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脹死的女婿,飢餓死姑爺」是什麼意思?你一定感同身受

2020-12-14 秉燭讀夏秋

「脹死的女婿,飢餓死姑爺」這是古代的一句俗語,多數人會有這樣的疑問?「女婿」和「姑爺」指的是一個人,即女兒的丈夫,如此看來,俗語的意思豈不是前後矛盾?

其實不然,在古代「女婿」和「姑爺」的稱呼有一個特定語境,不是隨便能稱呼的。

女婿是指女兒的丈夫,官方稱謂「乘龍快婿,東床婿、金龜婿」等。

「女婿」是長輩對晚輩的一種稱呼,也就是嶽父母對女兒丈夫的一種稱呼。

比如老王對鄰居介紹說:「這是我家的女婿」,在古代,老王絕不會對鄰居說「這是我家的姑爺」。鄰居對旁人可以介紹說「這是老王家的姑爺」,表示對老王和其女婿的一種尊重。

對於這一點,現代人有點兒不太講究,有時會亂用「女婿」和「姑爺」這兩個詞。

有句俗語叫做「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歡喜」,「丈母娘待女婿,實心實意」,「丈母娘疼女婿,人情人理」……

丈母娘看在女兒的面子上,肯定熱情招待,女兒來娘家勢必準備豐盛的宴席,這種場景想必大家都經歷過,民間有一種戲謔的話「七十二行,行行不如做女婿強」。

「脹死的女婿」是一種誇張的形容,比喻宴席豐盛,女婿吃得多,當然只有傻女婿才能脹死(哈哈)。

「姑爺」也是指女兒的女婿,所不同的是,姑爺一詞在古代是晚輩對長輩的稱呼。

比如古代的大家族下人稱主人的女兒為姑娘,意思是說,主人的女兒一落生就比自己的輩分高,「娘」是一種尊稱。

「姑爺」就是由「姑娘」一詞衍生而來的,也就是對主人女兒丈夫的一種尊稱。「爺」對應「娘」。

不知什麼原因,到現在一些嶽父母也稱自己女兒的丈夫為姑爺,其實是不正確的,姑爺這個詞只能是晚輩對女兒丈夫的尊稱,比如說這是誰誰家的姑爺。

另外有些地方是女兒女婿有了後代以後,「女婿」也就升為了「姑爺」。中國幅員遼闊,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稱呼習慣。

從上面可以看出,「女婿」和「姑爺」雖然指的都是同一個人,卻是兩個不同年齡段的稱呼。

也可以看作是「女婿」是新人,「姑爺」是舊人。可以看作「新媳婦兒進門三天香」相同的意思。

新進門的女婿嶽父母都拿著當事,好吃好喝好招待,一家人都寵著,捧著。

但是時間一長,新人變成了舊人,各種矛盾凸顯。

尤其是娘家父母去世,娘家的兄弟媳婦們不會熱情招待「姑爺」和「小姑子」,更沒有豐盛的宴席。

不過在這種情況下,女兒女婿也就很少登門了,即便登門,娘家人不管飯成為了一種常態,我相信每一個從此走過來的人都深有感受,人情如此,很難說誰對誰錯。

「飢餓死姑爺」也是一種誇張的形容,意思是指沒有原先的豐盛食物了,沒有了原來的熱情招待,餓死倒不至於。

「脹死的女婿,飢餓死姑爺」是一種親情之間的微妙變化,說明「相處易,久處難」的道理。

當初每個新人都極力掩飾自己的缺點,表現自己的長處,自然博得嶽父母歡心,時間一長,各種缺點暴露無遺,彼此都不滿意,以往的熱情也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句俗語從具體生活中表現出了不同階段的變化,契合人的心理,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因此到現在這句俗語仍然流行。

文/秉燭讀夏秋

相關焦點

  • 俗語:「女婿同睡女兒房,不是家敗就人亡是」說的啥?
    其中,關於「女婿」就有不少讓人津津而樂道的俗語老話。作為女兒的對象,女婿,又稱姑爺,自古就有半個兒的美譽,但事實上,在生活中,不管關係處的再好,在眾人眼中還是外姓旁人,這或是只能成為半個兒的原因。新女婿剛登門時,有句老話叫做「狗不咬新女婿」,那忠誠機靈的農村土狗,通過自己獨有辨別能力,就能得知,這是「女婿」,是貴客,不會發出聲音叫咬。
  • 俗語:「窮吃燙飯,死吃泡飯」,什麼意思?古時候生活是真的苦!
    民以食為天,無論發生什麼大事,人都還是要吃飯的,這樣才有精力去解決問題。所以食物對我們而言真的很重要,現在的我們很幸運,衣食無憂,吃飯已經不僅僅是為了溫飽,還追求飯菜色香味俱全。但是在過去,吃飽飯對人們來說都是一件難事,現在家中有些老人會不讓剩飯,這都是因為他們經歷過長期的飢餓,更懂得糧食的珍貴。而我們從出生就沒怎麼挨過餓,就算懂得節約糧食,也是因為父母的教育,不會像那些親身經歷過的人一樣感觸深刻。俗語:「窮吃燙飯,死吃泡飯」是說人窮的時候吃燙飯,有人逝世的時候吃泡飯。
  • 農村俗語:「清早莫撿死兔子,晚上莫蓋皮被子」,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清早莫撿死兔子,晚上莫蓋皮被子」。當我看到這句農村俗語後雖然思索了良久,但還是沒有思索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便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清早莫撿死兔子這句俗語裡所說的「死兔子」是指野兔子,並不是指的家兔。野兔,是指兔屬下的動物及粗毛兔屬與巖兔屬中四個物種的合稱。
  • 農村俗語「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1.這句話具體是什麼意思呢農村有很多俗語,雖然很簡單,但是有趣又富有很多生活的大智慧裡面。正是通俗易懂但又不失哲理,才能夠代代相傳,從老祖宗那裡傳到現在。有些俗語教會了農民耕田種地,還有些俗語卻和人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
  • 俗語:「好男寧窮死,不要過牆妻」,啥意思?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所謂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古人總結了很多歇後語、成語及俗語等流傳下來。這其中我們大多耳熟能詳,但其中寓意恐怕不盡人知,需要我們更多地繼承和傳揚。「好男寧窮死,不要過牆妻」,這句俗語究竟指的是什麼意思呢?
  • 民間俗語:「寧窮死,別娶生妻」,「生妻」是啥意思?
    那為什麼民間的俗語說「寧窮死,別娶生妻」?「生妻」是什麼意思?明明可以娶妻,為何不娶? 實際上《答蘇武書》所描繪的情景,是蘇武回國之後家中的悲慘情景,而「生妻」其實是指「年輕的妻子」,並沒有太多其他的意思。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特別是到了宋朝以後,「生妻」逐漸就被人們認定為那些被休掉的女子,而且這類女子也逐漸被社會所拋棄,很難再嫁人。
  • 老農說「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是講的什麼意思?
    記得村裡有個老人跟我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當時並不是很理解,之後後來經歷、看到過一些事情以後,才發現確有一定的道理。原話是這樣說的,「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是不是感覺這句話的警示作用非常強。就算是窮困到了極點、飢餓到了無法承受的地步,也不能做這兩件事。很多沒有農村生活經歷的朋友,可能並不懂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
  • 俗語:寧窮死,也別娶生妻,生妻是啥意思?
    古人有這麼句話:「寧窮死,也別娶生妻」。」這句話大致意思就是說,1個人再怎麼窮,就算找不到媳婦兒,也別娶生妻。那麼這個「生妻」是指的什麼人呢?生妻有2個用法。最早出自李陵的《答蘇武書》一文中。通常死了丈夫的人叫寡婦,但有的可憐女性卻在有老公的情況下守著活寡。古時,女人的社會地位不高,也很難有獨立的經濟能力,丈夫就是家裡唯一的經濟支柱。可他們的老公卻有的為了謀求生計被迫出外賺錢,然後長期離家,這些人就沒了經濟來源,加上有婚姻關係束縛導致她們又不能再結婚。所以這些人就只能過著「活寡」的日子。
  • 「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的含義是什麼呢?
    看了這麼多俗語,我們不難發現有很多俗語都是古人的生活智慧和經驗總結而成的,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俗語還是有著一定的道理的,但是有的俗語就已經過時了。那今天要講的這一句「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為什麼初二去娘家有什麼來歷 臨沂人回娘家帶這些禮物
    新婚女婿給嶽父的禮物十分講究,萊蕪一般是四色、六色、有的甚至八色、十色。四色就是酒、肉、糕點、饃饃、雞、魚、香腸、罐頭、掛麵、油條各算一色。   此外,香菸、糖塊必不可少,但不算一色。雞要帶兩隻,魚要帶兩條,各色禮物,均要雙數,切忌單數。即墨於初三或初四給嶽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俗話說:「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
  • 農村俗語「寧讓狗咬,別讓鵝啄;寧可窮死,別娶活妻」,啥意思?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來源於生活,但又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影響。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日常生活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寧讓狗咬,別讓鵝啄;寧可窮死,別娶活妻」,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
  • 農村俗語「生不睡柳,死不睡楊」,說的啥意思?老農:老話在理
    許多鄉下俗語,是在多年的工作經驗中學到的,把這種工作經驗轉化成大家熟悉的俗語,不只念起來順口。這種做法也更有利於把俗語承傳下去。有些俗語確實具有很深的道理,所以 有很多俗語到今天依然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很多諺語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事情,它們看上去很普通。
  • 農村俗語人怕臘月生,又怕臘月死,老話在理嗎?
    鄉間俗語流傳千年,必然有其存在的意義,這些俗語凝聚著先民的智慧,因是鄉間俗語,所以書本上看不見,生活在鄉間,人們會發現,這些俗語無時無刻地被人們傳誦,像這樣,「人怕臘月生,又怕臘月死」,什麼意思?這合理嗎?人們都害怕臘月的到來。家添喜事,生在臘月何妨?
  • 農村俗語:「女婿上床,家破人亡」說的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嗎
    歡迎關注棒奔霸,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農村風情,每天都有新的農村事物分享給你,感謝有你的陪伴。農村有一句俗語叫做:「野花上床,家破人亡」,這個號老話還是很容易理解的,也是對於婚姻不忠要付出的代價,而這裡所說的女婿上床又說的是幾個意思呢,其實說的是出嫁之後的閨女回娘家,是不能和丈夫同床睡覺的,雖然這是一種過去的說法,但貌似現在有一些地區,確實還有這樣的講究,只不過隨著社會的進步,這樣的習俗變的越來越少了,為什麼有回娘家之後,出嫁閨女和女婿不能同床的說法呢?
  • 農村俗語:「公秋扇子丟,母秋熱死狗」,啥意思?立秋還有公母?
    俗語「扇子丟,母秋熱死狗」,其實就是指公秋的年份中,氣溫會下降特別快,而母秋的到來的話天氣會持續炎熱,即便立秋到來以後天氣依然十分炎熱,而且維持的時間也比較長。這對於人們已經持續忍受了兩個多月的夏季而言,後續高溫炎熱的「秋老虎」再次到來,那麼是更加煎熬的。那麼在農村當中,立秋如何區分公秋和母秋?
  • 俗語「娶妻不娶活人妻」,活人妻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能娶?
    「娶妻不娶活人妻,種地莫種河灘地」,是什麼意思?這句古老的俗語,是古人的生活經驗,也是一種告誡,但有一個前提,是在古代人的思想價值觀下的警示,並不適用於現代社會。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來看這句話的意思。娶妻不娶活人妻什麼叫活人妻?
  • 婚禮結束後,新娘姑爺回門誰去接應,有什麼講究?婚嫁習俗
    回門宴也是婚禮習俗之一,新娘出嫁後1到3天,要回娘家看望父母,回門宴是為女兒姑爺回門舉辦的宴席,那么女兒姑爺婚後第一次回娘家,一般安排什麼人去接應呢?有什麼講究呢?3、也有的地方是姑爺跟女兒回門那天早起準備好回門禮物,小兩口一起回家,到了娘家後由自己的親姐妹來接應,也是可以的。
  • 俗語「近怕鬼,遠怕水」是什麼意思,對現在有什麼警示意義?
    第一種意思是迷信中的「死鬼」。這是當時的人們受當封建迷信的影響,對精神世界的一種愚昧認識。過去人們對兇死、暴亡、自殺、殤亡(短命)之人,有一種心理人的畏懼感,認為以這種方式死的人會變厲鬼,要麼附之於人身作崇,要麼吸人這血害人性命。由於當時的科學和醫術不發達,社會不穩定,此種非正常死亡之人比例比較高的。
  • 農村俗語「女婿同睡女兒房,不是家敗就人亡」,啥意思?有理嗎?
    可大家知道在農村有一個俗語「女婿同睡女兒房,不是家敗就人亡」的存在麼?下面筆者就帶大家了解下。正月初二女兒回娘家的習俗有哪些?正月出二正是「回娘家」探親的日子,每到正月初二,遠嫁的女兒會帶著女婿和兒子女兒回到自己的出生之地,女兒在回家的時候會給左鄰右舍帶一些糖果或者餅乾分散給大家,主要就是表達一種對大家的思念之情。
  • 俗語:「貞婦愛色,納之以禮」,說的是什麼意思
    (文/江梳留影)「貞婦愛色,納之以禮」,一個讓人產生誤解的俗語。意思是說貞婦即使愛美,也只接受符合禮儀的服飾,而不會亂打扮。在這兩句之前,還有一句眾人都聽過的俗語,那就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一期就說下這句俗語,看有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