隊發布了桃樂絲去世前錄製的單曲《All Over Now》。4月26日,桃樂絲生前參與的最後一張專輯《In the End》終於發布。誕生了小紅莓的愛爾蘭,是一個擁有王爾德、葉芝、蕭伯納、貝克特,在音樂領域也有恩雅和U2的神奇國度。儘管孤懸海外,可從未被文化界忽視。小紅莓也一樣,從不缺少商業價值,全球唱片銷量已近4000萬張的這支樂隊,從未有意擁抱主流,但主流卻選擇擁抱了這支樂隊。特立獨行的桃樂絲,難道不是那個另類搖滾時代的最好見證?上世紀90年代初,另類音樂進入主流視野,獨立樂隊紛紛湧現。
  • 環島愛爾蘭,我完成了一次從文學到電影的美夢之旅!
    曾經對於愛爾蘭的印象,就是「英國旁邊的島國」這樣從地理位置上的一個大致了解,6年前去英國的時候也沒有想要特別的飛過去看看,想說將來總是有機會造訪的,誰知這一拖就是2000多個日夜。最近兩年一路追劇《權力的遊戲》,這一部史詩題材般的恢弘巨製讓古老的凱爾特文明從地球上遙遠的那一端煥發出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