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睡前總盤指定小毛毯,是缺乏安全感?不,他們思維細膩更獨立

2020-12-22 井晶育兒記

你家孩子在睡前有什麼必備的「儀式感」和「小怪癖」嗎?當我在朋友圈裡問寶媽們這個問題時,得到了五花八門有趣的答案:

孩子睡覺前必須要找一個小被子,哪怕是在車上睡也要找「小被被」,出門都得帶著;孩子有一個小毛毯,有時候不開心了,他也會哭著要找他的「小毛毛」;我家娃睡前喜歡抱著我的一件睡衣,每次睡覺必須放在臉旁邊;

很多孩子在睡前,都會習慣性的尋找特定的、溫暖的小物件。這個被賦予特殊意義的物品,有可能是一個小被子、小毛毯、棉柔的睡衣或毛絨玩具。

面對孩子的這些「小怪癖」,有的家長會覺得焦慮又無奈,也有的家長會因此而自責,總覺得孩子之所以「戀物」,是自己做的不夠好。關於孩子依戀小毛毯、小被子這件事,究竟還有多少是被我們誤解的呢?

一、孩子依戀柔軟的物品≠缺乏安全感

孩子對柔軟物品的依戀現象,常常被誤認為是不健康的,代表著母親的失職,孩子安全感的缺乏。這個觀點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通過心理學家們的研究才有所改觀。

威斯康星大學的兒童心理學者理察·帕斯曼在1979年一項研究中發現:約60%的孩子在三歲之前,對某樣玩具、毯子或奶嘴具有依戀感。

心理學家們把這種普遍存在的現象稱為「軟物依戀」,研究還發現依戀柔軟物品的行為,和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之間,並不成正比例關係

朋友林林從懷孕之後就全職待產,做了全職媽媽好幾年,一直陪在孩子身邊溫和的管教,戒奶也是一直堅持自己帶著睡。她的女兒,是性格非常開朗的女孩,不怕生人,喜歡說話和別人交流也很順暢。可是林林的女兒也很喜歡睡覺的時候,抱著她的「小被被」。林林說:「每次看女兒把「小被被」蹭在臉邊,模樣就像小時候吃母乳的那樣幸福滿足。」 這樣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嗎?一點也不。

與此同時,有很多被父母嚴厲苛責、強制管教的孩子,甚至是有的才幾個月就被留守的孩子,他們往往很乖很聽話,到點就睡,什麼東西也不找,難過的時候會找個角落躲起來。誰都不依戀、誰都無法信任,迴避與人接觸和互動的「乖孩子」,和那些依戀柔軟物品的孩子相比,往往更缺乏安全感。

所以說如果孩子只是在睡前存在「軟物依戀」的現象,和家人同樣親密互動,活潑開朗,並不能因此評判孩子是缺乏安全感表現。

二、從軟物依戀的起始時間,看行為背後的意義

嬰兒往往在五到九個月開始對毯子和毛絨玩具產生依賴情緒。——《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孩子對特定小毛毯的依戀,看似是在不知不覺中養成習慣的,有很多家長會粗略的認為,是從戒母乳之後開始的。其實這種依賴通常是在孩子五到九個月之間產生,這個時間段,對孩子的成長而言,有兩個層面的重要意義。

1、走向獨立的過渡期

六到八個月,孩子的依戀階段屬於明確依戀期,當媽媽離開時會煩躁不安,要面對第一個「分離焦慮期」,開始意識到父母有時會和自己分開。所以這個時間段,也是孩子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過渡期。

媽媽不可能24小時都能及時回應孩子,為了緩解媽媽不在身邊的分離焦慮,孩子會自主選擇那些能夠提供慰藉和安撫的恆常性的溫暖事物,小被子、小毛毯、毛絨玩具,這些柔軟的物品是孩子們最常見的選擇。他們用這種積極的方法,建立自己可控的「安全基地」,形成從依戀走向獨立的過渡空間,這個過程對孩子的成長和獨立都具有重要意義。

2、手部敏感期

在孫瑞雪老師的《捕捉敏感期》一書中提及:八、九個月的幼兒喜歡抓捏軟的物體,手的活動不只是手的活動,而是有著智能的目標。

孩子從一開始的嘗試把手放在嘴裡,發展到用一把抓的方式抓握東西,到後期熟練運用兩隻手指抓捏細小的線頭。孩子通過手探索世界,對手自由練習和使用的過程中,完善自己的思維和認知,所以對孩子而言,這個階段允許孩子的手部自由探索非常重要。

那些在這個時間段習慣性揪、拽小毛毯的孩子,手部得到了更自由、充分的鍛鍊,他們手指操作往往更靈活,思維方式也更加細膩。

三、如何應對孩子軟物依戀的「小怪癖」?

1、極端情況下的依戀,需要重視和幹預

了解了這些小毛毯、小被子、毛絨玩具對孩子的成長意義後,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孩子依戀某一件特殊物品是正常、健康的。但是當這種依戀行為,極端到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社交、與親人的交流互動時,就意味著需要重視和幹預。

有一次宴席,我見過一個這樣的小女孩,她一直抱著個毛絨小熊24小時不離身。孩子的奶奶說,這小熊,孫女睡覺、走路都抱著不放手。小女孩不敢和其他小朋友玩,和奶奶說話也小心翼翼,只願意和毛絨玩具待在一起,和誰都不親近。後來了解到,小女孩的媽媽一直在外地工作,小女孩的奶奶脾氣也比較暴躁,稍有不順心,就會對小女孩惡語相向。小女孩挨罵了也很少哭鬧,只有奶奶要扔掉小熊時,她才會著急的大哭要小熊,回應奶奶「我錯了,我聽話……」

這種情況需要幹預的,不是幫助孩子戒除毛絨玩具,而是讓孩子的父母引起重視,修通對孩子愛與關懷。因為錯的不是孩子依戀毛絨玩具這個行為,而是父母對孩子的忽視,不當的教養方式,剝奪了孩子對家人精神和心靈的信任。

2、過渡物品有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必為此感到焦慮

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的一項研究表明:孩子和安撫物之間的聯結越親密,在他們面對壓力時,就越能適應壓力。

如果家長出於一些讓孩子更早獨立的考慮,而採用一些強制性的舉措,讓孩子改掉對小被子、小毛毯的依戀,會給孩子產生難以糾正的壓力和恐懼。與此同時,孩子那些還不足以消化的情緒困擾和負面感受,也會因為缺乏穩定的抱持空間,而被隱藏、壓抑、累積。

當孩子擁有一件讓他覺得溫暖、信任,可以給他安撫的過渡性物品,就有了一個可以穩定提供平靜喜樂的空間,這個空間可以幫助孩子培養自我安慰的能力,幫助孩子調節自己的情緒。所以這些可以給孩子提供安慰的過渡性物品,也是孩子安全感的替代來源,這些過渡物品不僅不代表孩子脆弱沒有安全感、還有助於孩子的情緒管理、適應壓力和獨立。

身為家長,面對孩子睡前喜歡抱著小毛毯的「小怪癖」,只要孩子平日和我們的互動良好,就不必為此感到焦心和憂慮。只要定期做好清洗工作,把持孩子心愛的小物品的乾淨衛生就好。相信這個孩子自主選擇的小物品,會成為孩子成年以後,不管他何時想起,都是最溫暖的回憶之一。

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去阻止孩子擁有這樣一個溫暖的存在,不是嗎?

感謝您的閱讀和分享,關注#井晶育兒記#

共同記錄育兒所思,做成長型父母

相關焦點

  • 孩子喜歡抱著指定小毛毯,就是「小怪癖」?不,孩子正在走向獨立
    文丨小兔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閨蜜發現孩子身上多了個「小怪癖」,小傢伙睡覺的時候手裡一定要拿著一條小毛毯。近來天氣比較熱,可是孩子仍然不允許媽媽把小毯子收起來。閨蜜覺得很奇怪「這條毯子看起來很普通啊!為什麼孩子會如此偏愛呢?」
  • 教育 我要我的小毛毯
    有一天,嘟嘟媽好不容易哄嘟嘟將小毛毯留在家裡,全家去近郊度假,結果爸爸的車開出10分鐘,嘟嘟就突然想起了他的小毛毯,哭哭啼啼地鬧得不可開交。無論嘟嘟媽怎麼哄怎麼呵斥,甚至不得不拍嘟嘟幾下小屁股,都無濟於事。無奈的一家人最終不得不中途掉頭回家去拿小毛毯。
  • 心理學家: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很可能有一個「受害者思維」的母親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安全感」這個詞如今被很多人掛在嘴邊,但往往提及它的人都非常缺乏安全感。就像意識到健康很重要的人,通常已經出現了健康問題。「安全感」究竟是什麼?也就是說,缺乏安全感的人總覺得自己處在不安全、不穩定、時刻面臨危險的狀態,他們常常不知道如何和這個世界相處。比如我隔壁的一對母女,她們有將近10年沒有拉開過自家的灰色窗簾,可見她們對外界有多防備,內心又有多恐懼。
  • 孩子缺乏安全感怎麼辦?父母做好這3點,給孩子建立安全感
    大家有沒有發現,自家孩子慢慢長大之後,常常會描述到自己對於外界事物的感受。在這之中,安全感就是他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或許爸爸媽媽無法理解這種感情,但確實他又在人生活之中無形存在。一些兒童教育專家也表示:安全感對於孩子本身的成長較為關鍵。如果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不注意安全感的培養,會對他們產生極大的影響。
  • 最「多愁善感」的三大星座,心思細膩,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
    不是每一個人天天都是陽光明媚的,總有些人心思細膩,吹散的落花,輕飄飄的飛絮和無邊無際細雨都能勾起他們心中的愁緒,千絲萬縷的愁在他們心中織出了一張密密的網,束縛住了他們。這樣的人在生活中都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他們害怕孤獨,但又擔憂跟別人相處不好,面對事情總是患得患失,所以經常把自己的心封閉起來,不敢展現真正的自己。讓我們一起看看十二星座中那些多愁善感的星座吧。
  • 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他們缺乏安全感,家長要予以陪伴
    幼兒期是建立兒童內在安全感的重要階段,那麼如何清楚他們是否沒有安全感呢?父母可以多觀察孩子,是否有這些表現,若是有,那麼家長就必須予以重視。孩子缺乏安全感的5種表現1、愛發脾氣不少家長會跟自己的朋友抱怨,孩子特別喜歡發脾氣,還不服管教。並且,他們也不會區分場合,脾氣說來就來,導致父母特別難堪。
  • 缺乏安全感的10大表現,你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嗎?
    大家好,我是楊楊媽,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孩子安全感的問題,你的孩子會不會缺乏安全感,有沒有讓你覺得很敏感呢?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媽媽跟我說感覺自己的孩子很沒有安全感,雖然她每天都在陪伴他,但是孩子好像很多東西都不太敢做,很多事情不能獨立完成。
  • 「丟不掉的小毛毯」,孩子痴迷玩具,竟和媽媽脫不了關係
    曾經接觸過這樣一個小故事。寶寶兩歲了,不管是睡覺還是出去玩,都要抱著自己的小毛毯。媽媽試圖把髒了的毛毯洗洗,孩子都要大哭大鬧不願意,更別說拿走或扔掉了。當孩子心情不好時,只要和小毛毯在一起,很快就會安靜下來,這位媽媽不知道寶寶為什麼離不開那已經髒得不像樣的小毛毯。父母眼中所看到的破爛小毛毯,或者缺胳膊少腿的玩具,在孩子眼裡不只是簡單的物品而已,而是一個神聖的替代物品。
  • 缺乏安全感的寶寶,睡前多半會有特殊動作,教你幾招給足娃安全感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孩子睡前這些小動作,說明他缺乏安全感了 1、喜歡吸吮手指 可隨著月齡的增加,孩子會逐漸戒掉吸吮手指的習慣,如果你家娃在2歲後,還依舊喜歡吸吮手指,家長就需要考慮他是否缺乏安全感,這是因為睡前吸吮手指可以緩解和安撫寶寶們不平穩的情緒。
  • 若孩子出現這種「特殊行為」,家長要重視,可能是缺乏安全感表現
    (二)每個孩子的行為方式,都有它存在的理由,糾正表面的行為不如了解背後的心理。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喜歡抱著枕頭或者布娃娃睡覺是缺乏心理安全感的表現,有可能小時候受過一次較大的情緒波動或者心理創傷。★孩子心裡缺乏安全感心理學家佛羅伊德認為,孩子成年以後表現出的種種與幼年時期遭受的創傷與傷害有很大關聯。相關研究發現,早期依戀對孩子的影響是有持續性的。
  • 心理學家:喜歡這種顏色的孩子,很可能缺乏安全感,別不重視
    心理學家對六種顏色所反映的性格進行了總結,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對黑色表現出明顯的喜愛,說明內心缺乏安全感,家長應該對此做出相應的關照。3.綠色體現開朗的性格綠色象徵著大自然的生機與活力,喜歡綠色的孩子往往會比其他孩子更具有親和力,在與其他人相處時更懂得交流與傾聽,比同齡人更擅長調節自我情緒,這樣的孩子更不容易陷入負面情緒。
  • 孩子這4種行為,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家長別不上心
    在我們看來,這樣的女孩是那種不缺乏安全感的人,但卻巧巧相反。在和朵朵熟悉以後,才發現這個女孩是十分缺乏安全感的。而與朵朵相反的一個女孩豆豆,無論是在生活和學習中都沒有表現如朵朵一樣的獨立。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或許很多父母都會像朵朵的父母那樣,對於他們的陪伴和關心付出的比較少,以至於讓他們慢慢地出現了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 怎麼都丟不掉的毛絨玩具和小毛毯,孩子行為背後的小心思您知道嗎
    他們對依戀的物品,往往是撫摸、咬、玩弄甚至是撕毀,通過這些行為來達到心理上的快感。物品可以不一樣,對物品的處理方式也可以不一樣,但通過各種方式獲取快感的目的是一樣的。而戀物呢,更多的是對某個特定物品的特殊依戀,比如上面開心爸爸說過的小毛毯啊,小玩具啊等等。一旦與這些物品分開的話,孩子就會出現哭鬧或者急躁的表現。
  • 缺乏安全感,是病嗎?
    就像缺乏維生素在身體上會有多種表現一樣,現代人不僅僅把焦慮、患得患失、悲觀與缺乏安全感相聯繫,似乎一切的負面行為、情緒和性格都可以用「缺乏安全感」來解釋:孩子黏父母是缺乏安全感,但和父母不親近也是缺乏安全感;女性依賴男人被看成是沒有安全感,但遠離男人也是缺乏安全感;年輕人不願意與人交流的「高冷」是缺乏安全感,但太喜歡與人交流的也可以是缺乏安全感的
  • 寶寶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視覺中國  家長不要看寶寶年紀小,其實寶寶也會焦慮、發脾氣的。因為寶寶還小,容易受到驚嚇,心理就會形成陰影。當寶寶脾氣暴躁的時候,做家長的只會批評寶寶膽子小、害羞、不敢表現自己,這也會導致寶寶缺乏安全感。所以,父母要相信孩子,多鼓勵孩子,多跟孩子互動,建立孩子的自信。  如果父母總是過分地操勞寶寶的事情,會讓寶寶沒有獨立解決問題的信心,如果父母給寶寶定的目標太過遙遠,那麼寶寶就會受到巨大的壓力,以致自己無法承受,久而久之寶寶就沒有了安全感。
  • 心理學家: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遭遇什麼?一生卡在「彎路」上
    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心理學家認為,安全感是來自父母的呵護和愛意,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被忽視,那他在成長過程中就會出現很多不可思議的舉動。心理學家認為,安全感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是否擁有足夠愛的證明,這代表著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不穩定,那麼,三觀的構建和對世界的認知就會跟著不穩定,一不注意就容易塌方,等於說為孩子的人生埋下一則隱患。
  • 孩子不願意上學真的是因為貪玩嗎?或許是他們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孩子不願意上學真的是因為貪玩嗎?或許是他們缺乏安全感造成的想必各位家長們都遇到過孩子不願意上學的情況發生吧,一般這種時候家長們都會認為孩子不願意上學是因為貪玩和調皮,所以他們都會選擇用批評的方式來斥責自己的孩子,可是你們真的認為孩子們是因為貪玩和調皮才不願意上學的嗎,如果你真的是這麼想,那就真的是大錯特錯了。
  • 有這4條就是寶寶缺乏安全感了,如何培養寶寶安全感呢?
    其實,這不是寶寶膽小,而是寶寶缺乏安全感的表現。那麼,寶寶缺乏安全感還有哪些信號呢?1.極度黏人有的寶寶非常黏人,不能離開媽媽半步,即使媽媽去趟廚房,去上廁所,他們也會大哭起來。這樣的寶寶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2. 愛發脾氣有的寶寶經常就發脾氣,摔東西,不管是在家、外面還是幼兒園。
  • 孩子愛撒嬌?心理專家認為,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孩子撒嬌,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心理學家曾經對200多個家庭進行過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孩子愛撒嬌的重大動機就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是孩子感受到的愛並不充足,他還需要更多來自於父母的關愛。所以,當父母可以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就不會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也就不用用撒嬌的方式來確定自己是否被愛。孩子撒嬌,是在表示快樂與親密研究指出,在孩子6歲前,他們的思維和行為通常是難以控制的。孩子很容易把自己的情緒表露在臉上。
  • 心理學:若孩子喜歡這種顏色,很可能是缺乏安全感,別不重視!
    從心理學上講,兒童對某種顏色的無意識偏好反映了他們的個性特徵。這種現象被稱為「精神鏡像」,即顏色偏好與個性和思維方式有關。當孩子剛出生時,眼球內的視神經還沒有成熟,負責視網膜感光的視杆細胞還沒有發揮作用。這時,孩子的視力相對較差,但對顏色有一定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