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前教育由家庭負擔的局面在清末得以改觀。和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活動一併朝向西方教育模式發展的,還有我國的學前教育。在一些有識之士看來,國家命運的轉變繫於年輕一代的教育,低至幼兒,用近代思想家鄭觀應的話來說是:「初訓以幼學」。
190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授命湖北巡撫端方在武昌創立了我國第一所幼兒園——湖北幼稚園(即今天的湖北省實驗幼兒園)。幼兒園選聘了3名日本保姆,首次招收80名5歲至6歲的兒童,擬定的《湖北幼稚園開辦章程》是我國近代有史可查的第一個幼兒園章程。
1904年1月,清政府頒布了《奏定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把學前幼兒教育機構統稱為「蒙養院」,規定了學制以及教育對象,即2歲至6歲的兒童。「蒙」即「啟蒙」;「養」為「撫養」,「蒙養院」就是啟蒙幼兒心智,加以養育照顧的場所。但總的來說蒙養院的社會普及性還很有限。蒙養院不單獨設置,而是附設在敬節堂和育嬰堂內,即《奏定蒙養院章程》提到的「蒙養家教合一」。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1913年南京臨時政府分兩次發布了新學制規程及補充,這兩年分別是壬子年和癸丑年,新學制就被稱作「壬子癸丑學制」。「壬子癸丑學制」參照日本明治維新後的學制,6歲入學,全部教育年限18年,其中「蒙養院」更名為「蒙養園」,設置上也從育嬰堂改為在小學階段,納入為小學的學前教育體系。也是從「壬子癸丑學制」起,我國首次以法律文本的形式,要求幼兒教育師資必須具備國民學校正規教員資格。
1922年頒布的壬戌學制將「蒙養園」更名為「幼稚園」。「幼稚」描繪了幼兒的成長階段,相比「蒙養」一詞更能體現幼兒立場。「幼稚園」的辦學理念也從學習日本轉為學習歐美教學,在借鑑西方學前教育課程的基礎上「洋為中用」,制定了《幼稚園課程標準》。同時也有國內教育家積極進行本土化教育探索,大力呼籲興辦幼稚園和幼稚師範學校,陳鶴琴即是其中一位。
陳鶴琴1917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師從杜威、克伯屈、孟祿等教育家。學成歸國以後,他在南京創辦了鼓樓幼稚園,還以自己長子為研究對象,出生起連續觀察808天,從豐富的第一手資料裡總結出了關於幼兒發展的規律。陳鶴琴指出,「兒童不是小大人」,幼兒教育應當從幼兒好動、好模仿、喜愛遊戲、喜歡被讚許的天性出發,向動的方向發展,活潑健康才是幼兒教育應有的目標。
新中國成立以後,1951年《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把「幼稚園」更名為「幼兒園」。幼兒園由國家和集體承辦,減免學費,招收3歲至7歲的幼兒,託兒教育、幼兒教育相銜接的學前教育體系逐步建立:1979年,我國建立了學前教育管理機構,多種渠道的辦園方式朝著體制化的方向發展;1986年,全國幼兒教育研究會更名為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1988年,中國成為世界學前教育組織OMEP的正式會員國。
點個「在看」,願您的所有遇見,皆是美好。
點個「在看」,養育孩子,是為人父母的一場終身修行。
點個「在看」,成長自我,是今生的使命和責任所在。
首都國學.北京市老百姓國學會
紮根首都北京,深耕細播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與發展
北京市老百姓國學會五進工程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機關事業單位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幼兒園學校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街鄉社區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家庭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企業公司工廠
首都國學.果雪兒學前國學教育
果雪兒,學國學,小朋友,最快樂!
幼兒國學玩起來
國醫養國娃,國學為國家
中醫特色幼兒園、國學特色幼兒園、中國特色幼兒園建設的倡導者、推動者、實踐者、研發者;
關愛幼師健康倡議者;
全民中醫啟蒙健康教育發起者;
中醫幼兒園公益聯盟組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