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歐社會的發展角度,分析修道院是如何影響十二世紀文藝復興的

2020-12-21 華太師

修道院一直是中古西歐的文化和教育中心。中世紀早期的西歐經濟蕭條,社會秩序混亂,後又遭到蠻族的入侵,文明受到重創。作為古典文化和藝術的棲息地,修道院使西歐文化在「黑暗時代」之後得以恢復和傳承,對後來的「十二世紀文藝復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由於人口快速增長導致原有土地無法滿足人口需求,所以「墾荒運動」開展起來。在修道院的帶頭作用下,「墾荒運動」不斷擴展,為西歐文化變革打下了物質基礎

修道主義發源於埃及和敘利亞東部,後引入義大利,其中最有影響力的就是法國南部馬賽港的卡西安修道院。後來羅馬帝國滅亡,西歐由古典時代向中世紀過渡,修道院紛紛在各地建設起來。

中世紀早期的西歐在查理曼帝國的解體後政治分裂,文化倒退,加上又遭到蠻族的入侵,社會秩序一片混亂。到了十一世紀初,西歐逐漸從外族的侵略中恢復過來,人口也開始大幅度增長,人口的快速增長導致了原有土地無法滿足現在的人口需求,「墾荒運動」就此拉開序幕。

人們通過開墾荒地來進行耕種,其中西多派修道院在這項墾荒運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著名的中世紀史學家湯普遜說:

「墾荒運動是在修道院領導下的一場農業經濟革命,尤其是作為墾荒主力的西多派修道院,更是在墾荒運動中處於排頭兵的地位。」

西多派修道院大多數建在遠離人群,被森林環繞的地區,由於其特殊的建院方式,讓德意志那些被森林覆蓋的地區都被開墾出來成了肥沃的耕地。當時僅修道院周圍的地區被開墾出來,面積就十分可觀。

在法蘭西地區,那些被森林覆蓋的阿瓦圖、香檳等被森林覆蓋的地區,也被在西多派修道院的帶領下開闢成草地、牧場和耕地。在英格蘭地區,多爾修道院將威爾斯的大片橡樹林開墾為良田,皮普威爾修道院將四周的森林開墾為農田。

正如王亞平教授所說:

「每一所西多派修道院的建立,往往緊跟的就是一次移民墾殖活動。」

在西多派修道院的領導下,「墾荒運動」不斷擴展,農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些耕地的充足帶來了大規模的移民活動,而生產水平的提高使農民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也有了更多可以交換的物品,這對西歐商人階級的產生有著重要作用。

修道院裡通過抄寫古籍使古籍得以保存下來,修士們開展「翻譯運動」使阿拉伯文化得以吸收,這給後來的「十二世紀文藝復興」提供了文化基礎

伴隨著階級的擴大,古典文化也逐漸興起。

由於蠻族的入侵,古老的圖書館在戰火中被毀壞殆盡,記載著人類社會文明史的古籍也散失各地,文明遭到嚴重的破壞,但是修道院受到的破壞比較小,部分古籍被保存了下來。

「正是修道院裡的活動幫助教會保存了古典文化的火種。」

為了盡力去搜集和保存這些古籍,修道院出現了圖書室。這些圖書室不光是保存古籍的地方,也是修士們的抄寫室。

當時的印刷技術不發達,用手抄寫古籍成了保存古籍唯一有效的方法。

「在抄書中激發出的熱誠,打發的光陰和消耗的精力,都是在贖罪,他們以此為天國效力。」

修士們除了抄寫《聖經》還抄寫了西塔佗等人的古籍,他們認真抄寫,將抄好的古籍陳列在圖書室,圖書室的古籍日漸豐富,日積月累成了一個小型的圖書館。

除了抄寫古籍,「翻譯運動」也是獲得古典文化的另一種方法。

阿拉伯帝國在不斷擴張後,會從各地搜取書籍,為了學習這些不同文化的書籍,阿拉伯帝國採取了將書籍翻譯成阿拉伯文,其中包括的大量古希臘書籍也正是西歐所缺少的,所以「翻譯運動」就此展開。

修道院在這次翻譯運動中也作出了巨大貢獻,像第一部阿丁語的《古蘭經》就是克呂尼修道院的院長彼得翻譯出來的。

正是在修道院的不懈努力下,西歐也擁有了大量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書籍。書籍的保存以及與阿拉伯文化的吸收,這些都為「十二世紀文藝復興」提供了文化基礎。

隨著「墾荒運動」的開展以及古典文化的興起,西歐社會開始安定,西歐文化得以恢復和傳承,「十二世紀文藝復興」就此展開。

修道院裡的圖書室為學習文化提供了場所,修士們充當教育者傳授文化知識,這些都對「十二世紀文藝復興」中大學的興起與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修道院具有明確的宗教性質,修道院裡的那些基督教信仰者們「主張禁慾,放棄一切世俗權益,以身殉道。以守護基督精神,證實超自然力量為己任。」修道院的存在代表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精神世界的追求。

當時的修道院具備教堂、作坊、酒窖等設施,到了九世紀前期,一些修道院就發展成了擁有學校、救世院等其他設施的大型宗教團體。

修道院作為文化知識的保存地,會將那些抄寫好,保存好的書籍陳列在修道院的圖書室裡。圖書室內的藏書有宗教典籍、世俗文化典籍、拉丁文教科書等,可供修道者們閱讀和研習。大學是學習和研究學問的場所,圖書館是大學裡最重要的設施,修道院裡的圖書室雖然藏書數量有限,但是也為中世紀大學的興起提供了條件。

隨著修道院的建設越來越多,修道的生活逐漸興起,修道院教育成為當時基督教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在修士的一生中,他們的身份有可能是臨時的教授、學者和作家。」十一世紀前,世俗學校十分罕見,不存在什麼專職的教師,修士就相當於當時的教師。修士們在修道院裡誦讀經典,辛苦抄書,日積月累,書中的內容漸漸地影響著修士們的思想,使他們的知識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有能力替他人講解知識,具備了成為教師的條件。

他們在修道院裡講經步道,不僅有培養修士的「內校」,還有給周圍孩子授課的「內校」,基督教的世界是不爭的,修道院教育促進了「內校」和「外校」的統一。七百多年來,修道院學校的教師們不僅培養了無數的精英,還使更多的俗家弟子獲得了教育。

西歐隨著「墾荒運動」的發展,經濟水平得到了提高,古典文化又開始興起,社會對教育的需求就會不斷增長,「12世紀文藝復興」中的中世紀大學就這樣應運而生。

早期的中世紀大學教學設施簡陋,甚至沒有專門授課的地方,講授課程只能在教堂或者教師的住所,或者是露天講學。所以,當時修道院給中世紀大學的興起提供了基本教學場所。

「最初的大學教師一般都是修士。」

修道院為中世紀大學提供了師資來源,阿拉伯爾作為中世紀著名的修士,來到巴黎主教堂學校執教。

「阿拉伯爾的名望已使巴黎成為法蘭西最受歡迎的學術中心之一。」

阿拉伯爾的到來為巴黎主教堂學校最後發展成巴黎大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學從產生到發展都受到修道院的影響。修道院裡的圖書館為「修士教師們」提供了學習和準備知識的地方;修道院裡安靜的氛圍也影響了中世紀大學的學習氛圍;修道院還影響了大學學科的建立和發展。

修道院的「七藝」教學為文學院的課程打下基礎,書籍的保存為後來醫學、法學、神學等課程的發展提供了幫助。

因此,不論是師資,教學場所還是後來課程的發展,修道院都對大學的興起有著重要的影響。

「十二世紀文藝復興」與修道院密切相連,使得文藝復興運動中歷史編纂更加繁榮,建築風格的轉變更加快速以及中世紀大學的興起與發展更加順利

「12世紀文藝復興」中,歷史寫作就是重要的表現之一。修道院作為修史的中心,在之前流行的歷史編纂學的基礎上又對其進行了發展。這一時期的歷史作品主要以修道院歷史為主,延續了之前三種歷史編纂學:編年史、聖徒傳和年代記,不過在舊的風格上使新的風格得以發展。

除此之外,建築風格的改變也是重要的表現之一。在12世紀後期,哥德式風格開始流行,後來哥德式風格建築取代了羅馬式建築。哥德式風格的建築最早出現在巴黎,當時聖丹尼斯修道院改建教堂,第一座哥德式教堂——聖丹尼教堂在巴黎建成。由於12世紀建築風格的改變使修道院改建教堂後的建築風格由羅馬式風格轉變成哥德式風格。

筆者認為,修道院作為西歐文化教育的中心,通過開墾運動使農業經濟得到發展,通過對書籍的保存使古典文化得以興起,通過給中世紀大學提供資源和範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大學的興起與發展,修道院與「12世紀文藝復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兩者緊密相連,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宗教文化學導論》、《中世紀的知識分子》、《歐洲中世紀大學的演進》

相關焦點

  • 中世紀文藝復興的出現,終結了西歐文化的沙漠時期
    這種社會各方面的單一發展和單一特徵,使得整個西歐世界在中世紀時期展現出了文化枯竭的發展趨勢。 那時的西歐社會各階級,不論是生活在基層社會的普通民眾,還是當時西歐國家的統治集團、貴族、官員等等都處於基督教思想的深刻影響之下,這成為了中世紀西歐社會文化的主要特點。
  • 文藝復興時期,西歐修女院是如何衝破神學禁錮、重獲新生的?
    文藝復興的蓬勃發展,使無數生活在黑色幕布籠罩下的人們,在人文主義的理念號召下,高舉起人文主義的旗幟為理想而積極生活,主動參與到社會發展和改革當中,這些理念也同樣感染了原本在封建宗教下痛苦生活的婦女,鼓勵著她們努力衝破神學禁錮,獲得思想上的解放和人生自由。
  • 哥德式教堂盛行的時期,正是西歐社會發生深刻變革之際
    哥德式教堂盛行的時期 ,正是西歐社會發生深刻變革之際。無論是文化中心還是宗教 中心,最終都不可逆轉地從修道院轉移到了城市 。而哥德式教堂在西歐的風靡 ,正是這一時期巨大社會變革的外在表現之一。首先 ,聖殿騎士團成員回到西歐後的廣泛分布 ,有利於哥德式建築風格的傳播。三大騎士團當中,聖殿騎士團對歐洲的影響最為廣泛。
  • 「大學之道」,中世紀西歐大學的誕生為何是城市的興起而促進的?
    在漫長的中世紀西歐中,12、13世紀的文化特徵吸引了眾多學者的關注,在這一時期中,經濟開始復甦、文學出現繁榮,這是一個文藝復興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富有創造力的時代,它幾乎蘊含所有中世紀文明,其中大學是歐洲至今保存下來的中世紀體制,現代的歐洲大學都是直接從中世紀西歐大學發展而來的、學校、課程內容等組織形式都是中世紀西歐大學的產物。
  • 打破傳統總是困難重重,文藝復興運動初期的發展異常艱難
    公元14世紀在中世紀的西歐社會,出現了這種與傳統基督教神學思想體系,和文化體系大相逕庭的文藝復興運動,使得當時的保守主義勢力對其產生了強烈的厭惡和憎恨。喚醒的並不僅僅是人的良知,還有人性,人的自主性,因為在之前黑暗的中世紀西歐世界,人們甚至連基本的良知都在基督教會的影響下都迷失了。那時候的西歐人民就像行屍走肉一般,每天都生活在這種基督教思想控制下的社會當中,因此他們的思想已經嚴重地被這種宗教神學思想所滲透,所侵蝕了。
  •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政治思想「百花齊放」,權利格局方興日盛
    事實上這的確是中世紀末期西歐社會文藝復興運動的一個鮮明特徵,但是本文筆者想要向諸位讀者介紹的並不是文藝復興最為鮮明的藝術特徵,而是其鮮為人知的一面,即政治領域的對於西歐社會,乃至今後整個人類社會政治演進有著不可估量意義的政治思想。
  • 在王權和教權的複雜背景下,中世紀西歐園林的發展將何去何從?
    所以西歐的園林發展出了很多以教會、修道院或寺院為主的園林。城堡為主體的庭院園林和修道院為主的寺院園林,成為了歐洲中世紀園林風格的最具特點的兩種。這個時代的園林形式,對後世的園林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中世紀園林並非一種單純的藝術形式,它的產生和發展,與當時的社會制度息息相關。
  • 文藝復興推動了人性的發展,在人類的歷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中世紀西歐世界那種黑暗、腐朽,而且又充滿專制和迷惑色彩的基督教神學文化,對於當時人們的思想意識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用。雖然這種基督教文化能夠在一定時期內佔據了思想文化,乃至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統治地位,這是受制於當時西歐社會的發展階段和形態所導致的。但是,我們也要清楚,歷史是一直向前發展的,時代的潮流終究會將舊的、腐朽的、落後的思想文化所淘汰。
  • 西歐美術丨黑暗中亦會有光明,上承古羅馬藝術下啟文藝復興的連結
    在這段時間裡,社會制度逐漸演變,農業生產受到阻礙,社會動蕩加劇,人民的心態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轉變。在這種社會條件的前提下,歐洲中世紀的美術也經歷了一段複雜的發展過程。在一千年的時間裡,歐洲的美術,承接了古早期的古希臘美術和古羅馬美術,並且為後來的文藝復興美術做出了很大的啟發,它的作用之大也是世所罕見。
  • 「媒介延伸」到「社會變革」,古登堡印刷術是如何影響文藝復興的
    古登堡印刷術作為積極的參與者成功為資本主義產業化開創了先河,它在歐洲的歷史上佔據重要地位,除此之外,它的出現及發展不僅影響到了整個歐洲的社會進程,而且確立了新的傳播深度與廣度,為歐洲乃至全世界帶來了新的信息、新的傳播內容,促進了整體傳播領域的大變革,改變了經濟、文學以及思想上的轉變,推動了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從簡單的「媒介延伸」到「社會變革」,古登堡印刷術充當了重要的角色
  • 書寫中世紀早期文化的輝煌:梳理加洛林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發展史
    人們對現在的關懷遠遠超過了對過去的興趣,最近的一些研究試圖了解中世紀早期西方藝術如何有助於當代文獻中所定義的核心使命,引導基督教社群走向救贖。羅馬在中世紀早期的藝術中起著很大的作用,但並無法達到像奧古斯都之於羅馬城或者甚至是君士坦丁大帝之於聖彼得大教堂那樣的影響。
  • 淺析查理大帝對西歐文明的影響
    後人對他的尊崇不只是建立在帝國的廣大疆域基礎上,更在於他給歐洲文明發展帶來的影響是全方位、深層次的。一、軍事徵服查理大帝戎馬一生,在位期間的徵戰記錄僅被記載下來的就有五十多次。另外一項值得一書的重要舉措就是查理大帝的立法舉措,這也是一項影響深遠的工作。艾因哈德的《查理大帝傳》中寫道,皇帝注意到國家法律體系存在著許多問題,因為傳統的日耳曼法無法適應社會的進步性及統治的複雜性,因此頒布新法律成為當務之急。
  • 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以及宗教改革運動,三者之間有哪些聯繫?
    而地理大發現反過來又將西歐的人文主義之火種傳播到世界各地,宗教改革運動在堅持人文主義原則中將文藝復興運動的內容不斷擴散和更新。三大運動作為在公元16世紀西歐社會的重要社會變革運動,對於西歐今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人文主義的光輝:地位顯赫的美第奇家族如何深入影響文藝復興?
    在歐洲的發展史上,美第奇家族與文藝復興同根而生,相生相息,共同致力於將人文的光輝播撒進黑暗的中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傳說中的美第奇家族相傳在公元8世紀時,一位名為阿維拉多的騎士為查理曼大帝戰鬥,成功攻佔了倫巴底地區,從而倍受青睞,美第奇家族正是這位阿維拉多的後代。
  • 城市是文化發展的載體,中世紀西歐城市發展如何促進大學的產生?
    從十一世紀開始,西歐的一些舊城市逐漸有了復甦的跡象。隨著社會的發展,那些手工業者和經商的人,逐漸脫離了農村,加上一些從村莊中逃出來的農奴,他們聚集在一起,進行生活、生產和各種物品的交易,從而形成了一種新型的人類聚落。這就是西歐中世紀城市的雛形。
  • 阻礙經濟發展的核心因素,西歐盛極一時的封土製為何會走向衰落?
    在九世紀以後,人們開始不再提到「採邑」,從而用「封土」來代替。在之後的幾個世紀裡,封土製一直是西歐社會中土地制度的核心。但到了十四世紀到十五世紀,封土製漸漸衰落直至消失。一、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讓西歐的經濟中心逐漸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發展。而商品經濟蘊含出了強大的力量,讓人與社會的平衡點更為自由,不再局限於土地。
  • 中世紀的文藝復興
    早期的例子包括油畫透視的發展、製作混凝土的再生知識。儘管活字印刷術加速了15世紀晚期思想傳播的速度,文藝復興的變化並沒有在歐洲一致地傳播:對於義大利來說,文藝復興早在13世紀晚期就開始了,特別地,有但丁的寫作和喬託·迪·邦多納的繪畫。
  • 史學沙龍︱陳建守:文藝復興在中國,還是中國的文藝復興
    我今天的講題是「文藝復興在中國還是中國的文藝復興」,也許大家不太清楚何謂「中國的文藝復興」,但大家應該對歐洲的文藝復興較為熟悉。如果我們把「文藝復興」這個概念視之為一個具體的人,那我今天所討論的是,「文藝復興」是如何從歐洲旅行到近代中國——這個旅行當然不是一帆風順——旅程中也會經過種種「轉折」,而這些轉折如何影響近代中國如何去思考、使用、理解這個概念。
  • 黑死病如何改變歐洲社會
    黑死病如何改變歐洲社會文/黃嚴忠進入14世紀,歐洲社會邁入中世紀後期的門檻。隨著小冰河期的到來,氣溫下降,植物生長季節變短,糧食產量受到影響。黑死病也影響了這一時期的文化藝術,中世紀末期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畫作很多與瘟疫相關。「死亡之舞」——骷髏牽著人手舞足蹈的藝術造型,成為當時畫作的主題。疫情籠罩下的恐懼和無知往往會為陰謀論提供沃土。少數群體(特別是猶太人、斯拉夫人)、麻風病人成了替罪羊而遭到迫害。由於神父和執法者或死或病,無論是神的律法還是世間法律的權威都受到挑戰。
  • 西歐建築史上一個挺立的高峰:新建築形式「哥特建築」的出現
    引言12至13世紀,西歐建築又挺立起一個新的高峰,在技術上和藝術上都成就偉大而且有非常強烈的獨特性,這就是哥特建築(GothicArchiecture)。社會總是要前進的,什麼力量也阻擋不了。度過了漫漫長夜,到了公元10世紀,西歐的農業有了明顯的進步,從而使手工業和商業跟著發達起來,首先在義大利北部和法國,重新出現了許多作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的城市。為了發展,城市向封建領主爭取獨立和自治,有時用金錢贖買,有時也發動武裝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