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不可為君的人,卻偏偏做了君主:即將滅國怎麼辦?傳位給兒子!

2020-12-26 沉浮小記

他親手將大宋王朝斷送給金人,成為階下之囚並客死他鄉;他在詩書畫領域裡,知識淵博、造詣頗深,設立翰林畫院培養了諸多文人雅士。

他對於騎馬射箭、茶藝蹴鞠、建築、醫學等等也是頗有研究,還曾編寫中國茶書經典之一的《大觀茶論》,設立醫學院。

多少年來,人們對他毀譽參半,他便是為政昏庸,但是在藝術領域造詣頗高的皇帝宋徽宗趙佶。

宋徽宗是誰?

宋徽宗趙佶出生於1082年,宋神宗的第十一個兒子,號宣和主人,是中國北宋第八位皇帝。

宋徽宗趙佶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是一個興趣廣泛的閒散王爺。

1100年,他兄長宋哲宗病逝時無子,太后便傳位給了本與皇位無緣得趙佶,號宋徽宗,他在位統治政權25年,打著啟用新法的名義無惡不作,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崇信道教,自稱「道君皇帝」

腐朽統治

登基後,政治上,為了報答向太后的擁立之恩,請太后垂簾聽政,扶持太后守舊一派上位。他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打著紹述神宗改革的旗號,罷免了那些反對自己稱帝的官員。

軍事上,由於宋軍腐敗無軍紀,缺乏戰鬥經驗,於是便聯金擊遼,這一舉措為日後的亡國命運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經濟上,所有荒地、廢田都作為公田,船隻也強行收取賦稅,嚴重加大了普通老百姓稅收。而此時新舊兩派之間的爭鬥不斷激化,政治層面的腐朽也越來越深,這成為後期不斷變革變法的導火索。

甩手掌柜

宋徽宗在位期間,初期還是個明君,後來不斷受到了蔡京、高俅等奸臣的蠱惑,頻繁變革加大了稅收,嚴重加大了農民的負擔導致民不聊生,各地均開始爆發了農民起義。

而後,當金兵兵臨城下,在如此巨大的內憂外患之中,趙佶沒有勵精圖治,想辦法留住祖輩留下來的江山。

而且,宋徽宗聽了李綱的諫言,急忙傳位給他兒子宋欽宗趙桓去接管這一盤散沙,由於他「機智」地把皇位傳給了趙桓,自己當上「太上皇」,才免於當上亡國之君。

在某種層面來說,宋徽宗還真是用一句話避免了自己成為亡國之君。

靖康之變

1127年,當金軍再次攻打宋朝時,因大勢已去,已經無法挽回當前的局勢了。

宋朝慘敗,父子兩人都不幸被金兵俘虜,所有皇室宗親全部淪為了階下囚,大量天文儀器、珍寶玩物、書畫藏書被掠奪,祖宗留下的基業就這樣被二人斷送,開始了痛苦不堪的監禁生活。

兩位國君在八年後客死他鄉,北宋王朝就這樣滅亡了,史稱「靖康之變」。

藝術成就

宋徽宗是一個十足的藝術派皇帝,他酷愛繪畫和書法,利用皇權大力擴充畫院,興辦畫學,使宋代的繪畫藝術有了空前發展,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宋徽宗還自創獨具特色的瘦金體書法,他所熱愛的花鳥畫也自成一派,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官窯,燒制許多精緻的瓷器。

他將道教、詩詞歌賦、陶瓷、工筆畫、金石、書法巧妙的融會貫通在一起。秀勁的字體和工麗的畫面,詩畫合一的巧妙構局,不得不讓人嘆服,許多真跡到今天放眼望去也是極具有美學研究價值。

小結

作為一個君主,無疑他是一個愚昧膽怯、不負責任的,說他是一個昏君都不為過

但是,作為一個藝術家,無疑他是能流芳百世、千古稱頌的,就猶如詩畫界一顆閃耀的新星。

若有來世,盼他能做一個灑脫不參政治的閒散王爺,遠離這背負天下的束縛。

中華上下五千年,這種沒譜又令人惋惜皇帝,兩隻手還真數不過來。

相關焦點

  • 漢景帝說傳位給弟弟?一個周而復始,以人性弱點為武器的無效約定
    歷史對漢景帝的評價頗高,他是一個英明的皇帝,是有黃老智慧的人,他對漢朝走向盛世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相信,漢景帝非常清楚自己正在做和要做的事。 漢景帝主動說要傳位給弟弟,結果卻傳位給了兒子,似乎有悖明君所為,至少暴露出了人品問題。可是除此之外,漢景帝似乎並沒有暴露出其他有損人品的事,以此說明漢景帝的人品似乎證據不足。那麼漢景帝這麼做到底是為什麼?
  • 宋康王是宋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君,為什麼反而成了亡國之君?
    但是宋國有個國君,叫宋康王,是宋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君,卻成了亡國之君,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來了解下。宋康王,子姓,名偃,是商朝後裔。商朝滅亡後,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叛亂又被鎮壓,按照「存亡繼絕」的傳統,周成王把商朝王室成員微子分封在宋國,延續商朝祭祀。前329年,戰國中晚期,子偃發動叛亂,搶了他哥哥的國君之位,成為宋國國君,11年後稱王,即宋康王。
  • 唐朝又一次滅國運動,滅百濟
    要想滅國高句麗要從百濟下手,先將百濟滅了,然後從百濟攻取高句麗,在滅百濟的時候,百濟向倭國求救,歷史上中日第一次海戰爆發。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親徵高句麗失敗而歸,李世民意識到沒有海軍只靠步兵和騎兵是不行的,於是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李世民開始擴建海軍,製造戰船。之後大唐就有了一支強大的海軍。
  • 秦滅六國實現大統一後,六國國主分別落得了怎麼樣的下場?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大手一揮,開始發起了對韓國的滅國之戰,羸弱的韓人早已在三年之前便納地效璽、請為藩臣,一年前更是割讓了南陽之地,此時又哪裡有實力來抵擋秦人的進攻。轉瞬之間,韓國的土地成為了秦之潁川郡,而韓國的末代君主則跪地求饒,成為了秦國的階下囚,隨即被軟禁在了陳縣,也就是後來陳勝稱王的那個地方。
  • 大秦滅六國,王翦一人獨滅五國,如此功高震主為什麼會有好下場?
    這也是這部歷史正劇被人詬病最多的地方,但是有個人物沒出現的時候,彈幕裡無數人都在呼喊他的名字,都想知道他神秘時候上線。 而這這個人上線之後,國人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完全不用任何的緋聞和情感吸引觀眾,他靠的就是純粹的軍功和戰力,他就是大秦滅六國最大的戰將,王翦。
  • 《大秦賦》一對活寶:西周君與東周君,為何周朝同時有兩個君?
    於是,西周君只得與秦軍談判,希望秦軍撤軍了事。他天真的以為,雖然他做了錯事,但是看在「周天子」面上,秦國應該原諒他。然而,秦軍的要求卻是:西周君需獻出他轄下的36座城池及土地人口,少一座城,一寸土,都不可,周天子仍可居住洛邑,但土地歸大秦,若西周君不答應,就打到答應為止。
  • 當上齊國國君後姜子牙變得心狠手辣,對不為所用的人才趕盡殺絕
    ,或是輔佐君主的賢相,對「齊國始祖」、「一國之君」這個頭銜下的他卻很陌生。而旌之以為教首,使一國效之,望誰與為君乎?」意思就是說這小子既不向天子稱臣,又不結交諸侯,這樣的人我難道還能指望他給我效力,尊我為國君不成?這樣的人就是被老天爺拋棄的棄民,我已經再三邀請他出來做官,結果他拒絕,違拗君主的意願算是逆民,這樣的人就應該殺掉,讓齊國的人都來看看誰才是真的統治者!
  • 歷史上第一位復國的君主,是如何把一手爛牌打出王炸的?
    大家好,我是歷史雜貨君。問大家一個問題:中國歷史上復國的君主有多少?是不是想破了腦袋都想不出幾個?確實,中國上下五千年悠長歷史中,能真正復國的君主少之又少。所以這個就別談復國了,不滅國就不錯了。再往後推。沒了。最後一次是「反清復明」,動靜忒大,口號吹響了很多年,衝鋒了好一陣子,最後胎死腹中。所以說,復國這玩意難度太大了,大到只想想就很無力,再而衰,三而竭,最後在新朝的四海昇平中永遠淹沒在海底。
  • 漢孝惠帝劉盈明明有六個兒子,為什麼皇位會傳到弟弟劉恆手裡?
    漢惠帝違反常理,皇位沒傳給自己兒子反而給了弟弟,這是因為他立自己兒子為帝,沒有得到功臣集團的認同,導致自己兒子的皇位沒被歷史承認。歷史中有些大人物其實在活著的時候沒有當過皇帝,比如曹操、司馬懿、努爾哈赤這些人都是去世之後被追封為皇帝的;不過也有一些人其實在歷史中確實登上過皇位,只不過因為很多原因,沒有被歷史承認。
  • 《君主論》:馬基雅維利對一國之君的勸諫,給做好一人之君的啟示
    這本書可以說是馬基雅維利從政經歷、鑽研史籍、琢磨人事的精華哲思,指導君主如何當好一國之君,包括軍事、政治、為人、為君的方方面面,既是一本稱霸天下的方法論,也是一本為人處世的指南針。希望君主能夠在慷慨的道路上,只需獲得美名就夠了,要知足而無須貪戀過多。同時,該小氣的時候還是要小氣,不然美名這東西又不能用來收復河山。由君及人,道理相同。俗話說,「日行一善,積善成德。」一心向善,則德行可成。真是這樣嗎?
  • 英國歷史最偉大的君主,英國淪為丹麥領土,他領導英國人復國成功
    按照中國歷史評價一位君主是否偉大的標準,實現統一中國和光復中國的君主都是最偉大的,比如隋文帝楊堅結束數百年亂世而統一中國,明高帝朱元璋滅掉外族蒙元而光復中國,都是中國歷史最偉大的君主。
  • 短短兩代人,就誕生了6位君主,究竟是中國歷史上哪個家族?
    華夏歷史五千年,有著說不完的朝代故事,每個故事拿出來都精彩絕倫,今天講的就是春秋時期的人和事,眾所周知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一位明君,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家族人才濟濟,兩代人就出現了6位君主。今天我們就聊聊他這個神奇的家族。
  • 大秦滅六國,王翦一人滅五國最後卻能善終,魏忠賢卻成了東施效顰
    很快這場大地震效果開始顯現,華陽太后去世後,昌平君很快也被罷免了職務,秦始皇把楚系勢力徹底清除,目的就是為了要滅楚,這一次宮廷變化與當年親政時候差不多,秦始皇這一次終於可以徹底自己做主。(02)王翦的智慧秦始皇怎麼也沒想到,李信的二十萬大軍滅楚,迎接他的竟然是慘敗,慘敗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昌平君突然叛變,給李信的大後方在成威脅。
  • 三國君主以地名為姓,齊燕國君很有名
    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髮帶著眾家諸侯在牧野打敗了商軍,並一口氣滅了殷商,紂王帝辛最後自盡,商滅亡,周得以建立。本著有功者賞的原則,周武王分封了幾百諸侯,其中功勞大者的領地也多一些,功勞少者則國家小些。
  • 亡燕論:國君無銳意進取者,安能不亡?
    燕昭王確實銳意進取,但是他主導合縱滅齊,並沒有讓燕國變得強大,真正的銳意進取者,必然要圖強。從燕王噲禪讓子之,到燕昭王滅齊,基本上沒有在管燕國的內政。沒有好的內政,沒有把國力搞上去,一切都是空的。燕昭王燕國滅亡,國君居然拿兒子的命苟活燕王喜可以說是燕王噲之後,最昏庸的君主了,在位期間鼠目寸光趁火打劫,攻打趙國結果反而被趙國盯著打
  • 歷史的嬴異人:認華陽夫人為母,靠呂不韋上位,兒子嬴政掃滅六國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互相交換質子早已屢見不鮮,秦昭襄王繼位前曾在燕國為質,而策劃荊軻刺秦王的燕太子丹則先後在趙國和秦國為質。嬴異人在趙國為質期間,秦昭襄王屢屢發兵攻打趙國,我們可以想見嬴異人在趙國的日子自然不會好過。據《史記》記載,他在邯鄲時不僅沒有人身自由,日常生活也很拮据。
  • 【清風典歷】魚不可脫於深淵
    【小識】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這是《老子》當中的話。《老子》的意思是說,賞罰、權謀等都是統治者的權力,未發之前必須隱藏於心,不能輕易示人知曉,就如同魚不能離開水淵,否則,「魚脫於淵,則必見失矣」(王弼注)。
  • 怒髮衝冠為紅顏,禍國殃民是紅顏,細數三位滅國的紅顏禍水
    *本文為部分史料+虛構,若有出錯,請在評論中指出,謝謝!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有許多絕代佳人的身影,這些佳人既能讓男人怒髮衝冠為紅顏,也能魅惑君主讓一個朝代衰落。有時候不知是佳人背負了美貌的詛咒,還是世人將滅國的原因都歸結於一介弱女子的身上。
  • 民本思想與君主之私:貫穿明代發展史的君臣之爭
    在土木堡之變中,國家即將面臨瓦剌兵臨城下的困局,這時兵部侍郎于謙站出來表示堅決抵抗瓦剌,明朝就這樣在沒有皇帝的情況下與瓦剌戰鬥,依靠的都是大臣們的出謀劃策,最終才成功地把瓦剌趕到了塞外。土木堡之變證實了大臣們正確的政治見解和明英宗為君的失敗之處,況且國家的危機都是依靠于謙這樣意志堅定的大臣們去解決的,所以大臣們也就沒有必要去聽命於一個失敗的皇帝,在這個過程中,大臣們的力量開始增長。
  • 秦滅六國後,六國的君主都是什麼下場?有沒有沒被滅的國家?
    秦王嬴政親政後,做了兩件大事。一是逼死了呂不韋。二是誅滅了嫪毐勢力。重用李斯、尉繚等人,國內政權的穩固,讓秦王嬴政有足夠的信心完成他的統一大業。從公元前231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花了十年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歷史上長達500多年的分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