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生活,是一種心態。柔時光,是一種感受。活出自己的風格,走出自己的節奏,讓快樂如影隨形。
「慢生活、柔時光」如今已悄悄地變成了一種時尚,特別是對退休老年人而言。
慢生活,主要不是狀態,而是一種心態。柔時光,重點不是計時,而是一種感受。
早在1986年,義大利人卡洛·佩特裡尼發起並推行了「慢食運動」,提倡人們正確進食,享受美味佳餚。沒想到以此拉開了一系列慢生活方式的序幕。這是針對快節奏、高壓力的現實生活的反思,提醒生活在高速度發展時代的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適當地放慢速度,慢下心來關注心靈、關注周邊、關注未來。慢生活的風潮,之所以從歐洲開始,迅速風靡全球,是因為「慢生活不是支持懶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時間,而是讓人們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在徵服新冠疫情之後,人們的這種感受尤為明顯。我退休之後儘管還在做事,但已逐步感受到了慢生活、柔時光的輕鬆與愜意。其實,慢生活、柔時光並沒有固定模式,可以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久久為功,使之「節奏慢下來,效率提上去,心態平下來,健康升上去」。
慢飲食——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單位,吃飯均放慢速度,細嚼慢咽,儘可能讓唾液量增加,使唾液裡的蛋白質進到胃裡之後有效反應,生成蛋白膜,吸收營養,保護胃腸。我一日三餐的習慣做法是,或一邊與家人、同事輕聲閒聊,一邊慢慢進食;或一邊收看電視新聞、欣賞美妙音樂,一邊獨自享受美食,從不求快,既營養了身體,也營養了思想。我的幾位早年從港務、交運系統「扛大包」出身的同事,習慣於吃飯狼吞虎咽,雖然步入老年後也想改變一下「吃相」,但至今難敵「習慣成自然」。誠然,他們很欣賞我從容淡定的進食好習慣。
慢閱讀——除了一般快速瀏覽報刊和微信之外,我最享受的是慢慢閱讀紙質和電子文章的經典。我常常是獨享滿屋清寂,手捧半盞香茗,就像一尾自由且勤奮的魚兒,在書海中任意遨遊。抓住一段段智慧的「金句」,尋覓一個個深刻的思想,適時做筆記、寫點評、作積累,讓精神的果實依照自然的節奏慢慢成熟。
慢運動——堅持慢慢地散步和篤悠悠地遊泳。我堅持多年的散步習慣是「飯後百步走」,欣喜地走出了消化的順暢、腸胃的舒服和身體的協調。至於遊泳,作為幾十年的愛好,我開始有意識地從動作快頻率演變成了動作到位且泳姿標準的低頻率,但速度並不慢。我的一個老年泳友,提出同我自由式比賽。其依仗體力尚好,自由式高頻率,用勁很大,但劃手十幾下才到達短池邊。我則不慌不忙,低頻率、慢動作,自由式劃手八下就觸壁了。泳友問我如何做到,我笑答,「欲速往往晚達,快與慢是一種辯證關係啊」。
慢旅遊——如今,旅遊已不是奢侈品,而是老百姓嚮往美好生活的必需品。旅遊最大的好處是,在某種機遇下,突然重新認識了生活和人生。有一次,我乘坐豪華遊輪出海旅遊,在船上遊泳池爽遊之後,我在甲板的躺椅上舒服地久久地享受著陽光的撫慰,欣然發現了久違的感動:天是這樣藍,雲是這樣白,海是這樣碧,生活是如此美好,我理當通過慢生活好好汲取天地精華和人間精髓。之後,我外出旅遊,都儘量避免「趕場式」的走馬觀花,閒心慢慢賞讀「無字之書」,感受柔時光的奧妙。
慢生活是一種觀念更新,柔時光方能活出生活的質量。無論是「食、讀、動、遊」還是其他活動,慢生活、柔時光強調的是一種意境。意境貴在感悟。生活,活出自己的風格才好;日子,過出自己的特色才美;腳步,走出自己的節奏才歡。
慢生活、柔時光當然不是退休老年人的專利,對上班族來說,把高質量完成一項工作的時間變得寬裕,同時儘可能精心謀劃好豐富的業餘生活,也就是一種慢生活、柔時光。
讓快樂如影隨形吧。
關於我們: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點亮「在看」,給我們留言,把它分享到朋友圈。
本公眾號乃上海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新民晚報》副刊《夜光杯》的官方微信,《夜光杯》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報紙副刊,在微信平臺,我們將以全新的面貌繼續陪伴您。歡迎免費訂閱,我們將每日精選兩篇新鮮出爐的佳作推送到您的手機。所有文章皆為《夜光杯》作者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點擊下面的篇目連結,可重讀夜光杯微信公眾號6月高點擊率美文:
人物 | 朱逢博:接受,隨後努力
端午,安康!
沈嘉祿:從「小蘇州」到「大蘇州」
大師們的幽默
人物 | 您好,我是濮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