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斷言伊朗會發生性革命 經濟因素為原因之一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美國《外交政策》網5月31日發表一篇題為《色情共和國》的文章,聳人聽聞地斷言伊朗將爆發一場空前絕後的「性革命」。作者認為,近20年來,伊朗離婚率上升、地下色情行業轉為公開等現象與伊朗傳統社會價值觀產生了衝突,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引用的材料或論據都是多年前或道聽途說,耐人尋味。文章內容編譯如下:

  提及伊朗,你的腦海中會聯想到怎樣的畫面?是阿亞圖拉,還是宗教狂熱,抑或是蒙著面紗的婦女?是性革命嗎?你想到點子上了。過去的30年裡,西方主流媒體一直把關注焦點放在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激進政策的時候,一場本質性的社會和文化轉型正在伊朗進行著。

  這不能說是好現象,也不能說是有多壞,伊朗發生性革命時卻自然是史無前例的。伊朗社會觀念在過去的數十年間發上了這麼大的變化,讓許多從海外回到伊朗國內的人震驚異常。一位剛去過伊朗的英籍伊朗朋友後告訴筆者:「如今的伊朗簡直讓倫敦更像個保守的都市」。說到性觀念,伊朗誠然正朝著英美方向快速發展著。

  關於伊朗人性行為習慣的資料數據很難收集到的,這點並不讓人意外。但我們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公布的官方數據中能解讀到大量信息。比如,出生率的下降,這表明更多的人接受了避孕或其它某種形式的計劃生育,家庭的傳統角色也在向不好的方向變化。過去20年裡,伊朗的人口出生率下降速度之快創造了人類歷史新紀錄。與此同時,即便超過半數的伊朗人年齡都在35歲以下,伊朗年均人口增長率還是從1986年的3.9%猛降低到2012年的1.2%。

  同時,在過去的30年間,伊朗男性平均婚齡從20歲提高至28歲,當前伊朗女性婚齡大致為24——28歲,比十年前的年齡段延遲了5年。官方數據還顯示,40%的婚齡人士目前單身,離婚率卻在快速攀升:2000年伊朗發生了5萬起離婚事件,2010年卻達到15萬起,數量增長了2倍。現在,伊朗全國約每7對夫妻就有一對離婚,而首都德黑蘭的離婚率更高,離婚率高達1:3.76,這一比率接近英國——英國42%的婚姻是以離婚告終的。目前為止,沒有跡象表明這一趨勢將減緩。過去半年中,伊朗離婚率仍在攀升,結婚率大幅下降。

  伊朗人對待婚姻態度發生改變的同時,對待男女關係和性關係的方式也發生戲劇性的變化。2008年12月,青年部高官援引的一項研究數據顯示,大部分男性受訪者承認婚前至少曾與一名異性有一段關係。這種「不正當」的關係中有大約13%造成了意外懷孕或墮胎,這一數據(還是保守估計的)在伊朗上一代人中是想像不到的。那麼,這就難怪青年部研究中心發出警告表示,「不健康關係和道德淪喪正成為導致伊朗青年夫妻離婚的主要原因。」

  伊朗地下性服務行業在過去的二十年間已迅速起飛。上世紀90年代,賣淫在伊朗主要城鎮已很普遍,特別是在德黑蘭。以前,性工作者是不敢公開露面,她們被迫偷偷地活動。如今在伊朗全國各地,性工作者就在公眾眼皮底下晃,你一抬頭說不準就能撞上一個。性工作者通常會在某些街道上閒逛,等待隨便某位的客人幫襯她們生意。十年前,一家名為Entekhab的新聞媒體宣稱,僅在德黑蘭就有大約8萬5千名性工作者。

  目前仍舊沒有關於伊朗全國有多少性工作者的確切數據——伊朗國家社會福利機構領導日前告訴英國廣播公司記者:「(公布)某些數據對社會生活沒啥好處;相反,這些數據對公眾心理會造成消極影響,所以最好連說都別說」。但目前可獲得的數據顯示,10%——12%的伊朗性工作者都是已婚的。這在針對婚姻出軌行為——尤其針對女性出軌有特別嚴厲處罰規定的伊斯蘭國家格外讓人吃驚。更讓人吃驚的是,在伊朗,並非所有的性工作者都是女性。一項新的報告稱,較為富裕的伊朗中年婦女和受過教育的年輕伊朗女性會尋求短期的性關係——找男性性工作者提供個人服務。

  當然,如果你認為傳統價值觀已經完全崩壞,你就錯了。伊朗父權文化仍舊主宰社會,正統價值觀依舊是維繫社會階層的紐帶,尤其是在一些鄉下小鎮和農村地區更是這樣。但是,如果你認為,性解放僅僅是在大城市的中產階級中才大行其道,你還是想錯了。

  那麼,伊朗性革命的驅動因素究竟是什麼呢?這裡存在幾方面可能的原因,包括經濟因素,城鎮化影響、新通訊工具的出現以及女性獲得了更高程度的教育——所有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或許能構成促使伊朗人性觀念發生轉變的一部分理由。但是,同樣具備所有這些因素的世界上其它國家或地區卻沒有發生類似的轉型。(誠然,一波社會保守主義之潮正橫掃中東大部分地區,而伊朗的情況卻與它背道而馳)那麼,伊朗究竟有何特別的?伊朗本身是一個性觀念保守克制的國家,它的法律對男女規定很嚴、男女之間不準有任何身體接觸,致力於打擊「邪惡」宣揚「美德」——荒謬的是,似乎正是在這種道德極嚴格的國家才催生出疾風驟雨般的連串自由解放。

  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將霍梅尼推上權力舞臺中心,伊朗當局一直宣傳著集體道德的理念,強制推行嚴格的行為規範,全面抹去了個人和集體的區別。維護國家的伊斯蘭形象,一直以來是伊朗當局維護政權合法性的主要手段之一。這樣一來,伊朗當局對伊斯蘭法律的解讀,實際上已經無孔不入地滲透到伊朗人個人生活的所有方方面面。事實上,教職人員發布「教令」對男女親密行為——有時候甚至是男女性行為在多大程度上能被接受作出了嚴格規定。但最近34年以來,霍梅尼的接班人打造一個烏託邦社會的努力告敗——這一現實暴露了處於經濟和政治水深火熱中的伊朗當局,在道德觀念和意識形態上業已破產。

  伊朗年輕人並未因為這一難以接受的真相而消沉,他們用改變性行為習慣這一形式來表達他們無聲的抵抗。在牴觸國家種種束縛的過程中,伊朗人(有意識或潛意識地)對這些束縛的合法性產生了懷疑。同時,伊朗現政府對當前如地火般奔行的變革可憐的壓制努力——比如它三番五次地強調「不正當關係」危害性——只會進一步疏遠那些它試圖去控制的人。伊朗的性革命正讓滲透在荒謬的烏託邦社會設想中那虛無的原教旨主義原則消磨殆盡,這一過程儘管很慢,卻必然出現。

  欲望都市對於紐約來說或許已經是空洞而陳腐的代名詞,但對於伊朗,卻有深遠的社會和政治影響。(記者 盧鑑)

相關焦點

  • 縱觀中東 | 城市化、城市邊緣群體與伊朗伊斯蘭革命
    1977—1978年爆發不滿的關鍵原因;③阿布哈米安從政治與經濟發展脫節的角度解讀革命,他認為「制度建設未能跟上經濟發展的速度導致社會矛盾的尖銳化」。④ 20世紀80年代後,西方「革命學」中的革命多因論在學界開始流行,如紹爾·巴克哈什認為伊斯蘭革命是「動員大眾反抗的宗教和清真寺的組織能力、伊斯蘭意識形態的強大吸引力、霍梅尼的超凡領導能力和國王面對日益升級的挑戰猶豫不決」合力的結果。⑤約翰·弗蘭認為,「伊斯蘭革命的根源既有經濟、政治和文化因素,也有歷史原因和緊要關頭舉措因素,以及國內社會進程和國外事態發展,不能僅僅歸結為某一方面」。
  • 40年前那場革命,為今日伊朗之變埋下伏筆
    事實上,伊斯蘭革命是一場深刻的政治和社會革命,它的發生在當時的社會狀態下有其必然性。文章將伊斯蘭革命視為伊朗社會發展軌跡上的一個節點,這種動態的視角有助於我們認清這場革命的本質,也有助於我們在今天更好地理解伊朗政治的內在邏輯。文章發表於《文化縱橫》,僅代表作者觀點,特此編發,供諸君思考。
  • 伊朗—— 一個被伊斯蘭革命葬送的發達國家!
    經濟學有個「裙邊理論」,指出女性裙子長短和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經濟增速快時,女性買得起漂亮絲襪,所以更願意穿短裙。在伊朗,脫掉頭巾、穿西方服飾則成為了上流階層的符號,仿佛成為「波斯瑪麗蓮·夢露」才能彰顯女性解放和經濟增長的自豪。
  • 伊朗革命衛隊:核科學家系遭人工智慧鎖定、衛星遙控機槍暗殺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發言人拉瑪贊·謝裡夫(Ramazan Sharif)周日表示,用於暗殺伊朗核物理學家法克裡扎德的武器是由衛星遙控的。據報導,伊朗核項目背後的關鍵人物之一、伊朗高級核科學家法克裡扎德於11月27日在德黑蘭附近的一次襲擊中死亡。據美媒報導,美國官員聲稱以色列是暗殺伊朗核物理學家的幕後黑手。根據伊朗法爾斯通訊社的報導,這名核科學家在150米外被安裝在日產汽車上的遙控武器擊斃。
  • 美媒曾稱伊朗幾十億買軍火不顧民生 美網友:呵呵
    原標題:美媒:伊朗幾十億買軍火卻不改善民生 美網友:呵呵[文/觀察者網郭涵]面對伊朗「要讓美國人在中東屍橫遍野」、「已瞄準荷姆茲海峽」等威脅,川普也加碼警告,推特回應稱美軍已準備好打擊伊朗國內52個、包括有重要文化意義的目標。
  • 伊朗末代國王巴列維:推行改革促進伊朗經濟,為何反被民意推翻?
    引言據美國歷史學家埃爾頓·丹尼爾所著《伊朗史》記載裡所說:「伊朗幾乎有3000年的歷史,卻是世界上文化最豐富,最複雜的地區之一」。1941年,禮薩·漢退位後,他的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承了王位,但最後在革命中被民眾推翻,巴列維成為了伊朗歷史上最後一任國王,君主制正式在伊朗走向終結。那麼,這個在位38年的巴列維國王,手握雄兵40萬。為何最後會被民意所推翻,頃刻間土崩瓦解呢?
  • 美媒公布「鐵證」視頻,加總理:伊朗飛彈幹的
    據俄羅斯塔斯社1月12日報導,近日烏克蘭客機在伊朗境內墜毀,引發全球關注,截至目前墜毀原因仍在進行調查,不過美媒正式對外公布"鐵證"視頻。似乎給出了比較合理的解題思路。知情人士爆料,視頻中看到的強光有可能為飛彈擊中飛機後發生的小規模爆炸,不過飛機被擊中後並沒有瞬間發生爆炸,而是向前飛行數分鐘後往機場方向返回,隨後在伊朗境內墜毀。據多名目擊者回憶,當時飛機在空中飛行時已經起火,並試圖在空中轉動方向,專家分析稱,視頻拍攝與客機墜毀時間基本保持一致,但截至目前仍沒有充足證據證明視頻真實性。
  • 伊朗媒體:伊朗革命衛隊高官慘遭暗殺系不實消息
    【南方+12月1日訊】據俄羅斯媒體12月1日報導,伊朗媒體援引消息人士的話報導稱,有關無人機在伊拉克西部與敘利亞接壤的邊界區上對一輛汽車進行空襲,致使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的一名指揮官穆斯林·沙赫丹死亡的消息為不實信息。
  • 美媒稱已計劃傳位兒子,伊朗官方回應曝光
    近段時間接二連三從伊朗傳出噩耗,國內疫情惡化,因為美國制裁原因,連疫苗都買不上。上個月月底頂級核專家遇刺死亡轟動全球,一直到現在,除了伊朗向死對頭以色列發出指控,伊朗民眾懷疑美國是兇手之外,真正的幕後黑手還未被公之於眾,這起事件仍在持續發酵中。
  • 看似美好的伊朗「巴列維王朝」為何會被民眾推翻?
    ,並同時規定伊朗發生有害蘇維埃政權的事情時,蘇俄有權暫時進入伊朗。個人認為,巴列維王朝改革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首先是經濟改革的失敗 伊朗的「白色革命」是為了仿效美國建立起一個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家,徹底打破傳統的「地主-佃農式」的封建農業結構。
  • 潘綏銘:為什麼性革命總是發生在政治革命之前
    編者按:從原始社會的生殖崇拜,到古希臘時期確立性和美的基本標準,從中世紀浪漫情愛的確立,到一戰後性解放運動的興起,再到性、愛和婚姻三者的基本分離,西方兩性文化有一個明顯的變化過程,這一過程也深深影響到了如今中國人的情感觀念。潘綏銘以時間線為標準,講述了、兩性文化的變化過程,以及這種變化背後的動因。
  • 為何敢與美硬碰硬?美媒公布一張衛星圖片,伊朗軍方亮出最後底牌
    報導稱,這批伊朗此前尚未公布的未知核設施,正好位於福爾多地下核設施的西北方向。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這些建築工地大多居於深山,可能是為了防止遭遇外部襲擊。有分析認為,伊朗的國家真空技術研究中心可能就在其中。要注意的是,這批建築的具體用途至今為止仍未透露,但美媒分析稱,隨著美國高層結構發生變動,在這期間,福爾多地區的任何消息都能引發美國五角大樓新的擔憂。
  • 美以動作頻頻,伊朗迎來「最危險時刻」?
    >有美媒稱美國和以色列政府已經開始考慮對伊朗動武是否會「點燃戰爭導火索」?美媒:川普讓官員打壓伊朗 有伊朗政府前高級官員對美國《紐約時報》表示,從現在開始到明年1月美國總統川普離任這段時間,將是伊朗面臨的「最危險時刻」。
  • 想復仇,伊朗還得再忍忍!
    美以兩國聯手在伊朗首都刺殺核科學家一事,大概率是有意惡化美伊關係,以免拜登上臺後轉變對伊朗的敵對政策。即使未來伊朗在徹底認清以色列的本質後可能採取中止伊核協議之外的其他反擊措施,伊朗的低調外交姿態也不會改變,這是由其國內因素決定的。
  • 伊朗頂著美國制裁給委內瑞拉送汽油之後,一系列怪事發生了
    伊朗海洋工業公司也叫SADRA公司,這是一家創立於1968年的伊朗老牌造船廠,該公司和伊朗造船及海洋工程綜合體公司均為伊朗國有企業,伊朗革命衛隊是這兩家公司幕後的大股東,控股權目前掌握在伊朗革命衛隊手中。
  • 美軍不敢對伊朗開戰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所以美國知道,如果他現在徹底從伊拉克撤離,美國在伊拉克十多年的經營就會付之東流,甚至伊拉克再次高舉反美旗幟也大有可能。伊拉克尚且如此,而伊朗的國家體量和影響力是伊拉克的數倍。可想而知,美國如何在戰爭後處理好伊朗問題就顯得異常棘手。
  • 伊朗為何能成為打不死的「小強」?不可忘一位強硬人物,一代英雄豪傑!
    導讀:1978年12月5日,伊朗爆發了大規模的石油工人罷工運動,運動直到1979年2月才結束。這場運動導致伊朗政府損失了四分之三的石油收入,使國家經濟一蹶不振,民眾不滿情緒日益加劇。這種形勢,為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共和國的成立創造了有利條件和鋪平了道路。
  • 伊朗對美以態度大轉變,中東國家陷入恐慌,報復行動正在醞釀
    近日發生在伊朗的暗殺事件,讓整個中東地區的上空再次被烏雲籠罩。2020年的一首一尾,伊朗國防事業遭到兩次重大損失。1月3日,美軍空襲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國際機場,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指揮官蘇萊馬尼遭暗殺;11月27日下午,在伊朗首都的一個城鎮上,伊朗高級核物理學家法克裡扎德被不明恐怖分子以「自殺式炸彈」襲擊。
  • 伊核協議開啟伊朗「經濟寶盒」
    此外,汽車被掐斷進口渠道導致走私車泛濫;飛機零部件無法進口更新,為航空安全埋下了隱患;部分進口藥品短缺甚至危及病人生命。而隨著制裁的解除,這些困難都將被解決。    與西方關係的緩和也會讓「神秘」的伊朗招來大量西方遊客。2014年,赴伊遊客數量猛增35%,被伊朗政府視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 西媒揭秘伊朗多名核科學家遭暗殺幕後
    西媒揭秘伊朗多名核科學家遭暗殺幕後參考消息  作者:  2020-11-30 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1月27日發文對近年來伊朗多名核科學家遭暗殺的幕後進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