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周報
時代商學院研究員 孫佳雯
自20世紀中葉雷射技術誕生以來,精密光學應用行業越來越廣,尤其是自20世紀 90 年代末數位化風潮席捲光電應用產品後,包括精密光學細分領域在內的光電行業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我國精密光學行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近年來,我國出現了一批技術與裝備先進、自動化程度較高的企業。
南京茂萊光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茂萊光學」)正是一家精密光學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專注於精密光學器件、高端光學鏡頭和先進光學系統的研發、設計、製造及銷售。8月7日,據上交所官網披露,茂萊光學科創板上市申請已獲受理。
時代商學院查閱其招股書發現,報告期內,茂萊光學的境外收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0.30%、69.98%、69.70%和 83.31%,在當前全球疫情蔓延、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級等宏觀背景下,未來茂萊光學的經營業績可能受較大的不利影響。此外,該公司的應收帳款急劇攀升,2018年其應收帳款增速超營業收入增速約95個百分點。
8月13日,時代商學院就以上問題向茂萊光學發函詢問,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企業檔案】
茂萊光學的前身為南京茂萊光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茂萊有限」),成立於1999年8月,註冊地址為南京市江寧開發區,由茂萊投資與星海公司共同出資設立,2008年星海公司將其所持茂萊有限股權轉出。2015年,茂萊有限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茂萊光學的實際控制人為範一、範浩兄弟,兩人直接持有茂萊光學9.09%的股份,通過茂萊投資間接持股57.27%,合計持股66.36%。楊錦霞系範一、範浩之母,持有茂萊投資16.15%的股份。茂萊光學的股權結構圖如下:
此次IPO,茂萊光學擬募資3億元,計劃為其全資子公司茂萊生物的高端精密光學產品生產項目和高端精密光學產品研發項目分別投入2.25億元和2500萬元,其餘5000萬元用於補充茂萊光學的流動資金。
茂萊光學IPO基本信息如圖表2所示。
一、應收帳款快速攀升,存貨周轉率低於同行
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茂萊光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5億元、1.8億元和2.2億元。經計算,2018年和2019年其營收增長率分別為20.89%和20.75%。
在實現業績增長的同時,茂萊光學的應收帳款急劇攀升。截至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和2020年1—3月末,茂萊光學的應收帳款帳面價值分別為1900萬元、4107萬元、6995萬元和4605萬元,分別佔當期營業收入的12.5%、22.35%、31.52%和119.02%。應收帳款周轉率從2017年的7.05下降到2019年的3.69,低於同行可比公司均值。
經計算,2018年和2019年茂萊光學應收帳款增速分別為116.16%和70.32%,應收帳款增速遠超同期的營收增速。如果收款措施不力或客戶信用發生變化,茂萊光學將面臨較大的壞帳風險。
此外,茂萊光學的存貨周轉率低於同行均值。2017—2019年末,茂萊光學的存貨周轉率分別為1.59、1.9和1.8,同行可比公司均值分別為2.85、2.55和2.29。
茂萊光學在招股書中解釋稱,由於公司產品以定製化為主,在經營過程中,公司會考慮相應產品的臨時需求、客戶的意向需求及產能利用率,保留一定量的原材料及產品庫存,滿足客戶的需求波動,確保供貨的連續性以及應對客戶的應急需求,造成存貨周轉率相對較低。
截至報告期各期末,茂萊光學的存貨帳面餘額分別為4958萬元、4823萬元、5865萬元和7860萬元,存貨跌價準備金額分別為 923萬元、942萬元、1111萬元和 1245萬元。如因客戶取消訂單或採購意向,或者其他備貨的產品市場預計需求發生不利變化,茂萊光學提前備貨的存貨可能存在發生大額跌價準備的風險。
二、八成營收依賴境外,管理費用高企
招股書顯示,茂萊光學的主要市場在境外。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1—3月,該公司的境外銷售收入分別為1.07億元、1.29億元、1.55億元和 3224萬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70.30%、69.98%、69.70%和 83.31%,境外銷售收入佔比較高。但茂萊光學並未在招股書中說明其境外業務的具體區域構成,僅在風險提示部分提及「主要客戶涵蓋北美、歐洲等地區的先進設備製造商」。
在當前全球疫情蔓延、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級等宏觀背景下,未來茂萊光學的經營業績可能受較大的不利影響。
此外,茂萊光學的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均處於較高水平。報告期內,該公司的管理費用率分別為13.35%、12.6%、13.82%和24.91%,同行可比公司均值分別為6.54%、7.04%、6.82%和8.8%。茂萊光學的管理費用率超過同行均值兩倍。其銷售費用率亦高出同行均值約兩個百分點。
該公司解釋稱,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較高是由於聘請外部銷售服務顧問、聘用境外管理人員薪酬較高,管理費用職工薪酬規模相對較高所致。
但過高的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必然加大企業綜合成本,一定程度上侵佔利潤空間。
【嚴正聲明】本文(報告)基於已公開的資料信息撰寫,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未經時代商學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及其它公眾平臺不得引用、複製、轉載、摘編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獲得授權轉載,仍須註明出處。(聯繫郵箱:TimesBusiness@163.com)