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欄欲言
12月20日,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年會上發表了很多的富有爭議性的炸場言論。
直言救助包商銀行,存保基金、再貸款等花了1700億,實際上是納稅人承擔了損失。
提出要防止金融科技平臺大而不能倒。
近兩年,樓部長頻發金句,2018年還曾指出中國長期過量投資導致存在許多大白象工程,不但不創造收益,還需一直追加投資。
很到位,很實在!
唯一的缺憾是,樓部長在任時金句似乎要少一些。
01
非對稱性——背水一戰
公元前204年十月,漢將軍韓信率軍攻趙,穿出井陘口,命令將士背靠大河擺開陣勢,與敵人交戰。韓信以前臨大敵,後無退路的處境來堅定將士拼死求勝的決心,結果大破趙軍。
「背水一戰」由此而來。
背水一戰為何成功,無非是因為風險與收益的非對稱性。
退是死路(高風險0收益),而前或者能活(高風險高收益)。
啥?電話串線了?剛剛說啥了?
哦,對了,剛說到金句?
02
誰的話能信?
有一點憑欄還是受到了肯定,很多童鞋都覺得憑欄講話還算實在,有誰想過為什麼?
不去扯什麼道德啊、人性啊那些虛頭巴腦的,那太虛偽,從風險收益非對稱性來說:
憑欄是獨立經濟研究,我講假話0收益;我講真話(適當避諱)還有粉絲或肯定或轉發或打賞,滿足一下我的虛榮心、成就感或者乾脆外賣可以多加根雞腿。
總歸講真話憑欄還是有點收益的(致謝粉絲們)。
撇除具有可疑性的道德自我吹噓,僅從風險與收益來考量,我講真話難道不是很正常嗎?
反過來,假如我有金主爸爸包養就不同了,講假話的收益超過了講真話,話還剩幾分可信度?
你真以為「專家」是水平不行才變成「磚家」的?
如果你沒弄清楚這點區別,我覺得你最好的投資方式就是銀行定存,不超過50萬的那種。
03
頑疾之源
一深入話題就容易跑偏,幸好不是少兒不宜。
言歸正題,說說「大而不能倒」。
樓部長發言再次提出要防止數據金融平臺「大而不能倒」,如果憑欄沒記錯的話,這應該是本月數據金融平臺大而不能倒問題第二次被提及,12月8日消息,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新加坡演講時表示關注金融平臺新型「大而不能倒」風險。
「大而不能倒」的確是一個相當頭疼的問題,但其實也是一個相當好笑的問題。
為什麼好笑?
好笑的原因就在於,這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其實是自已造的!
自然界會讓恐龍大而不能倒嗎?恐龍滅絕了影響地球轉圈圈了?
為什麼自然界沒有發生大而不能倒風險?
問題源於自然是公正的,會它以波動性定期清除一些問題,讓小問題沒有機會做大;
而政府(央行)則不喜歡問題爆發,習慣性幹預會掩蓋問題,一些小問題就有了做大的機會。
一旦問題做大,為了防範大問題對經濟造成衝擊,幹預力量又需要對大問題進行救助。
一旦救助,風險就被轉嫁了出去,一些人獲得了風險與收益的不對稱性,這些人從大問題上獲得了超額收益!
這種超額收益又激勵某些人故意去製造大問題,以此獲取更多的超額收益。
幹預製造了「大而不能倒」問題。「大而不能倒」又成為不得不幹預的藉口。
直至「大而不能倒」變成「幹預」最頭疼的問題!
04
房地產業能倒嗎?
近期針對的重點似乎都在數據平臺的大而不能倒之上,但實際上這屬於新萌芽風險,規模相對可控。
舊的「大而不能倒」規模更為可怕,比如說,房地產業、金融業和殭屍國企旁氏債務等等。
房地產業具有典型的風險收益不對稱性,房地產風險具有滯後性,繁榮期收益歸自己,但蕭條期風險自己僅承擔相當有限的一部分(有限責任公司),其餘風險歸銀行承擔。
風險收益的不對稱性讓房地產業獲得了超額收益,激勵其忽視風險激進投資。當發生風險之時,大而不能倒,於是政府救市,為房地產業激進投資買單。
於是,越無視風險的企業收益越高。你回看一下中國房地產業發展就知道,越激進的房地產企業越會因為激進而獲得高額回報。
這又激勵了房地產業對規模的追求,更大的「大而不能倒」問題產生。
至目前,房地產業「大而不能倒」問題突出,房地產業還敢倒嗎?
倒,公司僅承擔有限責任,大量風險會外溢至銀行,保守估計也會有一半銀行祭天,敢不敢倒?
不倒,風險全民承擔!
倒與不倒都不影響一個事實,地產高收益早已落入某些人口袋,與風險徹底脫鉤。
除此之外,金融業本身也是風險收益不對稱領域,任何大型銀行出現問題都會外溢至央行。本質上與房地產業完全一致。
風險收益不對稱性決定了,金融業也是一個特別容易發生大而不能倒問題的領域。
地產業風險由金融業承擔,金融業風險由央行承擔。央行是最後貸款人,卻並不是最後的損失承擔人,最後損失承擔人是全部民眾。
比如包商,損失1700億,最終風險由民眾買單,但收益早已被瓜分,並與風險脫鉤。
金融領域和房產領域的相當部分收益,早已被少數私人貪婪分食,與風險徹底脫鉤。
而風險卻沒有消失,最終會向銀行集中,並通過央行轉嫁給居民承擔。
旨在矯正問題的政策最後卻總是在傷害無辜民眾。
而民眾,能選擇不承擔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