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終南首邑、秦楚咽喉」之稱的柞水,屬典型的移民集散地,秦楚文化在此交匯,孕育出許多燦爛的民間文化瑰寶。柞水手工編草碗技藝就是埋藏於民間的又一朵非物質文化遺產奇葩。
乾佑河、金井河、社川河號稱柞水的三大流域,流域不同,民間傳統文化也各有千秋。「手工編草碗技藝」主要分布在金井河流域,金井河北至秦嶺以南的豐北河,南下至杏坪與社川河交匯,近百裡的廣袤山地,因氣候、地理等自然條件優勢,孕育了豐富的龍鬚草資源,加之明清時期的大量移民,「兩湖」移民將楚文化的融入,柞水人民創造了龍鬚草草編技藝,手工編草碗就是其典型的草編技藝之一。
據考證,位於曹坪鎮中坪社區二組的蔡氏家族,清同治年間由湖北陽興縣國和鄉遷徙落腳至此,發現柞水金井河上下六十裡有極豐厚的龍鬚草資源,便世代從事編草碗技藝,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傳承有六代人之久。
草碗是歷史上人民群眾的主要餐具之一,它以耐磨耐用、不怕碰摔而廣受大眾青睞和喜歡,可以說,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手工草碗在陝南一帶隨處可見,戶戶有之。
手工編草碗主要有四個技藝流程。
一、割龍鬚草
通常每年的陰曆10月和初春的2月是割龍鬚草的最佳季節,頭年割二年發,三年又長一米多。龍鬚草割回家,打捆置放在乾燥通風的室內陰乾。草編開始只需用水噴灑,讓龍鬚草稍變潮溼即可編制草碗。
二、手工編織
草編工匠在編草碗前,除備好龍鬚草外,還要備好貯麻,另備大針、剪刀等工具。草碗大小尺寸沒有固定模式,全憑草編工匠自己把握。編制分為「起底、圓腰、收口」三個部分。
三、打磨上漆
一個草碗編好後,關鍵工藝在於打磨上漆,主要用的是當地的漆樹所產的土漆。民間有這樣的口訣:「頭道漆密封縫隙,二道漆填凹抹平,三道漆打磨成型,四道漆增加光澤。」
上漆工藝較為繁雜,耗時較長,每道漆間隔五至七天,而且在上漆前首先要把草碗編制中的麻、草外露處仔細剪修。另外,在上二道漆時要添加少量石膏粉,以利於抹平勾縫。
四、構圖彩繪
四道漆工藝完成後,便根據編製品的大小,設計襯託圖案,然後進行手工彩繪。這樣,一個成品的草碗就完成了。
手工編織的草碗,除手工技藝精湛外,它在使用中還具有較好的養生保健價值。《本經》記載:乾漆主絕傷、續筋骨、五緩六急、風寒溼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