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大橘財經訊(文/胡毓靖 編輯/莊怡)同為問答社區,知乎剛過完10周歲生日,曾經的競爭對手悟空問答卻即將下線。
1月14日,悟空問答在今日頭條上發布下線公告,宣布悟空問答App將於1月20日起從應用商店下線,2月3日起停止運營,關閉服務,悟空問答App中的收益、粉絲、內容、收藏等,都將遷至今日頭條App及頭條號後臺和悟空問答PC端,創作者可轉移至上述平臺繼續創作。
作為今日頭條旗下的問答社區,悟空問答由「頭條問答」頻道於2017年6月升級而來,隨後向同為問答社區的知乎挖角超300個知乎大V,在知識付費風起之時,業內一度認為二者終有一戰。
但當下,知乎剛剛過完10周歲生日之際,悟空問答卻悄然宣布下線,回到最初的起點,「退化」為今日頭條下的附屬內容。
知識付費風起時,悟空問答挖角300個知乎大V
悟空問答與知乎的對壘與角力還應被放在更大的視野下考量。
2016年被視為知識付費元年,彼時知識付費領域有喜馬拉雅FM、知乎、得到和分答四大巨頭,內容創作變現一度被認為是行業方向。
據艾媒諮詢發布的《2017年中國知識付費市場研究報告》,當年內容付費用戶規模預計達1.88億人。付費技術和付費觀念逐漸普及,知識付費的時代即將到來。
今日頭條憑藉巨大的流量池,希望挖掘頭條問答更大的市場空間,甚至希望可與知乎一戰。
2017年6月,頭條問答升級為悟空問答,獨立上線App,僅兩個月後,向知乎挖角了超300名大V,據一位籤約大V「惡魔奶爸」稱,「(今日頭條)是給錢的,年收入比普通白領高」。
這則消息在早已熟悉頭條系挖角「招數」的當下來看,套路已是司空見慣。但在3年多前,在內容社區還是掀起了一番熱議。
邏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從朋友圈獲知該消息時,就轉發並附評「江湖有事」,300位大V的「老東家」知乎上更是爆發了關於此事的討論。
一方的聲音是知乎被頭條偷襲大本營,內容質量、平臺號召力和商業空間都將受創,對此結果,部分用戶歸咎於知乎對內容輸出者的保護力度不夠,變現門檻過高,無法留住創作者。
另一方則表示這是「各安天命,各取所需」,今日頭條提供了另一種可選的變現方式,內容生產者的工作開始得到更多、更大平臺的認可,「內容生產者的春天來了」。
漩渦中心的知乎和悟空問答高層也在網上隔空內涵彼此。張一鳴表示悟空問答歡迎各種用戶和答主:「我們會覆蓋長尾,從陽春白雪到下裡巴人,只是要做好匹配。大家別吵了,上來答題吧。」
知乎聯合創始人張亮則表示「高質量的分享無法被流水線化定價,好的對話氛圍更不可能被粗暴遷移」。
用戶質量差,悟空問答沒有社區氛圍
「流水線化定價」和「粗暴遷移」或許不能輕易下判斷,但從用戶的數據表現上看,悟空問答確實稱不上「高質量」。
在用戶數量層面上,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17年10月,知乎的月活躍用戶為1351萬,悟空問答為121萬;而到了2018年4至7月,知乎的月活躍用戶為3200萬左右,而悟空問答則降到了80萬上下。
用戶質量上,悟空問答也與知乎相差較大。據QuestMobile2017年年底發布的《百科問答APP洞察報告》,知乎用戶凸顯出「年輕、高知、高收入男」等特徵:男性佔比達到66%,30歲以下佔比超9成,一二線城市佔比接近7成,線上消費能力和意願都極強,偏愛學習、旅遊和跨境電商。
圖片來源:QuestMobile
而悟空問答則表現出「年長、三四線、低收入男」等特徵:男性佔比比知乎高13%,30歲以下人群不足5成,三四線用戶佔比多,偏愛遊戲直播娛樂。
對答主而言,當內容在用戶層面無法出圈時,其收入就完全依賴於悟空問答的扶持。而在悟空問答,除了籤約中提到的每月萬元的報酬,其他變現渠道在悟空問答幾乎被完全限制。
作為當年被挖走的大V之一,王瑞恩在知乎回憶稱自己最初每個月能從悟空問答賺一萬塊,但當悟空問答停止內容現金扶持的時候,他的收入開始「斷崖式下跌」。
圖片來源:知乎@王瑞恩
同被挖角的Sean Ye也表示,「頭條給流量,但不能給自己的公眾號或其他平臺做廣告。這意味著,(頭條的)流量是站內循環」。
他認為,知乎更像是一個平臺,萬贊回答會被多家知名媒體爭相轉載,還有不下100家通過知乎邀約他去講課、寫文章、做直播,找他出書的出版社也有10多家。
沒有社區氛圍,悟空問答成「棄兵」
此外,僅靠挖角的悟空問答,社區底蘊和氛圍多少顯得有些不夠「活泛」,而這也影響了答主對平臺的認同。
王瑞恩透露,自己當時雖然每個月通過悟空問答月入上萬,但自己每個月使用這個APP的總時長也不一定超過兩個小時。
在悟空問答的創作者群裡,往往是運營把問題以連結形式「甩進來」,創作者領取問題進行回答。而在知乎的創作者群裡,「有人開車,有人吵架,有人問了一個很冷門的問題居然蹲來了好幾屏幕的回答」,更像一個知識社區。
Sean Ye回憶自己在悟空問答當答主的感受表示,「我沒有感覺被賦能」,「在知乎,運營同學能激發我的靈感」,和運營聊完再碼上3000字,在知乎上有萬贊,轉發至公眾號也能吸粉。
知乎的問題互動氛圍更好
悟空問答模仿了知乎的問答社區形式,但在實質上仍然是今日頭條式的分發機制,用戶與答主、答主與運營、問答與問答之間沒有自然生長的空間,反而是答完、看完即止的狀態,無法形成良性的社區氛圍。
頭條很快意識到了悟空問答的問題,但社區氛圍並非朝夕可以建立,轉而便起了放棄的念頭,加上短視頻的大風口已至,悟空問答幾乎成了「棄兵」。
高調將300名知乎大V收入麾下僅一年後,據界面新聞報導,2018年7月,今日頭條旗下產品悟空問答被併入到微頭條,悟空問答團隊100多人已轉崗。
答主變現的具體的細則也發生了變化。回答次數從每個月15次增為20次,平均單次666元的價格變成了200元,每條回答可計算提成了,但提成的算法一直沒有公布。
可以說,悟空問答APP下線是一個可以預見的結果,而這個不太好的結果,對於被「挖角」的大V們和試圖跨界挖角的網際網路大佬們來說,也不失為一個值得吸取教訓的前車之鑑。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悟空問答宣布關停前幾日,它的競爭對手知乎剛剛度過了10周年生日。
知乎CEO周源宣布,截至2020年12月,知乎上的總問題數超過4400萬條,總回答數超過2.4億條。在付費內容領域,知乎月活躍付費用戶數已超過250萬,總內容數超過300萬,年訪問人次超過30億。
創作者收益上,已有百位創作者月入過十萬,1000位創作者月入過萬。
10年知乎仍在,但悟空問答沒能再建立起一個有生命力的問答社區,只能在短促的獨立後又重回今日頭條懷抱。
但這樣的結局,總歸好過無處可去。今日頭條仍是流量寶地,砍去重金扶持,悟空問答還有待「生長」。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