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鹽水鴨非遺製作技藝被他們用活了!

2020-12-14 騰訊網

鴨文化館內,全方位介紹南京鴨業發展的歷史以及鹽水鴨製作技藝的傳承。

南京櫻桃鴨業有限公司坐落於江寧街道銅井工業園區,園區周圍並無民居村落,從市區開到這裡,也要一個小時。這樣一處專事食品生產、地理位置偏遠的工廠,每天卻能接待5-20個旅遊團的客量。他們憑的是什麼?

答案很簡單:憑一隻鴨子!2007年,南京板鴨、鹽水鴨製作技藝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南京櫻桃鴨業有限公司也成為南京市級和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不僅鹽水鴨製作技藝帶起了旅遊,在他們手中,「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僅是單個或幾位手藝人的匠心,它變成了可以賦能大眾生活,並帶來經濟效益的「魔力棒」。

非遺技藝被他們用活了!「一隻鴨子」開闢出的旅遊線路

2018年,南京櫻桃鴨業有限公司利用閒置廠房建立起四層的鴨文化館。「作為全世界食鴨量最大的城市,南京素有『無鴨不成席』的說法。」公司副總經理晏和波告訴記者,鴨文化館建立的初衷是在公司客戶中傳播板鴨和鹽水鴨非遺製作技藝。

不承想在客戶中反饋甚好,公司遂投資1000多萬元建立了南京鹽水鴨文化體驗園,內含南京鴨文化館、生產車間、產品展示及休閒體驗區域,集鹽水鴨生產工藝展示、南京鴨文化傳播、鴨食品鑑賞銷售於一體:15000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外,沿走廊邊上的透明玻璃,可看到一隻鹽水鴨製作的全過程;1500平方米的鴨文化館內,全方位介紹南京鴨業發展的歷史以及鹽水鴨製作技藝的傳承。

集參觀、休閒、消費於一體的成熟旅遊生態吸引多家旅行社前來接洽,僅一年時間,公司便打造出針對老年群體的櫻桃鴨+牛首山、櫻桃鴨+報恩寺、櫻桃鴨+江寧鄉村遊等高性價比一日遊路線,憑「一隻鴨子」,他們輕鬆打進旅遊市場:如今,在全國旅遊業復甦的態勢下,鹽水鴨文化體驗園4至7月接待5萬多遊客,每天保持最少5個團的遊客量,最高峰一天接待40多輛大巴車2000多人。

記者在現場注意到,所有客人從進入園區到離開,不僅參觀環節緊湊,還能了解鹽水鴨非遺製作技藝、品嘗美食,走時往往也會隨手購買50元一隻的鹽水鴨、10元一盒的鴨油酥燒餅等鴨制食品,「因為好吃,價格又不貴,每次旅遊團過來,買的人都排長隊。」體驗園內售貨區的工作人員說。因為參觀流程的科學設定,公司每天僅派8位員工就搞定所有接待任務。

「實踐證明,鹽水鴨文化體驗園旅遊項目無論對擴大企業影響力,傳播鹽水鴨非遺製作技藝,都是一次有益嘗試。」晏和波說,而因為性價比高,讓消費者得利的同時,也為企業帶來經濟收益,一舉多得。今年6月,他們憑這一案例獲頒南京市文旅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優秀案例。目前公司正申報省級工業旅遊示範基地。

結合規模化生產,非遺技藝「飛」出三五傳承人的局囿

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和成果惠及的廣度一直是傳承人和相關政府部門努力的主要方向。南京櫻桃鴨業有限公司共有張建文、晏和波、高昌寶三位鹽水鴨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早在多年前,公司創始人張建文就帶領傳承人團隊摸索非遺技藝規模化的研究。

他清醒認識到,只有當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大範圍走進大眾生活並帶回經濟效益,鹽水鴨製作技藝才能更長遠健康地傳承下去。而非遺技藝和規模化生產相結合,是一條捷徑。

規模化生產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將傳承人的「經驗和感悟」量化、標準化。他們先從源頭——養殖上確定鴨子的體重標準,「確保送到工廠的每隻鴨子重量相差在50克內」。隨後,再將技術標準化,如以往手工制鴨中的煮鴨環節需要不斷觀察、控制火苗大小才可揣摩溫度,如今可讓溫度恆定;原先傳承人是憑感覺根據不同空氣溫度估摸醃製時長;如今,空氣溫度與醃製時間的對應圖表已知,工人只要知道當時室溫,就能知曉鴨子的醃製時長。

「也有仍不能被機器取代的部分。」晏和波說,採用「炒鹽醃、清滷復、晾得幹、捂得透」工藝製作的鹽水鴨,在抹鹽環節仍必須用人工,因為「人工抹得勻」,但在煮製等環節,已可用機器取代。與自動化生產設備的結合,使非遺技藝製作出的鹽水鴨增加產量的同時,還保證了品質穩定,連「生產線上第一隻和最後一隻鴨子做成的時間都是一樣的」。

創新中傳承,開發新產品、新銷售渠道

自動化生產設備的使用,使傳承人無形中從大量重複生產中解脫出來。目前三位傳承人已通過手把手教授、開培訓班等形式培養百餘名徒弟。

研發新品也是他們的主要任務。近年,他們將鹽水鴨和雨花茶結合,製作出用雨花茶燻制、帶著茶香的鹽水鴨;隨著少鹽少油生活方式的流行,研發部門又主動降低鹽水鴨的含鹽量;新近推出的充氮鎖鮮氣調包裝鹽水鴨,7℃以下保存7天,留住剛出鍋的新鮮味道……

優質產品離不開好的推廣和銷售渠道。夫子廟、湖南路、中山陵等地共有10多家櫻桃鴨業開設的以鹽水鴨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體驗店,而在直營連鎖、超市等線下方式外,櫻桃鴨業於近年又在淘寶、天貓等電商展開線上銷售。據透露,線上店鋪的年銷售額超1000多萬元。藉助線上平臺,鹽水鴨非遺製作技藝的美味紅利每日被天南海北的消費者點讚、共享。

誰說非遺只屬於深藏不露的絕活兒?與時代紅利結合,開動腦筋,非遺文化完全可以從小眾一腳邁進人民群眾中,體現其不凡魅力!櫻桃鴨業對南京鹽水鴨非遺製作技藝的挖掘就是最好的證明。

來源:南京晨報

相關焦點

  • 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鹽水鴨製作技藝 金陵鴨餚甲天下
    桂花鴨又名鹽水鴨,是南京鴨餚中的雅品,《白門食譜》記載:「金陵八月時期,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為肉內有桂花香也。」其實,桂花鴨只是一種稱謂,一年四季都可以品嘗到它的美味。第一次吃桂花鴨,是在南京的金陵飯店,吃一口,肉嫩多汁,鹹淡適中,香而不羶。看著我的吃相,朋友連忙又要了一盤桂花鴨,才讓我過足了癮。
  • 南京鹽水鴨製作五大秘訣
    南京鹽水鴨與最負盛名的「南京板鴨」齊名,外白裡紅,肥嫩鮮香,清淡爽口,風味甚佳。
  • 美食篇:南京特色小吃,鹽水鴨的製作方法!
    大家好,今天的美食篇小編繼續為大家介紹南京的美食。最近幾年人們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全部利用假期安排的時間段去外邊旅行,趕到每一個城市中最先會想到的是這在這裡有什麼好吃的。不同的城市都有越來越多的特色美食小吃,這麼多的特色美食同樣也推動的餐飲業的發展趨勢。
  • 「匠心」鑄就 讓非遺和傳統技藝變身「潮品」
    近年來,我市探索把非遺、傳統手工技藝和文創產業相結合,用「匠心」鑄就了一批充滿巧思,又極具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這些嘗試不僅活化了傳統技藝,還在帶動就業、助力鄉村振興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六合農民畫省級非遺傳承人張國良告訴記者,他們的畫工非常精細,需要純手工一筆一筆畫出來。目前還在堅持作畫的傳承人並不多,「產量」十分有限,基本上都要提前預訂才行。不過,自從試水文創之路後,他們嘗到了甜頭。「我們和企業合作,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畫在箱包、服飾和日用品上。他們生產出來後批量銷售,把我們的作品帶到了千家萬戶。」
  • 寶山非遺——顧村結藝製作技藝 帶你一起來「賞蓮」
    寶山非遺——顧村結藝製作技藝 帶你一起來「賞蓮」 2020-08-29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薛冰:最憶南京鹽水鴨
    餘秋雨:五城記 · 南京最憶南京鹽水鴨文 | 薛冰01鹽水鴨如今成了南京的「城市名片」。南京的街頭巷尾難得看不到鴨子店,南京的鴨子店前難得沒有人排隊。十年前來了外地客人,南京人熱情推薦鹽水鴨,如今則是客人主動要求品嘗鹽水鴨,真正是「無鴨不成席」。
  • 他們走進永華藝術館,感受非遺「廣式硬木家具製作技藝」的魅力
    」暨番禺非遺民俗專題講座活動在永華藝術館舉行。朱光文從非遺框架下「民俗」概念的闡釋出發,以番禺地區的民間藝術和「誕會」民俗為例,系統梳理番禺民俗演變過程及其與地方社會的關係,改革開放以來作為傳統文化復興一部分的番禺民俗文化的再造過程等,探討非遺民俗的當下保護傳承的思路。
  •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花絲鑲嵌製作技藝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花絲鑲嵌製作技藝 2020-06-09 16: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江蘇非遺|周雙喜:傳承「南京雲錦技藝」 織出「璨爛星華」
    南京雲錦博物館供圖龍虎網訊 (記者 王珠 通訊員 張莉 楊帆)40多年堅守,他讓定陵文物穿越時空,重現眼前;巧手編織,他破譯龍袍的密碼,再續傳奇……他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京雲錦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 櫻桃鴨替代麻鴨 南京市場上的鹽水鴨沒以前好吃了
    因為現在的鹽水鴨,原料和過去不太一樣了。」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侯水生表示,早期的南京鹽水鴨,原料是南京本土的麻鴨,據說一開始,這些麻鴨都是一直在水上放養,養到七八十天後才宰殺。根據麻鴨的生長周期,通常需要七八十天,有的甚至長達100天左右。麻鴨的肉質好,口感不肥膩,脂肪含量少。  不過,現在南京鹽水鴨品種繁多,一些鹽水鴨採用的原料換成了櫻桃鴨。
  • 南京鹽水鴨,一個可以與南京梧桐樹相媲美的美食
    一、南京鹽水鴨到了南京不能光去看梧桐樹,一定要去吃一次鹽水鴨。南京嗜鴨之深,甚至有人說南京人前輩子都跟鴨子有仇。不管這個傳言有沒有根據,但是南京被稱為「鴨都」卻是可以肯定的事實。鹽水鴨是南京非常有名的特產,久負盛名,據說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南京鹽水鴨皮白肉嫩、肥而不膩、鮮香美味,具有香、酥、嫩的特點。每年中秋前後的鹽水鴨色味最佳,這個時候的鴨最肥肉最嫩,最適合做鹽水鴨了。今天,我就教大家一款自製的鹽水鴨方法,一定認真學習哦。
  • 復原古戰車 傳承非遺技藝
    又蘊藏著怎樣的技藝?近日,我省西鹹新區空港新城的一位車木匠,就用傳統木工技藝,復原了一輛2000多年前的古戰車。原來,是當地非遺保護的工作人員找到了傅平,希望他能製作一輛木輪大車,用來展示和傳承木輪大車這項非遺技藝,聽到這個消息,傅平身上沉寂了多年的車木匠火苗,又重新燃了起來。
  • 非遺| 三河羽扇的製作技藝
    三河鎮歷史悠久,羽毛資源豐富,自春秋時就有製作羽扇工藝。據《唐書》記載,「其扇風緩而涼、病弱者用之,亦不傷風感冒,孕婦尤為適宜。」三河羽扇製作是以禽鳥的羽毛作原材料,按照羽毛的自然花紋特徵,精心整理分類,製作成品種繁多的羽扇製品。這種羽扇製品0平薄,質軟風柔,制工精緻,式樣美觀,常被人們稱為:「清涼悠悠鳥毛扇」,歷來廣受人們的喜愛。三河羽扇的製作工藝非常講究,需經過分檢、配料、清洗、染色、刷整、包角、繪畫、裝璜等14多道工序才能成扇。
  • 斬個鴨子已成為南京習俗,網友調侃:沒有一隻鴨子能遊過長江
    南京櫻桃鴨不過,南京人最愛吃的還是鹽水鴨。因為南京地處長江中下遊,湖泊、水道眾多,為鴨子的養殖提供了天然的有利因素,而鴨子在桂花盛開的中秋時節最為肥美,這個時候稻穀顆粒飽滿,餵養長大的鴨子肉質細膩,醃製的鹽水鴨柔軟而有彈性,口感也極鮮美的,所以,鹽水鴨又叫桂花鴨。南京的江寧湖熟鴨,聽說不僅在稻田飼養還是聽著音樂長大。
  • 看南京「新農人」的新作為
    揚子晚報網11月16日訊 (記者 薛玲) 2019年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將於11月19日至22日在南京舉辦,揚子晚報記者新近前往江寧區,探訪了南京清色風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秣陵街道觀音殿村、南京櫻桃鴨業有限公司和谷裡現代農業示範區。現在,就跟隨揚子晚報記者來一睹「新農人」的風採吧。
  • 滴滴芝麻油香 張氏小磨香油製作技藝入選青島非遺項目
    2020年7月,張氏小磨香油製作技藝入選青島《李滄區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的非遺項目。
  • 南京科舉博物館推出「鹽水鴨」別針
    切掉鴨掌、翅尖、翅中,長脖子往鉤子上一穿,鴨頭耷拉在另一邊……這個畫面,每個愛吃鹽水鴨的南京人都不會陌生。最近南京科舉博物館推出的「鹽水鴨」別針,讓很多市民、遊客捧腹不止,大讚這個創意「太南京」「太實在」。記者了解到,南京今年新開的幾家博物館,都推出了特色創意產品,今天本報為您做一個盤點。
  • 江蘇13市特色招牌菜:南京是鹽水鴨,蘇州是松鼠鱖魚
    南京是鹽水鴨,南京的鹽水鴨製作歷史十分悠久,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生產出來的鹽水鴨皮白肉嫩、肥而不膩、香鮮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點,其中以中秋前後,桂花盛開季節製作的鹽水鴨色味最佳,故而又名桂花鴨。
  • 南京人有多愛吃鴨子?金陵鹽水鴨肥而不膩,肉質鮮嫩,佐酒名菜
    江蘇是一個美麗富饒的省份,許多遊客都喜歡來到南京遊玩。殊不知南京除了景點眾多之外,也有許多讓人意猶未盡的美食,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南京的鴨子不過江」,這句話是說南京人吃鴨子很厲害。在南京最著名的當屬金陵鹽水鴨,但是你是否知道金陵鹽水鴨的典故呢?
  • 濟寧大莊琉璃瓦製作技藝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原標題:魯城大莊琉璃瓦製作技藝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在日前公示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名單中,曲阜魯城街道的大莊琉璃瓦製作技藝成功入選非遺項目,為全街道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