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微風拂面。
漫步在周市鎮市北村,
白牆黛瓦的小樓整齊劃一,
屋前鮮花盛放,
河堤兩岸綠樹成廊,
新修的村間小道四通八達……
產業利民
村民變股民 荒地變寶地
七月秧苗青青,
市北農場近300畝優質農田
朝著遠處鋪展,
一望無際。
村民 唐永江
「我家中5畝閒置土地轉給村裡,每年不僅能有7000多元的股金分紅,還能騰出時間務工增收。現在的農民早就不是只會種地的農民了,城裡人能做的我們都能做,城裡人有的我們也不缺。」
2013年,市北村黨委以解決閒置土地利用率不高、現代化機械設備施展不開、土地產能打折扣、經濟效益低等痛點為出發點,大膽探索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建立社區股份合作社,鼓勵村民「持地入股」,農民變身「股民」,整合了全村近2000畝土地。
▲市北村農田連片及閒置地整治
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在將土地變廢為寶的基礎上,市北村大力推廣智慧農業,田間地頭用上了無人機等現代化設備,並將生態農業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推出「範潭大米」等品牌,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實現富民增收。去年,市北農場畝產水稻達500-600公斤、小麥380公斤,畝均流轉費超千元。
近20年來,市北村圍繞「一產穩村、二產興村、三產強村」和「跳出市北、發展市北、壯大市北」的發展理念,走出了一條「富民強村」之路:市北村旗下企業青禾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屢獲蘇州市級榮譽;市北農貿市場提檔升級;投資近億元建設的市北大廈吸引崑山商廈、維也納酒店等一批高端商業項目入駐,僅租金這一項,就能為村集體經濟增收700多萬元。
▲市北大廈
2019年
市北村實現村級資產超3.8億元,
村級收入2136萬元,
村民人均收入達到5.1萬元。
生態富民
「包袱」成財富 小村成「畫卷」
如今的市北村魅力無限,
到處充滿了活力和希望。
郭家灣村民 顧菊英
「道路拓寬了,環境美化了,車位調整了,垃圾分類了,村裡還修了現代化公廁,建了健身場地,老人小孩有了休閒去處……看,我們村變得多漂亮!」
春天,農民公園百花盛開;夏天,果園裡的桃子、葡萄掛滿枝頭;秋天,收割機馳騁在金色稻田裡,吹響了豐收的號角;冬天,銀裝素裹的新農村景色惹人沉醉。
▲農民公園
2018年以來,市北村以「三清三美」為目標,開展外牆美化、周圍綠化、道路硬化、夜間亮化、河道淨化等「五化」工程,與村民百姓共建「白牆黑瓦,清清爽爽」新農村,共享「綠樹碧水、鳥語花香」新生活。
抱著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市北村積極踐行「一線工作法」,對下轄自然村落開展重點整治,拆除違建23215平方米,實現了「復綠增綠」「大棚變花海」等轉變。同時,憑藉管道改造、「三線入地」、河道治理等基礎設施改造工程,有效解決垃圾「圍村」和髒亂差問題。
▲市北村河道兩岸環境整治前後
2019年以來,
市北村5次入選
崑山市人居環境整治「紅榜」自然村;
2019年
郭家灣、木勺婁2個自然村
成功創建蘇州市三星級康居鄉村。
市北村也一躍成為
遠近聞名的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
服務惠民
幹部有作為 村民有奔頭
真金白銀的福利,
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
而看不見的「隱形財富」
在市北村同樣可感可知。
2019年,市北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正式啟用,站內免費理髮室、手工公益坊、鄉村律師和醫生工作室等功能區域向村民全面開放,力爭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同時,樂仁、金色搖籃等四家社會組織也先後入駐市北村,開展社區服務、親子共成長、日間照料、居家養老等項目,讓村民小有所依、老有所養。
▲市北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市北村以超前的理念發展村、哲學的理念管理村、法治的理念治理村,「下沉辦公」為村民提供零距離服務,把群眾放在心坎上。2010年,市北村在全市範圍內率先成立「老書記工作室」,搭建起一座村民和村黨委溝通的橋梁。隨後又接連打造了志願驛站、農家書屋、老年大學等活動載體,推行「五道保障」「八業富民」「八項福利」,持續擴大「幸福市北」品牌影響力。
▲老書記工作室
市北村每年還制定《為民服務50件小事計劃表》,圍繞尊老助殘、環境改善、扶貧幫困、惠民行動、便民服務、文化強村等六方面收集亟待解決的50件小事,充分發揮市北村作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試點單位」先鋒模範作用。
根據村民需求,市北村還積極豐富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成立舞蹈、歌唱、門球等隊伍,幫助村民協調場地、協助演出等,通過各類活動,讓村民融入城市發展大潮,提升思想素質。通過不懈努力,市北村村民走上了「收入多元、保障多重、生活多彩」的「三多」幸福之路。
▲2019年周市鎮「歡樂文明百村行」市北村文藝演出專場
市北村將堅持
黨建引領振興鄉村,
以「七星市北」為黨建品牌,
為村民出點子、想法子,
鑄就「先鋒市北」,
共建「紅色家園」,
帶領村民奔向小康。
責任編審 | 陳佩華 金燕博
融媒體記者 | 巫曉亮
融媒體攝影記者 | 黃春宇
融媒體編輯 | 戴賀孝慈
綜合 | 周市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