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話題標籤」:六度理論與二度理論的「兼容」悖論

2020-12-18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10月4日,微信朋友圈向部分用戶開放了標籤功能,用戶可以在發布朋友圈時設置話題標籤。「標籤」功能作為分類整理的工具,其實早在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軟體中有應用,如今,微信也上線了話題標籤功能。這個功能能否得到用戶的青睞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本文作者的分析。

微信正在進行一場曠日持久並小心翼翼的「自我革命」。

特殊時期的長假最該休息,反最忙碌,走親訪友、結婚嫁娶,樁樁件件皆是開心事,然而一天三四場,同樣令人身心俱疲。媒體報導,十一假期貴州男子在8天時間裡要趕23場婚禮,除了睡覺,不是在婚禮的現場,就是在婚禮的路上。

10月4日,微信向部分用戶開放了朋友圈「話題標籤」的功能,時機挑選的可謂「微妙」。作為一個自媒體人自然要搶先嘗試一番,體驗後,最大的感受就是——雞肋。

產品經理圈裡,張小龍的克制、微信的極簡主義,擁有大批的擁躉和信徒。

然而這個「話題標籤」的功能,無論站在哪個角度看,都和極簡、克制和不打擾用戶的張小龍式理念不沾邊。

一、微信裡的「六度空間理論」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提到營銷推廣離不開「兩微一抖」,抖音作為短視頻APP暫且掛起不提(視頻內容娛樂性天然強過媒體性)。

單說微博、微信兩大社交媒體,國內很多大事件輿論的「冷啟動」都在它們之上發起。

微博更偏重於媒體屬性,微信更偏重於社交屬性。前者是開放式網際網路信息傳播方式的集大成者,將信息的傳播由傳統社會的「六度空間理論」,凝縮到「二度空間」。

舉個慄子:一個只關注肖戰的00後,或許會因為微博的熱搜榜看到@杜拜旅遊局 的一條微博,她通過轉發就可以實現信息的再傳播;而@杜拜旅遊局 理論上也會因為看到了該00後的轉發,通過回復、點讚甚至分享的操作實現一次完美的閉環互動。

微博這種社交媒體形態,將網際網路信息高效流通的機制發揮到了極致。

微信,確切地說微信朋友圈,其魅力在於「反開放式網際網路」,將現實世界的「六度空間理論」嫁接到朋友圈裡。朋友圈每月、每周也會爆發一些刷屏的大事件,但這種傳播確實基於一個又一個「島鏈」傳播。

比如說,馬化騰朋友圈發一個吐槽友商的微博,他的好友可能會先截圖並在朋友圈裡發布,10s的時間裡,好友的好友再轉朋友圈……

「六度空間理論」下,一個偏遠地區的小鎮青年,同樣有機會在幾秒的時間裡看到這條朋友圈截圖。

那「六度空間理論」和「二度空間理論」究竟有何本質上的不同呢?

——主要差異在於傳播和社交的關係上。

六度空間理論裡社交是一切輿論發酵的基礎,你朋友、朋友的朋友關不關心某件事,決定了你朋友圈發布的圖片、文章連結、視頻的傳播範圍。這種模式下的社交平臺,人看到的信息大多數是和自己擁有某種關聯,畢竟一條內容被你看到要經過「層層篩選」。

缺點是,你無法「越過」你的好友看他的好友的朋友圈,更無法和他的好友(非共同好友)進行交互,信息質量上去了,互動性卻很差。

易烊千璽與微博粉絲互動

微博的「二度空間理論」則反著來,由於該平臺內容傳播機制非常多元,你的微博主頁內容五花八門,感興趣的、討厭的、無感的甚至費解的,琳琅滿目。

優勢的是,你看到感興趣的內容,可以很快的參與進去。

如果你是個「玩梗達人」,甚至能引起天王巨星「翻牌子」。也就說微博上信息質量可能因為「超載」讓人煩躁,可強勢的互動性,也令人心馳神往。

為啥現在「飯圈」在微博上最活躍?

——他們是最渴望得到明星「垂青」的一群人,只有在這裡,才距離明星最近。

本段落來個知識小百科:

六度空間理論是一個數學領域的猜想,名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意思說,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6個中間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這就是六度分割理論,也叫小世界理論。

以此引申,二度空間理論,意味著人和陌生人之間只隔了1個人,理論上通過轉發、評論、點讚等操作,兩個陌生人可以實現直接的關係達成(也就是互動)。

這兩個概念精煉概括了兩個平臺的傳播特徵。

二、微信為什麼要向「二度」兼容?

就像微博為了加強社交屬性推出了聊天功能,微信也一直想著通過新的內容產品,加強自身媒體屬性。

一切的一切,都為了讓用戶更久的留在自己生態裡。

豬,只有留在自己家的「圈」裡,才能夠想什麼時候吃肉,什麼時候抓起來。短視頻這種內容產品的異軍突起,衝擊著一切網際網路產品的黏性,微信即使做到了中國網民全覆蓋,可使用時長這個戰場正在被「對手」進攻。

為了更長遠的商業化,如何增加單個用戶微信使用時長將是騰訊未來最大的目標,「話題標籤」就是這樣的一個產物。

圖片來源:《2020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半年度報告》

根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上半年疫情影響,短視頻的時長已經佔據總時長份額的20%,僅次於即時通訊。而且從上面圖片中的各個曲線來看,短視頻對用戶時長的「蠶食」,已經部分的壓縮了即時通訊APP的時長。

微信產品極簡主義、克制、不打擾用戶等等理念,歸根結底是張小龍要在網際網路上,打造了一個有別於開放式網際網路的半模擬世界;更強調社交重要性的朋友圈,其信息的傳播依照著「六度空間理論」而進行。

不過,隨著微信用戶突破12億,朋友圈的活躍度已經來到頂端。由於微信好友關係的「成分」複雜程度越來越高,用戶達到十幾億,部分層面也影響了一些微信用戶的活躍性。

近兩年,微信一系列的動作,總結的來看,無非是如何在不破壞用戶舊有習慣情況下,將開放式網際網路的「二度空間」模式移植過來。

我們回顧一下近幾個月朋友圈的變化:7月7日,微信小程序內測支持分享朋友圈;8月12日,視頻號支持以視頻卡片樣式轉發到朋友圈;10月4日,每日曝光量達到100億次朋友圈向部分用戶開放:朋友圈標籤。

小程序也好、視頻號也好,它們和微信打造的公眾號一樣,是附庸在微信上的媒體屬性的內容產品。將它們紛紛向朋友圈開放,一方面能給這些產品導流;一方面可以豐富朋友圈裡內容形式。

而朋友圈標籤則是一次較大的改革,直接將微信的生態搜索給關聯起來。

經驗證,在相關的話題標籤下,裡面聚合了視頻號動態、朋友圈動態,點擊最下方「更多結果」則直接顯示微信搜一搜的搜索結果。

但是我們會發現,這種向「二度」的連結,其實並不完整,用戶只是和信息更近了,但並沒有解決互動的問題。

比如說,你可以通過話題標籤,發現更多的有趣、有價值、好玩的內容,並通過二次朋友圈分享,實現朋友圈私密空間-開放式內容-朋友圈私密空間這樣的信息傳播閉環。

可這僅僅限於內容的傳播,並不涉及互動。

總結的說,以社交為根基的朋友圈,它的缺陷是,只能夠在一些「全民」性的話題產生爆炸裂變的效果。可對於那些,只是特定人群關注的中、小話題,在朋友圈裡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孤島壁壘」,導致無法形成一種廣泛的傳播。

要想增加用戶在朋友圈的使用時長,通過話題標籤直達視頻號、朋友圈、搜索內容,可以讓信息傳播不再是直線式的,賦予了其更為多元的觸達方式,會客觀上一定程度提升用戶活躍度。

追憶微博做聊天功能的失敗,想要兼容「二度傳播」的微信,成功概率高嗎?

三、「二」與「六」或許不可兼得

QQ的突然「冷寂」,用戶感覺只是換了個聊天軟體,騰訊元老層受到的衝擊,是外人無法體會的。

能夠按條件查找網友,QQ空間裡公開信息任何人都能隨便查閱,留言板裡哪怕一個損友大放厥詞,打開留言板的人都能看到。

私密性太差,是許多人離開QQ,最終擁抱微信的原因。或正因如此,張小龍的克制、極簡主義、不打擾用戶等理念,才會得到當時元老層的支持,並在這十餘年時間裡貫徹至今。

微信裡的添加朋友功能中,你可以輸入微信號、手機號,或雷達加朋友、面對面建群、掃一掃、手機聯繫人的方式加好友,將微信好友和熟人關係牢牢綁定。

雖然有「搖一搖」、「附近的人」等相關功能,用戶只要不主動去使用,也不會被當做「陌生人」被發現。

此外,朋友圈的只對好友所見,評論只對好友所見等設置,都將隱私性做到了很高。

朋友圈的隱私性越高,意味著其活躍度會呈現一個長曲線緩慢微弱下滑的一個過程,起初大家在朋友圈裡的活躍度很高。

隨著對好友興趣的衰減,朋友圈打開的次數也就會下降。畢竟當一個微信用戶好友達到一個穩定數量後,朋友圈的內容結構也會趨於穩定,時間越長,審美疲勞感也就會越強烈。

朋友圈「話題標籤」表面上看,打破了該平臺信息傳播嚴重依賴「好友」再傳播的弊端,其實並沒有完成類似微博那樣的社交媒體的搭建。

也許,有了話題標籤的朋友圈,我們能夠點開標籤看到更多內容,可由於在本質上微信內容傳播仍然是基於好友關係,也就說能看到很多內容,卻並不能與之形成很良性的互動,缺乏了參與感。

「六度」兼容「二度」就無法真的實現。

其實,這和微博發力聊天功能,遇到的問題差不多。

由於該平臺傳播機制,可以讓兩個完全不相識的人,短短幾秒的通過點讚、評論、轉發產生「聯繫」。讓微博網友「龜縮」在聊天頁裡和聊天,違逆著他們在微博上的使用習慣,自然該功能就很難真正的落地。

「二」與「六」或許不可兼得。

QQ的突然「冷寂」,讓騰訊產生恐懼,短視頻的異軍崛起,讓微信走向了一場曠日持久又小心翼翼的「自我革命」。

對於用戶而言,他的精力總是有限的,每款APP都不收費,當然是哪裡舒服去哪裡。僅此一條來看,朋友圈「話題標籤」功能很雞肋,他需要用戶不停地操作才能發現好內容,網友幹嘛不直接切換APP呢?

在天浩私人微信群的小範圍調查裡,也幾乎是全部表示不知道這個功能,還有幾個好友混淆了好友分組「標籤」和朋友圈「話題標籤」之間的關係,這個網際網路圈看起來「用處很大」的功能,或許並沒有戳中普通用戶的「痛點」。

朋友圈想要把「微博模式」引入,以此提高使用時長,就目前形態來看,或只是背後產品團隊的一廂情願。

#專欄作家#

師天浩,微信公眾號:shitianhao01,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科技自媒體人,曾就職於博客中國、網際網路實驗室、百度等公司,曾在《南方都市報》《計算機應用文摘》等報紙雜誌刊文。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六度分隔理論
    1967年,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繪一個連結人與社區的人際聯繫網,做過一次連鎖信實驗,結果發現了"六度分隔"現象。通過網絡使"六度分隔"理論對人人之間都可以構成弱紐帶,當然理想的狀態是人人都置身在連接的世界中,這個目標在不斷接近。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弱紐帶",通過弱紐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非常「相近」,這在社會關係中發揮著非常強大的作用。人、社會、商業都有無數種排列組合的方式,如果沒有信息手段聚合在一起,就很容易損耗掉。
  • 微信新上線的「話題標籤」意在何處?未來「話題標籤」的方向是什麼?
    未來「話題標籤」的發展方向又是什麼呢?一、微信新功能:「話題標籤」是什麼?微信7.0.19以上的版本,發朋友圈時,在空白處輸入「#+任意文字」會自動變成「話題標籤」,並且為藍色超連結樣式,支持點擊。二、「話題標籤」與微信「搜一搜」、「微博話題」的異同點筆者看到「話題標籤」,瞬間聯想到的就是微信「搜一搜」、「微博話題」,那麼它和微信「搜一搜」、「微博話題」有什麼不同呢?
  • 為什麼要創造五度圈 而不是三度圈或者六度圈呢
    長久以來,一直在我心中的問題是:1、為什麼要創造五度圈、四度圈? 為什麼不是三度六度?2、為什麼大調音階中,五度音四度音會如此重要?3、和弦行進為什麼常使用I - IV – V?4、為什麼是完全四度、完全五度?為什麼這兩個比較和諧?二度三度六度七度卻不是完全音程?為何這幾個相對不和諧?
  • 多元宇宙理論,放飛思想吧
    一件事的發展過程或不同的決定的後續是存在於不同的平行宇宙中的;這個理論也常被用於解釋一些悖論,像關於時間旅行的悖論,「一顆球落入時光隧道,回到過去撞上了自己因而使得自己無法進入時光隧道」,解決此詭論除了假設時間旅行是不可能外,也可以以平行宇宙作解釋,根據平行宇宙理論,這顆球撞上自己和沒有撞上自己是兩個不同的平行宇宙。
  • 新的計算表明,理論上進行時間旅行是可行的
    從理論上講,這種新冠不會發生,對嗎? 不完全是,因為那樣的話,未來您將不會首先決定時間旅行。 幾十年來,物理學家一直在研究和辯論這種悖論的版本:如果我們可以時光倒流並改變過去,那麼未來會發生什麼? 一項新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可能的答案:一無所有。
  • 為什麼要創造五度圈 而不是三度圈六度圈呢
    長久以來,一直在我心中的問題是:1、為什麼要創造五度圈、四度圈? 為什麼不是三度六度?2、為什麼大調音階中,五度音四度音會如此重要?3、和弦行進為什麼常使用I - IV – V?4、為什麼是完全四度、完全五度?為什麼這兩個比較和諧?二度三度六度七度卻不是完全音程?為何這幾個相對不和諧?
  • 宇宙弦理論
    理論裡的物理模型認為組成所有物質的最基本單位是一小段「能量弦線」,大至星際銀河,小至電子,質子,夸克一類的基本粒子都是由這佔有二度空間的「能量線」所組成。中文的翻譯上,一般是譯作「弦」。  另外,「弦理論」這一用詞所指的原本包含了26度空間的玻色弦理論,和加入了超對稱性的超弦理論。在近日的物理界,「弦理論」 一般是專指「超弦理論」,而為了方便區分,較早的「玻色弦理論」則以全名稱呼。1990年代,愛德華·維頓提出了一個具有11 度空間的M理論,他和其他學者找到強力的證據,證明了當時許多不同版本的超弦理論其實是M理論的不同極限設定條件下的結果。
  • 淺析四個自信之理論自信
    理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真理性、正確性的自信。毛主席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黨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為行動指南,其正確與否關乎黨的性質、國家發展的重大問題。我們可以非常自豪地說此理論體系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鮮活的、正確的、實用的理論體系,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經過了黨和人民幾十年反覆實踐而得來的,從當今中國的建設成果和經濟體量就可見一斑。如果此理論體系是錯誤的,難道一切建設成果也是假的嗎,這顯然是悖論,是不合乎實際的臆想。
  • 什麼是風水理論技術的真偽?
    第三,要學會分析風水理論技術及斷語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一個風水理論,不論它在理論上多麼完美無缺,但如果在實踐中沒有辦法準確操作的話,那麼這個理論也就是值得懷疑甚至否定的理論了。   由此可見,這種理論上完美無缺的「坐向分金」理論,在風水實踐中根本不能用於具體操作,這說明什麼問題呢?這只能說明「坐向分金理論」只是一種紙上談兵的理論,「坐向分金」根本不能決定風水的吉兇;這只能說明傳播「坐向分金」理論的風水大師們根本就不深諳風水的根本理論,只能利用這些紙上談兵的東西來矇騙顧客和易友。      至於骨灰安葬,更是無從談什麼「坐向分金」了。
  • 朋友圈偷偷上線「話題標籤」,微信也在做「破圈夢」?
    編輯導語:前幾天微信朋友圈推出了一個新功能——朋友圈標籤,類似帶了一個話題,點進話題可以看見跟你一樣標籤的其他微信用戶;微信的用戶量非常大,推出這一功能是想把微信的社交做成「泛社交圈」嗎?本文作者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最前線|微信話題標籤變「導流標籤」,可直達公眾號、視頻號、小程序
    微信再次展示了一把「連接」的傳統藝能。話題標籤變成了導流標籤,著實讓朋友圈熱鬧了一把。十一期間,朋友圈釋放了「話題標籤」這一重要的功能,格式為「#+文字」,這一內容就會變成一個可點擊的超連結。近日,話題標籤功能同樣適用於微信聊天頁面。微信話題標籤超連結「話題標籤」不僅僅是話題標籤而已,它悄悄地和微信搜索能力連接在了一起。
  • 霍金的平行宇宙理論,如果是真的,那外祖母悖論會被推翻嗎?
    不過平行宇宙只是理論而已,我們現在的技術還不能去探尋平行宇宙。雖然,目前的我們普遍認為,我們所處的這個這個世界,非常的強盛。我們人類是站在在這顆星球的頂端的生物。但是,這一觀點,並不合理。我們如果把眼觀放出這顆星球,我們會發現,對於這個浩瀚無垠的宇宙來說,我們甚至我們存在的這顆星球只是滄海一粟而已,因此,我們的科學家才會不斷的想要走出地球,去觀看宇宙。
  • 他是智商158的哈佛學霸,提出六度分隔理論,解釋權威服從現象,卻遭天妒英年早逝!
    這個經典的實驗叫做六度分隔理論,他是實驗的組織者,他就是湛廬君要向大家介紹的主角,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如果L 犯錯誤,E 就指揮T 用電擊給予懲罰,在E 的指揮下,大部分T 將電擊的電壓增加到了可以致命的450 伏他首次提出了服從理論,他認為,服從傾向是這種社會組織的一個前提,在進化的過程中,服從演變成了人類的天性。一個社會情境中的人,如果主觀地將自己放在被更高階層管理的位置,就處於代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個體認為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是將自我定義為執行其他人意願的工具。
  • 木桶理論和反木桶理論的對決
    這個理論也被應用到健康上,一個人的健康程度往往取決於人體重要器官中最差部分的健康程度,哪個地方得了1分,其他都是100分也沒有用。這就是著名的木桶理論,也被稱為短板理論,最早是經濟學概念,由美國的管理學家彼得提出。
  • 漂發理論
    頭髮漂白經過的步驟:黑→褐→紅→金紅→金黃→黃→淺黃〈一〉漂發理論篇:(酸鹼度)漂粉加雙氧奶後、屬於強鹼性、一般PH值為10.5ㄧ11.5之間配方採用最多〈二〉漂發理論篇:(還原)一般漂發的時間約為30分鐘一節、若未能達致去淺要求、就要進行第二次的漂、但為何以30分鐘來定義呢?難度30分鐘後沒去淺力嗎?
  • 偷偷上線朋友圈「話題標籤」,微信也在做「破圈夢」?
    原創 松果財經 松果財經微信偷偷在朋友圈上線「話題標籤」,是在做「破圈夢」?摘要現在,微信朋友圈也能加Tag了。近期,微信在朋友圈上再次做出了動作。此次微信推出標籤功能,實際上是想建立起一個泛社交圈。微博、抖音快手等一眾社區社交平臺都對話題標籤這一功能有著應用。藉助於話題標籤,能夠將整個平臺範圍內相同話題的內容整合在一起,從而進行引流。通過話題標籤來建立起一個個熱門話題欄目,從而吸引流量的流入,這種利用話題進行引流的做法正是微博能夠成功的重要因素。
  • 人性假設:X理論、Y理論、 Z理論和超Y理論
    這是一對完全基於兩種完全相反假設的理論,X理論認為人們有消極的工作源動力,而Y理論則認為人們有積極的工作源動力。即:麥格雷戈的人性假設與管理方式理論X理論是麥格雷戈對把人的工作動機視為獲得經濟報酬的「實利人」的人性假設理論的命名。
  • 這樣的理論文化服務「套餐」,喜歡!
    該旅飛行一大隊大隊長權飛飛感慨:「講得接地氣、演得很精彩,必須給這樣的理論服務點個讚!」從11月下旬開始,中部戰區空軍理論文化「綜合服務走基層活動」小分隊兵分兩路,歷時20餘天,奔赴30多個任務分隊、小點、新訓單位,送上理論、教育、文化融合綜合的五中全會精神宣講輔導。
  • 2018秋冬流行色「深亞麻暖棕」色彩配方原理理論講解!
    2018秋冬流行色「深亞麻暖棕」色彩配方原理理論講解!歡迎大家觀看白楊老師分享的「深亞麻暖棕」色彩理論知識,在我們染一款顏色的時候,要先學會分析發質與底色,因為一個底色的好壞決定了我們染後的效果,它可能會成為影響我們染色的關鍵,其次了解我們所用產品的色素濃度與提淺的強度,因為它決定了我們染目標色成功與否的關鍵!
  • 微信朋友圈放大招:正測試話題標籤Tag
    微信朋友圈放大招:正測試話題標籤Tag2020-10-07 09:16出處/作者:IT之家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lishiye1>   據報導,朋友圈這一每日曝光量達到100億次的流量池再次向部分用戶開放了一項重要功能:朋友圈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