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兩茶,一曰: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曰:琴棋書畫詩酒花茶。前者為"開門七件事",後者為"人生八雅"。前後諸般不同,唯獨茶字相通。
歐陽修有詩:壯志鎖磨都已盡,看花翻作飲茶人。
在中國,茶,即是世俗,也是風雅。幾千年王朝興替、幾代人市井熙攘,都在一盞茶中,品茗談笑間,盡隨滾滾長江水東流。
然而到了如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綿延四千年的中國茶卻遇到了"後繼無人"的危險處境:中國的非遺制茶技藝正處在逐步滑向失傳的邊緣。
茶葉製作與其他非遺技法不同,本身並沒有一個標準化的操作流程。大部分依靠歷代制茶師傅的經驗總結,然後口耳相傳,將制茶技法教與後人。
由於祖祖輩輩都將自身炒茶技法視為獨門絕技,所以大多密不外傳,導致了制茶技法的傳人稀少。如今的制茶大師,多以制茶世家的老師傅為主,鮮有年輕人。
對於年輕制茶傳人稀少的情況,武夷大紅袍非遺技藝傳承人王順明,在非遺大會上呼籲"不管男的女的,不管自己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只要年輕人想學我就教!"
可縱然老師傅有一腔熱忱,但手工制茶的苦和累並非一般年輕人所能承受。
且不說根據《茶經》記載,茶有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九難。光說現在,制茶工序也有摘、炒、揉、團、乾等步驟。繁雜的流程,辛苦的活,就能勸退不少年輕人。
現在仍在堅持學習手工制茶的年輕人,大多都是制茶世家的子弟,為了承襲祖上流傳的技藝而學習制茶。很少聽說,有外人只是憑著興趣,就願意吃苦學習手工制茶的。
而且就算真的有幾個熱衷於制茶的年輕人。但在其父母看來,制茶就是一種農活。從事農業活動,"書就白讀了",人生就會"沒有前途",因而百般阻撓。
身為制茶藝人,雙手需要伸進剛出爐的滾燙茶葉中去翻炒。為了保證茶葉不被汙染,制茶藝人通常不會戴手套。長時間的古法制茶,讓他們雙手長滿老繭,紋理粗糙、皮膚乾裂。
可憐天下父母心,雙手滾燙的滋味,讓這些制茶藝人也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去學習手工制茶。
如何吸引年輕人繼承古法制茶工藝,已成為擺在中國制茶師傅面前的一個嚴峻課題,不能任由中國古法制茶"後繼無人"。
2017年,日本茶道準備申遺的報導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雖然日本茶道申遺並非是鳩佔鵲巢。但這件事仍給國人敲響警鐘,繼承並弘揚茶文化,已成當務之急。
這裡面的關鍵點,就是如何吸引年輕人。
對此,我們可以藉助科技的力量,讓那些以往只能靠經驗和感官直覺傳承千年的制茶方法,復刻為機器記憶。守住中國茶文化的底色,在制茶工序上進行創新。
毫無疑問,真正的保護不是落著塵埃,死看硬守,而是讓它年輕化,有魅力,有尊嚴,關鍵還是要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