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醫療發布全流程「MR+AI」平臺,優化磁共振兩大核心問題

2020-12-26 雷鋒網

雷鋒網消息,3月28日,GE醫療發布了其最新的數字醫療創新成果——全流程人工智慧磁共振技術平臺「智簡AI」。據了解,該平臺經歷了三年研發周期、累計了10萬例原始影像圖學習,在影像成像前端的核心環節,利用AI技術集中解決磁共振成像環節的偽影和成像效率問題。

GE醫療中國磁共振產品部總經理趙霞表示,智簡AI平臺將在1.5T磁共振產品SIGNATM Creator上使用。「很快我們的全系列磁共振產品也會搭載這項技術,用AI賦能全線產品,為推動磁共振AI生態發展奠定基礎。」

為什麼鮮有「磁共振+AI」?

相比於CT、X線等成像設備,由於成像原理、成像過程以及影像處理的複雜性,讓AI技術在磁共振成像領域的發展和應用相對滯後。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首席科學家、中科院田捷教授表示,X光展現的是二維信息,CT展現的是三維信息,而磁共振能夠顯示功能信息,信息量就變得非常大。

東部戰區總醫院醫學影像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放射分會副主任委員盧光明也表示,磁共振擁有多維的數據、不同的序列。同樣的結構、同樣的病變在不同的序列上有不同的信號特點。如何把多維度的信息匹配起來,進行病變的分析,是所有影像行業的從業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上海長徵醫院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劉士遠認為,磁共振是醫學影像領域最為複雜的技術,它是金字塔的頂端,由於其成像維度複雜,形成深度學習的模式困難,因此在AI領域的突破比較有限。

當然,隨著人工智慧技術在醫學影像行業的不斷應用,「高端」的MR設備也實現了很大程度的改進。

田捷補充到,以往磁共振領域在AI技術研發上聚焦在兩個方面:

一是磁共振流程智能化(磁共振AI 1.0時代),比如自動識別解剖部位、自動連續掃描等;

二是圖像重建後處理環節的多種智能分析和輔助診斷(磁共振AI 2.0時代),如結構與功能成像的多模態融合,可幫助提升圖像處理效率,提供更詳細的影像診斷信息。

如上文所說,磁共振技術面臨的一大挑戰在於設備的「源頭」:

磁共振檢查中70%時間被成像過程佔據,短則幾分鐘,長的有半個小時以上。較長的診斷時間,讓一些大醫院的預約MR檢查時間,能排到一個月之後。

而且,磁共振圖像會產生偽影。

做過MR的人都知道,在開始檢查前,醫生一般都會囑咐患者屏氣、不要亂動。這是因為身體器官的自然蠕動或者無法抑制的動作,如腹部掃描時的腸道蠕動、頸椎掃描時患者自然的吞咽動作等,都會在圖像上形成偽影,影響醫生診斷。

更有甚者,需要患者進行二次重複掃描,或者重新預約檢查。臨床實踐數據顯示,20%左右的磁共振檢查會由於運動偽影問題而導致掃描失敗。

磁共振AI的3.0時代

「成像速度」和「偽影」這兩個問題,一直讓醫療器械商和醫生頭疼。因此,這也是GE推出智簡AI平臺的邏輯所在。

利用深度神經網絡算法,GE醫療對超過10萬例磁共振原始圖像數據的學習,在成像過程中對每個線圈單元採集到的原始數據進行特徵提取,對噪聲、偽影信息進行識別處理,同時將數據中的噪聲等雜質剔除,從而提供高質量的原始圖像數據。

同時,圖像重建優化過程中,也基於AI算法抑制圖像偽影,深度提升圖像信噪比,讓成像速度大幅提高。

在成像速度方面,GE醫療全球磁共振研發團隊的測試結果顯示:

在肩關節成像中,全流程AI磁共振Creator以同樣的掃描視野和參數設定,將成像時間從3分鐘左右縮短到約1.5分鐘,成像速度提升一倍

在顱腦高分辨的TOF血管成像中,採用相同的掃描序列以及圖像參數,傳統成像掃描耗時4分50秒左右,全流程AI磁共振Creator的成像速度約2分20秒,利用一半的時間,獲得了解析度及信噪比更高的圖像。

在處理偽影方面,智簡AI技術能夠有效識別偽影信號,抑制各類偽影的產生,提升掃描成功率,降低重複掃描帶來的經濟效益損失。

根據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每百萬人口MR保有量雖然提升明顯,從2013年的3.3臺提升到2017年的6.2臺,增長近乎翻倍。但整體而言,國內MR的市場滲透率仍處於較低水平,相較歐美等發達國家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德勤生命科學與醫療行業管理諮詢主管合伙人俞超向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表示,國內的MR分為存量市場和增量市場。從存量市場的角度來看,MR設備本身存在一個生命周期,新一代的MR設備成像速度更快、質量更好,對運營的質量提升都有顯著功效。

而從增量市場來看,底層市場逐漸擴容,越來越多的基層醫院提高設備等級。另外,第三方影像中心等新業態的興起,增量市場不斷擴大。

因此,可以看出,GE醫療在這次新品的發布中,是為了趙霞所說的「做好設備廠商的本職工作」——應用AI和數位化技術去擴寬已有的「存量」市場、下探到更廣泛的「增量」市場。

設備端AI的意義是什麼?

智簡AI發布會同期還舉辦了醫學磁共振影像人工智慧線上高峰論壇。

對於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田捷認為主要歸結兩個方面的因素:應用驅動和技術驅動。應用驅動就是從臨床中發現問題,利用AI技術對多維信息進行發掘,在術前預測和愈後環節實現更精準地分析;技術驅動,則是利用AI獲取更多特徵,讓醫生能夠看得更清楚。

「高質量的數據和人工智慧是相輔相成的,需求和技術相互牽引、相互拉動,促使廠商更好地提供臨床解決方案。」

值得一提的,設備端AI產品的一大意義就在於提升數據質量和成像的標準化能力,這點對於大數據的建設和AI技術的應用至關重要。

作為影像科專家,盧光明向雷鋒網表示,在已有的AI應用基礎上,廠商接下來要做的是提升AI技術在不同醫療設備上的泛化性以及影像數據的一致性。

盧主任認為,構建大規模的優質資料庫,對於疾病的識別、診斷、評估都有很好的作用。而這個資料庫建立是一個不斷延續的過程。「AI讓我們有了很好的圖像質量,但是以前的圖像和現在基於3.0的圖像是否可以兼容,這件事情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尤其對於磁共振而言,不同掃描參數、不同序列等因素,都會對數據連續性產生影響。「我們會遇到很多挑戰,這就需要政策支持、廠商協助來共同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醫療器械檢定所所長李靜莉表示,我國首批人工智慧的行業標準,今年已經立了兩項,主要是數據集通用要求和術語的基礎性標準。在這兩個基礎標準的框架下,將開展一些標準化產品的研發。

她也透露,今年下半年,中檢院就會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GE醫療發布3.0T磁共振新品「SIGNA Pioneer Elite」
    國產加持 創新升維北京,2020年8月1日——今天,GE醫療中國發布了其最新的3.0T磁共振產品「SIGNA Pioneer Elite」。在磁共振技術創新方面,GE醫療始終領先研發和製造,源源不斷為磁共振影像技術和臨床領域帶來新成果。GE全球中美兩大研發團隊和天津磁共振基地密切合作,全新推出的SIGNA Pioneer Elite採用了截至目前最為領先的第二代磁體,該項創新基於GE天津製造基地獨有的專利超導線繞線技術以及智能勻場方式,實現領先的大孔徑磁體磁場均勻度。
  • 飛利浦最新全流程及突破性健康醫療解決方案亮相2020 CMEF
    飛利浦無液氦磁共振 Ingenia Ambition 通過重塑磁體、梯度、射頻系統,重新定義了「磁共振」。 飛利浦無液氦磁共振 Ingenia Ambition 飛利浦數字病理系統是以高速全切片掃描及實現病理診斷流程數位化為核心,旨在滿足病理科醫生臨床實際需求而開發的整體解決方案
  • 馳影A30磁共振診療車助力武漢抗疫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近日,北方稀土捐贈的兩臺馳影A30磁共振診療車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最需要的地區開進。重汽汕德卡馳影A30磁共振診療車,由內蒙古自治區紅十字會通過官方渠道捐贈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籌備委員會,用於賽事後勤醫療保障。奔馳2636底盤馳影A30磁共振診療車,經內蒙古自治區紅十字會通過官方渠道捐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並轉交中部戰區,用於武漢部隊接管醫院疫情防控使用,為疫情防控工作增添一重保障。
  • 商湯科技發布肝臟、心臟AI輔診方案,「平臺化」策略解決「長尾問題」
    據了解,商湯科技的肝臟解決方案同樣落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實現了針對肝臟疾病的影像學全流程管理,從而更好地指導肝癌患者的治療及愈後。提高2倍以上效率,縮短心血管疾病診斷流程商湯科技發布的第二個方案是面向心血管疾病。
  • 商湯科技發布肝臟、心臟AI輔診方案,「平臺化」策略解決「長尾問題...
    AI和DRG這樣的熱點,成為了大會的「核心話題」。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劉士遠教授同樣發表「科技進步推動醫學影像學的變革」的主題講座。據了解,商湯科技的肝臟解決方案同樣落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實現了針對肝臟疾病的影像學全流程管理,從而更好地指導肝癌患者的治療及愈後。提高2倍以上效率,縮短心血管疾病診斷流程商湯科技發布的第二個方案是面向心血管疾病。北京協和醫院放射科副主任王怡寧教授在商湯主題論壇中介紹,「當前,我國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處於上升階段。
  • 影像「金標準」助力精準醫療——我院磁共振室掛牌成為GE1.5T 磁...
    影像「金標準」助力精準醫療——我院磁共振室掛牌成為GE1.5T 磁共振成像系統原廠售後服務專家共識… 2020-12-07 1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媒體聚焦 | 市一醫院完成上海首例全自動抗磁共振起搏器植入手術...
    媒體聚焦 | 市一醫院完成上海首例全自動抗磁共振起搏器植入手術 「一鍵開啟」14天核磁檢查「窗口… 2020-12-02 17: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阿斯利康發布十大AI+醫療應用場景,聚焦多個中國主要疾病
    跨國藥企阿斯利康發布十大「AI+醫療」應用場景,並在線招募合作夥伴。 7月10日下午,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峰會「AI聚勢,共見未來——阿斯利康AI醫療行業論壇」上,阿斯利康發布十大「AI+醫療」應用場景,並在線招募合作夥伴。
  • 迅佳科技CDMO一體化平臺,四大核心優勢,助力醫療器械註冊人制度發展
    據迅佳科技聯合創始人胡紅平介紹:「以湖南省醫療器械創新及註冊人制度試點政策為依託,迅佳科技打造了醫療器械CDMO一體化平臺,連結政、產、學、研、醫、金等醫療器械全產業要素,提供從專利孵化、設計研發、檢驗及註冊到委託生產、渠道銷售的醫療器械全流程服務模式。」
  • 重磅新品10連發,東軟醫療這樣引爆CMEF中國創!
    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更懂得中國用戶的需求,也更能解決臨床的實際問題。此次重磅發布的東軟醫療智選商城,通過線上線下的深度結合,大幅提高了醫療採購效率,可使更多機構以更高的性價比,用更高品質的醫療設備服務患者!」
  • 在這個重量級大會上,浪潮發布新一代健康醫療大數據平臺
    12月1日,第二屆中國智慧健康醫療大會在上海舉辦。大會以「智慧健康 防治結合」為主題,展示醫療衛生事業、大健康產業、網際網路+服務等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各級衛生健康部門、醫療機構領導、專家,全產業鏈領軍人物等近1000人參會。
  • GE醫療首款人工智慧乳腺機面市 引領AI輔助診斷成乳腺檢查標配
    針對規模化、定期乳腺疾病篩查診斷設計,集GE創新乳腺影像採集處理和人工智慧(AI)輔助診斷平臺於一身,成像及診斷流程可實現每天8小時140人近600個體位的檢查量,同時,AI輔助診斷可協助醫生提升診斷效率及準確率;尤其是乳腺影像診斷資源缺乏的基層醫療,AI工具的賦能效應尤為突顯 2020年12月
  • 磁共振設備、高端智能化CT設備、懸吊及雙立柱式DR高端醫療影像...
    磁共振設備、高端智能化CT設備、懸吊及雙立柱式DR……8月7日,在新安縣洛新產業集聚區洛陽康達卡勒幅高端醫療設備項目基地,全線高端醫療影像器械整齊排列展示,產品安裝調試有序進行。「一周前,公司自主研發的首臺DR產品順利下線。
  • 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升智能服務水平,網際網路醫療——看病不出門...
    2018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2018年7月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下發《網際網路診療管理辦法(試行)》,這些文件相繼出臺,對完善「網際網路+」藥品供應保障服務、健全相關機構準入標準、加強醫療質量監管進行了明確的規定。
  • 高場強磁共振成像手術麻醉專家共識|磁共振|麻醉科|共識|手術|患者...
    目前磁兼容麻醉設備尚無統一的國家標準。在磁場安全範圍內,麻醉設備、物品擺放應儘量與普通手術間一致,以使麻醉科醫師入室工作時,不會因為環境差別過大而影響工作狀態。團隊成員均須接受術中磁共振麻醉培訓,熟悉工作環境特點及流程。應急預案的制訂可幫助團隊成員了解各自的職責,在緊急情況下,快速有效的投入工作中。新開展此類手術的單位或新參加此類手術的人員應在專業人員和有此類手術經驗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反覆模擬訓練,熟悉工作特點、安全規定及流程,掌握麻醉管理的特殊性,熟悉團隊間的協調與合作方可參加此類手術。
  • CT與MR(核磁共振)的區別
    CT與MR(核磁共振)究竟是什麼,想必有很多家長不是很明白,孩子有病做什麼檢查好,是不是MR一定比CT強。下面我們談談CT與MR(核磁共振)的區別  CT是X線束圍繞人體某部位一定厚度的層面進行掃描,透過該層面的X線小部分身體被吸收,大部分穿透身體被探測器吸收,後經計算機重建生成圖像。
  • CMEF 2020落幕:10大展區、3萬餘款產品,這場世界級的醫療器械展會...
    飛利浦則在今年發布無液氦磁共振Ingenia Ambition、領航CT後,重提了飛利浦星雲平臺(ISAI)這一一站式放射科全流程人工智慧平臺。可以看到,這些頂級的醫療器械商,在這次展會上的重點略有不同。
  • 首臺抗磁共振起搏器手術在滬完成 醫保報銷約四成
    近年來,雖有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問世,但其核磁檢查流程繁瑣,為醫護和患者帶來很大不便。今年73歲的黃先生在市一醫院被診斷為房室傳導阻滯,植入起搏器是唯一有效手段。考慮到黃先生的年齡和基礎疾病,心內科(南)執行主任汪芳決定為其植入全自動抗磁共振起搏器。「磁共振檢查能多方位成像,對解剖結構細節顯示好,組織解析度優越,在診斷腫瘤、骨關節病、大腦脊髓疾病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檢查手段不可替代的。」
  • 與時代發展共振,百度AI如何煉就AI第一品牌?
    直播中,百度方面還發布了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領域與各行業結合的全新產業案例,表達百度AI與產業結合的價值、邏輯與可行性方案。 從國家發展以及全球競爭的需求看,產業升級的根本目標是實行「由大到強」的轉變,在已有「大」的產業基礎之上,百度AI的推動就成為「強」的重要因素。在這個時代,產業升級越來越強的過程,就是百度AI不斷滲透產業的過程,這也是典型的「共振」。
  • 附屬市一醫院完成滬上首臺全自動抗磁共振起搏器植入手術
    近年來雖有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問世,但其核磁檢查流程非常繁瑣,為醫護和患者帶來很大不便。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為一位房室傳導阻滯患者植入了上海首臺具有全自動抗磁共振(MRI AutoDetect)功能的起搏器,該起搏器具有可「一鍵開啟」的「核磁模式」,開啟後的14天內患者可根據需要無限制接受磁共振檢查,在確保安全的同時大大節省醫生和患者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