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普及,深化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和認知。小編將積極傳播全國非遺相關知識,並製作專門介紹非遺項目或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專題內容,在「非遺課堂」專題推出。
讓廣大網民朋友可以通過這個專題,進一步了解和學習中國各地的文化瑰寶,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期,我們將走進浙江省象山縣國家級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海鹽曬制技藝,來學習和了解海鹽曬制技藝。希望網民朋友們通過觀看本篇文章,能對曬鹽技藝多一點關注。
天津風箏魏製作技藝
象山曬鹽業歷史悠久,早在唐代時已用土法煎鹽、宋時已有刮泥淋滷和潑灰制滷法,並用煎熬結晶。元人稱曬鹽為「熬波」。清嘉慶開始,從舟山引進板曬法結晶,清末又引進缸坦曬法結晶,成為鹽業生產工藝上的一大變革。
▲象山
從現有的資料中,可查到民國時期曬鹽業的代表人物嚴紀鰲等。上世紀60年代後試驗成功平灘曬法,採用新技術,並用機器逐漸代替手工操作,傳統曬鹽技藝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鹽農
在象山,海鹽生產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技藝特徵十分典型,是我國數千年海鹽傳統生產技藝的縮影。傳統的曬鹽技藝,是一份極其寶貴的地方歷史文化遺產,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鹽場
製作工藝
象山曬鹽以海水作為基本原料,並利用海邊灘涂及其鹹泥(或人工製作摻雜的灰土),結合日光和風力蒸發,通過淋、潑等手工勞作製成鹽滷,再通過火煎或日曬、風能等自然結晶成原鹽。
▲製鹽
優質的鹽尚有堅實指捺不碎,正立方體有楞有角,透明潔白,手拶後粉碎不粘手,純潔,無羊毛硝析出等特點。整個工序有10餘道,純手工操作,以曬灰制滷、煎灶和坦曬為例,其核心工序主要有開闢灘場、制滷、結晶等。
開闢灘場:在近海築塘御潮,建水閘,納潮排淡;開溝築塍為界,成方塊灘場,環場溝渠貯海水(同時挖若干潭貯潮)。
▲開闢灘場
制灰土:先用削刀削松灘場泥,以碌扒碌碎泥塊,再用竹竿攬泥成細,形如灰狀。挑潭中海水,用木瓢灑潑勻透,使泥吸收水中鹽分,日中再潑再曬至日落,以削刀將泥集聚,用木板夾成長堤狀,以防夜雨。次日天晴,仍翻扒推平,以碌扒扒松,方法如前。一般盛夏二至三日,秋冬四日,泥中已飽含鹽分。
▲鹽農
制滷:海水在第1個鹽池中蒸發一天,第二天引入第2個鹽池繼續蒸發,第三天再引入到第3個鹽池,依次類推;等到第9天,海水進入第9個鹽池時,蒸發後的海水濃度達到20波美度(海水濃度專有名詞)左右,這個過程叫做制滷。
▲制滷
結晶:一是煎法:設泥灶,用鐵盤或篾盤、鐵鍋置其上,注滷水入內加熱,將皂角末和米糠攪沸滷中,即刻成鹽。
二是曬法:擇鹽田適中地段,圍成方格,格內以土壓實,鋪上碎缸片,中分數格,將鮮滷注入坦格中,利用日光與風力使其結晶成鹽。
▲結晶
象山「海鹽曬制」技藝是象山先民千百年來在生產勞動中的智慧結晶,也是人類在改造自然中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一則典例。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此所產生的和曬鹽相關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等也漸漸溶於鹽民的生活之中,並形成了象山縣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內涵深厚的鹽文化!
-END-
編輯:肖曉 排版:張小糖 審核:鄒深
信息來源:搜狗百科、浙江檔案網、象山非遺
圖片來源:信豐泰鹽業(封面)、今日象山(圖5、7、8)、文化寧波(圖2、3)、攝友圈(圖1)、中國航海博物館(圖4、6)(特此感謝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