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投資賺錢的生涯,但很多普通人想要賺錢暴富卻沒有什麼有利的門檻,因此,暴利行業就成為了人們「走捷徑」的方法。
但其實,一些合法的暴利行業就隱藏在我們身邊,只是很多人並沒有注意到。比如,在超市中就存在著這樣的「暴利」行業,毛利率達到了70%,甚至有人日賺3000元,而且門檻還不高,這個行業就是「臨期食品」。
「臨期食品」不是「過期食品」
看到「臨期」這個詞,很多人都以為是快過期的食品。其實所謂臨期食品,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便是還沒有變質,但臨近過期的食品,而不是馬上就要到期。臨期食品屬於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符合安全食品的範圍。
就像罐頭、餅乾、方便麵等食品,一般的保質期都在6個月甚至一年以上,保質期前40天左右為臨界期,標註保質期6個月—不足1年的食品,在保質期前20天為食品臨界期。
此外,臨期食品雖然沒有過期,但價格上卻比常規產品要便宜不少。這也就是我們經常會在各種大型超市商場見到打折促銷臨期產品的活動!
另一方面,在一些大型的商超、便利店,如果不進行打折促銷,大部分的食品會在保質期限到達40%左右時,將食品退回給供應商,而這些食品就成為臨期食品。
舉例來說,如果這個食品的保質期是100天,那麼就會在距離到期還有60天時退給供應商,並且供應商還需要退回相應的款項。再將這些臨期食品低價賣給專門賣臨期食品的賣家。
臨期食品的高利潤
其實,在大型超市中,基本上每天都會有臨近保質期的打折食品在出售,這些食品不到平時一半的價格就可以買到。
就比如市場上70元一袋的日本麥片,成為臨期食品後,50元可以買兩袋,原價150元的進口兒童牛奶,只要30元一箱,所以臨近保質期的產品是相當便宜的。
儘管這些商品已經到臨期了,但有不少消費者願意光顧「臨期商品區」。他們表示:「又沒有過期,只要在保質期內吃完、用完就行了,這樣也可以節省家庭開支。」
雖然價格很低,但利潤十分可觀。據相關人士預測顯示,臨期食品的毛利率可以達到70%左右,就算是除掉損耗、場地、人工、運輸、倉庫等,利潤也是能達到40%左右了。
而據一家成都的臨期食品店主表示,臨期食品由於便宜,市場需求大,專賣店一天純利能夠達到1000-3000元,相當於每個月平均都會有大概6萬元的收入。
而如此高的利潤,自然也是吸引了一些行業巨頭紛紛布局這個行業,如以「日期越近越便宜」為賣點的電商平臺的「好食期」,就獲得了阿里巴巴獨家的1.1億元C輪融資。
臨期食品,已經成為了一塊新的爭奪之地,吸引著眾多玩家的加入。
賺誰的錢?
臨期食品雖然很受歡迎,但不少人也會有疑問,賣得這麼便宜,那賣家怎麼能賺這麼多錢?這些食品會不會有問題呢?
其實臨期產品不是賺客戶的錢,主要是賺供應商的錢,換句話來說供應商虧損的錢,就是他們賺的錢。某種程度上,供貨商虧得越多,他們賺得也就越多。
比如曾有一批原價50萬元的臨期食品,中間商以3、4萬的價格拿下,再以15萬元的價格出售,賣到十五萬左右。一轉手就賺了10多萬。
另一方面,對於企業來說,臨時食品本來就是產業過剩造成的負擔,處理不當也會造成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
而開設臨期食品專賣,一面解決品牌的庫存壓力、一面為消費者帶來低價福利的臨期食品市場,無疑是最大程度地發揮了其剩餘價值。
此外,我國零食市場規模巨大,每年因流通效率就能導致食品損耗達到千億元。《2020中國進口食品行業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進口食品金額已經高達908.1億美元。
粗略估算,如果按照5%的沉澱庫存計算,臨期食品將會是一個超過八百億的龐大市場。
尾聲
儘管臨期食品是一個「暴利」的行業,但是與此同時,也是一個具有一定風險的行業。
臨期食品因為剩下的保質期比較短,所以一旦超出保質期,就不能售賣給消費者。那麼就只能自己承擔了,所以,要想從事臨期食品行業的話,也是需要承擔一定風險的。
而且由於這一行門檻不高,入局的人越來越多,所以現在競爭也很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