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務副皇帝」胤祥,為何不會被雍正猜忌?3大原因,雍正很放心

2021-02-11 芳華說歷史

雍正八年,為雍正皇權殫精竭慮、奉獻一生的怡親王胤祥病逝,雍正皇帝悲痛異常,下旨「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於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由此,怡親王胤祥成為清朝「守成」階段獲封「鐵帽子王」的第一人。除此之外,雍正皇帝還特意加封胤祥另外一子——弘晈,為「郡王」爵位。

僅就此來看,怡親王胤祥在雍正皇帝心中就佔據著絕對不一般的地位和影響。

那麼,雍正朝時期的皇十三子胤祥,究竟以何種形象存在?

雍正七年,胤祥的權勢、聲望達到頂點,監管戶部三庫、會考府、造辦處、外國傳教士事務、西北軍事的全權指揮、總理營田水利,掌管圓明園八旗禁軍、全國重大案件審理、國庫欠款追繳、各種祭祀大典等等幾乎涵蓋了朝廷的所有事務。

更重要的是,此時的胤祥還擁有兩項史無前例的巨大權力:1、掌握全國正三品以上武職官員的任免;2、吏部上呈之各地督撫、道員、府縣的官員名單,必須「問及王之意見」。

除此之外,根據《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的記載,雍正皇帝曾經一位臣屬的奏摺中,給出過如此批示:

怡王色變,朕不得已就範!

能讓雍正皇帝這樣的雄主「低頭就範」,恐怕也只有怡親王胤祥能辦到了!

根據《清史通鑑》對怡親王胤祥的總結,此時的胤祥集政治、軍事、財政、人事、皇族內政等諸多大權於一身,既是能定調子的朝廷重臣,又是整個朝廷的大管家,更是雍正皇帝最為信任的侍衛長。由此可見,後世對其「常務副皇帝」的尊稱,絕對是名副其實。

只是,原本就猜疑心極重,又特別注重皇權集中的雍正皇帝,為何對怡親王胤祥毫無猜忌?

向來厭惡朋黨的雍正皇帝,為何還多次主動要求朝廷大員、地方督撫「同王結交,不用害怕,因這是朕的主意,保於爾有益無損也」?

歷史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更沒有無緣無故的愛,雍正皇帝能如此對待自己的十三弟,也是有著具體原因的。

有人認為,是因為怡親王胤祥的「公忠體國」,為雍正皇權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才有了雍正皇帝對其的絕對信任和巨大恩寵。但早在雍正繼位之初,尚未正式進入雍正朝的時候,雍正皇帝對胤祥的絕對信任、毫無猜忌就已經明確表現。

所以,這份來之不易的信任幾乎全部來源於康熙朝時期!

1、自幼培養的深厚感情

因為曾被雍正帝生母,時為「德妃」的烏雅氏撫養,皇十三子胤祥和當時的皇四子胤禛關係非比尋常。按照雍正皇帝為胤祥親撰的祭文內容來看,胤禛和胤祥自幼親密無間,康熙皇帝還曾命胤禛親自教授胤祥數學,「趨侍庭闈,晨夕聚處」。每一次跟隨康熙皇帝外出巡視,兩兄弟必定「形影相依」;如果不能一同出巡,也必定會有書信往來。

根據《清聖祖實錄》的記載,皇四子胤禛自幼性格孤僻、脾氣暴躁,曾多次受到康熙皇帝的訓斥。皇四子胤禛之所以和其生母關係不好,和其古怪的脾性有著很大關係;「九子奪嫡」事件中,他之所以勢單力薄,也是其性格起到的負面影響。也就是說,幼年時候的雍正恐怕就只有胤祥這一個親密無間的兄弟和朋友。

有著如此難忘的同年,雍正皇帝和怡親王胤祥之間的關係自然非尋常兄弟能及,這種自幼培養、知根知底的感情就是絕對信任的來源。

2、「九子奪嫡」中對雍正皇帝的鼎力相助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的演繹中,皇十三子胤祥絕對是皇四子胤禛奪嫡過程中最堅定的支持者,暢春園繼位當晚,如果沒有胤祥及時勤王保駕,皇四子胤禛很可能就會和皇位失之交臂。

雖然在清朝官方文獻中並沒明確記載胤祥對胤禛奪嫡的支持表現,但雍正皇帝於雍正元年的一份「密旨」似乎能說明點什麼:

雍正元年,皇帝諭後世子孫嗣位子孫永遠遵守:怡親王允祥在皇考之世於朕篤盡弟誼,多資贊助;自朕御極以來,最為宣力輸誠,深裨政治。

這份出自雍正元年的「密旨」,只能是對胤祥之前的貢獻說明。也就是說,在「九子奪嫡」期間,在康雍皇權更迭的過程中,胤祥的巨大貢獻只是出於某種考慮未明確記載於官方文獻而已。

雍正專門為胤祥下發的諭旨

另外,康熙四十七年「一廢太子」時,皇十三子胤祥曾經被短暫圈禁,而圈禁的理由卻沒有任何說明。畢竟是當朝皇子,被圈禁了幾乎一年,官方文獻為何連點說明都沒有?就連雍正皇帝繼位以後,也只是給出了「因二阿哥一事牽連,一時得罪皇考」這樣說了等於沒說的原因。

那麼,一向被康熙皇帝疼愛的胤祥,到底因何得罪了康熙,受到了將近一年的圈禁?

從雍正皇帝登基以後對胤祥明顯帶有彌補性的賞賜來看,從上述「在皇考之世於朕篤盡弟誼,多資贊助」的說明來看,胤祥恐怕是主動為胤禛背了黑鍋。只是,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被雍正皇帝出於維護自身形象的考慮而刪除了。

在奪嫡過程中,在皇權更迭過程中對雍正皇帝都能鼎力相助,甚至不惜身陷囹圄的皇十三子胤祥,自然會贏得雍正皇帝的感恩和信任。

3、胤祥對雍正皇帝沒有一絲威脅

當然,上述兩方面的原因也只是給予了雍正皇帝應該信任胤祥的理由,但一母同胞的弟弟,他照樣懲治;奪嫡之爭中,對其起到決定性幫助的隆科多和年羹堯還不是落得悲涼下場。所以,讓雍正皇帝絕對信任胤祥,對其毫無猜忌的主要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怡親王胤祥對雍正皇權沒有一絲威脅。

從雍正朝初期的「總理事務王大臣」,到雍正七年的「常務副皇帝」,怡親王胤祥手握朝政大權,如果他願意,就其當時的地位、聲望和影響而言,足可以對雍正皇權造成致命打擊。但是,手握大權的胤祥只對雍正皇帝忠誠,只為大清江山奉獻,追繳欠款,治理水患,整飭吏治,為國舉賢,雍正皇權需要他做什麼,他永遠是衝在前面的第一人。

向來注重兄弟感情的怡親王胤祥,在雍正皇帝嚴懲昔日奪嫡政敵時,也曾流淚,也曾惋惜,只是他從未出言相勸,因為他知道只有如此,雍正皇權才能穩固,祖宗江山才能久遠。

鑑於胤祥的巨大貢獻,雍正皇帝在自己的陵寢旁為其選擇了一塊「中吉」之地,胤祥聽後卻驚恐失色,拼命推辭,直到雍正皇帝答應其另選陵址。選定陵址後,胤祥「口吞陵地之土」,嘴裡還念叨著「這樣的話,則臣心安而子孫蒙福了」。縱然權勢如此之盛,縱然聖寵如此之盛,他依然能擺明自己的位置——我是弟弟,但我更是臣子!所以,才有雍正皇帝對其「一心翊戴,克盡臣弟之道」的至高評價,所以才有雍正皇帝對其絕對放心的信任!

正如雍正皇帝為胤祥賜御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榜的說明,「怡親王事朕,克殫忠誠,職掌有九,而公而忘私,視國如家,朕深知王德,覺此八字無一毫過量之詞」。地位如此之高,卻能清醒的認清自己的位置;恩寵如此之盛,卻能始終保持恭謹之心;「公而忘私,視國如家」,焉能不得同樣「為國為民,日夜憂勤」之雍正皇帝的信任和恩寵!

參考文獻:《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清實錄·世宗實錄》、《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

相關焦點

  • 「常務副皇帝」胤祥,從沒被雍正猜忌過,其實雍正放心得很
    雍正八年的時候,怡親王胤祥去世,他為雍正嘔心瀝血一生,他的去世讓雍正悲痛不已,雍正下旨「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就這樣,胤祥成為了清朝「守成」階段獲封「鐵帽子王」第一人。 由此可見,怡親王在雍正帝心中的地位非常不一般,那麼他當時到底以怎麼樣的形象輔佐王權呢?
  • 巔峰時期的怡親王胤祥,權力有多大?「常務副皇帝」,當之無愧
    在這篇文章,筆者要給大家帶來的話題是——巔峰時期的怡親王胤祥,權力有多大?「常務副皇帝」,當之無愧。 十三阿哥胤祥,康熙皇帝十三子,雍正皇帝十三弟。
  • 清朝胤祥的女兒為何被雍正收養?真的是雍正為了鉗制胤祥嗎?
    愛新覺羅·胤祥,康熙第十三子,雍正朝的第一寵臣,也可以說是整個清朝第一寵臣,但雍正登基後卻將胤祥之女收在宮中。有人說這是雍正為了牽制胤祥,其實這種觀點十分可笑。雍正如果想牽制胤祥為何要替他養個女兒?把他兒子帶在身邊不好嗎?要知道古代時女兒根本沒有政治地位,更別說做人質了。
  • 雍正為何要在胤祥逝世後,追封「鐵帽子王」?
    從中可以看出雍正對這位弟弟的極其器重,一者為避諱登基後雍正的名諱,雍正兄弟都將改成了「允」字輩,雍正唯獨允許胤祥,仍然沿用「胤」字;其次「慟」者是表明雍正對胤祥的逝世,感到極度悲傷;第三皇帝能為臣子素服的,自古極為罕見。
  • 雍正生平多疑猜忌,而獨對一個兄弟「續命」,更要與其合葬泰陵
    備受雍正鍾愛一生的兄弟這個人物就是皇十三子、怡親王胤祥,史書上關於雍正與胤祥的親密關係記錄不勝枚舉,二人自幼一起長大,在「九子奪嫡」期間患難與共,雍正繼位之後立即將胤祥,提拔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高位。當時胤祥是清朝統治核心圈的顯要人物,他是實質上的首輔大臣與雍正的「代言人」,還是整個帝國的幕後大管家。
  • 雍正王朝:兒子得罪胤祥,為何隆科多如此緊張立馬就向雍正認錯?
    那麼,衝突既然是發生在自己的兒子與十三阿哥胤祥的手下之間的,為何隆科多卻要跑來向雍正下跪認錯呢?這裡我就來為大家做一個解讀和分析。 康熙去世的時候,將「傳位遺詔」交給了隆科多保管,而隆科多也沒有辜負康熙皇帝的信任,在最為關鍵的時刻站在了康熙以及雍正這一邊,成為了扶保雍正順利登上皇位的重要功臣,並且成功躋身內閣,做了上書房大臣。
  • 雍正王朝:科場舞弊,為何說是三人之間的對決?兩人都敗給了雍正
    拋去應該和皇八子胤禩站在對立面的隆科多不言,皇十三子胤祥這個雍正皇帝的「鐵桿兄弟」,為何態度轉變如此之快,明顯帶有諂媚意味的替皇八子胤禩站位呢?原因就在雍正皇帝的回答中:「好!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嘛!為國舉賢就得這個樣子!」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不過很可惜,整個大清朝,只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8位還是在清朝開國的時候所冊封的。所以說在和平時期,想要獲得鐵帽子王的封號,要麼跟皇帝的關係很好,比如說怡親王胤祥,要麼就是立下了大功勞,比如說恭親王奕。一、12位鐵帽子王都是誰?
  • 雍正王朝裡面的十三爺胤祥,在正史上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在康熙皇帝的所有兒子中,十三子胤祥的人生,算是最為跌宕的一個了。從受寵皇子到失寵後被幽禁,再到後來被皇兄雍正皇帝重用和信任。在胤祥死後,雍正皇帝為他修建陵墓的規格,超出所有親王。
  • 雍正王朝:張五哥為何放棄當御前侍衛,執意要為十三爺胤祥守陵?
    《雍正王朝》中,忠肝義膽的十三阿哥胤祥在幫助雍正挫敗了「八爺黨」的「逼宮」陰謀後,自己的生命也就此走到了盡頭。而就在胤祥去世後,雍正的貼身侍衛張五哥,隨即主動選擇放棄了眼前所有的一切,隻身去為胤祥守陵。當然,張五哥此舉,不僅僅是要報答胤祥當年對於他的救命之恩,除此之外,他也是在為自己的將來做著準備和鋪墊。
  • 《雍正王朝》弘晝在八王逼宮中表現很好,為何卻對雍正說自己無用
    在《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中,弘晝可以說是一個極為聰明的人,甚至其才能不在弘曆之下。尤其是其在八王逼宮中的表現更是讓人驚豔,但為何就是這樣一個有才華的皇子,卻在後來跟雍正談話時,說自己百無一用?其實之所以這樣說,最主要還是害怕雍正對其有猜忌,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 胤祥:雍正最寵的弟弟,受封鐵帽子王,世襲罔替,後代命運如何
    大清朝二百多年歷史,只有12個鐵帽子王。 物以稀為貴,對於愛新覺羅氏的宗室來說,被封為鐵帽子王是至高無上的榮耀,12家鐵帽子王中,親王有十家,剩餘兩家只是郡王,爵位低了一等。而十家親王中,第一個不靠軍功受封的就是雍正的十三弟胤祥,只可惜,得到這樣的優待,子孫依然難逃衰落的命運。
  • 雍正皇帝的王牌,揚州江北大營,到底駐紮了多少野戰軍?
    在雍正皇帝登基的過程中,十三弟胤祥利用自己在軍隊中的威望,成功控制了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建營,從而保障了雍正皇帝的順利登基。為了表彰胤祥的功勞,雍正皇帝上臺以後,冊封十三弟胤祥為和碩怡親王,世襲罔替。此外,胤祥的次子被加封為郡王。 在雍正皇帝登基以後,為了表彰胤祥的功勞,加封胤祥為能夠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影視劇中,豐臺大營駐紮了2萬多八旗精銳部隊。
  • 雍正一生褒貶不一,對兄弟更是無情,可為何對十三爺屢破規矩?
    從此之後,八爺也漸漸被皇帝疏遠了。 所謂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很快,八爺黨的另一位核心人物之一,十四阿哥,也就是雍正的同母弟弟胤禵迅速崛起。這胤禵領兵打仗,戰功卓著,深受康熙喜歡。不過他也沒風光多久。因為太年輕了,脾氣也大,把老爹氣的夠嗆了,一怒之下最終也靠邊站了。
  • 雍正王朝:雍正為何要保舉老十四做大將軍王,他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這時的雍正瞬間想到了與他關係密切的十三阿哥胤祥,畢竟他的弓馬技藝遠遜於胤祥,再加上胤祥曾有過統兵作戰的經驗,所以雍正保舉胤祥出任「大將軍王」確實是屬於「舉賢不避親」,因為胤祥確實有這個能力去率兵平定叛亂。然而,雍正這樣的打算雖然有著一定的「於公」成分,但是這其中更多的還是出於他的私心。
  • 雍正王朝:明知道是死,孫嘉誠為何還毅然前往西北?這才叫錚臣
    原本,一個是遠離京城的大將軍,一個是京中任職的監察御史,孫嘉誠即使得罪了年羹堯,但在雍正皇帝的保護下,孫嘉誠也不至於落得慘死的下場!可明知兩人的關係已經惡化如此,雍正皇帝還是派遣孫嘉誠前往西北,幾乎等於遞給了年羹堯一把誅殺孫嘉誠的刀。雍正皇帝為何要派孫嘉誠前往西北?
  • 雍正王朝裡,康熙非常器重十三皇子,為何十三爺卻無緣儲位?
    雍正王朝裡,康熙非常器重十三皇子,為何十三爺卻無緣儲位?大家好,首先歡迎朋友們來到我的百家號,我是「歷史的方向」的小編,在《雍正王朝》中,小編覺得大家應該也看到了,他們之間充滿了鬥爭,主要就是四阿哥和各位皇子之間的爭權奪利,而十三爺的目標非常的明確就是要支持自己的四哥,為雍正登基可以說付出了很多,其實在當時康熙是非常的喜愛十三阿哥的!
  • 雍正王朝:康熙賞賜保舉雍正的王掞中藥「續斷」,是在暗示什麼?
    於是乎,當自己用盡一生心血培養的太子胤礽遭到了康熙皇帝廢黜,並且甚至胤礽再無被復立為皇太子的希望的時候,王掞就此選擇站在了雍正一邊。所有人都知道,康熙大限將至、命不久矣。而王掞也在這個時候主動找到了雍正,闡明了自己的想法。「我快死的人了,未必能夠得上侍候下一代主子,但我心裡就一個念頭,盼望四爺您能夠繼承大統。四爺,聽老臣一句話,在這個時候您得站穩腳跟,做好準備呀。」
  • 雍正王朝:十四爺手握20多萬兵權,為何不敢起兵造反推翻雍正?
    老十四胤禵沒有造反,還算他比較聰明,自從他當大將軍王后,老八胤禩就不再信任他了,連京城發生的消息都沒有及時告訴他,他一個沒有任何依靠和倚仗的大將軍,根本沒有任何理由煽動其他人來幫他推翻雍正。雖說雍正順利登基,但他的皇位坐的並不穩固。
  • 「九子奪嫡」中,那個被康熙厭惡,卻受雍正重用的神秘人到底是誰
    1661年,愛新覺羅·玄燁登基,年號康熙,也就是後來的康熙皇帝,康熙帝雖然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是人難免一死,康熙帝也不例外,但是皇帝駕崩,儲位又該落於誰手。為了爭奪儲位,康熙晚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