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 了解LOCOMO FITTING
文/王開元
微信公眾號:LOCOMO耐力運動研究院
上期「新兵營」欄目為大家科普了根據足弓選跑鞋的局限性,本期就接著這個的話題,再來談談風靡一時的赤足跑和極簡跑鞋。
上期傳送門——《根據足弓選跑鞋真的靠譜嗎?》
《天生就會跑》的作者Christopher McDougall深入墨西哥偏遠山區,發掘當地土著塔拉烏馬拉人擅於長跑的奧秘。這本書由此掀起一場赤足跑/極簡跑運動的變革,啟發了許許多多的跑者重新審視這個自己已經從事多年、早已習以為常的運動。
掀起赤足跑/極簡跑運動的變革的《天生就會跑》
儘管我們在幾乎每場馬拉松上都會看到幾個「赤腳大仙」,但對於赤足跑,絕大多數跑者是敬而遠之的。「我體重太大,膝蓋收不了,需要緩震的鞋子」類似這樣的自述,是我們最常聽到的拒絕赤足跑的理由。鮮有敢於嘗試赤足跑的,絕大多數也以失敗告終,並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周圍的人,不要嘗試赤足跑。
每當跑馬途中聽到鈴鐺聲 就知道身邊潛伏著赤足大仙
事實上,上述情況並不局限於我們周圍的跑者,即便是在全世界範圍,赤足跑者仍是小眾中的小眾。在《天生就會跑》掀起赤足跑狂潮的最初一兩年,湧現了大量新興的跑鞋品牌,同時也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跑鞋分類。即赤足鞋/極簡鞋(Barefoot shoes / Minimalist shoes),以Vibram五指鞋為代表。此類鞋沒有緩震中底(即普通跑鞋的EVA發泡緩衝層),只有3mm左右厚度的橡膠大底。
風靡跑步圈的五指鞋 你試過嗎?
赤足跑鞋的存在是為了在保護足底免受路面尖銳物傷害的同時,儘可能保留光腳跑步的感覺。因此,儘管出於商業上的需要,幾乎每個生產赤足跑鞋的品牌都提供多款鞋子供選擇(Vibram五指鞋僅男式跑鞋就提供17個型號),但是選擇的原則其實很直截了當——一雙好的赤足跑鞋,穿上後就該像沒穿一樣;它既不應該具有一雙普通跑鞋的結構,也不應該對你光腳跑步的步態產生影響。簡而言之:買一雙鞋底儘可能薄,儘可能柔軟易彎折,無緩震,尺碼合適的赤足跑鞋。
可以任意翻折的五指鞋
雖然我每周的跑步訓練中必有一天到兩天使用赤足跑鞋,但我本人並不是赤足跑的鼓吹者,也認為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使用赤足跑鞋。之所以介紹赤足跑,很重要的一個目的是引出一個問題:跑步作為人與生俱來的能力,為何在我們成年後,會給我們帶來這麼多麻煩和傷痛?
我們上一期專欄中所介紹的傳統跑鞋,皆試圖使用製鞋技術來「幫助」我們「正確跑步」,然而正如很多研究結果表明的,這些鞋子往往幫了倒忙,並沒有起到設計時的初衷。既然『天生就會跑』,為何還要向跑鞋尋求幫助呢?很顯然,我們身體本該具有的一些能力退化或者消失了。
人類真的會進化成「一堆肉」生活在膠囊中嗎?
例如:長期坐著導致大多數現代人下肢後鏈較弱,臀大肌難以在運動中激活和正常工作;而髖屈肌群較緊則容易導致站立時骨盆過度前傾,從而影響核心的穩定;長時間保持同一個姿勢(如辦公族),則容易導致關節運動受限,從而使得運動技術動作無法正確完成……如果對比一個三四歲幼童自然的奔跑能力,我們絕大多數成年人恐怕在這方面都不能被稱為「正常」。
於是我們又回到了之前提出的問題,就是該讓跑鞋來代替我們身體該有的功能,還是應該使身體恢復「正常」後讓它可以發揮天生就有的奔跑本能?我個人是後者的堅決擁護者和實踐者。
嘗試赤足跑而最後失敗或受傷的,通常有兩種情況:1)身體方面具有上述的「不正常」的問題,而導致無法以「自然」(即符合人體進化生理結構)的方式奔跑;2)急於求成,沒有做到循序漸進,一下子從傳統跑鞋切換到赤足跑,身體還未做好適應的準備。
赤足跑的風潮也恰恰止於Vibram五指鞋在一場官司中的敗訴,一名消費者以Vibram公司做出諸如「減少跑步運動傷害,增強下肢力量」的虛假宣傳而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為由,向麻州法院提起訴訟,最終Vibram賠償了一大筆錢息事寧人。
此後跑鞋行業內各品牌陸陸續續減少或停止了赤足跑鞋的產品線,有些轉向了更受消費者「直覺上」喜愛的「極厚鞋」,另一些則更多地生產較為折中的自然跑鞋。
儘管赤足跑鞋在商業上遇到了挫折,但這並不影響人應該是「天生就會跑」這個觀點的傳播。定期使用赤足跑鞋在塑膠跑道或者草地上做一些跑姿的技術練習對跑步能力的提高大有助益。
但我還是想再次重申,赤足跑並不適合所有人,尤其是跑齡較短,跑量較小,和本身身體能力不完善的跑者。先去提高自己身體的能力,努力變成一個具有「正常」奔跑能力的人,而不是藉助跑鞋來代替身體的功能,這是赤足跑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示。
那麼,作為另一個極端的「極厚鞋」究竟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長按二維碼,邊開車也能學習打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