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報導了杭州一位新手媽媽檢查出甲亢和戊肝的新聞,這讓不少新媽媽驚慌失措。月子裡以及哺乳期的媽媽究竟應該怎麼吃?聽聽專家怎麼說。
●哺乳期媽媽吃出甲亢和戊肝
家住杭州的王女士自從生了兒子,就自己在家帶孩子。有時忙起來顧不上給自己做飯,她就點份外賣充飢。出了月子之後,她認為飲食也沒什麼禁忌了,更是幾乎靠外賣解決吃飯問題。
前段時間,王女士忽然食量大增:「明明之前沒少吃,但就是很快又餓了。」起初,王女士覺得「吃得多奶水足,對寶寶好」,就沒在意。但很快她就發現,自己吃得雖然多了,但奶水並沒有很足,自己還越來越瘦,多汗、脾氣暴躁。到醫院一查,得知自己患了甲亢。收治入院後,經進一步檢查,她還患上了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王女士的主治醫生仔細分析了她的病史,告誡她:「雖說現在主張新手媽媽的飲食不需特別忌口,但也一定不能馬虎,尤其不能以外賣代替正常飲食。」
●月子裡的飲食,講究「精、雜、稀、軟」
據鑫天一閣月子會所大龍湖店店長楊婷介紹,新媽媽月子裡的飲食不僅要適合惡露排出和產後身體修復,還要利於下奶並保證寶寶能夠通過母乳獲得充足且健康的營養。「月子裡的飲食要滿足媽媽和寶寶兩方面的需要,所以應以『精、雜、稀、軟』為主要原則,同時注意寒涼以及易引起過敏的東西要慎食。」
原則1 「精」——量不宜多
「產後飲食不宜過量,更不能暴飲暴食。」楊婷店長說,進行母乳餵養的媽媽,如果奶水很足,食量可以比孕期稍增;如果奶量正好夠寶寶吃,則與孕期等量即可;如果奶水不足,那麼可多食用一些催乳下奶的湯水,「但我們不提倡多喝濃稠肥膩的葷湯,並且儘量先將上面的一層油撇去再喝。」
原則2 「雜」——品種要多
產後飲食雖有講究,但忌口不宜過多,粗細搭配、葷素搭配還是很重要的。進食的品種越豐富,營養越平衡全面,才能滿足媽媽和寶寶的營養需求。「除了明確對身體無益的和吃後可能會過敏的食物外,主食可增加小米、玉米、紅薯等雜糧,菜品上應葷素搭配,品種儘量豐富多樣。」楊婷說。
原則3 「稀」——水分要足
乳汁的分泌是新媽媽產後對水的需要量增加的原因之一。此外,媽媽大多出汗較多,體表的水分揮發也大於平時。因此,媽媽飲食中的水分可以多一點,「所以,容易消化和吸收的滋補湯、營養粥是我們月子餐的一大特色,除了主餐必須要有一道湯或粥,我們的加餐也會為新媽媽提供牛奶、燕麥粥、五紅茶等飲品,以補充必要的水分。」楊婷介紹。
原則4 「軟」——細軟為主
因為新媽媽們一方面產後體力透支,另外一方面身體虛弱,運動量減少,所以飲食要軟一些,以利於消化吸收。新媽媽們吃的飯要煮得軟一點,少吃油炸食物,少吃堅硬的帶殼食物。
此外,楊婷還特別強調,新媽媽的飲食應口味清淡,含鹽較多容易造成浮腫及血壓升高。而胡椒、茴香、八角等刺激性調料也不宜使用,不利於產婦的身體恢復和寶寶的身體健康。
●哺乳期的飲食,這些問題必須注意
一般新手媽媽對月子裡的飲食比較講究,一旦出了月子,就徹底放飛自我,認為想吃啥吃啥,火鍋、大閘蟹、麻辣燙統統不在話下。還有的媽媽則小心翼翼,時刻想著吃這個會不會回奶?吃這個寶寶會不會拉肚子?會不會便秘?會不會上火?
那麼,哺乳期的媽媽還需不需要忌口呢?楊婷給出了如下建議:
1.沒有什麼東西是絕對不能吃的
其實哺乳期媽媽的飲食,與自己本來的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比如有的媽媽本來習慣了吃辣,哺乳期也不需特別忌口,適當吃點辣也沒什麼問題。但如果平時吃了辣的東西就容易上火、長痘,那麼哺乳期也不建議吃。
「有人說媽媽吃了某種食物寶寶會拉肚子、長溼疹,這種情況確實是存在的。如果媽媽的飲食中含有過敏原,那麼母乳中也可能有,如果正好寶寶對這種過敏原敏感,那麼就有可能過敏。」楊婷說,「所以,如果知道產婦對某種食物過敏,就一定不要再吃了。」
2.哺乳期飲食應營養全面
哺乳期媽媽的飲食應該營養全面,雞、鴨、魚、肉、水果、蔬菜都可以放心大膽地吃,但要注意,儘量不吃沒有完全熟透的半生食或生食;少吃煎炸食品,雖然美味,但營養流失比較多且熱量太高。 徐報融媒記者 王惠
推薦月子食譜
補充鈣質,補氣養血
鹽水大蝦 三吃京醬肉絲 蒜香油燜菜 枸杞大骨煲
促進乳汁分泌
紅燒老鵝 蒜薹魷魚 蠔油生菜 奶湯鯽魚
補脾胃,改善體質
黃燜雞 回鍋肉 清炒豆苗 菌煲牛肉湯
補肝益腎,消除疲勞
清蒸鱸魚 宮爆雞丁 清炒三絲 紅棗排骨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