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史咖
引言
歐洲中世紀的美術,曾經並不被人們所認可。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很多人把它稱為歐洲的「黑暗時期」。在這段時間裡,社會制度逐漸演變,農業生產受到阻礙,社會動蕩加劇,人民的心態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轉變。
在這種社會條件的前提下,歐洲中世紀的美術也經歷了一段複雜的發展過程。在一千年的時間裡,歐洲的美術,承接了古早期的古希臘美術和古羅馬美術,並且為後來的文藝復興美術做出了很大的啟發,它的作用之大也是世所罕見。
中世紀的美術,可以說是融合了古典與當時的流行趨勢,在文化方面,它既有西方文化的特點,又從東方人的身上吸取了很多獨特的藝術風格。尤其是基督教統治了整個歐洲之後,中世紀的美術,將上述的文化特點融會貫通後,形成了一個時代的輝煌,也是一種藝術形式的輝煌。這個時期的美術成就,可以說對世界有著深遠的影響。
一、中世紀的歐洲美術,是對希臘美術的一個承接和發展。而拜佔庭美術的繁盛與輝煌,是對希臘美術的一個臨摹和發展。除了繼承希臘美術風格,拜佔庭還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精華。
偉大的哲學家黑格爾說過:
「在有教養的歐洲人心中,一提到希臘就會湧起一種家園之感。」
古希臘的文化,作為一顆啟明星,在千百年來一直照耀著歐洲文化的發展。古希臘人的浪漫情懷和奇思妙想,他們的智慧和文化,創造出無數綺麗的神話傳說。
也正是由於希臘人的這種浪漫情懷和崇尚典雅優美的性格,他們的美術的誕生,就是整個歐洲美術的開始。作為希臘化的一個過度,拜佔庭空前繁盛的美術,也被認為是對希臘美術的一個臨摹和發展的過程。
拜佔庭帝國,是中世紀歐洲一個異常繁榮的國度。它不像其他國家那樣內部戰爭頻繁,社會混亂,反而呈現了經濟和文化及其繁榮的局面。君士坦丁堡,是拜佔庭帝國的神經中樞,帝國所有的政治決策都是這裡發布的。
這還是一個中世紀東西方貿易的集散地,也是文化的交流中心。世界各國的商人往來與此,在進行貿易的同時,也傳達著個國家不同的文化氛圍,從而形成了拜佔庭獨特的美術風格。不只吸收了西方的古典文化,還融合了東方的文化內涵。
在六世紀的時候,拜佔庭的美術體現在建築和裝飾繪畫上,主要為宗教服務。拜佔庭的建築風格十分的獨特,以教堂為例,拜佔庭的教堂,最開始是沿用古羅馬的圓頂,後來加以創新,造出了符合自己獨特審美的穹頂和半穹頂結合的宗教建築,在後來,原型房型十字形多邊形……各種豐富的造型的不斷發展,讓拜佔庭的建築風格更加多變了。
教堂內部裝飾極其奢華,用了大量的金粉銀粉加以裝飾,在教堂內部有各種雕花,並且用珍貴的寶石裝飾牆面,這些寶石,來自世界各地,還有十分稀有的鑲嵌畫點綴其中。
到了八世紀以後,拜佔庭的雕像畫和牙雕等藝術品由於聲響破壞運動,而被禁用。那是的拜佔庭美術進入了一個瓶頸時期,由於太多的限制,美術在人們心中已經不再是宗教的一種表達方式,藝術家們更加關注世俗美術,花草自然等在美術上有更多的體現。
到了十三世紀以後,拜佔庭的美術題材更加自由,宗教美術與宮廷美術並駕齊驅,更加追求華麗的效果和視覺衝擊力。在這個時期,古希臘的影響與東方的文化在拜佔庭被很好的融合,拜佔庭的藝術家吸取了東方的創作特色,把雙向對稱的構圖方式融合到自己的創作中,同時又用豐富的線條,去描述自己心中關於藝術的故事。
二、羅馬式的美術,在十一世紀之後,成為了西歐主要的美術風格。這時候西歐城市已經逐漸興起,隨著十字軍東徵,基督教在西歐的控制範圍逐漸加大,在宗教建築的興建中,羅馬式美術被應用其中。
從十世紀開始,隨著西歐的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經濟水平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人們在物質文化得到初步滿足之後,對精神文明的建設熱情就十分的高漲,再加上十字軍東徵,這種大規模的傳教活動,讓宗教已經成為了西歐的主宰。
這時候,對上帝的熱情達到空前,很多封建貴族和當時的富有平民,都願意為上帝貢獻自己的所有。為了應對這種巨大的宗教需求,很多宗教相關的建築物如雨後春筍,被建造出來。
所以羅馬式美術,就由此產生,它更像是一種基於基督教發展的美術風格,在展現宗教文明的同時,也融合了很多其他的文化風格,尤其是東方文化。
古羅馬詩人霍雷斯說過:
「我們羅馬人徵服了希臘,可是文化上卻被希臘所徵服。」
希臘人徵服羅馬人不只是在文化上,建築上同樣也徵服了羅馬人。羅馬式的建築,有著濃烈的希臘風格,羅馬的建築,在吸收了希臘的風格後,又發展出自己特有的風格,創造出獨特的骨架體系,並且將這種建築體系運用於建築物的穹頂上,尤其是教堂,應用更為廣泛。
在教堂的設計上,十字架的運用更為廣泛,十字架已經成為後來羅馬式建築的標誌性表現形式。羅馬的建築,窗戶普遍比較小,而且窗戶距離地面的距離也高,有說這是為了防禦敵人進攻的獨特設計。
在雕刻方面,羅馬式的教堂大多應用了大量的雕刻作為裝飾。尤其是浮雕和圓雕,可以說是當時的一種流行趨勢。當時的羅馬式美術的雕刻作品,不只用在教堂中,題材也比較廣泛,其中不乏很多寫實題材和民間的寓言。
在雕刻中,人物往往會被誇張的表現,與真實人類的形態不一樣,一般都是頭部比較小,身體被拉長,面部表情也比較恐怖。這種強大的視覺衝擊力,往往傳遞的信息量十分巨大,比文字更讓人印象深刻。
羅馬式美術,與拜佔庭美術之間,有一定的承接關係。在羅馬式美術盛行期間,拜佔庭美術並沒有完全消失,兩者在一定的範圍內是並存的。所以兩者互相包容互相借鑑,互相影響。而對於後來的哥德式美術,羅馬美術可以說是有著十分重要的承上啟下的銜接功能。
三、哥德式美術是另一種極端的藝術形式。在十二世紀以後逐漸在歐洲流行起來。被稱之為野蠻的藝術,所以用日耳曼野蠻人的名字哥特人為這種藝術命名。
哥德式美術其實與哥特人沒有任何關係,這種藝術形式是之前在法國開始流行,後來流行到整個西歐的一種很極端的美術風格。它是當時一種離經叛道的藝術方式,改變了很多當時建築、雕塑、繪畫的習慣,更多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學者,認為這種藝術形式根本毫無藝術感可言,是一種野蠻的表現,它荒誕怪異,所以他們把這種野蠻的藝術,用野蠻人哥特人來稱呼,哥德式美術的說法便流傳了下來。
哥德式建築,最出名的就是巴黎聖母院。我們可以看出,巴黎聖母院所有的屋頂都非常的尖銳,像一柄利劍刺入雲端,這就是哥德式建築的一個重要特點。
與前人的圓頂建築習慣不同,哥德式風格的主要亮點,就是這種向上伸展的屋頂,具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尖屋頂,不止如此,整個建築幾乎沒有比較大面積的牆壁,在每個牆壁立面交匯之間,填充著巨大的窗戶。與之前建築風格不同,哥德式的建築窗戶很大,採光很好,尤其是窗戶上都用彩色的花格子裝飾,十分有自己的特色。
雨果曾經的對巴黎聖母院有著這樣的評價:
「這簡直是石頭製造的,波瀾壯闊的交響樂!」
哥德式的雕刻風格也與羅馬式的雕刻有很大的不同。羅馬式的雕刻更多的是在建築本身加以雕刻裝飾,而哥德式的雕刻,是把雕刻從建築物上脫離出來,更多的應用高浮雕的方式。
由於雕塑不再依賴於建築物,所以自由度往往更高,可以在空間上進行縱深的創作,空間感和立體感更強了。這時候的雕刻上的人物,更為傳神,情態也更為逼真,仿佛被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
哥德式的繪畫,在教堂的窗子上就可以見識到。哥德式的教堂,窗戶很大,在窗戶上會附有很多色彩豔麗的繪畫,這些繪畫主要以紅色調與藍色調為主,繪畫手法十分的複雜,對線條的應用非常靈活,勾勒出人物細微的表情。除了教堂的窗戶,哥德式繪畫還在很多書本的插圖、板畫和壁畫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從中世紀西歐的美術發展可以看出,這時候的美術並沒有完全停滯不前,它再以自己獨特的形式在西歐大地上傳播。尤其在建築、雕刻和繪畫上,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與提高,創造了無數讓後世驚嘆的作品流傳於世。由於當時的宗教盛行,基督教完成了對歐洲的統治,加上十字軍的東徵,宗教設施成為了展現當時美術能力的重要工具。
各式各樣風格的教堂被建造了出來,拜佔庭式、羅馬式、哥德式……它們不僅僅承擔了當時的宗教職能,還展現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文化意義。所以,中世紀的歐洲,並不是美術的黑暗時期,相反,它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它承接了希臘美術、古羅馬美術的傳統,下啟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為兩個時代重要的連接點,中世紀歐洲美術發揮了重要作用。
參考歷史文獻:
《淺談西歐中世紀文化的衰落》
《歐洲中世紀美術》
《哥特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