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本海軍稱霸天空的最後幻想——「烈風」艦載戰鬥機

2020-12-22 小油瓶侃歷史

1943年10月6日上午,威克島上的雷達發現大批美機來襲,頓時島上警報聲大作,駐紮在威克島上的日本第252航空隊立馬起飛24架零式迎戰,不過大出零式意外的是,他們這次碰上了硬渣子。因為他們碰到的全部都是美國海軍最新裝備的F6F地獄貓式戰鬥機,這種F6F地獄貓式戰鬥機不僅在美國戰鬥機傳統的裝甲、火力、俯衝性能上優於日機,而且在日本零式引以為傲的機動性、爬升性方面也超過了零式,駕駛零式的飛行員發現美國飛行員已經完全不把零式的優勢放在眼裡了,甚至不懼與零式進行盤旋格鬥。

F6F地獄貓又被稱為零式終結者

由於F6F對零式在性能方面的全方面碾壓,即使駕駛零式的飛行員拼死抵抗,也仍沒改變被全部消滅的命運。一線戰報傳回東京後,日本海軍高層大為光火,為何美國新一代艦載戰鬥機都投入戰場了,而我們繼1940年零式研製成功後,長達3年沒有新的艦載戰鬥機研製成功,我們的艦載戰鬥機研製到底處於什麼狀態?

說到這,還真不是三菱、中島等航空企業的問題,實在是日本軍方對新一代艦載戰鬥機提出的要求過於苛刻,甚至於自相矛盾,才使得新一代艦載戰鬥機研製進度緩慢。

曲折漫長,充滿矛盾和爭吵的定型之路

早在1942年3月日本軍方開始招標研製新一代艦載戰鬥機,提出新戰機不僅要在6000米高度上不低於639km/h的速度(在減重提速方面做到極致的零式最快速度550km/h,這要求比零式速度足足超出16%,足以達到43-44年歐美戰鬥機主流水平),爬升到6000米高度不能超過6分鐘,航程上要具備以465km/h的巡航速度飛行5個半小時以上,火力要超過零式32型,最重要的是還要求該機盤旋性能不能低於零式32型。

烈風艦戰的研製工作同樣交給了堀越二郎

日本軍方真的是在對技術指標的要求嚴格又理想化方面始終如一,每次都會給堀越二郎出大難題,而這一次更難實現。要知道日本發動機相比歐美本就動力不足,只能靠削弱機體重量、防護,來增強速度和航程,上一代的零式在這條設計路線上已經做到極致。這次竟然要在速度、航程、火力上實現大幅升級,要實現以上三點就必然意味著大功率發動機、大油箱、較大的機身,經過計算新一代艦戰重量至少要達到4噸,需要配置2000馬力的發動機才能達到軍方要求的速度。此外日本海軍要求的極致速度和優秀的盤旋性能本身就是矛盾的事,圍繞飛機機翼載荷問題,三菱公司與日本海軍一度嚴重對立,不過最後還是三菱公司向軍方妥協了。

由於當時日本的大功率發動機馬力最高只能達到1600馬力,日本的兩大航空公司三菱和中島均在研製自己的2000馬力發動機,從研製進度上來說,中島快於三菱,但從發動機功率上來說三菱勝於中島。堀越二郎自然是傾向於自己家的產品,這倒不是從競爭角度上的抉擇,而是堀越二郎計算過,即使使用自己功率更大的發動機,新一代的艦載戰鬥機恐怕也難以達到日本軍方的要求。

中島譽系列發動機問題頻發

但此時日本軍方又來插手了,一線戰場上美國新一代艦載戰鬥機已經對零式出現了全面壓制,海軍急需一款能挽回技術劣勢的飛機,必須使用研製進度更快的中島發動機,儘快完成原型機的研製。

果然不出堀越二郎所料,使用中島發動機的原型機試飛時的性能令人大跌眼鏡,不僅最高速度僅達到555km/h,而且爬升到6000米高空需要10分鐘左右,中島的譽22發動機在高空中只能達到1300馬力成為眾矢之的,三菱不顧軍方的反對,毅然安裝了自己的18缸MK9A發動機,性能才堪堪達標,此時已經是1944年5月,比預計的投產時間晚了將近1年,美軍的新一代艦載機已經在天空中肆虐了7個月。

烈風艦戰終於在1944年5月定型

可以說由於軍方嚴格苛刻又自相矛盾的要求並且在飛機設計上過多的指手畫腳(這也是日本海軍的一貫風格),嚴重影響了烈風的研發進度,加上嚴重的戰場損失導致三菱生產能力極其緊張,才造成了烈風的曲折又漫長的定型。

那麼姍姍來遲的烈風艦戰到底性能如何呢?他能否勝過全方位超越零式的F6F地獄貓呢?

性能全面,足以匹敵F6F地獄貓的全面戰機

首先從戰鬥機最重要的「心臟」-發動機說起,烈風採用了2200馬力的三菱MK9A發動機,功率較為充足,即使烈風的空重達到4.4噸,在飛行速度上仍能在5000米空中最高速度達到627km/h,比零式快77km/h,比F6F快15km/h,但由於美國發動機裝有渦輪廢氣增壓器,即使高度再升高,發動機功率也不會下降,而日本發動機由於渦輪增壓技術不過關,高空性能較差,所以烈風在發動機功率方面領先2000馬力的F6F,在最高速度方面也領先F6F,但在高空性能方面弱與F6F地獄貓。

烈風艦戰三視圖

在機體方面,由於烈風使用的三菱MK9A發動機存在直徑過大的缺點,導致其迎風面積過大,為了降低其迎風阻力,烈風在機體上選擇了與雷電類似的兩端細、中間粗的紡錘狀設計,以有效降低機體阻力,可以說在二戰期間,烈風的減阻設計可以算得上屬於第一梯隊。在飛行員座艙方面,烈風使用的是框架式座艙蓋,嚴重影響視野,同時烈風的機體過長,後方視野也不佳。

在機翼方面,烈風採用了超大型機翼,其下單翼的內翼段平直,外翼端帶有2度的小上反角。這種翼型與日本傳統的機翼設計完全不同,到是跟F6F機翼設計相似。此外與零式相比改變最大的是日本終於捨得在防護性上下功夫,烈風的機翼油箱使用了自封式設計。

99式2號4型機炮

在武器配置方面,烈風採用了機翼4門99式2號4型20mm機炮加2挺13.2mm機槍的火力配置,可以說火力極其兇猛,遠遠超過零式52型和F6F的火力,可以稱的上是當時世界上火力最兇猛的設計。但是由於日本在光學瞄具上與美國的差距,其射擊精確度的劣勢,會使其火力優勢打上一部分折扣。

總體來說烈風是一架性能比較優秀全面、短板相對不大的戰鬥機,在最高速度上略勝過F6F,但在高空性能上相比F6F處於劣勢。在格鬥能力方面,由於日系戰機一貫的小翼載設計,烈風的盤旋性、小半徑轉彎佔優,在爬升方面,依靠強有力的發動機,烈風在爬升方面佔優。在俯衝能力方面,由於F6F擁有更簡潔光滑的機身,外加可收入機翼的起落架設計,擁有更小的阻力,因此在俯衝能力方面F6F佔優。在飛行員視野方面,F6F的機體較小,並且擁有座艙到機頭的3度下傾角,F6F視野佔優,在火力方面,烈風的4門射速較快的10mm機炮加1挺13.2mm機槍火力超過F6F上的6挺12.7mm白朗寧機槍,但F6F上的光學瞄具較日軍更強。綜上所述烈風和F6F相比可以說是各有優劣,日本總算擁有一款可以在性能上與F6F不相上下的艦載機了。

那麼性能全面沒有明顯短板的烈風與美國F6F在戰場上有沒有交過手呢,勝負如何呢?

命途多舛,最終沒能實現量產

1944年12月,經過漫長研製終於定型成功的「烈風」艦戰,眼看著就要投產列裝了,沒想到天有不測風雲,先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後來生產「烈風」艦戰的三菱重工廠又遭到美國B-29轟炸機的夜間轟炸,烈風艦戰最重要的發動機生產線和已經生產完的MK9A發動機全部被摧毀。

B-29先後轟炸橫崗、名古屋日本軍工廠

等到將近3個月後,三菱重工才重新建立生產線,並生產出新的發動機。但由於此時美國對日本本土的轟炸已經愈演愈烈,加上日本在戰爭中的失敗,可以調動使用的資源和人力都及其缺乏,命途多舛的「烈風」艦戰在接連不斷的轟炸中,並沒有成功量產,直到日本投降前,才堪堪生產了8架。

戰爭後期日本頻頻對工廠進行疏散嚴重影

可以說被日本寄予厚望的,期待能夠拯救日本天空的烈風艦戰,還沒有走出生產線就迎來了最終的大結局。不過可悲的是,在烈風研製成功的1944年10月,日本早已在菲律賓海戰(馬裡亞納大海戰)中將自己最精銳的海軍航空兵力量和主力航母葬送殆盡,即使「烈風」艦戰成功量產,也再也沒有航母可以供烈風起降了。

結語

烈風艦戰與許多同樣未量產的末日戰鬥機一樣,如鴨翼布局的局地戰鬥機震電、專用夜間戰鬥機極光。他們都承載了日本制霸天空的最終幻想,只是在面對海軍苛刻的要求與難以實現的設計、可調用資源不足與戰機研製類型過多的矛盾下,他們最終大多處於研製階段或者擺在生產線上,都沒有獲得與美國戰鬥機一決高下的機會,但烈風艦戰的研製對日本的航空工業發展來說仍然是寶貴的探索。

日本幻想的末日戰機

總體來說烈風艦戰在速度、火力、機動性、防護性方面遠超零式,並且能與美國F6F地獄貓一較長短,只可惜烈風艦戰由於命途多舛,始終沒有量產。但話又說回來,事實上就算烈風艦戰成功在1944年底量產了,烈風艦戰面對的對手也不是F6F地獄貓了,而是性能更強悍的F8F熊貓戰鬥機,在達到活塞戰鬥機性能頂峰的熊貓面前,想必烈風艦戰也不是對手,因此承載日本制霸天空希望的烈風艦戰終究也拯救了不料大夏將傾的日本,幻想也僅僅是幻想而已。

相關焦點

  • 零式戰鬥機為何被命名為「零式」?而後繼者卻被稱為「烈風」?
    零式戰鬥機作為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軍航空兵的王牌裝備,曾一度統治著太平洋的天空,讓美軍飛行員聞風喪膽,它也是二戰期間日本少有的幾款性能出色的飛機(當然只限於前期)。可是關於它的名字你是否感到奇怪呢?零式戰鬥機的命名1940年即昭和15年,三菱公司研製的A6M2型戰鬥機正式服役,按照日本皇紀紀元方式,這一年為神武天皇繼位的第2600年,海軍取該紀元的後兩位數字為這款飛機命名,因此也被稱之為零式艦載機。其實在當時不止這一款飛機被命名為零式,與其具有相同名稱的還包括零式水上偵察機、零式運輸機和零式觀測飛機等等。
  • 零式之後,二戰日軍為何沒有優秀的艦載戰鬥機了?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海軍航空兵的零式戰鬥機的機動性能優越,在美英等盟國中製造了「零戰恐慌」,以至於一段時期內美軍不鼓勵飛行員與零戰進行一對一狗鬥。隨著戰爭進行,美國針對性研發的新式艦載戰鬥機相繼服役,逐漸找回並形成了對零式的優勢,日軍的後續機型卻日漸乏力,老邁的零戰一直服役到戰爭結束,不得不以「神風」的方式謝幕,那麼,什麼原因導致日本海航戰鬥機的後繼無人呢?
  • 疾速艦爆,從D4Y1到D4Y4,淺談二戰舊日本海軍「彗星」艦上爆擊機
    太平洋海戰期間,舊日本海軍投入了不少新型艦載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舊日本海軍航空兵為了與美國海軍爭奪太平洋戰區的制海權和制空權,不僅投入了性能不俗的艦載戰鬥機
  • 從「強風」到「紫電」,二戰日本海軍最強戰機的發展之路
    日本在二戰戰敗前,海軍和陸軍勢不兩立,甚至由陸軍開發航母,海軍開發坦克的笑話。自然陸海軍的航空機也各不相同。在日本海軍方面,著名的航空機有零式艦載戰鬥機,烈風艦載戰鬥機等。而本文的主角紫電戰鬥機則是二戰末期,日本海軍最出色的陸上戰鬥機(局地戰鬥機),但如此優秀的戰鬥機卻是從一種"廢柴"-水上戰鬥機-強風改進而來的。
  • 二戰中後期,日本海軍的「彗星艦爆」性能如何?有什麼戰績呢?
    1940年11月15日,由海軍航空技術廠技術中校山名正夫設計的第一架「十三試艦爆」出廠,代號D4Y,海軍命名:彗星。它原本是二戰中後期日本海軍用於替代「九九」艦爆的主力俯衝轟炸機型(日本將艦載俯衝轟炸機稱作「艦爆「,魚雷/水平轟炸機稱作」艦攻「)。
  • 圖解《急先鋒》裡航母艦載戰鬥機,這是一部大曝美軍軍情的電影!
    F/A-18E/F由之前的F/A-18C/D「大黃蜂」艦載戰鬥機升級而來,機體尺寸增大了25%,機載設備更是進行了大幅升級,因此綽號改為「超級大黃蜂」,是美國海軍現役主力艦載戰鬥機
  • 血色殘陽,航空戰彩:二戰舊日本海軍航空兵戰機塗裝的變遷
    「航空戰彩」系列的第一篇文章,我們將介紹二戰日本海軍航空兵戰鬥機塗裝的變遷。通過對資料文獻的考證,我們將糾正一些長期以來的謬誤。比如許多藝術作品都認為太平洋戰爭初期的零式戰鬥機是白色或者灰白的,實際上並非如此。
  • 旭日下的流星,舊日本海軍彗星艦載俯衝轟炸機發展
    然而隨著戰事的不斷發展和外部巨大壓力的影響,日本的戰鬥機研發技術陷入了長期的停滯階段,其在俯衝式轟炸機方面的優勢也逐漸被美國人縮小並反超,為了應對太平洋戰場中越來越迫切的反艦作戰需求,日軍開始了一種新型俯衝轟炸機的研發,這一項目的最終成果就是著名的D4Y「彗星」轟炸機。
  • 太平洋戰爭中的空中殺手,美軍F6F地獄貓艦載戰鬥機
    這是海軍絕對力量的一種體現,幾年之前人們絕對不會想到美國會擁有這麼龐大的一支海軍。」這是接受日本法西斯投降儀式上的一幕,站在「密蘇裡」號戰列艦上參加儀式的人只能看到這支鋪天蓋地艦隊的一小部分,這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 遊戲王主題卡組原型及neta介紹:碧藍天空的幻想 空牙團(3)
    鑑於系列和飛機/射擊遊戲的關聯,這裡可能捏他義大利的Re.2005射手座戰鬥機(Reggiane Re.2005 Sagittario)。原型是鳥。DBDS-JP021 空牙団の豪傑 ダイナ(空牙團的豪傑 戴納)「ダイナ」可能和戴拿奧特曼(Dyna)一樣取自Dynamic(活力)、Dynamite(爆發力)。原型可能是獅子。
  • 二戰兵器全集-美國格魯曼F4F野貓艦載戰鬥機
    格魯曼XF4F-2海軍單座戰鬥機原型機於1937年9月2日首飛,首飛時的飛行速度比布魯斯特Brewster F2A-1僅快16公裡。之後的XF4F-3換裝2級渦輪XR-1830-76發動機才發揮出真正的實力,測試時的飛行速度達到537公裡。
  • 刺向美國轟炸機的利劍,二戰日本「雷電」防空截擊戰鬥機
    1938年1月2日,蘇聯援華志願隊波雷寧大隊出動13架蘇制SB-2轟炸機正飛往南京機場轟炸此處的日本戰鬥機和轟炸機,為了給予日本人以突然襲擊,他們於黎明前起飛,清晨即到達南京機場上空。日本人果然沒有防備,機場上空只有幾架老舊的中島95式雙翼艦載戰鬥機進行例行巡邏,機場停機坪上整整齊齊排列著將近50架各式日本戰機,如同待宰的羔羊一般。
  • F-14戰鬥機:可變後掠翼的「大貓」,美國海軍艦載機的巔峰作品
    1986年美國主旋律電影《TOP GUN》在全美上映,結果當年獲得巨大成功,不僅票房一路飄紅,當年報名參軍的美國青年也比以往年份多了20%以上,而這一切除了湯姆·克魯斯的演技外,還要歸功於最重要的道具——美國海軍F-14雙發重型艦載戰鬥機。
  • 近戰之王,號稱亞洲最強悍的艦載戰鬥機,每三架就摔毀一架
    近戰之王,號稱亞洲最強悍的艦載戰鬥機,每三架就摔毀一架英國 "海鷂 "垂直起降戰鬥機,1980年正式服役,性能優良,威力強大,被稱為近戰之王,而且由於具有矢量推力飛行能力,加上掛載了先進的響尾蛇空對空飛彈,即使面對蘇-27和F-15這樣的第三代戰機
  • 零的神話:太平洋戰場初期的天空主宰,極限減重下的極端戰機
    文:桌面戰爭兵棋 | 賽文三菱A6M零式艦載戰鬥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軍隊中最著名的戰鬥機,它的名聲幾乎傳到了全世界各個參戰國的耳中,那麼為什麼它這麼出名呢。他不僅是一款戰鬥力超強的戰鬥機,並且在同時期零式艦載戰鬥機超越了所有陸基戰鬥機和艦載戰鬥機。
  • 日軍版「珍珠港」:你以為是潛水天堂,卻是日本「海軍墳墓」
    1944年2月17日清晨6時,斯普魯恩斯上將率領美國海軍第58特混艦隊大舉殺到加羅林群島的特魯克環礁,一場大規模熱帶「冰雹」行動打響。 一戰後,日本作為協約國的一方獲得了極大的利益,其中包括從德國手中取得加羅林群島的委任統治權。特魯克環礁正是加羅林群島上的一顆藍寶石。
  • 法國新航母細節:艦載30架戰鬥機,排水量75000噸
    當天,法國海軍集團公布了一些有關新航母的細節。據介紹,新航母全長將達到300米,甲板全寬為80米,水線為40米,排水量將達到75000噸,各項指標均超過「戴高樂號」航母。新航母將能夠容納2000名水手,艦載30架戰鬥機。馬克龍當天還表示,法馬通就將為新航母製造重要部件,而他此訪也是為了表達對核能產業發展的支持。
  • 逢遊說歷史,美國海軍的小貓—F4F野貓式戰鬥機
    F4F野貓式戰鬥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海軍早期的一款主力艦載戰鬥機,飛機結構為單座單發平直翼活塞式。它是由格魯曼公司研製,在1937年首飛,在40年於美國海軍和英國海軍服役,它的暱稱也成為了格魯曼公司以後的一系列以貓命名的戰鬥機的初代產品。
  • 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目前綜合作戰能力,僅次於美海軍核動力航母
    最近,由於英國海軍對外宣稱,最快在明年初要將「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作戰群,派到遙遠的遠東包括衝繩縣等西南諸島周邊在內的西太平洋,與美國太平洋艦隊和日本海上自衛隊舉行聯合軍演,進而在全球刷了一波存在感。
  • 首款艦載固定翼預警機空警-600:艦載「海盤子」 航母「千裡眼」
    中國「空警」預警機家族最新成員─首款艦載固定翼預警機空警-600上月底首次試飛成功,結束了解放軍沒有艦載固定翼預警機的歷史。綽號「海盤子」的空警-600探測範圍可達600公裡,集空中指揮中樞及情報感知、共享、分發平臺於一體,能作為航母戰鬥群的「千裡眼」,令其遠海戰鬥力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