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申遺警醒國人,中國茶文化,要創新、要年輕人

2020-12-21 騰訊網

人有兩茶,一曰: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曰:琴棋書畫詩酒花茶。前者為"開門七件事",後者為"人生八雅"。前後諸般不同,唯獨茶字相通。

歐陽修有詩:壯志鎖磨都已盡,看花翻作飲茶人。

在中國,茶,即是世俗,也是風雅。幾千年王朝興替、幾代人市井熙攘,都在一盞茶中,品茗談笑間,盡隨滾滾長江水東流。

然而到了如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綿延四千年的中國茶卻遇到了"後繼無人"的危險處境:中國的非遺制茶技藝正處在逐步滑向失傳的邊緣。

茶葉製作與其他非遺技法不同,本身並沒有一個標準化的操作流程。大部分依靠歷代制茶師傅的經驗總結,然後口耳相傳,將制茶技法教與後人。

由於祖祖輩輩都將自身炒茶技法視為獨門絕技,所以大多密不外傳,導致了制茶技法的傳人稀少。如今的制茶大師,多以制茶世家的老師傅為主,鮮有年輕人。

對於年輕制茶傳人稀少的情況,武夷大紅袍非遺技藝傳承人王順明,在非遺大會上呼籲"不管男的女的,不管自己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只要年輕人想學我就教!"

可縱然老師傅有一腔熱忱,但手工制茶的苦和累並非一般年輕人所能承受。

且不說根據《茶經》記載,茶有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九難。光說現在,制茶工序也有摘、炒、揉、團、乾等步驟。繁雜的流程,辛苦的活,就能勸退不少年輕人。

現在仍在堅持學習手工制茶的年輕人,大多都是制茶世家的子弟,為了承襲祖上流傳的技藝而學習制茶。很少聽說,有外人只是憑著興趣,就願意吃苦學習手工制茶的。

而且就算真的有幾個熱衷於制茶的年輕人。但在其父母看來,制茶就是一種農活。從事農業活動,"書就白讀了",人生就會"沒有前途",因而百般阻撓。

身為制茶藝人,雙手需要伸進剛出爐的滾燙茶葉中去翻炒。為了保證茶葉不被汙染,制茶藝人通常不會戴手套。長時間的古法制茶,讓他們雙手長滿老繭,紋理粗糙、皮膚乾裂。

可憐天下父母心,雙手滾燙的滋味,讓這些制茶藝人也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去學習手工制茶。

如何吸引年輕人繼承古法制茶工藝,已成為擺在中國制茶師傅面前的一個嚴峻課題,不能任由中國古法制茶"後繼無人"。

2017年,日本茶道準備申遺的報導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雖然日本茶道申遺並非是鳩佔鵲巢。但這件事仍給國人敲響警鐘,繼承並弘揚茶文化,已成當務之急。

這裡面的關鍵點,就是如何吸引年輕人。

對此,我們可以藉助科技的力量,讓那些以往只能靠經驗和感官直覺傳承千年的制茶方法,復刻為機器記憶。守住中國茶文化的底色,在制茶工序上進行創新。

毫無疑問,真正的保護不是落著塵埃,死看硬守,而是讓它年輕化,有魅力,有尊嚴,關鍵還是要創新。

相關焦點

  • 孫機: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
    [摘要]日本飲茶之風已興起七百多年,才由村田珠光從中悟出『道』來。至千利休時,日本茶道的體系始告完成。中國沒有日本的那種茶道,中國自唐以來,即稱「茶為食物,無異米鹽」。點茶獻客之後,要玩一種叫「四種十服茶」的賭賽遊戲,它有點像我國那種比茶味、比茶品的鬥茶。但當時日本茶的種類沒有中國那麼多,他們主要是猜測其中哪些是「本茶」(指栂尾茶)、哪些是「非茶」(其他茶),以定勝負。之後,「退茶具,調美餚,勸酒飛杯。先三遲而論戶,引十分而勵飲。醉顏如霜葉之紅,狂妝似風樹之動。式歌式舞,增一座之興;又弦又管,驚四方之聽」(《吃茶往來》)。
  • 談中國茶文化「泛化」現象及對茶藝、茶道、茶文化概念的思考
    但毋庸諱言的是,當前的茶文化研究還存在諸多亟待解決和提升的問題,如茶文化理論基礎尚顯薄弱,有些學術概念、觀點尚未達成統一的認識,一些歷史存疑問題尚待解惑;茶文化研究隊伍人員構成複雜,學術水平參差不齊,學術研究多流於表面,缺乏深度,學術創見少,學理性欠缺,茶文化理論創新不足;對新材料的挖掘、新視角的切入、新方法的運用較少,或僅僅是「新瓶」裝「舊酒」,流於形式上的創新
  • 日本茶道和中國茶道到底什麼關係?是否日本茶道抄襲了中國茶禮?
    但是我們接觸過中國的茶文化後,再去比較一下日本的茶文化,就會發現兩者的差異簡直太大了,如果是同一種起源,又或有傳承關係,那麼為何產生了這種天差地別呢?到了唐朝中期,中國種茶、制茶、喝茶、茶禮已經自成體系,並且出現了《 茶 經 》這樣的茶文化著作,中國茶文化體系為世界上最早的茶文化體系是無疑的。茶葉及茶文化傳入日本,跟兩地僧侶的交流是密不可分的。唐朝中期日本不斷派遣遣唐使和留學僧到唐朝來學習,等你回去的時候,你不能空著手吧,茶葉作為中國的土特產就被捎回了日本。
  • 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
    中國不僅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及利用茶樹的國家,而且還在漫長的茶葉利用進程中產生了獨特的茶文化。我國古代的茶文化經歷唐宋發展到明清,已經達到非常成熟的程度。中國的茶文化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精華,道家的自然境界,儒家的人生境界,佛家的禪悟境界,融匯成中國茶道的基本格調與風貌。中國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時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通過茶事活動,引導個人在凝心品飲美的享受過程中完成品格修養,實現和諧安樂之道,是中國茶道的核心。
  • 「萬裡茶道城市聯盟」胡興明:弘揚茶文化、宣傳茶品牌、繁榮茶經濟
    荊楚網客戶端一荊楚網消息(記者 葉輝)12月11日,萬裡茶道聯合申遺城市聯席會議暨萬裡茶道八省(區)文物局長申遺工作座談會在武漢召開,各節點城市政府代表籤署了《萬裡茶道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章程》,正式成立「萬裡茶道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
  • 日式茶文化交流 ASUKA SEICHA飛鳥製茶帶你感受日本茶道
    中國乃是茶的故鄉,對茶之一道研究頗深。而日本作為我國隔海相望、一衣帶水的鄰邦,自古以來就在多個領域與中國有著頻繁的往來與交流,茶文化方面自然也不例外。因此,脫胎於中國茶文化的日式茶道,在結合了日本當地的地理環境、人文習俗等,漸漸發展出了不一樣的風貌,讓茶文化中又多了一種分支。
  • 李唐年間「茶道」文化傳至日本,在日本茶道包含著多少中國文化?
    但是為何經過歷史的不斷變遷、不斷發展,源自中國的"茶道"傳承,卻近乎消聲覓跡了呢?在李唐年間"茶道"文化傳至日本,為何在中國紮根已久的"茶道"能夠迅速的在日本開花結果呢?兩宋之後日本的"茶道"卻又為何大放異彩,一度超過源自於他的中國呢?在日本茶道裡,又包含著多少的中國文化呢?這都是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究與討論的。
  • 帶你認識真正的日本茶道
    而最終,中國茶文化在這三方共同的影響下呈現出了後來包容、糅合的特性。● 日本一位日本僧人,在唐朝時遠渡重洋來到中國,並將中國茶文化帶回了日本,使得日本茶文化從開始便帶有強烈的禪宗色彩,並隨之發展開來。在日本,談茶必然談禪,禪道與茶道是統一的。
  • 萬裡茶道聯合申遺城市聯席會議在武漢召開
    作者:文宣為推動「萬裡茶道」聯合申遺工作,12月10日,「萬裡茶道聯合申遺城市聯席會議」暨「萬裡茶道八省
  • 傲慢與謙卑的對抗:日本茶道文化裡折射出的日本民族矛盾性格
    日本茶道雖來源於中國,受中華文化影響頗深,但與中國茶文化卻出現了十分不同的樣貌。在日本文化中,茶道藝術具有很高的地位。日本的茶道在演變的過程中,逐漸變成具有日本民族精神的綜合性文化體系。一、茶文化在中國形成,通過佛教傳入日本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日本茶道發展的起源地。
  • 韓國申遺被拒,日本申遺也失敗!聯合國:這都是中國的!
    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一個領土面積相當大的國家,因此中國有很多鄰國,如果問你對中國的哪個鄰國最熟悉,相信很多人脫口而出是不是日本就是韓國,畢竟這兩個國家一直都是大家常掛在嘴邊的國家。那為啥是這兩個國家呢?
  • 台州與日本茶文化交流(當代篇 )
    在政府的重視下,形成了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茶文化研究會(促進會)等協會工作各有特色,以茶專家為龍頭,各種普及宣傳活動有聲有色,學術會議、茶博會、茶活動影響面大,台州各地喝茶、玩茶、事茶的群體數量迅速壯大,新興的茶平臺交流活躍。梳理回顧日本和台州的茶文化交流,是在盛世中國。
  • 「一帶一路」茶為媒 台州向日本輸出茶文化(古代篇 )
    省政協原主席、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周國富先生說,茶是傳承創新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國與世界各國友好交往的橋梁紐帶,是走進「一帶一路」的文化使者。本文講述台州與日本的「茶之路」,通過歷史梳理,找出茶文化交流脈絡,提出茶文化進一步交流發展的借鑑空間和當代價值。
  • 因迷戀東方茶文化而誕生的柏林茶鋪
    點擊上方「茶道傳媒」關注訂閱號哦!柏林一家創新的茶鋪〝紙與茶(Paper &Tea)〞,其創始人傑(Jens De Gruyter)就是一位在東方學習茶道後,回到德國創業成功的茶人。P & T的使命是將優質的茶及茶文化傳遞給更多的愛茶人。設計師用現代的方式來詮釋茶的內涵。
  • 宋代的茶文化,不僅是中國茶的巔峰,還開創了日本的茶道
    陳寅恪先生曾說過,中國文化的巔峰在宋朝,之前對這句話的理解有些片面,本以為所謂文化,值得就是文章詩詞歌賦這些。點茶是要把茶研磨成粉,之後可以衝調出各種形狀的一種超高工藝,有資料記載,宋朝時流行鬥茶,看誰點出來的茶,形狀更好,味道更醇香。飲茶之風的繁盛,是市民階級興起的一個重要標誌,市民階級是擺脫了之前的農業勞動,把自己深入嵌入到城市分工協作中去的一群人。
  • 「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
    在風爐上煮水期間﹐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這時眾賓客則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園中散步。待主人備齊所有茶道器具時,這時水也將要煮沸了﹐賓客們再重新進入茶室﹐茶道儀式才正式開始。在正宗日本茶道裡,是絕不允許談論金錢、政治等世俗話題的,更不能用來談生意,多是些有關自然的話題。日本茶道的出生日本茶道來源於中國,形成於15世紀下半葉,日本室町幕府後期。日本人喝茶的歷史,則可追溯至8世紀。日本古代沒有原生茶樹,也沒有喝茶的習慣。
  • 將優質的茶及茶文化傳遞給西方人,他獨有一套!
    柏林一家創新的茶鋪〝紙與茶(Paper &Tea)〞,其創始人傑(Jens De Gruyter)就是一位在東方學習茶道後,回到德國創業成功的茶人。對於把東方的茶道文化介紹給西方人,傑有他的一套創新模式。
  • 日本明治時期女性茶道教育為什麼興起?
    與此同時,日本是一個極其注重禮儀的國度,在我們看來已經達到近乎苛刻的程度,似乎任何一件尋常的事情,在他們眼中都有著森嚴的規矩與禮儀,其中尤以茶道最為繁瑣。日本的茶道源自於古代時期派往中國唐朝學習先進文化的「譴唐使」,在學習先進文明技術的同時,他們將茶文化一併帶回了日本。
  • 德國老人的中國茶道(傳播中國文化的外國人)
    重點不在商業,而是真正將中國茶文化可持續地傳播出去 為了節省運營成本,蓋哈德親力親為,自7年前籌備茶館以來,一周工作7天,一天16個小時,從不間斷,甚至承包了茶道館的日常清掃工作。兼任德國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會會長的蓋哈德風輕雲淡地表示:「我把一生的積蓄和每個月的養老金,幾乎都投進了這裡。」
  • 韓國申遺被拒,日本申遺也失敗了?聯合國:拒絕申遺,這是中國的
    韓國申遺被拒,日本申遺也失敗了?聯合國:拒絕申遺,這是中國的大家都知道,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唯一現在的古文明,所以我國自然有很多文化遺產。向聯合國提出申遺,不僅可以保護好自己國家的文化,還可以擴大自己國家的影響。眾所周知,我國歷史悠久,其中很多的文化遺產我國還沒有來得及申請,就被其他國家申請了,而我們最熟悉的就是韓國了,這也讓韓國被我國的網友「宇宙大國」!大家都知道,我國的很多文化遺產都沒有逃脫韓國的「魔爪」,比如我國的端午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