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追蹤】
莎車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和諧村,一座座整齊漂亮的小院與扶貧車間、幼兒園等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9月13日攝)。 新疆日報記者約提克爾 · 尼加提 攝
■核心閱讀
為進一步加大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和搬遷群眾的後續幫扶力度,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致富,防止返貧,今年,自治區發改委等部門聯合制定了《關於落實好2020年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的若干政策措施》。《措施》提出,要完善安置區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結合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對南疆四地州有困難的搬遷學校予以支持,合理配套建設安置區醫療機構;加強安置區產業培育和就業幫扶,做好安置區搬遷勞動力就業情況摸底登記工作,引導農產品加工產能向安置區周邊聚集,推進安置區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項目建設;加強安置區社區管理,指導地方配套建設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將安置區和搬遷群眾納入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鄉村文明培育行動,全力保障搬遷群眾合法權益。
新疆日報訊(記者石鑫 實習生張彬彬報導)「不再趕牛羊,也不再頂烈日,在距離新家不遠的扶貧車間裡,我有了一份新工作。能有這樣的生活,真是想不到……」來自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偏遠山村的依扎提夏 · 馬巴提,已經在距離縣城25公裡的塔提庫力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安家1年多。讓他頗為興奮的是,他分得了2.7畝耕地,地里舖設高效節水滴灌設施,使用現代農機進行耕種,讓他「一步跨入了現代農業」。
依扎提夏是新疆16.92萬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之一。「十三五」期間,新疆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全面完成,搬遷群眾喜遷新居。
當前,新疆易地扶貧搬遷的工作重心已轉移到對搬遷群眾的後續扶持上來。為確保他們「穩得住、能致富」,新疆立足安置區資源稟賦,整體謀劃、分類施策、多措並舉,通過加強和完善後續扶持工作,鞏固已有成果,寫好「後半篇文章」。
聚焦產業和就業做好後續扶持
從「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貧困之地走出來,該怎樣開始全新的生活?
對於2019年從葉城縣棋盤鄉搬遷到阿克塔什鎮的阿依古麗 · 沙吾爾來說,這種擔心已漸漸遠去了。搬入新家後,她參加縫紉培訓班,繼而進入阿克塔什鎮工業園一家手套廠上班,有了一份較為穩定的收入。
「出家門進工廠,掙錢顧家兩不誤。」阿依古麗對搬遷後的生活既感到滿意,又充滿了期待。她說,「沒有易地扶貧搬遷,哪有現在的好生活?」
易地扶貧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搬得出」的問題基本解決後,後續扶持最關鍵的是就業。樂業才能安居,解決好就業問題,才能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致富,防止返貧。
扶君上馬,再送一程。新疆通過認真謀劃後續產業發展,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做好「後半篇文章」。
自治區發展改革委主任許斌介紹,各地認真落實自治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領導小組《關於落實好2020年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的若干政策措施》《關於鞏固易地扶貧搬遷成果加大後續扶持工作的實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各安置區結合實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制定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方案和「一戶一策」幫扶措施,引導搬遷群眾因地制宜,走特色優質高效發展之路。
同時,各地積極整合各類資金,在安置區合理規劃布局一二三產業,讓搬遷群眾有事幹、有錢賺,真正做到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通過發展高效農業、畜牧養殖業帶動搬遷群眾就業增收,積極實施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農副產品加工、設施農業大棚基地建設等工程,成立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推進產業基地建設,開展消費扶貧,助推安置區特色農產品銷售,努力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許斌說。
通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內地企業在疆落地,積極引導和扶持安置區搬遷群眾,依託鄉村扶貧車間等,大力發展紡織服裝、電子產品組裝、民族特色手工業、饢產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確保搬遷群眾有事做、能就業,搬遷群眾真脫貧、脫真貧。
按照「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和「一人一崗」要求,積極拓展就業崗位,提升就業水平,確保搬遷群眾實現「一人一崗」就業。數據顯示,全區易地扶貧搬遷年齡段有勞動力人口中具備就業條件人數79288人,勞動力就業率100%,做到了就業全覆蓋,實現了「人人有事做」。
緊貼民生完善基本公共服務
熱沙來提 · 買買吐孫的新家在和田縣沙田社區,這裡是當地政府建設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小區樓房林立、綠化完備,水泥道路整齊。
住在80多平方米三居室的熱沙來提時常感嘆這裡齊全又現代化的設施,完全不同於過去:室內寬敞明亮,地暖溫度舒適;每套住宅內的電視、冰箱、洗衣機等家電,以及沙發、床、餐桌等家具都由政府免費提供,就連米、面、油都準備充分,搬遷戶可以「拎包入住」;小區周邊,建設一新的幼兒園、小學、衛生院等配套工程已投入使用。「做夢也想不到,我們能住進像城裡一樣的樓房。」熱沙來提說。
「萬畝土地萬畝金,雪山大漠洗冬塵。昔日戈壁變良田,萬畝良田惠民生。」這是青河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群眾最多的安置區——青河縣阿魏灌區安置點的整體發展理念。
在不到1年的時間,隨著新建3個社區、投資3.68億元的852套安置住房拔地而起、配套設施的逐步完善,來自青河縣6個鄉鎮3460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安全有序搬遷入住,一幅美好新家園的易地扶貧搬遷畫卷在「青格裡」徐徐展開。
如今,走進新疆任何一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這些變化都是實實在在的。
漫步于于田縣達裡雅布依鄉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學校、衛生院、自來水廠、車站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還建起了旅遊接待中心。在村民們的安置房裡,「標配」的沙發、電視櫃、茶几、床一應俱全,大都使用了電冰箱、吸油煙機等電器,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每家都有一間類似酒店標準間的客房,用於發展民宿。
「沒想到這麼大年紀了,還能過上這樣的生活……」擰開水龍頭,看著汩汩流出的自來水,70多歲的尼亞孜漢 · 託合孫樂得合不攏嘴。
鄉衛生院也是一道別樣的風景。病房乾淨敞亮,配備了B超、心電圖儀等設備。59歲的巴克 · 如孜有腿疼的毛病,現在隨時可以去衛生院檢查、取藥,再也不用以前的土方子了。
自治區發展改革委數據顯示,新疆「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涉及集中安置區333個。按照「規模適宜、功能合理、經濟安全、環境整潔、宜居宜業」原則,新疆持續補齊易地扶貧搬遷點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水、電、路、氣、網、訊全部通達。
各安置區通過建設、共享幼兒園、小學、初中、衛生室等,實現公共服務全覆蓋。安置區便民超市、社區管理用房、垃圾處理配套等一應俱全。搬遷後的家園,不僅是嶄新的家園,更是貼心的家園。
強化保障幫助搬遷群眾「快融入」
確保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之後,又如何讓搬遷群眾融入新社區,適應新生活?
許斌說,易地扶貧搬遷帶來城鄉格局、城鎮格局、產業和就業格局的深刻變化,有關部門及時跟進,重點從強化安置區社會治理、做好搬遷群眾權益保障、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等方面入手,確保搬遷群眾「快速融入」。
目前,新疆已逐步建成集「管理、服務、文化、組織、自治」為一體的安置區村委會(社區)治理新格局,確保搬遷群眾「遇事有人管、困難有人幫」。
同時,加強社會管理服務,做好搬遷群眾就學、就醫、社會保障。南疆四地州272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均建立基層醫療機構,配備醫務人員589名,12所鄉鎮衛生院、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縣級醫院開展遠程醫療服務,讓群眾「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全面完成不動產證發放和拆舊復墾工作,做好搬遷群眾的戶籍遷移工作,全力保障搬遷群眾受教育權、生命權、健康權等各項權益。
「我們不會忘記黨和政府對我們的幫扶,今後一定更加努力地去工作和生活。」巴楚縣巴楚鎮幸福園小區居民古海爾妮沙 · 阿布傑力動情地說,以前是靠天吃飯,現在搬離沙漠住進了樓房,居住條件好了,致富的路更寬了,把日子越過越好的信心更足了。
如今,在幸福園小區,居民搶著學技術,比著幹工作,盼著早致富,感恩、期待和決心在越來越多居民身上折射和聚合,化作奮力邁向小康生活的精氣神。大家說,以前也想過好日子,但條件不允許。現在條件好了,努力一分就會有一分的收穫,要心懷感恩、倍加珍惜現在的好生活,一步一個腳印地奮鬥,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各地還將易地扶貧搬遷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相結合,積極組織搬遷群眾學習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開展評選「文明家庭」等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豐富搬遷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各安置區都能看到形式多樣的宣傳展板、陳列室、文化長廊、感恩教育牆等宣傳教育載體,搬遷群眾隨時隨地可了解黨的惠民政策,「五個認同」意識進一步增強。潤物無聲中帶來的思想變化,讓搬遷戶一心脫貧致富、齊心共建家園的主動性更強了。
許斌介紹,堅持「搬遷是手段、產業是路徑、脫貧是目的」原則,新疆突出後續幫扶跟進,堅持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制定安置區後續扶持方案,立足資源優勢,緊貼民生,加快培育發展特色產業。同時,加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招商引資力度,重點發展綠色有機畜禽產品等特色產業,建設扶貧車間,吸納搬遷群眾就近就業,推動搬遷群眾更好轉變為現代農民、轉變為產業工人、轉變為城鎮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