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聊天的時候,朋友問我:「喜歡被摸很變態嗎?」她冷不丁地問我這樣一句話,讓我有點慌,難不成這小妮子實現人生大「和諧」了?可能是我的沉默,讓她意識到自己這句話有歧義。所以趕緊解釋說:我說的是,很喜歡被人摸頭髮。
她說,和男友吵架生氣的時候,男友只要輕輕摸摸她的頭。她的脾氣瞬間就沒了,反而會覺得委屈巴巴的。不開心的時候,被男友摸兩下,心情也會好很多。就像炸毛的貓咪一樣,被摸摸頭,就會變得十分溫順。
朋友說,以前也沒這樣的感覺,現在為啥喜歡被人摸呢?「喜歡被摸很變態嗎?」心理學做出解釋:被摸,是個體的生理需求。
1、撫摸會讓人覺得身心愉悅
提起「撫摸」,人們想起最多的就是那方面的事情。但其實,這是人們的誤解,它只是一種拉近彼此關係的行為,表達兩人的親密。是一種本能的生理需求,而無關於其他。
例如,在孩子不會說話的時候,父母可以通過撫觸表達對孩子的關心和愛。心理學研究證明,父母撫觸孩子的背部和臉部,會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讓他們處於一种放松的狀態,使其更信任父母,成長過程中也會較少的出現攻擊性行為。
再者,個體的皮膚上有很多觸覺感受器,當這些感受器被激活之後,C類神經纖維就會快速把信息傳遞給大腦,大腦釋放內啡肽,讓人覺得開心、愉悅。簡單地來說,撫摸會使人分泌激素,讓人心情愉悅。
因此,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很多人喜歡被撫摸。
2、撫摸能滿足個體的生理需求
所謂生理需求,是人們最基本、最起碼的要求。
1959年,心理學家哈洛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一個剛出生的嬰猴和母親分離。讓它和兩個特殊的「母親」在一起,一個是掛著ru紙的鐵絲媽媽,一個是柔軟的布料媽媽。按照正常的理論來說,誰給奶誰就是娘,因為飲食是人們最基本的需求。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猴子經常和布料媽媽在一起,只有餓的時候,才會迫於飢餓,去鐵絲媽媽那裡。而在這種情況下長大的猴子,性格非常孤僻,並且不能正常的繁衍後代,根本提不起興趣。
哈洛為得到實驗結果,強迫猴子交pei,繁衍後代。但生完小猴子之後,哈羅發現,這些猴子根本沒有照顧小猴子的能力,而且跟小猴子也沒感情,甚至會傷害它們。
於是,哈洛得出結論,於小猴子而言,撫觸是跟飲食同等重要的東西。幼時不被父母照顧的猴子,長大後情緒不穩定,易出現暴力傾向。與此同時,心理學家們發現,此理論同樣適用於人類小孩。
若孩子在小時候,被父母照顧的很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那他們的人格發現比較完整。倘若不能被照顧的很好,得不到足夠的撫觸後,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長大之後,容易變得敏感、膽小、自卑。
3、肢體接觸有助於雙方增加好感
對於父母來說,在孩子幼時,經常撫觸,是有益無害的。而對於成年人來說,撫摸同樣有用,肢體接觸有助於增加雙方的好感。
例如,牽手會促進多巴胺的分泌,讓人身心愉悅。摸頭會讓人覺得被寵愛,增加依賴。所以說,和異性交往時,適當的肢體接觸利用情感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行為是在你情我願的基礎上。倘若是「鹹豬手」那種,不僅不會讓人覺得身心愉悅,反而會讓人覺得噁心。
(來源於網絡,感恩原創)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