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課堂——海鹽曬制技藝

2020-12-13 騰訊網

為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普及,深化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和認知。小編將積極傳播全國非遺相關知識,並製作專門介紹非遺項目或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專題內容,在「非遺課堂」專題推出。

讓廣大網民朋友可以通過這個專題,進一步了解和學習中國各地的文化瑰寶,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期,我們將走進浙江省象山縣國家級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海鹽曬制技藝,來學習和了解海鹽曬制技藝。希望網民朋友們通過觀看本篇文章,能對曬鹽技藝多一點關注。

天津風箏魏製作技藝

象山曬鹽業歷史悠久,早在唐代時已用土法煎鹽、宋時已有刮泥淋滷和潑灰制滷法,並用煎熬結晶。元人稱曬鹽為「熬波」。清嘉慶開始,從舟山引進板曬法結晶,清末又引進缸坦曬法結晶,成為鹽業生產工藝上的一大變革。

▲象山

從現有的資料中,可查到民國時期曬鹽業的代表人物嚴紀鰲等。上世紀60年代後試驗成功平灘曬法,採用新技術,並用機器逐漸代替手工操作,傳統曬鹽技藝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鹽農

在象山,海鹽生產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技藝特徵十分典型,是我國數千年海鹽傳統生產技藝的縮影。傳統的曬鹽技藝,是一份極其寶貴的地方歷史文化遺產,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鹽場

製作工藝

象山曬鹽以海水作為基本原料,並利用海邊灘涂及其鹹泥(或人工製作摻雜的灰土),結合日光和風力蒸發,通過淋、潑等手工勞作製成鹽滷,再通過火煎或日曬、風能等自然結晶成原鹽。

▲製鹽

優質的鹽尚有堅實指捺不碎,正立方體有楞有角,透明潔白,手拶後粉碎不粘手,純潔,無羊毛硝析出等特點。整個工序有10餘道,純手工操作,以曬灰制滷、煎灶和坦曬為例,其核心工序主要有開闢灘場、制滷、結晶等。

開闢灘場:在近海築塘御潮,建水閘,納潮排淡;開溝築塍為界,成方塊灘場,環場溝渠貯海水(同時挖若干潭貯潮)。

▲開闢灘場

制灰土:先用削刀削松灘場泥,以碌扒碌碎泥塊,再用竹竿攬泥成細,形如灰狀。挑潭中海水,用木瓢灑潑勻透,使泥吸收水中鹽分,日中再潑再曬至日落,以削刀將泥集聚,用木板夾成長堤狀,以防夜雨。次日天晴,仍翻扒推平,以碌扒扒松,方法如前。一般盛夏二至三日,秋冬四日,泥中已飽含鹽分。

▲鹽農

制滷:海水在第1個鹽池中蒸發一天,第二天引入第2個鹽池繼續蒸發,第三天再引入到第3個鹽池,依次類推;等到第9天,海水進入第9個鹽池時,蒸發後的海水濃度達到20波美度(海水濃度專有名詞)左右,這個過程叫做制滷。

▲制滷

結晶:一是煎法:設泥灶,用鐵盤或篾盤、鐵鍋置其上,注滷水入內加熱,將皂角末和米糠攪沸滷中,即刻成鹽。

二是曬法:擇鹽田適中地段,圍成方格,格內以土壓實,鋪上碎缸片,中分數格,將鮮滷注入坦格中,利用日光與風力使其結晶成鹽。

▲結晶

象山「海鹽曬制」技藝是象山先民千百年來在生產勞動中的智慧結晶,也是人類在改造自然中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一則典例。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此所產生的和曬鹽相關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等也漸漸溶於鹽民的生活之中,並形成了象山縣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內涵深厚的鹽文化!

-END-

編輯:肖曉 排版:張小糖 審核:鄒深

信息來源:搜狗百科、浙江檔案網、象山非遺

圖片來源:信豐泰鹽業(封面)、今日象山(圖5、7、8)、文化寧波(圖2、3)、攝友圈(圖1)、中國航海博物館(圖4、6)(特此感謝圖源!)

相關焦點

  • 「非遺」進課堂!讓傳統技藝歷久彌新
    此次活動的開展,讓社區居民感受團扇與剪紙的藝術碰撞,既剪出了一縷冬日暖風,同時也增進了居民之間鄰裡情。剪紙藝術是中國民間流傳的非遺技藝之一,雖經典至今,然而從事剪紙藝術的人也越來越少。為此,丁橋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還專門成立了剪紙達愛社團,開設關於剪紙技藝的非遺傳承課堂,不僅豐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還為傳承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而努力。今年是剪紙達愛社團成立的第三個年頭,社團不僅崇尚孝老敬老,而且關愛婦女兒童,致力於為他們搭建更廣闊的交流平臺,讓愛和技藝在社區間傳播。
  • 曬海為鹽 非遺傳承丨跟著老鹽工探訪威海南海新區曬鹽工藝
    在威海南海新區,人們習慣稱為高島鹽場的威海市高島製鹽有限公司至今已有60多年歷史,一直延續著古法曬鹽,是威海市製鹽技藝非遺傳承保護單位。時下,正是原鹽結晶的時節,連成片的鹽田在日光下猶如一塊調色盤,五彩斑斕。「這種五彩斑斕的景象是古法曬鹽過程中大自然賜予的一道特殊『風景』。」
  • 傳承了740多年的古老製鹽法,帶你了解福建非遺技藝「莆鹽文化」
    造鹽技術在經過一代代的改良,已經形成一套相對比較專業的製鹽技藝「鹽田法」,該製鹽方法一直流傳至今仍在使用。據說,宋朝時期,莆田就有曬鹽房,距今已有740多年的歷史,當時莆田鹽場就已經形成初具規模的鹽場,而如今的莆田鹽場,仍然延續著傳承了數百年的古法製鹽工藝,即海水曬鹽。目前,莆田鹽場在業內,生產出的鹽是非常優質的,在國內同行裡面是最優質的鹽。
  • 南京鹽水鴨非遺製作技藝被他們用活了!
    2007年,南京板鴨、鹽水鴨製作技藝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南京櫻桃鴨業有限公司也成為南京市級和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不僅鹽水鴨製作技藝帶起了旅遊,在他們手中,「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僅是單個或幾位手藝人的匠心,它變成了可以賦能大眾生活,並帶來經濟效益的「魔力棒」。非遺技藝被他們用活了!
  • 海洋非遺中的海南記憶
    毫無疑問,四面環海的海南島有著多種多樣的海洋非遺。這些海洋非遺沿著海南島的海岸線,從臨高、文昌、瓊海、三亞到儋州,它的分布為海南的海洋文化勾勒了一道優美的弧線。海南的海洋非遺體現了海南民眾與海洋相伴相生的經驗和智慧,也是蘊含著海南人的文化記憶。 海洋非遺裡首先包含了民眾的生產與生活經驗。
  • 揭秘老字號「非遺」制膏技藝,除燥邪正當時
    秉承科學組方、地道原材、實惠放心的原則,本款膏方特邀資深養生專家組方,再精選道地的桑椹原料,最後經由老字號方回春堂「非遺」技藝精心熬製而成。其次,採用老字號「非遺」制膏技藝來熬膏,不僅是為了讓膏方濃縮更多的營養精華,更是一種傳統中醫藥文化的體現。據了解,整個熬膏過程有個七字訣即:浸、煎、榨、化、濾、熬、收。
  • 延續傳統技藝!石龍新昌鼓、泗洲燈籠仔製作技藝後繼有人
    近日,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石龍新昌鼓製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葉浩和、泗洲燈籠仔製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劉淑如榜上有名。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石龍擁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近年來,石龍建立了多部門合作聯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制度,與各位非遺傳承人一起,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作貢獻。截至目前,石龍新昌鼓製作技藝和李全和麥芽糖、糖柚皮製作技藝以及醒獅頭製作技藝已經被列入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石龍泗洲燈籠仔製作技藝、麒麟製作技藝、紅漆描花傳統木屐製作技藝被列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 非遺美食水菱角如何「瀨」出老廣味道?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教學
    12月6日,一場西關水菱角非遺美食體驗活動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粵菜文化印象館舉行,「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講述「非遺」美食發展歷史,十多名信息時報小記者聆聽西關故事、了解非遺美食文化、並體驗非遺美食製作過程。
  • 大自然的「調色盤」 威海南海古法曬鹽 成非遺保護單位
    ,也「曬」出了一個非遺傳承保護單位的「金字招牌」。高島鹽場的生產副總經理於培森是一位有著30多年製鹽經驗的「老鹽工」,對於曬鹽的每道工序他都瞭然於胸。據於培森介紹,日曬法製鹽主要依靠日照和風力自然蒸發、結晶成鹽。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池內滷水濃度不一,才形成一塊塊豐富的色彩。日曬製鹽的生產流程雖然簡單,但是每道工序需要經過長期的生產經驗積累,都很講究技巧,講究科學依據。
  • 蕪湖縣弋農古琴斫制工藝入選市級非遺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近日,蕪湖市人民政府正式發文公布了蕪湖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蕪湖縣紅楊鎮弋農古琴斫制工藝成功入選,這也是繼紅楊鎮周橋幫腔花鼓戲後成功入選的第二項市級非遺。紅楊鎮弋農古琴斫制工藝系祖傳手工技藝,歷經幾代人的傳承和發展,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品質,具有較高的工藝水準和歷史文化及美學價值。項目傳承人翟光寶研學制琴長達三十年,通過自己精湛嫻熟的手工技巧及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將古琴斫制這門傳統手工技藝不斷發揚光大。
  • 復原古戰車 傳承非遺技藝
    又蘊藏著怎樣的技藝?近日,我省西鹹新區空港新城的一位車木匠,就用傳統木工技藝,復原了一輛2000多年前的古戰車。原來,是當地非遺保護的工作人員找到了傅平,希望他能製作一輛木輪大車,用來展示和傳承木輪大車這項非遺技藝,聽到這個消息,傅平身上沉寂了多年的車木匠火苗,又重新燃了起來。
  • 中國華教基金會實景課堂《苗族銀飾鍛造技藝》開課
    中國僑網11月24日電 據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微信公眾號消息,11月19日,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實景課堂——非遺篇《苗族銀飾鍛造技藝》開課,來自9個國家15579個登錄點的師生跟隨鏡頭前往貴州省雷山縣麻料村,欣賞精緻獨特的苗族銀飾。
  • 職業扮演、戶外運動、非遺技藝學習...讓孩子不只會打醬油!
    非遺,這個詞兒最近很潮。全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先祖留下來寶貴的手工藝,技術和智慧的結晶。福建的非遺項目非常豐富,世界級非遺項目就有7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多達130個,省級就更有500多個~可謂是非遺資源大省,這麼多寶貴的非遺資源,身在福建不體驗幾個肯定說不過去。
  • 非遺| 繩結技藝裡的 「民族情懷」
    2018年《結繩技藝》確定為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和大眾對於「中國結」的關注,科爾沁繩編又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科爾沁繩編技藝傳承人經過多年的研習和挖掘,創造了很多經典作品,使這門古老的技藝煥發出新的光彩。
  • 非遺| 蒙古族皮藝(皮雕畫)技藝
    非遺 | 蒙古族皮藝(皮雕畫)技藝 2020-09-07 10: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非遺加速度」:數位化讓布老虎、雕塑技藝「活」起來
    10月16日下午兩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布老虎製作技藝、雕塑製作技藝)高級研修班」在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留園舉行開班儀式。  開班儀式上,天津大學人文社科處人文教育項目主任劉娜教授代表天大社科處發言,她說:「天津大學非遺研培已經成功舉辦了四期,傳承人就像星星之火,把在天大所學的知識傳播到世界各地,增強了傳承的活力。
  • 盛夏去象山花岙島 看千年傳承的曬鹽技藝
    象山縣擁有悠久的製鹽歷史,曾是響噹噹的「貢鹽之鄉」,曬鹽技藝傳承至今已有1300多年,在歲月的長河中,不少鹽場逐漸消失,如今,在象山花岙島還保留著一處海鹽手工曬製鹽場,上千年來鹽農海上採鹽的歷史足跡在這裡清晰可見,而這也是歷史文明的一個縮影。每年盛夏,古法曬鹽採鹽的火熱場景在這裡反覆上演。
  • 安龍:非遺傳承古法手工制香留芬芳
    安龍:非遺傳承古法手工制香留芬芳 2020-08-20 17: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非遺進社區|「星星之火」傳統手工技藝興趣社之龍鬚糖體驗活動
    2020年7月25日,由步湧社區黨委、步湧社區工作站主辦,深圳市藝立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星星之火」傳統手工技藝興趣社之龍鬚糖體驗活動取得圓滿成功。趣味課堂課前,工作人員準備了多種水果和飲料,為社區親子家庭精心打造美味下午茶。
  • 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通遼市文化旅遊廣電局供圖    中新網通遼11月15日電 題:通訊: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中新網記者 張瑋    「這些年,我在社區、學校、殘疾人協會、貧困戶、展會開展科爾沁繩結技藝普及和教授,有幾百場了吧。」15日,於雲飛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