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走路早晚和智商有關?你家孩子多大會走路的?
「我家女兒已經一歲3個月了,還不會走路,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也沒發現什麼問題,但就是不會走路。而鄰居家的兒子滿十個月的時候就已經會走路了。街坊鄰居私下都說,鄰居的兒子走路早,智商一定高,而我女兒那麼大還不會走路,以後一定笨笨的。我聽了心裡很不是滋味,誰不想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啊!」
聽完這位媽媽的講述,韓主任挺無奈的:其實,寶寶走路早聰明,寶寶比較會爬聰明,寶寶多遊泳聰明,這些說法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寶寶學走路是很自然的過程,當寶寶身體的平衡能力達到,四肢力量達到,寶寶自然而然就會走路了。通常來說,一般寶寶「自己站得很棒」的時間段為近10個月-13個月;「自己走得很棒」的時間段在11個半月左右-13個多月;到14個月時,絕大部分寶寶都能掌握走路的技巧!其實,15個月內學會走路都屬於正常。
晚走路的孩子
雖然寶寶學走路的平均月齡是12個月左右,但寶寶的個體差異,這不僅與季節,家長提供的客觀環境有關,更與孩子自身的運動發育,心理及氣質特點密切相關,如果寶寶膽小、怕摔跤,相應的走路就會晚一點。所以對於走路稍晚的寶寶,如果去醫院檢查沒有什麼異常,家長不必擔憂。
但寶寶學會走路很重要,因為寶寶走路不僅能促進肌肉發達,而且通過四處行走,不僅能開發智力,還能讓寶寶增長見識。同時,學走路難免要跌倒、跌痛,爬起來再走的過程,這樣還鍛鍊了意志,對形成孩子良好的性格很重要。
寶寶學步這些都是錯!
1.不讓學爬,先學走
爬行是孩子大動作發展的重要一環。爬行需要雙眼、雙手和雙腳的配合,需要兩側大腦共同協調,這對孩子大腦發育非常有益處。
通過爬行,孩子手臂、腰、腿的力量得到提升,身體協調性和平衡性得到鍛鍊。同時,全身大動作能力也日益提高,這都為行走打下堅實基礎。
所以,爬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請別因為怕髒或者為了讓他早點學會走而阻止他爬,反而應該多創造空間和條件讓孩子盡情地爬,這對TA將大有裨益。
2.走路必備學步車
學步車一度被譽為學步神器。把寶寶放進學步車,不用特別照顧,寶寶不會摔倒,沒有危險,還可以練習走路。既省事,又省心。
然而真相是:學步車不僅不利於孩子學走路,還會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
嬰兒長期使用學步車容易導致「O」或「X」形腿,日後走路姿勢也易出現異常,如八字腳、腳尖走路、彎曲走路等。
3.怕孩子摔,用學步帶拎著走
很多人都覺得,學步帶很方便。隨時隨地拎著,孩子不會摔倒,同時也省力,不用彎腰附身。其實學步帶也有不少的弊端:
首先,使用學步帶的寶寶每走一步都由大人使力,孩子自身的平衡性沒得到良好鍛鍊;
其次,長時間使用容易造成寶寶的錯誤走姿,如走路前傾或後仰、腳尖走路等。
同時,學步帶剛好綁在寶寶的胸部,對胸部產生壓迫,會影響呼吸,降低肺功能。
4.怕寶寶腿力不夠,不讓走
有些家長因為知道孩子過早站立行走對腿部發育不好,於是他們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不讓孩子走。當寶寶已經會獨自站立,會蹲下站起,可以控制搖晃的身體,甚至能扶著物品走上一陣,這些都是寶寶發出的信號,他在說:「我已經準備好邁出第一步啦。」但家長卻還常常把孩子抱在懷裡,生怕TA多走幾步會累著。
其實家長的過度保護,並非真的對孩子好。想走不讓走,不僅寶寶腿部肌肉得不到鍛鍊,大腦思維能力也會受到影響。因為0~3歲的孩子是通過身體來學習和記憶的,你限制了他身體運動發育,也就限制了其大腦發育。
孩子學走路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TA手腳並用地努力站起來、搖搖晃晃走向你,TA的臉上,綻開了笑容。從那一刻起,本能就會指引他一步步地走得更穩定、更堅實。
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真的不多。不過是在孩子蹣跚學步時,張開懷抱接住他;在孩子奔跑跳躍時,陪他一同縱情歡樂;在孩子走向遠方時,默默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