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脫貧攻堅 · 政策發布】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2020-12-23 新疆新聞在線網

  ▶政策追蹤】

  莎車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和諧村,一座座整齊漂亮的小院與扶貧車間、幼兒園等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9月13日攝)。 新疆日報記者約提克爾 · 尼加提 攝

  ■核心閱讀

  為進一步加大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和搬遷群眾的後續幫扶力度,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致富,防止返貧,今年,自治區發改委等部門聯合制定了《關於落實好2020年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的若干政策措施》。《措施》提出,要完善安置區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結合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對南疆四地州有困難的搬遷學校予以支持,合理配套建設安置區醫療機構;加強安置區產業培育和就業幫扶,做好安置區搬遷勞動力就業情況摸底登記工作,引導農產品加工產能向安置區周邊聚集,推進安置區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項目建設;加強安置區社區管理,指導地方配套建設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將安置區和搬遷群眾納入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鄉村文明培育行動,全力保障搬遷群眾合法權益。

  新疆日報訊(記者石鑫 實習生張彬彬報導)「不再趕牛羊,也不再頂烈日,在距離新家不遠的扶貧車間裡,我有了一份新工作。能有這樣的生活,真是想不到……」來自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偏遠山村的依扎提夏 · 馬巴提,已經在距離縣城25公裡的塔提庫力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安家1年多。讓他頗為興奮的是,他分得了2.7畝耕地,地里舖設高效節水滴灌設施,使用現代農機進行耕種,讓他「一步跨入了現代農業」。

  依扎提夏是新疆16.92萬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之一。「十三五」期間,新疆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全面完成,搬遷群眾喜遷新居。

  當前,新疆易地扶貧搬遷的工作重心已轉移到對搬遷群眾的後續扶持上來。為確保他們「穩得住、能致富」,新疆立足安置區資源稟賦,整體謀劃、分類施策、多措並舉,通過加強和完善後續扶持工作,鞏固已有成果,寫好「後半篇文章」。

  聚焦產業和就業做好後續扶持

  從「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貧困之地走出來,該怎樣開始全新的生活?

  對於2019年從葉城縣棋盤鄉搬遷到阿克塔什鎮的阿依古麗 · 沙吾爾來說,這種擔心已漸漸遠去了。搬入新家後,她參加縫紉培訓班,繼而進入阿克塔什鎮工業園一家手套廠上班,有了一份較為穩定的收入。

  「出家門進工廠,掙錢顧家兩不誤。」阿依古麗對搬遷後的生活既感到滿意,又充滿了期待。她說,「沒有易地扶貧搬遷,哪有現在的好生活?」

  易地扶貧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搬得出」的問題基本解決後,後續扶持最關鍵的是就業。樂業才能安居,解決好就業問題,才能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致富,防止返貧。

  扶君上馬,再送一程。新疆通過認真謀劃後續產業發展,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做好「後半篇文章」。

  自治區發展改革委主任許斌介紹,各地認真落實自治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領導小組《關於落實好2020年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的若干政策措施》《關於鞏固易地扶貧搬遷成果加大後續扶持工作的實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各安置區結合實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制定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方案和「一戶一策」幫扶措施,引導搬遷群眾因地制宜,走特色優質高效發展之路。

  同時,各地積極整合各類資金,在安置區合理規劃布局一二三產業,讓搬遷群眾有事幹、有錢賺,真正做到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通過發展高效農業、畜牧養殖業帶動搬遷群眾就業增收,積極實施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農副產品加工、設施農業大棚基地建設等工程,成立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推進產業基地建設,開展消費扶貧,助推安置區特色農產品銷售,努力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許斌說。

  通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內地企業在疆落地,積極引導和扶持安置區搬遷群眾,依託鄉村扶貧車間等,大力發展紡織服裝、電子產品組裝、民族特色手工業、饢產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確保搬遷群眾有事做、能就業,搬遷群眾真脫貧、脫真貧。

  按照「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和「一人一崗」要求,積極拓展就業崗位,提升就業水平,確保搬遷群眾實現「一人一崗」就業。數據顯示,全區易地扶貧搬遷年齡段有勞動力人口中具備就業條件人數79288人,勞動力就業率100%,做到了就業全覆蓋,實現了「人人有事做」。

  緊貼民生完善基本公共服務

  熱沙來提 · 買買吐孫的新家在和田縣沙田社區,這裡是當地政府建設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小區樓房林立、綠化完備,水泥道路整齊。

  住在80多平方米三居室的熱沙來提時常感嘆這裡齊全又現代化的設施,完全不同於過去:室內寬敞明亮,地暖溫度舒適;每套住宅內的電視、冰箱、洗衣機等家電,以及沙發、床、餐桌等家具都由政府免費提供,就連米、面、油都準備充分,搬遷戶可以「拎包入住」;小區周邊,建設一新的幼兒園、小學、衛生院等配套工程已投入使用。「做夢也想不到,我們能住進像城裡一樣的樓房。」熱沙來提說。

  「萬畝土地萬畝金,雪山大漠洗冬塵。昔日戈壁變良田,萬畝良田惠民生。」這是青河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群眾最多的安置區——青河縣阿魏灌區安置點的整體發展理念。

  在不到1年的時間,隨著新建3個社區、投資3.68億元的852套安置住房拔地而起、配套設施的逐步完善,來自青河縣6個鄉鎮3460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安全有序搬遷入住,一幅美好新家園的易地扶貧搬遷畫卷在「青格裡」徐徐展開。

  如今,走進新疆任何一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這些變化都是實實在在的。

  漫步于于田縣達裡雅布依鄉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學校、衛生院、自來水廠、車站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還建起了旅遊接待中心。在村民們的安置房裡,「標配」的沙發、電視櫃、茶几、床一應俱全,大都使用了電冰箱、吸油煙機等電器,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每家都有一間類似酒店標準間的客房,用於發展民宿。

  「沒想到這麼大年紀了,還能過上這樣的生活……」擰開水龍頭,看著汩汩流出的自來水,70多歲的尼亞孜漢 · 託合孫樂得合不攏嘴。

  鄉衛生院也是一道別樣的風景。病房乾淨敞亮,配備了B超、心電圖儀等設備。59歲的巴克 · 如孜有腿疼的毛病,現在隨時可以去衛生院檢查、取藥,再也不用以前的土方子了。

  自治區發展改革委數據顯示,新疆「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涉及集中安置區333個。按照「規模適宜、功能合理、經濟安全、環境整潔、宜居宜業」原則,新疆持續補齊易地扶貧搬遷點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水、電、路、氣、網、訊全部通達。

  各安置區通過建設、共享幼兒園、小學、初中、衛生室等,實現公共服務全覆蓋。安置區便民超市、社區管理用房、垃圾處理配套等一應俱全。搬遷後的家園,不僅是嶄新的家園,更是貼心的家園。

  強化保障幫助搬遷群眾「快融入」

  確保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之後,又如何讓搬遷群眾融入新社區,適應新生活?

  許斌說,易地扶貧搬遷帶來城鄉格局、城鎮格局、產業和就業格局的深刻變化,有關部門及時跟進,重點從強化安置區社會治理、做好搬遷群眾權益保障、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等方面入手,確保搬遷群眾「快速融入」。

  目前,新疆已逐步建成集「管理、服務、文化、組織、自治」為一體的安置區村委會(社區)治理新格局,確保搬遷群眾「遇事有人管、困難有人幫」。

  同時,加強社會管理服務,做好搬遷群眾就學、就醫、社會保障。南疆四地州272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均建立基層醫療機構,配備醫務人員589名,12所鄉鎮衛生院、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縣級醫院開展遠程醫療服務,讓群眾「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全面完成不動產證發放和拆舊復墾工作,做好搬遷群眾的戶籍遷移工作,全力保障搬遷群眾受教育權、生命權、健康權等各項權益。

  「我們不會忘記黨和政府對我們的幫扶,今後一定更加努力地去工作和生活。」巴楚縣巴楚鎮幸福園小區居民古海爾妮沙 · 阿布傑力動情地說,以前是靠天吃飯,現在搬離沙漠住進了樓房,居住條件好了,致富的路更寬了,把日子越過越好的信心更足了。

  如今,在幸福園小區,居民搶著學技術,比著幹工作,盼著早致富,感恩、期待和決心在越來越多居民身上折射和聚合,化作奮力邁向小康生活的精氣神。大家說,以前也想過好日子,但條件不允許。現在條件好了,努力一分就會有一分的收穫,要心懷感恩、倍加珍惜現在的好生活,一步一個腳印地奮鬥,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各地還將易地扶貧搬遷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相結合,積極組織搬遷群眾學習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開展評選「文明家庭」等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豐富搬遷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各安置區都能看到形式多樣的宣傳展板、陳列室、文化長廊、感恩教育牆等宣傳教育載體,搬遷群眾隨時隨地可了解黨的惠民政策,「五個認同」意識進一步增強。潤物無聲中帶來的思想變化,讓搬遷戶一心脫貧致富、齊心共建家園的主動性更強了。

  許斌介紹,堅持「搬遷是手段、產業是路徑、脫貧是目的」原則,新疆突出後續幫扶跟進,堅持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制定安置區後續扶持方案,立足資源優勢,緊貼民生,加快培育發展特色產業。同時,加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招商引資力度,重點發展綠色有機畜禽產品等特色產業,建設扶貧車間,吸納搬遷群眾就近就業,推動搬遷群眾更好轉變為現代農民、轉變為產業工人、轉變為城鎮居民。

相關焦點

  • 13個安置點,硯山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11月24日,記者從文山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硯山縣專場獲悉,脫貧攻堅以來,硯山縣嚴格落實易地扶貧搬遷規劃,高質量完成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同時切實採取有效措施,奮力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
  • 寫好民族地區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編者按:2020年10月14日上午,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論壇在北京舉辦,交流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的經驗做法,探討鞏固搬遷脫貧成果的路徑方法。論壇上,有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的6個省市自治區有關負責同志和部分搬遷群眾代表作主旨演講,分別介紹了地方經驗做法和探索實踐,以及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搬遷家庭帶來的巨大變化。現將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論壇主旨演講相關內容予以摘登。
  • 【地評線】絲路話語:寫好脫貧摘帽後「銜接轉換」的下半篇文章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脫貧摘帽作為奮鬥的新起點,蹄疾步穩地寫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轉換」的下半篇文章。  推動規劃銜接,實現從「斷層」到「過渡」的轉換。「十四五」時期既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實現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平穩轉型的過渡時期。相比於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作為更高層次的接續性規劃,既要避免「斷崖式」的全面撤退,也要防止「跨越式」的一蹴而就。
  • 河南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下山入社區 搬進幸福裡
    (原標題:河南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下山入社區 搬進幸福裡(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故事)) 易地搬遷,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後續還要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
  • 按下不動產登記「快捷鍵」 做足易地搬遷後半篇文章
    為切實做好全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不動產登記工作,給搬遷群眾吃下一顆「定心丸」,習水縣自然資源局多措並舉,通過開闢綠色通道,實施集中審核等方式,充分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工作。一是審查辦理「亮綠燈」。
  • 【多彩視評】五步工作法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多彩貴州網訊 近日,貴州因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登上新聞聯播!聯播稱,貴州省宣布全面完成「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共搬遷188萬人,其中貧困人口150多萬人。從數量上看,貴州易地扶貧搬遷規模相當於冰島全國總人口的3倍多;從時間上看,貴州僅用了4年;從安置方式看,貴州實施城鎮化集中安置,將徹底挪窮窩、換窮業、斷窮根!
  •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的政策思考及建議
    2020 年 3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要多措並舉鞏固成果」「要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扶上馬送一程」。文章通過梳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發展重大戰略的基本邏輯,分析新階段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難點與重點,探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主要思路和關鍵內容,提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振興針對性策略,為 2020 年後扶貧開發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政策參考。
  • 「十三五」期間,貴州全面完成192萬人易地扶貧搬遷 搬進新生活...
    為擺脫貧困,政府果斷決策,將三寶彝族鄉實行整鄉搬遷至縣城阿妹戚託小鎮,誓讓群眾過上好日子。阿妹戚託小鎮是貴州易地扶貧搬遷的縮影。「十三五」期間,貴州全面完成192萬人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搬遷人口佔全國易地扶貧搬遷人口總數的近1/5。
  • 「易」得廣廈千萬 開啟幸福新篇——永州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發出易地扶貧搬遷動員令。永州聞令而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和中央、省委省政府關於脫貧攻堅的系列決策部署,堅持高位謀劃、全力推進,通過4年艱苦奮戰,順利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 玉山縣領導到下鎮鎮高位推動脫貧攻堅工作
    23日下午,張常青一行來到白橋村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實地察看安置點扶貧產業運轉情況,詳細詢問扶貧車間帶動貧困戶就業情況,當得知貧困戶每月可增收2000元以上時,張主任對下鎮鎮在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內配套建設扶貧廠房表示高度肯定。
  • 山西大同:打好「三張牌」助力脫貧攻堅
    近年來,大同不斷探索,通過打好產業扶貧、易地搬遷、醫療扶貧「三張牌」,在脫貧攻堅路上走出一條品質優、質量高、效益好、可持續的發展新路。據了解,「三黃產業」(黃花、黃芪、黃小米)已成為「一區一業」「一縣一業」的主導產業和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有效引領全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好「易地扶貧搬遷攻堅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2020年以來,大同市持續加大幫扶力度,確保全市199個安置點都有產業項目,有效帶動搬遷群眾產業就業增收。
  • 國務院新聞辦就自然資源政策支持脫貧攻堅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
    通過實施跨區域的增減掛鈎政策,統籌了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的空間資源,為貧困地區提供了超過千億人民幣的「真金白銀」。在此,我們要特別感謝東部的八個省市,包括廣東、浙江、江蘇、天津、山東、福建、上海、北京等,他們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落實東西部扶貧協作任務,為全國統籌增減掛鈎政策,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三是維護搬遷群眾權益。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強「四力」、轉作風、講好伊犁脫貧攻堅故事
    自治州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用好用足國家幫扶政策,因地制宜推進產業發展,採取治本措施挖窮根,堅持「智志」雙扶築牢長久之基,凝聚起脫貧攻堅的強大力量。,州新聞工作者協會承辦的自治州新聞戰線「強『四力』、轉作風、講好伊犁脫貧攻堅故事」新聞職業技能大賽共收到參賽作品123篇(部),經州新聞工作者協會組織相關專家、學者認真評選,選出了獲獎作品72篇,其中一等獎7篇、二等獎13篇、三等獎19篇、優秀獎33篇,名單如下:一、文字類作品(一)消息類一等獎1名:
  • 金寨縣天堂寨鎮漁潭村的易地扶貧搬遷之路
    村黨支部書記黃桂先最有話語權,「為落實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我們積極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分工定責,逐戶宣傳政策,現地測量評估,為每個貧困家庭算好經濟帳、搬遷帳,按照易地扶貧搬遷補助政策,每戶每人補貼兩萬元,加上宅基地騰退補償,很多困難群眾基本沒花錢就住進了新房子。」
  • 甘肅省脫貧攻堅重點政策應知應會問答
    後續產業發展是保障貧困群眾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為進一步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去年以來,省發展改革委會同省直有關部門制定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力度的實施意見》《甘肅省2020年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4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幫扶工作的通知》,對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進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 有的放矢:確保新疆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階段,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推動黨的扶貧政策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提高政治站位,壓實攻堅責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任務能否高質量完成,關鍵在人,關鍵在幹部隊伍作風。」
  • 工作心得體會範文:脫貧攻堅工作感悟5篇
    【篇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在戰略規劃、政策設計上有互補性、相通性和遞進性,但二者在工作對象、工作要求、時間節點等方面存在差異,必然會衍生出一系列矛盾和難題,要準確把握二者的現實轉變,接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政策實施從特惠性向普惠性轉變。
  • 講好河南脫貧攻堅出彩故事——「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系列...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為深入宣傳我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舉措成效,9月至12月,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策劃舉行了15場河南省「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系列新聞發布會。  脫貧攻堅不僅要幹得紮實,而且要講得出彩。
  • 貴陽市「十三五」時期成就巡禮之易地扶貧搬遷篇:搬進新天地 共築...
    2019年6月,隨著3019戶、12090人全部搬遷入住新家,貴陽提前完成「十三五」期間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如何讓易地扶貧搬遷經得起人民和歷史的檢驗?貴陽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的決策部署,以「六個堅持」和「五個體系」建設為根本遵循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先後在烏當區、花溪區、清鎮市、修文縣、息烽縣、開陽縣規劃建成9個城鎮化集中安置點,並圍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創新性地啟動實施「共築行動」,持續做好後續扶持,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 貴州省6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 解讀貴州脫貧攻堅「十大戰法」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彭奇偉 李思瑾 吳蔚 楊昌鼎)「目前,貴州全省66個貧困縣已全部摘帽,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全部達到脫貧標準,徹底撕掉了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標籤。」12月10日,貴州省委副秘書長、省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李建在貴州省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解讀了貴州脫貧攻堅的「十大戰法」。一是堅持高位推動,連續三年按季度實施春季攻勢、夏秋決戰、秋後喜算豐收帳、冬季充電等「攻堅行動」,打好環環相扣「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