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藥庫第4招-足三裡:可燥化脾溼,生發胃氣.

2021-02-12 明德上醫

足三裡是足陽明胃經上一個重要的穴位,也是人體四大保健穴之一,可燥化脾溼,生發胃氣。

附:人體四大保健穴:足三裡、命門、關元、中脘。

一般來說,歷代各家所選取的最常用穴皆屬臨床精華穴、高效穴。從歷代針灸歌賦來分析,足三裡的使用頻度排在第一。

今兒,我們就來聊聊👉足三裡

足三裡是足陽明胃經的下合穴,五腧穴中的合穴。胃屬土,故足三裡為土經土穴,是胃經的最主要穴位,也是養生保健要穴,為歷代醫家所推崇。

一、足三裡的命名

分析足三裡命名之義,「裡」與「理」通。人以肚臍為界,上為天,下為地,中為人,分為三部,萬物由之,理在其中。故足三裡穴能調和天地人,能治人身上中下諸病。

足有三裡,手亦有三裡,二穴同名而異位,其治可互通。一般而言,足三裡可補身半以下諸虛,而手三裡能補身半以上諸虛。

二、足三裡的功效

五行之中,土為中軸。人以土為母,土足則氣血旺,土虛則氣血弱。補虛,當先補土。補土,可用足三裡穴。《內經》有言: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足三裡穴是土經土穴,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故針刺或艾灸足三裡穴能加強氣血的生化,達到補氣補血的效果。民間有「常灸足三裡,勝吃老母雞」的說法,其理亦在此。

且人身土氣一旺,則能伏火,火不散溢,亦有助於陽氣歸根,陽氣歸根,即是藏精。

《內經》言:胃者,水谷之海,其腧上在氣街,下至三裡。海者,經氣匯聚之深處,百川匯聚為海。故足三裡能調節全身水谷精微的輸布。

足三裡是胃經合穴,能治胃病及胃經諸病,尤能調暢胃氣。《內經》云:「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故足三裡能治飲食不節諸病。且「合主逆氣而洩」,又擅治胃氣上逆諸病。古人有「肚腹三裡留」的經驗,凡肚腹諸病,皆可取足三裡穴。

食慾好,是胃的受納功能健旺;若人偏瘦,是脾的運化功能減弱。調理脾胃,當取胃之合穴足三裡,脾之原穴太白,二穴皆屬土經土穴,最能安土,調補脾胃。

足三裡還是抗衰老的名穴,經常按摩或艾灸足三裡,對於延年益壽大有裨益。被後人尊稱「藥王」的孫思邈重視「保健灸法」,在《千金要方》中提出「若要安,三裡常不幹」的名言。土為後天之本,土能承載並化生萬物,常灸足三裡可健脾益氣,增補後天氣血生化之源,使氣血化生源源不斷,四肢百骸及臟腑均得以滋養,故能延緩衰老。

灸足三裡能延年益壽。日本民間流行的做法是:取足三裡穴連續灸,從農曆初一灸至初八,每天灸若干壯。當代名醫彭靜山提供了另一種灸足三裡法:每農曆月初一灸一壯,初二灸兩壯,遞加到初七灸七壯,停止。然後十五再開始灸七壯,每日遞減一壯,至21日灸一壯,即止。每月堅持。此法尤其適合於老年人。

足三裡還能牽引全身,是防病保健的第一大穴,正如孫思邈所言:「一切病皆灸足三裡三壯。」唐代時即在民間流行去南方瘴癘泛濫之地前先灸足三裡的養生方法,且古人有不與足三裡穴沒有灸瘡的人一起遠遊的觀念,概因未灸足三裡則人體抗病能力不強,容易患病。

灸取於火,火性熱而屬陽,其性走而不守,善入臟腑。過去有「若要身體安,三裡常不幹」的名言,意思是要想保持身體健康,就要經常灸足三裡穴,使該處常有灸瘡才好。

土能克水,足三裡為土經土穴,善治水溼泛濫諸病。且戊癸合化,戊胃與癸腎相通,故取足三裡能治腎病。推之,足三裡既能調理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又可兼治腎病,腎為先天之本,是能顧護先天與後天,其功之大,不可勝數。

土能生金,故足三裡能治療虛勞(久病及肺)。且胃與肺經、大腸經、小腸經和肝經相聯繫,故足三裡能治療肺、大小腸與肝諸病。

胃經對應於辰時(上午七點至九點),故凡辰時所發作的病症,皆可取胃經本穴足三裡。

足三裡在膝下,膝與肘左右上下相對,故能治療肘病。且足三裡在腓骨小頭前下方,以腓骨全息正象來看,足三裡對應頭部,能治頭面諸病;也可看成全息倒象,足三裡對應下肢或下腹,故能治下肢及下腹諸病。

足三裡在膝周,能治膝關節諸病。

三、足三裡之定位

針灸教材描述足三裡的取穴法為「犢鼻下三寸,離脛骨外緣一橫指處」,而民間取足三裡,多用自身的食、中、無名、小指四指並排來量取。以上兩法皆有不足之餘。

《循經考穴編》言:足三裡「穴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大筋內,宛宛中。」此言既有簡明的骨度分寸定位,又有清晰的解剖學標識。

《靈樞》明言,「取之三裡者,低跗」,即用手指按壓在足三裡穴上,令患者向下伸展踝關節,其穴位處的凹陷與酸脹感會立現——這才應該是足三裡穴更為標準的定位!

四、小兒不可濫灸足三裡

古今大量的實踐都證實,足三裡是一個能防治多種疾病、強身健體的重要穴位。它是調脾胃補氣血的大穴,是扶正的強壯穴,也是延年益壽的長壽穴。常灸此穴,女人可氣色紅潤,男人可身強體健,老人可延年益壽。

有人問,小兒能灸足三裡嗎?一般來說,年過三十之後陽明脈衰,此時方可灸足三裡,能使胃腸功能不減,元氣不衰,三十歲後要常灸足三裡。唐代的中醫文獻《外臺密要》中說:「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裡,令人氣上眼暗,陽氣逐漸衰弱,所以三裡下氣。也就是說,30歲以上的人陽氣逐漸衰弱,灸足三裡穴可補氣壯陽,灸足三裡得長壽的養生秘決。小兒稚陰稚陽,陽氣本來不衰,若濫灸足三裡,反易動火,致中焦積熱而患病。小兒健康無病,正氣健旺,千萬不要濫灸足三裡。但若小兒體弱多病,面色萎黃,易感冒,手足冰冷,納差,能不能灸足三裡呢?當然可以。

灸足三裡可以健運脾陽,升提中氣,最有助於虛寒改善體質。俗話說:「有病則病當之,無病則人當之」,即是此理。

五、足三裡的配伍應用

在臨床上,足三裡配合其他穴位治病,效果更佳。

1、足三裡與關元:關元能溫陽補腎,可固先天之根;足三裡健運中焦,為後天氣血之本。此二穴有固根本而升清陽,扶後天以降濁陰之功。虛人及久病體弱之人可艾灸此組穴位,能扶陽抑陰,有助康復。

2、足三裡與陽陵泉:足三裡屬胃經合穴,為土經土穴,能補土降濁;陽陵泉屬膽經合穴,為木經土穴,能疏木養土。二穴左右合用,左則升,右則降,功同小柴胡湯。臨床上治療左右升降失常諸病及虛損病症效果明顯。

3、足三裡與上、下巨墟:三穴皆屬胃經,胃經多氣多血,且上巨墟和下巨墟又聯繫衝脈。董老師把左右足三裡與上、下巨墟,共六穴稱為「六君」,以其有六君子湯之功。

4、足三裡與太白、公孫:太白、公孫溫升脾陽,足三裡清降胃陰。諸穴合用,有溫和中氣,調理中焦升降之功,可治土氣不和,中焦升降失司所致的吐逆、腹瀉和便血。

前賢有謂,足三裡「治病萬端,有白朮之強,有桂附之熱,有參茸之功,有硝黃之力」,極言足三裡之功。綜而言之,足三裡能治的病症極多,誇張一點說,不管什麼病都可取足三裡!

相關焦點

  • 足三裡穴的準確位置圖、作用及功效
    ,取犢鼻穴,自犢鼻穴向下量4橫指(即3寸),按壓有酸脹感。或者站位彎腰,同側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其餘4指向下,中指指尖處。   【穴名解說】    【足三裡穴】Zú sān lǐ(ST36),經穴名。《靈樞。本輸》原名三裡、下陵。《聖濟總錄》名足三裡。別名鬼邪、下三裡。屬足陽明胃經,合(土)穴。
  • 造化脾溼,生發胃氣!脾虛要艾灸的穴位,艾灸方法這樣做!
    脾虛要艾灸的穴位有:中脘,神闕,足三裡,百會。中 脘 中脘穴位於任脈上,在胸骨下端與肚臍連線的中點處(當臍中上四寸)。艾灸此穴,造化脾溼,生發胃氣。就是說,30歲以上的人陽氣逐漸衰弱,灸足三裡穴可補氣壯陽,不然會出現氣短、兩眼昏花等現象。女性艾灸足三裡面色紅潤,常保年輕。相信常年堅持,必獲殊益。百 會別名「三陽五會」。屬督脈,後髮際正中上7寸,當兩耳尖直上,頭頂正中。
  • 足三裡穴_人體穴位查詢
    簡易找法:從下往上觸摸小腿的外側,左膝蓋的膝蓋骨下面,可摸到凸塊(脛骨外側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點之處,還有另一凸塊(腓骨小頭)。這兩塊凸骨以線連結,以此線為底邊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頂點,正是足三裡穴。穴位解析:(1)足三裡。足,指穴所在部位為足部,別於手三裡穴之名也。三裡,指穴內物質作用的範圍也。
  • 這三個穴位就能化溼、健脾、和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分享三個穴位,平時堅持按摩,就能化溼、健脾、和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1.豐隆穴功效:豐隆穴屬於胃經,又聯絡脾經,能調治脾和胃兩大臟腑,有很好的除溼祛痰的效果。平時也可用拳頭輕輕敲打此穴,以皮膚會自然變紅為標準,每次 5~10 分鐘。 豐隆穴一般比周圍要敏感,按摩時會有輕微疼痛感。功效:足三裡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有生發胃氣、燥化脾溼的功效。民間常說:「常按足三裡,勝吃老母雞」,可見足三裡對於強壯身體有多重要。
  • 學會9個自我調理脾胃的方法,健康自然來
    我們常說,四季脾旺不受邪,一年四季只要脾胃功能正常,正氣充足,就不容易受到外邪的侵犯,身體自然是健康的。下面給大家介紹幾個自我調理脾胃的方法。
  • 脾溼按摩什麼穴位?
    脾溼按摩什麼穴位1、脾溼按摩什麼穴位之按陰陵泉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從腳趾出發的脾經經氣在這兒往裡深入,可以健脾除溼。它在膝蓋下方,沿著小腿內側骨往上捋,向內轉彎處的凹陷,就是陰陵泉所在。每天要用手指按摩這兒,時間不拘,空閒的時候灸可以,但是要保證一天總共按揉時間在10分鐘以上。
  • 教你三招,健脾又除溼,溼氣重的人不妨試一試!
    祛溼,先健脾,教你三招,健脾又除溼,溼氣重的人不妨試一試!一旦入冬前,沒有將體內的溼氣排出,溼氣和寒氣勾在一起,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嚴重危害健康。敲帶脈,一方面健脾陽,另一方面,振奮了肚腩兩側膽經的陽氣,迅速化開了小腹內積聚的水溼。
  • 溼氣太重則百病纏身,5個穴位,4杯茶,打開祛溼開關!
    溼氣重的人,在舌苔上也會有比較明顯的特徵: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體大小適中,舌面有一層薄白的舌苔,乾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出現舌苔紅而胖達,舌邊齒痕明顯,舌苔厚膩,則可能預示「溼毒」入體。2、中脘穴:任脈上的祛溼大穴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上4寸。中脘穴屬任脈,也是胃的募穴,八會穴之腑會,是小腸經、三焦經、胃經、任脈的交會穴。中脘穴為胃的募穴、又為腑會之所。脾胃互為表裡,同為後天生化之本,共同協作以化體內水溼。因此,艾灸中脘穴能夠溫中散寒、健脾祛溼、和胃理氣,是有效預防和治療春困的方法之一。
  • 一旦腳上有4種表現,十有八九溼氣重,這4件事祛溼效果最好!
    一旦腳上有4種表現,十有八九溼氣重,醫生:這4件事祛溼效果最好1、腳底出汗如果人體的溼氣過重,就會導溼氣代謝的不及時,而人體會通過排汗的方式,盡力的將溼氣排出體外,所以就會有腳大量的出汗的表現。2、腳癢:腳瘙癢有很多原因會引起,像真菌感染、糖尿病等疾病,但是如果沒有其他的問題,那就要考慮是溼氣過重導致的腳部瘙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