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景德鎮陶瓷彩繪,像生瓷與仿生瓷

2021-01-08 香薷手工坊

本文乃作者小衫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像生瓷清代乾隆年間由於受到西方寫實主義的影響,加之乾隆皇帝對西方藝術的愛好,景德鎮御窯製作了一批像生瓷,用瓷雕的方式模仿各種動植物的造型,並通過彩繪使其達到逼真的視覺效果。此類像生瓷主要表現的內容有硯臺、筆洗等文房用器,胡桃、蓮蓬、花生、茨菇、藕節、棗慄、菱角、南瓜、石榴、荔枝、靈芝等農作物產品,海螺、螃蟹等海產品等。像生瓷多體現吉祥寓意、祈福納善之事。高度寫實的像生瓷為宮廷陳設瓷,清代乾隆年間最為流行,嘉慶時期仍有延續。

像生瓷

這類像生瓷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海螺,高5.3 釐米,長9釐米,為清代乾隆年間的像生瓷。此瓷質海螺為清代宮廷的陳設物,海螺外部用褐彩描繪出真實的紋理,表面有粗糙感,內部有海螺的鋸齒,內壁較為光滑。在形體的塑造方面已經十分準確,並加入白、褐彩使其更加逼真。南瓜,高10.6釐米,為乾隆年間的製品,現藏於景德鎮陶瓷館。此南瓜為八角,上有瓜蒂,瓜身上礬紅釉,瓜蒂施綠彩,整個南瓜色彩響亮,極富生活趣味。此瓷塑胎體及釉色光滑細膩,礬紅釉繪製均勻,發色泛著光亮,而且瓜蒂與瓜身之間形成色彩以及質感的對比,堪比真實的南瓜。南瓜、海螺形象的出現,多少帶有田園和農家氣氛。

像生瓷海螺

乾隆年間為整個清代像生瓷的創作繁榮時期,成就也最為突出,像生瓷不像中國傳統的雕塑瓷,它在外觀上十分逼真,對於事物極盡所能地進行模仿,有西方雕塑和繪畫的特質,但是在種類上又不同於西方雕塑,所製品類均為日常生活中的農產品、海產物、假山石、樂器等,極具中國本土的審美特色。文房用品是文人雅:士觀賞、把玩或使用的筆墨紙硯等,清朝滿族人入駐中原之後康熙帝推崇儒家漢文化,並對中原文化十分賞識,因此皇家所用的各類文房用器製作也十分精美。文房用器在不斷發展中從原來的筆墨紙硯等簡單的書寫工具逐漸地發展為筆山、筆床、墨床、筆掭、筆筒、筆洗、水盛、水注、鎮紙、印章等,甚至還包括僅供文人觀賞的小型的假山等。

假山石

假山,高6釐米,長12.3釐米,為清代乾隆年間景德鎮的督陶官唐英所作。此假山先用瓷泥製作出山的突兀稜角形狀,燒制後上色,經低溫燒烤而成,為文房用品,有把玩的元素,而褐色釉的使用,使其更具有石頭的質感。文房用品的像生瓷在嘉慶年間仍有創作,珊瑚紅釉靈芝形洗,為文房用品,在外觀造型上採用珍貴的草藥靈芝的外形,外用珊瑚紅釉,內用青釉,青釉的效果如同玉質。

在文人的文房用器中多數為真材實料,但是有些文房用品為追求奇異的造型或者其他材質在很難求得的情況下,仿製是最好的辦法,像假山石和珊瑚紅釉靈芝的筆洗,無論是造型還是釉色都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這滿足了皇家或者文人雅士對這類物品的求取之心。陶瓷在此充分體現了其表現能力,首先通過形體的刻畫塑造出與真實物象相似的造型,再通過色釉、彩繪等色彩的表現形式體現木質、石質、瓜果的質感和色彩,使其達到以假亂真的視覺效果。

珊瑚紅釉靈芝形洗

仿生瓷乾隆年間出現了許多在形式上仿造漆器、竹木器、青銅器的陶瓷器皿。 這些作品不僅僅在造型上仿造得惟妙惟肖,在色釉的配置上也使漆器具有光滑的質感、青銅器的鏽跡斑斑、竹器的紋理等,這是清代乾隆年間的一大創造。「戧金、 鏤銀、琢石、髹漆、螺鈿、竹木、匏蠡炮蠢諸作,無不以陶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陸子剛治玉,呂愛山治金,朱碧山治銀,鮑天成治犀,趙良壁治錫,王小溪治瑪瑙,蔣抱玉治銅,濮仲謙雕竹,姜千裡螺鈿,楊土員倭漆,今皆聚於陶之一工」 。可見當時的陶瓷通過釉色和彩繪的施加可以達到玉器、漆器、銀器、寶石、銅器、竹器、螺鈿等的藝術效果。

這一類別與前面介紹的像生瓷不同,它仿造的不是大自然中有的事物,而是人們通過各種材質製造出來的器物,陶瓷仿造的是其材質的特點,因此這一大類稱為仿生瓷。圖69所示的仿古銅彩犧耳尊高21.8釐米,為乾隆年間的作品,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此尊不僅僅在形制上仿造古青銅器的造型,在色釉上也仿造出青銅器鏽跡斑斑的視覺效果,質感與青銅真品相仿。器肩上有雙犧,四足站立,回首上望,腰部拱起變成圓形的系,古代陶器上多為圓形的過橋系。

仿生瓷竹木器

清末還出現了大量的陶瓷彩繪筆筒,筆筒在製作時也借鑑了當時的國畫,並通過浮雕的形式表現出來,由於長期以來文人使用的筆筒多為竹子的製品,因此陶瓷筆筒也通過雕刻和釉料的施加達到竹筆筒的效果。在刻畫內容上也多。選取文人偏好的題材,如梅、蘭、竹、菊、松樹等象徵文人氣節的內容;也有的刻畫山水,是對文人畫的一種直接借鑑,也是對文人嗜好的不為市井所煩擾的隱居生活的反映。這類,文房用品主要出現在清朝末年,其時社會動蕩不安,官窯逐漸衰落,部分文人為謀求生路,在景德鎮以刻繪陶瓷為業。

陶瓷彩繪筆筒

黃釉仿竹刻山水人物圖,高11.9釐米,口徑釐米,現藏於景德鎮陶瓷館。黃釉的使用使得此種瓷器在外觀色澤上更加地接近竹子,筆筒上遠景雕刻的山巒,在清代受四王的影響,山水講究筆法,此山有脈絡,有皴法,章法清晰,前景為茅舍、人物、松樹、竹子,意為隱居生活,整個筆筒的刻畫十分細膩。這件瓷雕竹筒在畫面上仿山水場景,通過色釉的施加,使得筆簡看起來更像竹刻的樣式。「如仿木製之器,木之理紋色彩,均極肖似,遠望之,儼如木製,其他仿各種之品,亦均稱是,可謂精矣。」

參考資料《景德鎮陶瓷彩繪雕塑研究》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景德鎮陶瓷彩繪雕塑,單色釉瓷質彩繪的轉變
    本文乃作者小衫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景德鎮陶瓷雕塑在藝術上完成了從單色釉瓷質彩繪的轉變。在研究過程中,本書以大類為主,把它初步歸納為人物、動物、器皿的雕塑附件以及像生瓷和仿生瓷等。
  • 中國彩繪文化藝術,陶瓷雕塑,景德鎮陶瓷
    餘祖球、梁愛蓮編著的《景德鎮傳統陶瓷雕塑》,從藝術特徵、工藝特徵、分類、記憶方法和傳統文化幾個方面介紹了景德鎮的傳統陶瓷雕塑,偏重於陶瓷雕塑審美、成型、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在陶瓷雕塑的彩繪方面針對彩繪的具體種類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了介紹和論述,但只是作為裝飾手法的一小部分出現的。
  • 中國傳統文化,景德鎮陶瓷彩繪雕塑,紋樣裝飾效果
    景德鎮陶瓷彩繪雕塑的裝飾紋樣: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 主體紋樣,另一類是 輔助紋樣。主要的裝飾紋樣有龍、鳳、蟠螭紋、八寶紋、八吉祥、暗八仙、蝙蝠、梅蘭竹菊、福壽紋、松鶴紋以及明清時期的官員服飾上的補子紋樣等。
  • 中國傳統文化,景德鎮陶瓷彩繪,彩繪顏料的發展
    本文乃作者小衫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彩繪顏料的發展景德鎮出現較早的陶瓷雕塑加彩是在五代時期,主要是青釉點褐彩,這是加彩的雛形。這種褐彩的顏料是氧化鐵,用氧化鐵進行彩繪早在唐代的磁州窯、吉州窯等窯口就已經成熟。
  • 中國傳統文化,景德鎮陶瓷彩繪,宗教陶瓷
    中國的宗教雕塑以佛教造像(觀音、菩薩、羅漢、釋迦牟尼、達摩等)和道教造像(王母、藥師、八仙、壽星、鍾馗)為主。粉彩觀音菩薩像 ,是清代乾隆年間的作品。此瓷雕刻畫得十分細膩工整,粉彩主要用於彩繪人物的服飾、配件和底座,頭梳髮髻,呈藍紫色,髮髻前方有-一個描金的佛像,菩薩慈眉善目,目光下視,兩耳碩大,並配有金色耳環,胸前掛項飾,此項飾並非捏塑,是用筆描繪於其上的。
  • 中國傳統文化,景德鎮陶瓷研究,製作流程與方法
    往往一件製品的完成,要經過選料、塑形、翻制、印製、施釉、彩繪、燒制等若干道工序,且每一道工序分工明確,有專人製作,可以說陶瓷彩繪雕塑是一個集體的結晶。因此,在制品底部或表面沒有工匠藝人之名,而是作坊號或帝王年號。這種官窯製品,工匠無權修改產品的造型.紋飾,嚴格按照官府提供的式樣、紋飾進行模仿製作。直到清乾隆以後,一些制瓷名家才開始書寫工匠名款。
  • 歷史傳統文化,景德鎮陶瓷彩繪雕塑,瓷土原料和釉色
    「中國生產 瓷器的時間如此之長,一方面是生活實際所需,另一方面,中國人自古至今,喜愛玩賞器物,崇尚陶冶性情,這也刺激了中國工藝文化的發展。」川可見,影響景德鎮陶瓷彩繪雕塑發展的因素是多元的。以下,我們]就從內外兩個方面的因素進行論述。「原料和燒成是陶瓷器形成的二二要素。
  • 中國傳統文化,景德鎮陶瓷彩繪雕塑,彩與塑的關係彩瓷雕塑
    本文乃作者小衫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陶瓷彩繪雕塑中彩與塑的關係塑繪結合,從原始社會的彩陶藝術便已有之,塑與繪幾乎是同時出現和發展的。景德鎮的陶瓷雕塑在歷史上主要有兩大類,一是青白瓷雕塑,一是彩瓷雕塑。
  • 轟動瓷壇,馮小勇大師讓瀕臨失傳的古彩瓷重回中國陶瓷彩繪的巔峰
    這便是景德鎮與瓷的魅力古彩—洗盡鉛華之美當青花成為中國陶瓷標誌的同時,又一種彩瓷不知不覺得吸引著人們,那就是古彩。它以獨特的色彩畫面一次次出現在世界性博覽會上,受到人們廣泛稱讚。古彩瓷是發展成熟於景德鎮、充滿本土民間氣息的釉上彩瓷,從時代性來講,古彩瓷是景德鎮當代陶瓷彩繪藝術中最傳統的類型但因為製作難度太大,已逐漸瀕臨失傳,為復興古彩,景德鎮成立了旨在以挖掘、發展古彩這一傳統陶瓷裝飾技藝為己任的科研單位--景德鎮古彩研究所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陶瓷彩繪雕塑,藝術表現形
    本文乃作者小衫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景德鎮陶瓷彩繪雕塑的造型樣式非常豐富,面對不同的表現對象、功能需要呈現出形態各異、尺寸不一、手法多樣的造型樣式。景德鎮陶瓷因此,可以說陶瓷彩繪雕塑造型的製作是一個工序多、難度大、要求高,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忽視的過程。陶瓷雕塑的造型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功能的需要、審美的變化而發生轉變。
  • 景德鎮當代陶瓷藝術作品展在海口開展
    展覽包括了眾多彩繪題材和表現形式。 王子謙 攝中新網海口12月19日電 (記者 王子謙)「陶瓷中國—景德鎮當代陶瓷藝術作品展」19日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展,共展出來自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區20餘位當代優秀陶瓷藝術家所創的130件陶瓷作品。
  • 觀點▏景德鎮陶瓷需要經典文化
    景德鎮有魅力是因歷史上有大量的「經典」被世界認同,是濃鬱的鄉土文化,地域文化,吸引著其他外來文化,於是各種手工創意與陶瓷藝術充滿商品氣息,現代與後現代,先鋒與前衛,在景德鎮都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景德鎮有淪為以陶瓷為商業的實驗地,隔三差五就有各種名頭的外來「傳教教士」及「和尚」念經、傳經、送寶的,在大量的創新作品中,一個有趣現象,唯一與創新手工瓷不同的,「柴燒」手工瓷卻逆勢成為持續餘熱不減的現象,看似是大眾某種懷舊現象
  •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將「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與「2020絲綢之路周」相結合,聯合國內一百多家重要博物館分別推出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推出「絲綢之路——從『瓷』啟航」系列活動,活動包括「『籤』與千尋」互動體驗、《絲路瓷行——景德鎮明清外銷瓷》講座、「尋找歷史的足跡——匠心瓷韻」直播以及《歸來·絲路瓷典-絲路陶瓷見證500年全球化外銷瓷特展》等。
  • 景德鎮陶瓷的成長與變遷
    4月13日-21日,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將舉辦「京都博雅 瓷韻芳華」景德鎮陶瓷文化周系列活動,屆時將有近百家景德鎮陶瓷企業攜「景德鎮」製造來到潘家園。作為中國的瓷都,早在五代時期,景德鎮就以其燒制白瓷的較高成就奠定了自己在中國陶瓷史上的地位,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壟斷局,面並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明清時期更是作為御窯產地而聞名遐邇。
  • 景德鎮陶瓷的歷史地位與發展戰略
    china成了瓷器的英文名字,單詞的第一個字母大寫China就成了中國的英文名稱。景德鎮是聞名世界的千年瓷都,素以「匯天下良工之精華,集天下名窯之大成」,「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而著稱。郭沫若詩曰:「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景德鎮以瓷業主撐一城,歷千年而不衰,引舉世之矚目,迄今仍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陶瓷歷史文化名城,擁有無與倫比的文化象徵性與影響力。
  • 賞陶瓷做彩繪,景盛婦女之家與孩子們幸福有約!
    省婦聯「幸福有約」婦女之家幸福家庭建設項目走進武昌區徐家棚街湖北景盛婦女之家向未成年人普及中國陶瓷文化還可以拿起畫筆親身體驗陶瓷彩繪!活動在博盛陶瓷專業講師胡麗的娓娓介紹下展開。胡麗介紹了陶瓷知識及景德鎮陶瓷的歷史文化。
  • 中國陶瓷彩繪藝術家 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彩傳承人 吳學湘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彩瓷燒制技藝項目市級傳承人;工藝美術師;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潮州市工藝美術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政協潮州市湘橋區第六屆委員會委員。吳學湘,自幼喜愛工藝美術文化,師從林若鑫、蘇森茂、蔡禧平。1988年起,他從事陶瓷裝飾彩繪工作,傳承潮州陶瓷彩繪優秀技藝,多件陶瓷作品在參加國家級、省部工藝美術專業展評活動中均獲金、銀獎項。
  • 景德鎮陶瓷的歷史地位與發展戰略-江西新聞網-大江網(中國江西網)
    china成了瓷器的英文名字,單詞的第一個字母大寫China就成了中國的英文名稱。  景德鎮是聞名世界的千年瓷都,素以「匯天下良工之精華,集天下名窯之大成」,「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而著稱。郭沫若詩曰:「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景德鎮以瓷業主撐一城,歷千年而不衰,引舉世之矚目,迄今仍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陶瓷歷史文化名城,擁有無與倫比的文化象徵性與影響力。
  • 瑾德苑|景德鎮青花瓷,源遠流長的特色瓷文化
    「藝術瑰寶,青花至尊」 , 青花瓷,位居瓷器首位,中國獨有之藝術品。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中華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是景德鎮的四大傳統名瓷之一,起始於唐宋,成熟於元代。
  • 中國傳統文化,陶瓷雕塑造型,動物雕塑和象生類造型
    捏雕象生瓷一名最早見於清代朱琰的《陶說》,象生瓷又稱仿生瓷,乾隆年間,景德鎮的制瓷工人開始用瓷土製造胡桃、蓮子、茨菰、石榴、風菱、雪藕、紅棗、螃蟹、海螺等乾隆粉彩中的仿生瓷形態、色澤與實物比較幾可亂真,在制瓷裝飾工藝上達到了更高的水平,在中國陶瓷史上可謂空前絕後。清代中期,隨著象生瓷的大量興起,象生瓷由宮廷走入民間。此時的象生瓷雖不及乾隆時期的精細,但也屬瓷器中的精品,濟南市博物館藏有一組清鹹豐時期的粉彩象生瓷:佛手、桃、橘、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