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青藏高原上,有一種很神奇的物種,它冬天是蟲,夏天成草,因此人們稱之為「冬蟲夏草」。
因為食用冬蟲夏草,具有抗寒、抗疲勞、護肝、護腎、助陽之功效,在古代藥膳中,就與人參和鹿茸齊名,故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這樣一句話:寧要蟲草一把,不要金玉滿堂。可見冬蟲夏草的滋補營養價值有多高。
冬蟲夏草的由來
清朝乾隆年間,吳儀洛所撰寫的《本草從新》中首度提及冬蟲夏草:冬在土中,身活如老蠶,有毛能動,至夏則毛出之,連身俱化為草。
後來在清朝道光年間,齊學裘《見聞續筆》也提及冬蟲夏草:冬則蟲蠕蠕而動,首位皆具,夏則為草,作紫翠雜色植物動物合為一氣,何生物之奇也。
這兩部中醫史書的上述記載,充分說明自清朝起就已經發現了冬蟲夏草的藥用價值,也難怪現代人會近乎狂熱地喜歡這種神奇的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到底是什麼物種?
青海省博物館(城西西關大街58號)
有人說冬蟲夏草是蟲,也有人說冬蟲夏草是草,關於冬蟲夏草到底是什麼物種?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去青海旅遊的時候,還專門去了一趟西寧的青海新千國際蟲草文化博物館(據說城西的青海博物館也有介紹資料),這個博物館在城東區七一路新千蟲草大世界五樓,該館分為大美青海廳、民俗文化廳、民族文化廳、蟲草文化廳、多媒體體驗廳、休息廳六個部分,在這裡,我才了解了一些有關蟲草的基本常識,蟲草同科的有490 種之多,但只有在青藏高原及周邊低溫條件下生長的才是真正的冬蟲夏草。
其實冬蟲夏草既不是蟲,也不是草,它應該是真菌與昆蟲的結合體,它主要生在海拔3500米-5000米的低溫草原和灌木叢中,因為在這些地方存在大量的昆蟲綠蝙蛾,這些昆蟲在草地和灌木叢中產卵,孵化出的幼蟲(見幼蟲圖片)就會鑽進土壤裡過冬。而在土壤中,有一種屬於麥角真科的真菌是這些幼蟲的天敵,他們習慣寄生在這些幼蟲的身體內,吸取這些幼蟲體內的營養,在幼蟲體內繁衍生長,直到真菌的菌絲充滿整個幼蟲的身體,菌絲便會從幼蟲的頭部長出地表,形成棒狀的幼苗(見下圖)。
當這棵幼苗長大之後,便成為了人們採掘的「冬蟲夏草。」
為什麼冬蟲夏草比黃金還貴?
因為冬蟲夏草生長的環境極為特殊,首先是海拔高度要在3500-5000米之間,而且要是低溫條件下才可以生長,因此全球符合這個生長條件的地方很少。雖然我國的四川、雲南、青海、西藏、貴州、甘肅等地都分布著冬蟲夏草,但產量極為有限,我國的冬蟲夏草產量幾乎佔到全球的98%,這就意味著全球對冬蟲夏草的依賴幾乎全靠中國出口。
而青海的冬蟲夏草產量又佔據了我國冬蟲夏草產量的60%以上,西藏的產量約佔30%左右,四川、雲南、貴州、甘肅等地的產量加起來也不到10%。
現在的人們健康意識越來越強,人們在選擇營養滋補品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自然市場對冬蟲夏草的需求量就越來越大,加上我國的中藥影響力已經遠走海外,全球對冬蟲夏草的需求量也陡增,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就導致了冬蟲夏草的價格連年上漲,而且供不應求,堪比黃金。
什麼樣的冬蟲夏草算優質品?
冬蟲夏草的蟲體越肥大,說明幼蟲和真菌在土壤中吸取到的營養成分更充足,品質就越高。最簡單的判定方法就是,將一千克的冬蟲夏草拿來數數,如果數量在2500-3000條,這批貨算是達標產品;如果在1800條左右的,這批冬蟲夏草就是極品。
如何辨別真假?
正因為冬蟲夏草貴比黃金,現在市面上可謂是假貨泛濫,那我們該如何甄別?
一是從顏色甄別:真的冬蟲夏草,呈現黃棕色或黃白色,頭部是紅棕色或紅褐色,有八對腳,頭部三對,尾部一對,胸部四對;
二是用手捏,真的冬蟲夏草會感覺有韌勁,草頭中空;
三是嗅聞,真的冬蟲夏草有類似香菇的清香。
假的冬蟲夏草,有的沒有棕色頭,有的草是接上去的,可以用手輕輕拽一下,若是很容易就分開了蟲體和草頭,那就可能是人工接上去的草;
市面上也有用澱粉澆注的假蟲草,這樣的假貨周身都是實心,而且堅硬,你可以通過切斷蟲草看截面,真的可以看到界面上有一道細細黑線,是蟲子的消化道,如果沒有,那就是假的。
如何食用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含有豐富的營養充分,一般情況下,粗蛋白含量在25%,飽和脂肪酸含量在11.1-13.6%,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在80.2-82.5%,還含有12種有機酸,包括硬脂酸、軟脂酸、油酸、亞油酸、甲基十五酸、十五烷酸、十六烷酸等等,這些都是人體需要攝取的營養成分,但有些成分是不宜過量的,因此,食用冬蟲夏草並非是越多越好,一般情況下,每天劑量3-9克為宜,可以用它來煲湯喝。
以上是愛旅遊explore的個人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