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印度,很多人都會聯想到印度的特色飛餅、咖喱和舉世聞名的印度神油和印度瑜伽等等。這都是標誌性的印度文化產物。
但是去過印度的朋友會用他們的親身體驗告訴你:印度沒有旋轉的飛餅,沒有咖喱,更沒有印度神油!
印度沒有飛餅
印度沒有飛餅,這就好比重慶沒有雞公煲,加州沒有牛肉麵,左宗棠不做雞一樣。
據說重慶雞公煲的由來是由發明者的名字而命名的,因為發明這道菜的人叫做張重慶。而他是個上海人,所以這道菜叫做重慶雞公煲。
加州牛肉麵倒是與重慶有關,是一個重慶人赴美留學時參加加利福尼亞州當地的一個美食大賽,他做的牛肉麵獲得了單項獎的冠軍。從此牛肉麵在美國風靡起來,然後又傳回中國,故此叫做加州牛肉麵。
宗棠雞也與左宗棠沒有絲毫關係。是因為當初一位湖南的廚師一手創製的,為了把這道菜迅速推廣,所以假託家鄉的歷史名人左宗棠來命名這道菜。
同樣道理,在印度也沒有旋轉的飛餅。
飛餅地由來
印度飛餅的由來也是由咱們給起的。因為咱們國人通常會把奇葩的食物以印度來冠名。印度飛餅他出名的地方不在於它的配料,也不在於它的口感,關鍵在於它「飛」的過程。
只見廚師用手把餅甩起來,越甩越薄,越甩越大,直到薄如蟬翼。最後在輕輕地一旋,薄餅凌空飛起就如同二人轉甩手絹一般。
而這裡其中地高手更是個可以閉著眼睛將薄餅向上一甩,飛餅就自動飛往身後幾米遠的助手那裡。然後助手再順手一接直接放在了熱鍋上。霎時間飛餅的香氣就發散出來。
但是如果你到印度去旅遊,你就會發現他們做的餅從來就沒有飛起來過!即便你去向當地人打聽去哪裡可以遲到印度飛餅,他們也十分的疑惑地說到:餅什麼時候會飛了?
其實真正地印度飛餅並不是印度本土的人發明的,而是由泰國、香港、馬來西亞這些印度移民創造的,但是最開始地印度飛餅並不會飛, 它們是從進入中國市場後才讓會飛了起來。我猜應該是收到了二人轉地啟發。
印度沒有咖喱
咖喱炒飯估計是我們最常吃的,也是我們對印度最相信深刻地符號之一。但是當小夥伴們到了印度之後發現:印度沒有咖喱。
即使你去印度地餐廳吃飯,你也沒法再他們的菜單上找到與咖喱有關的料理。甚至再印度當地地語言裡也沒有咖喱這種食物地身影。
其實咖喱一詞是由英文譯音過來的。意思是用香料做成地燉菜。當年英國殖民印度時,被印度地這種由各種香料燉成地飯食感到驚為天人。雖然燉爛地食物並不是很美觀,但是口感很美味,一下子徵服所有英國人的味蕾。
隨著世界地交流越來約頻繁,人們逐漸的把類似於印度地這種由各種香料燉成糊狀食物統稱咖喱。
直至今日咖喱再世界各國都落地生根,並形成了各種各樣不同的口味,有泰國版地咖喱、英國版地咖喱,日本版地咖喱各不相同。
如今在印度你難道再他們地菜單上找到咖喱地身影,只有在幾個極個別地遊人很多的酒店,為了迎合遊人地意向為特意在菜單上加上咖喱這個詞。
印度神油並不神
在去年很活地《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講得就是主人公去印度代購印度抗癌藥地故事。而男主角自己所開的保健品店主賣地就是印度神油。
只有一提起印度神油我們好多人就會發出那種曖昧、猥瑣而又會心一笑得笑顏。眼神表情仿佛都在向對方傳達一句:你懂的!
雖然很多人估計這輩子都沒見過這真正得印度神油,但是一聽到這個名字大家都會聯想到肯定是印度生產。但是當你到印度旅遊時,你就會發現這裡根本就沒有印度神油。
印度神油,中國製造!它得真實誕生地是來自中國香港。這就好比黑人牙膏其實是一個國產產品。而中華牙膏卻是一個洋品牌一樣。
之所以叫叫印度神油是因為跟當時香港武俠小說中得印度神僧,印度神藥,以及印度國內對性得信仰有關。
如果你真的去印度購買印度神油,你經過千辛萬苦地追尋最終得到地可能只是一瓶用於推拿按摩地精油,或者印度當地地偉哥而已。
至於你在網上買的或者經過代購購買地極有可能是騙人的東西。最顯著地特徵就是看看你所購買的神油是否有中文標識。
印度沒有飛餅,印度沒有咖喱,印度也沒有神油!
那印度有什麼呢?那就是我們天天使用地阿拉伯數字。
你知道嗎?
我們使用的阿拉伯數字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而是印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