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權和教權的複雜背景下,中世紀西歐園林的發展將何去何從?

2021-01-14 文史咖

文:文史咖

引言

歐洲中世紀的園林發展,與他本身的社會形態有很大關係。由於中世紀的西歐,王權並沒有得到完全的統一,而是由每個封建領主的勢力各自為政。這也導致中世紀的園林沒有發展出大規模的皇家宮殿,皇家園林的存在該非常弱。

相反,各個小勢力的領主們所居住的城堡,發展出了獨特的城堡園林風格。另外,中世紀歐洲的教權權力很大,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經對王權產生了制約。所以西歐的園林發展出了很多以教會、修道院或寺院為主的園林。

城堡為主體的庭院園林和修道院為主的寺院園林,成為了歐洲中世紀園林風格的最具特點的兩種。這個時代的園林形式,對後世的園林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中世紀園林並非一種單純的藝術形式,它的產生和發展,與當時的社會制度息息相關。依附王權和教權的社會背景,催生了其獨特的發展風格

西歐的中世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在這個橫跨1000多年的歷史階段中,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社會也接連遭受了很多的動蕩。

首先,是王權的分散,讓當時的封建統治者們並沒有高度集中的權利。相反,他們的附庸,那些具有自己土地的封建領主們,他們在自己的領地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

那中世紀的早期,人們賴以生存的還是土地。所以封建統治者將土地封賞給那些有功勞的封建領主們,而封建領主們又會以土地作為獎勵,分封給他們手下的有功勞的騎士或者小領主們。

由於層層分封,各階層的領主們紛紛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自治莊園。這些莊園維持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擁有高度的自治權。而這些各自為政的莊園,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園林美化需求。因此,中世紀的歐洲的園林美化,一個特點就是這種以莊園為主的庭院園林。

著名景觀設計大師佐佐木葉二曾經說過:

「如果說,建築是一種文明的話,那麼園林就是一種文化。」

所以說園林的發展,是與當時的文化息息相關的。中世紀的西歐,文化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宗教的統治。由於基督教在西歐的統治地位日益增強,宗教對人們文化的影響就日益增加。宗教直接影響了當時的建築風格、雕塑流派和繪畫形式。

越來越多的文化藝術以宗教為中心,為宗教服務。而由於人們對宗教的依賴程度增加,大家都信仰上帝,希望上帝可以把自己從水深火熱的生活中解救出來。所以教堂和修道院被大量的修建,人們經常到修道院,去虔誠的祈禱和深刻的懺悔,希望可以得到靈魂的慰藉。

基於這個社會基礎,園林也成為了為宗教服務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所以中世紀的園林也發展出以修道院、教堂為主的寺院園林。

這兩種園林風格,並不是完全並存的,在1000多年的時代跨度中,這兩種園林風格可以說是先後存在的。寺院風格的園林存在的時間比較早,而隨著封建制度的逐漸發展,莊園城堡的逐漸成型,西歐園林風格主要轉變為以庭院園林為主。這種庭院園林,在日後直接影響力整個世界的園林景觀設計風格。

二、不同的文化需求,就會催生不同風格的園林設計。中世紀衍生出的兩種園林風格,在寺院園林中,十字形設計是最常見的,而庭院園林中,植被搭建的幾何圖形則是一大亮點

中世紀的園林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尤其是修道院和教堂的寺院園林,特徵更是明顯。其中之一,就是這些庭院是由迴廊劃分各種區域的。一般來說,迴廊會將院子劃分為兩個區域,分別是前庭院與中庭院。

一般來說,前庭都會有一些噴泉,去增加庭院的情趣。水井也都設在前庭,供應寺院的日常飲用水。前庭一般會用比較堅硬的裝飾去鋪設地面,比如磚塊或者石板。在這些堅硬的地面上會放置一些漂亮的巨大花盆作為裝飾。看上去十分具有美學格調。

由迴廊圈出來的另一個部分就是中庭。一般來說中庭的綠化都非常好,種植這很多的草坪,如果空間足夠大,除了草坪以外,還會種植一些開花的樹木或者果樹裝飾。整體中庭總會給人生機勃勃,鬱鬱蔥蔥的感覺,人可以漫步在迴廊上,欣賞到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色。

寺院園林的風格偏向大氣宏偉,畢竟這是神職機構,整個建築都是比較宏偉高大的,所以為了配合建築風格,寺院園林景觀也主要是以簡潔恢弘為主。無論是噴水池還是迴廊,無論是中庭的草坪還是花樹,整體的搭配都偏向整潔恢弘的風格。

而庭院的園林就與寺院園林有很大不同。早在十一世紀以前,其實人們並不太注重庭院園林的裝飾性。當時封建領主的居所主要是城堡,而由於戰亂不斷,城堡的所園林,更多的是防禦性的一些偽裝和裝飾。

直到十三世紀,戰火逐漸平息,人們才開始注重自己家庭院的一些美化,庭院園林也主要向著舒適美觀的方向發展。在中世紀的西歐,人們對植物已經有了很多的了解,大量的植物被用在了景觀裝飾上。一般主流的花卉,在當時已經受到了社會上層人士的喜愛。

比如經典花卉玫瑰、白鶴、丁香等,已經被廣泛的應用於園林裝飾中來。人們還熱衷於用綠色的低矮灌木,去修剪出很多的幾何形狀,增添庭院的美感。

法國詩人基洛姆·德·洛利思創作的長詩《玫瑰傳奇》中對庭院有這樣的描寫:

「高牆緊圍,帶有雉堞,外牆土又畫又刻,布滿各式圖案……那兒有一大片玫瑰,那麼美,天底下再也找不出來。有的花蕾小而密,有的則大而疏稀……」

這裡就是對中世紀城堡的庭院做的一個描寫。在庭院外圍,有著帶著鋸齒狀的城牆,這種城牆通常的在戰爭時期當做掩體用的,但是上面裝飾了很多漂亮的圖案。庭院裡面百花齊放,各種玫瑰爭奇鬥豔。不僅如此,庭院還有很多實用性的裝飾,比如涼亭,小遊廊,草坪……這些形成了中世紀西歐庭院園林的主體。

三、中世紀西歐的園林景觀建設,是一個逐漸積累和進步的時期。由於社會和政治因素,這種園林發展相對緩慢和落後,但是它從未止步不前。西歐中世紀的園林對未來歐洲乃至世界的園林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世紀歐洲的園林發展,雖然節奏緩慢而且比起東方的那些恢弘大氣的皇家園林,略顯稚嫩。但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一些主流的庭院園林風格和規劃,卻影響極其深遠。

可以說後來的文藝復興園林建設,就是站在中世紀西歐園林的肩膀上發展起來的。這一時期的景觀布局,水源調配,植物裝飾和宗教風格,為歐洲的園林景觀文化奠定了基礎。

景觀布局

我們會發現,在後來文藝復興時期的園林景觀布局上,尤其是義大利的園林中,非常喜歡採用「十」字行的對稱結構。

他們會用一些十字形的水渠,或者是其他景觀方式,把一個區域分成四塊,兩邊結構對稱均等。在十字區域的中間地帶,一般都有一些噴水池或者綠植作為裝飾。這種園林風格,就是與中世紀歐洲的引自然景觀入景的特點。

水源調配

中世紀的歐洲園林中,總是少不了水的應用。無論是簡潔大方的水渠,還是複雜華麗的浮雕噴水池,亦或是汲取自然之趣的水景盆栽。

水的應用十分廣泛,流動的水讓庭院充滿了生機。這是將庭院靜態的植被與動態的流水相結合的一種風格,在後世的庭院園林中,依然被廣泛應用。

植物裝飾

人們最早將植物引入園林中,並非是直接的裝飾作用。而是利用植物達到一定隱蔽和防禦的功能。比如玫瑰花薔薇花這些有刺的花朵,可以做成花牆,一般人不可靠近。

但是後來人們發現這種防禦形勢的花牆花畝十分漂亮,就開始利用花草綠植作為裝飾性圍牆,為園林建設增添色彩了。人們會精心裁剪這些植物,修剪成各種幾何圖形,形成了園林中獨特的植物裝飾。至今也會被歐洲園林所應用。

結語

沒有任何一種文化形式是憑空產生的,它的產生主要是基於人們對實用性的需求。比如中世紀歐洲的園林,最早出現的時候,是被用於城堡和莊園的防禦設施,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園林裝飾才被列為美學範疇,單純為了裝飾和提升建築物的整體品味,增加人們的生活質量而存在的。

中世紀西歐的園林,無論在景觀布局、還是在水源調配、或者植物裝飾方面,都作出了自己獨特的特色,建立了自己特有的一個美學地位,融合了當時社會因素和文化特色,為歐洲乃至世界的園林都有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庭院園林,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了現代歐洲的別墅庭院園林的一個典範,也影響到了很多中式庭院的建設。

參考歷史文獻:

《西方造園變遷史》

《西方園林史》

《社會中的城堡》

相關焦點

  • 城市是文化發展的載體,中世紀西歐城市發展如何促進大學的產生?
    從十一世紀開始,西歐的一些舊城市逐漸有了復甦的跡象。隨著社會的發展,那些手工業者和經商的人,逐漸脫離了農村,加上一些從村莊中逃出來的農奴,他們聚集在一起,進行生活、生產和各種物品的交易,從而形成了一種新型的人類聚落。這就是西歐中世紀城市的雛形。
  • 「王權」與「教權」的鬥爭,佩王朝統治時期王權如何加強王權?
    查理曼大帝到了路易之子羅退爾即位之後,這種分裂的形勢在繼續加劇,並且羅退爾對於當時帝國的有效統治已經基本喪失,他的兩位兄弟路易和查理在不斷挑戰他的權威。公元847年,帝國的分裂已經不可避免,三人籤署了凡爾登條約直接將帝國瓜分,形成了中世紀西歐的法蘭西、德意志和義大利三個王國。
  • 「大學之道」,中世紀西歐大學的誕生為何是城市的興起而促進的?
    一、中世紀西歐大學中世紀西歐大學是在12世紀文藝復興的背景下產生的,有的歷史學家將這一時期稱為城市化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要求新的教育體制為其服務,隨著財富的增加、研究、中世紀西歐學校開始應運而生,在12世紀的西歐政治領域中,教會與王權的鬥爭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教會對接受過知識的專業管理人員需求不斷增加,同時,也需要大批的學者為教皇至高無上的教義提供好理論依據。
  • 為什麼巴黎大學是「西歐大學之母」?因為它敢叫板教皇和國王
    在世俗權力與教皇權力抗衡的時代,君主和教皇都想控制大學,以增強自己的權威。而文學院一般在教皇的控制下,所以文科課程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要想進入高級學院進修,得先通過文學院的學習,才有資格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 中世紀文藝復興的出現,終結了西歐文化的沙漠時期
    這種社會各方面的單一發展和單一特徵,使得整個西歐世界在中世紀時期展現出了文化枯竭的發展趨勢。 那時的西歐社會各階級,不論是生活在基層社會的普通民眾,還是當時西歐國家的統治集團、貴族、官員等等都處於基督教思想的深刻影響之下,這成為了中世紀西歐社會文化的主要特點。
  • 中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西方一場另類的政教之爭
    得益於十六世紀文藝復興運動的廣為人知,很多人印象之中西方中世紀,是神權極度壓制政權的時代。但實際上,西方古代歷史上的政教合一,也是隨著歷史的向前發展不斷變化的,世俗王權與神聖教權之間的交鋒,並不總是一方獨大或者是平分秋色,呈現出時而政權壓制神權,時而神權壓制政權的特點。
  • 中世紀藝術—基督教藝術
    公元前4世紀時基督教已有了合法地位,信教者在統治者的支持下,不惜錢財、人力和物力,在各地興建起大大小小的教堂。於是,基督教的活動場所由地下的墓室轉為地上傳教的教堂。最早的教堂式樣是古老長方形神殿的基礎上形成的「巴西裡卡」式。
  • 中世紀西歐旅人面對大陸和海洋風險使用了怎樣的方法克服困境?
    夏季的炎熱也會讓旅途變得十分可怕,1467年在西歐旅行的德意志領主們在比卡斯地區遭遇酷暑, 「馬已經精疲力盡,我們當中很多人是徒步穿越森林,到處無法找到水源。」 複雜的地形同樣給旅人造成重重困難,中世紀的森林面積比現在的歐洲大得多,迷失方向與偶爾出沒的野獸都給想要穿越森林的旅人造成威脅。
  • 「審判書」與「大憲章」的對決,映照了英國王權的增強與衰落
    前言中世紀時期英國王權的變化和法國有著很大的不同,這是因為兩國有著截然不同的國情以及當時王權所面臨的地方形勢。威廉成為國王之後,整個英格蘭地區的土地基本上都掌握在英王手中,僅有8%的土地被原來的盎格魯撒克遜貴族控制,此外,威廉還兼任著法國諾曼公爵領的公爵,因此英王的勢力和權力非常強大,這是和法王初期權力嚴重衰落的顯著不同。隨著中世紀西歐封君封臣制度的不斷發展,英國內部也開始了大規模的封臣潮流。
  • 阻礙經濟發展的核心因素,西歐盛極一時的封土製為何會走向衰落?
    文:如果歷史會說話引言封土製在歐洲來源已久,在曾經的中世紀,土地對人們的作用十分重要,是當時人們生產和發展的核心。在中世紀以前的歷史階段,歐洲一直用「採邑」制度作為土地制度的核心。在之後的幾個世紀裡,封土製一直是西歐社會中土地制度的核心。但到了十四世紀到十五世紀,封土製漸漸衰落直至消失。一、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讓西歐的經濟中心逐漸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發展。而商品經濟蘊含出了強大的力量,讓人與社會的平衡點更為自由,不再局限於土地。
  • 中世紀黑暗時代:是誰把歐洲推向地獄?基督教也有很大「功勞」
    、騎士等封建主的手中,在他們的混亂統治下,構成了梯形等級制度,使得他們的權力有限複雜而分散。 教會為了更好地服務封建主,不但幫助封建主進行剝削,還將西歐文化教育掌控在手中,目的是利用"聖職"對人們的思想進行控制,恐嚇人們要把一切都獻給上帝,這樣一來才能在死後抵達天堂,
  • 庇護之地建築現象調查:崔斯特姆代表的村鎮發展縮影
    在筆者帶著些許建築史常識淺顯關注了下庇護之地的建築後,筆者意識到,一個好的設計師必須是同時具備藝術細胞和文化底蘊的。建築是一門綜合藝術,它與人類的精神層面和物質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太多密切的聯繫,以致我們不能想像,沒有深厚的知識底蘊和敏銳的視覺感知力的人能設計出好的作品。
  • 從西歐社會的發展角度,分析修道院是如何影響十二世紀文藝復興的
    修道院一直是中古西歐的文化和教育中心。中世紀早期的西歐經濟蕭條,社會秩序混亂,後又遭到蠻族的入侵,文明受到重創。作為古典文化和藝術的棲息地,修道院使西歐文化在「黑暗時代」之後得以恢復和傳承,對後來的「十二世紀文藝復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丕平獻土」:羅馬天主教教權是什麼時候開始凌駕於王權之上的
    ,發展 教義神學 和 聖經學 ,排除各種異端,仿照帝國的 行政體制 樹立教會的正統和組織。
  • 中世紀西歐貴族哺育方式「改革」,奶媽為何成為上層家庭的「寵兒」?
    波士頓之後,義大利效仿,這一現象在中世紀晚期蔓延到西歐,到了14世紀左右,西歐上層貴族的哺育方式徹底從母親餵養變為奶媽餵養。上層家庭哺育方式發生這樣的改變,原因為何?其次,商業的發展加劇了社會的貧富分化,許多下層女性被迫淪為妓女和娼婦,其中的一部分人擔任起貴族的乳母,專門餵養上層家庭的孩子,「奶媽」就此產生。
  • 哥德式教堂盛行的時期,正是西歐社會發生深刻變革之際
    哥德式教堂盛行的時期 ,正是西歐社會發生深刻變革之際。無論是文化中心還是宗教 中心,最終都不可逆轉地從修道院轉移到了城市 。而哥德式教堂在西歐的風靡 ,正是這一時期巨大社會變革的外在表現之一。只有聖殿騎士團回到歐洲後 ,分散在不同的王國裡、城市中,和當地民眾混居在一起 ,並融人其中,從而對當地居民的觀念和品味都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說中世紀的專業建築師團體共濟會,在東徵還未結束時就已經在德意志 、義大利 、西班牙 、 法國等地設有分會。
  • 隨著城市發展,中世紀西歐教育體制發生變革,大學開始在城市出現
    在中世紀早期,修道院是西歐教育文化的中心,但城市的興起與繁榮給西方社會學術生活和教育制度帶來了深刻的變革,就是出現了大學。大學是一種屬於城市的機構。不僅是因為沒有大學是建立在村莊或者大山裡森林,而是城市的各種因素為大學提供了產生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