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11點的家長群,一石激起千層浪:「我伢還在抄題訂正作業」「我的還在寫作文,兩個小時都沒寫完一段」「我家的剛才睡著了,我才把他叫醒」……..某天晚上,我孩子班上的一些家長都在群裡吐苦水。誠然,老師的作業布置得有點多,可還是很多同學都完成了,而這些同學,成績都是班上頂尖的,可見成績好的孩子,一定是能把握時間的孩子。
很不幸,我家的孩子就是屬於那種磨磨蹭蹭,不善於把握時間的, 特別是升上三年級,進入小學中段後學習難度提升,作業量變大,加上上半年疫情在家養成懶散的習慣等種種原因使得她這學期開學之後,經常做作業做到11:30。然後進入白天上課打瞌睡,晚上作業不會做,精神倦怠的惡性循環中,把我急得不行。
老師也給我打了電話,告訴我這段時間孩子的成績特別危險,兩次考試成績都是低空飛過,老師也著急,讓我們做家長的一定要重視,不要錯過孩子學習的關鍵的節點,而是讓她繼續要保持以往的成績。
我靜下心來分析,其實最關鍵的問題是孩子在時間管理上面出了問題,寫作業總是磨磨蹭蹭的,一開始寫作業就上廁所、喝水、吃東西都來了,這樣的做法能夠早提前把作業做完,才是怪呢,我下定決心要扭轉這個局面,於是我翻開了這本《兒童時間管理訓練手冊》。
早在幾年前,我就在喜馬拉雅上聽過豆豆媽媽兒童時間管理的節目《8堂課秒殺磨蹭》,當時是李飛主講,我深深地為這個節目所吸引,但當時我家的孩子還很小,時間管理的問題沒有凸顯,也沒有引起我的重視。
這次我在選擇時間管理書籍的時候,就專門挑選了他們出品的這套書,是一個很有實力的團隊打造的這本書,由鍾思嘉、王宏、李飛和雨露合著,積累了豆豆媽媽團隊十餘年豐富的兒童時間管理訓練方法和大量有效的經驗,十分具有可讀性。
那麼如何利用好這本書幫助孩子做好時間管理呢?這本書告訴我們建立一個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主要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準備階段,在這個階段家長首先自己需要檢查自己的壓力,同時需要收集孩子利用時間的情況。
很多時候家長不明白自己所要的是什麼,對孩子最大的期望是什麼,以及平常對待孩子的態度這些都需要進行認真的檢視,不要把不切實際和過多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家長需要重新確認你對孩子是否了解,可以通過書中提供的測試表進行檢測。做完這些圖表之後,可能很多家長都會在心裡捫心自問,我是否真的了解我的孩子:比如他最喜歡做什麼,不喜歡做什麼……在這樣的基礎上再來記錄孩子一周的時間運用,明確知道把孩子都把時間都用在哪兒了。
第二部分是運用階段:運用時間表、星星禮物表和美言錄來激勵孩子,讓孩子初步建立時間管理的概念。
把孩子每天要完成的任務列出清單,告訴孩子每一項都有標準時間,這就是時間表的由來。然後告訴孩子,如果他能夠提前完成,那麼節約的時間都將成為他的自主時間。這樣既可以讓孩子感到提前完成是值得的,不用擔心還有更多的任務在等著他,願意付出最大的努力完成。家長也能夠了解到孩子目前能力所及----到底有多快。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把握好3定: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和固定作業量,特別是不要看到孩子提前完成了任務就隨意增加作業量,要到穩定一段時間之後再和孩子協商是否願意增加新的任務。時間表的執行以30天左右為一個周期,中途如果有不適的話就立刻調整。
然後根據孩子的目標完成情況製作星星表,只要孩子表現好,約定好得分項目,給他紅星作為獎勵。星星的數量積攢到一定的程度,可以讓孩子兌換禮物,禮物的範圍可以由家長和孩子共同確定,但是不要隨意給孩子金錢獎勵。
第三階段,觀察孩子的執行情況,繼續細化和調整。
在完成第二階段的的同時,對所有的任務進行完善和精細化。比如孩子已經完成作業,但是他的聽課態度、作業質量、課外作業完成程度可以比之前上一個程度有提升,減少失誤。這個時候提醒家長注意的是,孩子這個階段比最開始已經是進步很多了,但是家長不要只盯著孩子做不到的地方批評,而要重視孩子的付出和努力,多給孩子正面和積極的反饋。
這個階段的重點是要讓孩子的行為逐漸從被家長追趕變成內在驅動發揮作用。各種圖表都是外在手段,究其實質是要家長和孩子都轉變意識,讓孩子的行為不再是按照家長定的要求和規範來,而是要讓孩子發自內心的願意這樣做。家長也不必再跟著孩子後面抽鞭子,苦苦地催促。
時間管理訓練就像是搭在房子外面的腳手架,等房子建好,也就是孩子的習慣養好,它自然內化成孩子的日常習慣,就不再需要特意訓練這個東西存在了。在這個過程中,千萬不要用強迫的手段對待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一旦發現不好就進行調整,30天作為一個調整周期,也是意味著你隨時要根據孩子的情況進行調整。
《兒童時間管理訓練手冊》還有充分的案例,可以供大家參考,答疑部分以及各種成功案例在書中也佔了相當大的篇幅,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工具手冊和訓練營。
建立時間管理觀念對孩子來說是受益一生的事情,並不只是對學習有益,對於生活、健康、事業羅都非常有用,管理時間,提升效能,多出的時間可以用於享受生活或者鍛鍊身體,做能讓人精神變得更加愉悅的事情,改善我們的親子關係,讓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結合得更加緊密,家庭關係更加溫馨,這才是我們的終極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