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孩子需要鼓勵
就像植物需要水
最近,《青春環遊記2》開播,楊迪跪謝父母,上了熱搜。
原來,楊迪因為對父母說:
「你們從來沒有阻礙我,追逐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且從來都是鼓勵式的教育,讓我覺得我真的很優秀。
我不管幹什麼,我媽都說好,他們從來沒有說過一句不是。」
楊迪下跪感謝的那一刻,引得全場淚崩,就連平時總是笑嘻嘻的賈玲也不例外。
事後,楊迪還發文回應下跪一事: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鼓勵中成長,也能像我一樣對父母說出『爸爸媽媽,我的夢想完成了!你們不用擔心我,你們要好好過自己的人生』」。
有一條評論得到網友盛讚:父母的支持真的很重要。
深以為然。
能夠在父母的支持下追逐自己的夢想,楊迪無疑是幸福的。
楊迪從小就喜歡表演,上高中時,就登上了學校禮堂,演自己編的小品。
後來他考入了四川師範大學電影電視學院,和朋友一起組成「羌族雙煞」組合,錄搞笑視頻,上傳到網絡,可以說是最早的一批網紅。
此時,父母並沒有說楊迪不務正業,而是選擇支持他。
也因為如此,楊迪有機會參加了《中國達人秀》,在節目中,他憑藉著誇張的面部表情瞬間火了起來,被網友稱為「表情帝」。
雖是「表情帝」,但楊迪的長相卻也限制了他的發展。
曾經在一次頒獎典禮上,他得了獎但卻因為「顏值」不能上臺領獎。知道真相的楊迪很是難過,但母親依然告訴楊迪:「你很好,你很棒!」
而現在,楊迪一年要上二三十個綜藝節目,雖然不是爆火,但在娛樂圈裡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也實現了兒時的夢想。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德雷克斯有一句名言:
「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楊迪走到不是一條尋常的路,他能夠堅持下來,並實現夢想,與父母的鼓勵式教育是分不開的,也難怪這一跪感動了那麼多人。
02
父母的鼓勵
藏著孩子的未來
前段時間,李佳琦作為特殊人才落戶上海,又一次上了熱搜。
從默默無聞的化妝品專櫃銷售人員,到一年直播389場,一晚上試色380根口紅,再到身價過億的直播屆一哥,這背後無疑有李佳琦自己的努力。
但是當我們看到了李佳琦的父親後,才知道,李佳琦今天的成功,來自於父親在背後的託舉。
小時候的李佳琦,喜愛打扮,還因此被同學們排擠。
如果你是一個男孩的父親,你會怎麼辦?
是批評他,讓他像男孩子一些,還是,繼續支持他呢?
李佳琦的父親,選擇了後者。
後來李佳琦卻報考了跟美有關的藝術與設計專業,畢業後去櫃檯推銷化妝品,也都得到了父親的支持。
沒有父親當年的鼎力支持,就沒有李佳琦今天的成就。
清代教育家顏元有云:「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去年朋友圈大火的詹青雲,被很多家長拿來當做教育孩子的範例。
這個貌不驚人、瘦瘦弱弱的女生,只要站上辯論臺,總能沉著冷靜據理力爭。
一個簡單的辯論話題在她的闡述下,變得生動和深刻。書中的經典,更是信手拈來,讓人無法想像她到底看過多少書。
很多家長豔羨詹青雲有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學士,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的高學歷。
卻不知道,她從小學到高中,經歷過6次轉學,而且每到一所新學校,都是班裡的「差等生」。
大多數父母面對孩子這種情況,很大概率會暴跳如雷,狠狠批評孩子一頓,然後開始怨天怨地怨自己:「我上輩子到底做錯了什麼,這輩子生了你這麼個孩子。」
但是詹青雲的父母卻從未苛責過她,相反的,他們始終給予了她足夠的信任和鼓勵。
每當詹青雲產生自我懷疑時,她媽媽總會鼓勵她:
「別著急,媽媽能掐會算。媽媽算過了,你到了四年級,就會變成『好學生』了。」
到了四年級,詹青雲的學習成績仍舊未見起色,媽媽還是一如既往地鼓勵她。這樣情況一直持續到了高中,詹青雲才突然開竅了,才開啟了學霸式的人生。
有心理專家認為:
父母微小的心理變化如果表現在臉面上和語氣中,甚至嘲弄辱罵中,無形中會形成一種負面的心理場。
而這種心理場帶來的負面情緒會變成傷人的利器,要麼傷害他人,要麼傷害孩子自己。
03
父母的差評
是孩子人生最大的挫折
「我真後悔生了你這個孩子!」
「你除了會惹我生氣還會幹什麼!」
「你怎麼這麼笨!」
「快滾開!」
這些話熟悉嗎?你沒說過,也都聽過把?
有些父母很吝惜對孩子的讚美和肯定,生怕他們驕傲,於是就採取了「打擊式」的教育,但也導致了很多孩子因此變得自卑,不自信。
慢慢的,連自己的人生都把握不了。
記得看過這樣一則新聞:
「33歲的小範,大學畢業10年,也在家啃老了10年。問她為什麼不出去工作,小範說她根本就不敢和陌生人打交道。」
上大學勤工儉學,在超市裡買東西時,她緊張得說不出話來、手腳冰涼。
畢業找了份銷售工作,客戶一問話,磕絆半天根本講不清楚,對方隨口取笑了一句:「話都說不清楚啊。」
讓她感到心都涼了。
而面對記者的採訪,小範終於吐露了心聲:「從小到大沒被父母鼓勵和誇獎過,都是否定和打擊,時間久了越來越壓抑。」
從小到大,父母最愛說的是:
「你喜歡啥也幹不了,你一事無成。」
「你將來成事了我給你跪下。」
「你成事了狗都能成事。」
久而久之,小範越來越自卑,嚴重影響到她的正常交際,更別提走出家門工作。
其實,有太多家長和小範的父母一樣。
他們不會給予孩子讚揚和肯定,他們更不知道,自己隨口說出來的話,會給孩子帶來不可估量的痛。
導演姜文在做客某個訪談節目時,回憶起自己當初考上中戲時,迫不及待地跟母親分享自己的喜悅,沒想到母親只是接過來通知書看一眼就扔一邊了,還給姜文潑了一盆冷水:
「你那盆衣服還沒洗呢。」
母親的打擊,讓姜文覺得"不知道做什麼才能讓她高興」。
他曾陷入強烈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一度沒有勇氣堅持自己的觀點。
現在,56歲的姜文在大家眼裡已經很成功、很優秀,可依然不夠自信。他坦言:
「父母的差評,是我人生最大的挫折。」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心理效應,叫做「標籤效應」。
它指的是當一個人被貼上一種標籤時,無論標籤是好是壞,他都無形中會管理自己的行為舉止,直至與所貼標籤的內容相一致。
常常被打擊的孩子,一旦向標籤所暗示的方向發展,要麼因自卑完全放棄自己,要麼因迎合我們,放棄自己快樂的人生。
04
父母的態度
藏著孩子的未來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鼓勵孩子去實際行動。」
每個孩子在他成長的道路上總會犯錯,如果孩子一犯錯,家長就站出來指責他、埋怨他,那他就會慢慢的變得不願意去嘗試新的事物,就會變得越來越自卑、不自信等。
那麼,如何才能正確地使用鼓勵的方式教育孩子呢?
1.不一味地誇獎孩子
誇獎能夠讓孩子充滿自信,但如果孩子一整天都沉浸在表揚之中,並且只有「你真棒」這樣的誇獎語,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自傲。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可以用「你好棒」這樣的鼓勵語,但隨著孩子長大,家長要說出為什麼要誇獎孩子,比如孩子按時完成了作業,我們可以說:
「你是一個做作業效率很高的孩子。」
2.鼓勵孩子要找對時機
在生活中家長要仔細觀察孩子的優點,讓鼓勵充當及時雨才能讓孩子在平凡的日子中發現自己的閃光點,讓孩子對於學習,對於夢想越來越陽光、自信、自強、獨立。
鼓勵孩子是在看到孩子努力、進步的過程之後,也是重視關注孩子取得優異成績之時。
3.少說「不行」,多說「你可以」
「鼓勵式教育」並不是一味地誇讚,而是父母引導著孩子往前走。
當孩子遇到難題時,做為父母的,不要一味否定他的能力,對他鼓勵跟讚揚,給孩子一個正確的方向,這次任何打罵都有用的多。
樊登說:「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是在孩子做對事情的時候。」
願我們每個父母,都能像楊迪,或者詹青雲的父母那樣,在平凡的日子中,看見孩子身上的美好和閃光點。
不再拿他和別人比較,不再以高高在上的態度,去批評他們所做的事情,而是用欣賞和讚賞的眼光,去看他們。
從而溫柔守護,直到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